本報訊(記者 柴悅穎 通訊員 徐尤佳)「太驚險了,連續加班工作中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入院10分鐘心跳驟停,10個醫護人員輪流胸外按壓15分鐘、電擊除顫2次才恢復心跳。」上周五,市中醫院急診室,吳先生被醫護人員救了回來,他今年33歲,是一位年輕爸爸。
市中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葉遠玲說,最近一兩個月,已經搶救了三位突發心源性猝死的患者,都是男性,另兩位只有20多歲。
身體很好的他突然發生心源性猝死
上周五下午,吳先生突感胸口不舒服。下午3點,在同事的陪同下,吳先生走進了市中醫院急診室,「胸悶、胸痛」,他這樣告訴醫生。
「聽到病人說胸痛,我們都很警惕,懷疑是急性心肌梗死,馬上扶他進了搶救室做心電圖。」葉遠玲回憶,也就10分鐘的工夫,病床上的吳先生突然失去意識,心電監護儀顯示室顫,接著就心跳驟停。
「心源性猝死!」醫護人員立即上陣進行胸外按壓、電擊除顫,15分鐘後,吳先生的心跳恢復了。心內科導管團隊的醫生們,冒著風險為他做了急診介入手術。原來,吳先生心臟上的兩根大血管都堵了,一根完全閉塞,另一根堵了40%。
命救回來了,但急性心梗造成部分心肌壞死,今後,吳先生的心臟功能可能會受影響,活動耐力也會變差,還可能再次發生心律失常。
二三十歲猝死的年輕人在增多
「最近幾個月,我們已接連搶救了好幾位心梗猝死患者,除了吳先生外,還有兩位是20多歲的留學生,都是男性。」葉遠玲說,他們有個共同特點:熬夜、壓力大、喜葷、運動少、抽菸、喝酒,「而且都是入院後突發心律失常。」
吳先生身高1米78,體重80公斤,稍胖,但另兩位心梗患者身材並不胖。葉遠玲說,心梗與胖瘦沒有必然聯繫,最大的原因還是熬夜,「熬夜後代謝功能差了,血液黏稠度增加,代謝產物容易在血管裡沉積。以前七八十歲得冠心病的多,現在許多年輕人也有,嚴重起來就會引起心源性猝死。」
為什麼猝死的都是年輕人?葉遠玲說,老年人的血管狹窄都有三四十年的病變過程,這時血管的側支循環已建立代償功能,不太會發生猝死。年輕人不同,心肌活躍,出現狹窄後,因為喝酒、抽菸等刺激,血管一下子痙攣收縮,就會發生急性心梗,病程往往很短。
左胸、左肩持續性壓迫感要重視
心梗猝死,有個黃金8分鐘。葉遠玲說,心跳驟停以後,在1分鐘內馬上開始心肺復甦、除顫,90%可復甦成功。時間一久,心肌壞死破裂的可能就越高。如果吳先生是在單位發生猝死,超過5分鐘,幾乎就沒有救回來的可能。
「天氣一冷,心梗的患者會越來越多,平時心臟就不太好的人,身邊應該常備硝酸甘油、救心丸等。」葉遠玲提醒,心梗猝死前也會有徵兆,比如胸口正中偏左一個手掌的位置出現持續性的壓迫感,左肩、左手臂內側出現疼痛感等。
如果這種疼痛持續5到10分鐘以上,就要注意,最好到醫院做個冠脈CT血管造影檢查。一般休息以後能緩解,說明是心絞痛;無法緩解的很可能是心梗。需要注意的是,長期心絞痛不重視,可能引起心源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