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涵蓋了其所監測的120000個物種的變化命運。這份最新名錄顯示,目前,有超過32000個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上圖是IUCN紅色名錄分為的9個級別。其中,高亮的紅色圖標是「極度瀕危」(CR),意味著距離野外滅絕只有一步之遙。圖片來源:IUCN紅色名錄)
此次更新中最受關注的幾個物種是:歐洲倉鼠、北大西洋露脊鯨、馬達加斯加的多種狐猴,它們被列為了「極度瀕危」(CR)——也就是說,其野生種群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上圖:「極度瀕危」(CR)的歐洲倉鼠(Cricetus cricetus)。圖片來源/IUCN紅色名錄)
歐洲倉鼠(
Cricetus cricetus)既能棲息在草地,花園或樹籬中,更多的棲息在地勢低洼、土壤肥沃或黃土的農田裡面。之所以在這次被高度關注,是因為在1996年、2008年、2016年,它在紅色名錄中還是「無危」(LC),也就是說很不受關注。可2020年,竟然就「極度瀕危」了。
4年就連升N級,趕得上電梯速度了!比黃胸鵐(黃花雀)還快!(可惜這種「升級」並不是好消息)。
歐洲倉鼠曾經盛產於在歐洲和俄羅斯等地,但在整個範圍內種群數量均出現嚴重下降。研究表明,人口減少可能是由於繁殖率降低。儘管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一隻雌性倉鼠平均每年有20多隻幼崽,但如今發現,雌性倉鼠每年只生5至6隻幼崽。繁殖率降低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正在研究單一種植園的擴大,工業發展,全球變暖和光汙染等可能的原因。結果,這種齧齒動物從原來在法國阿爾薩斯地區棲息地的3/4都已消失不見,從它們原來在德國分布範圍內的至少1/3消失,並從東歐範圍內的75%以上消失。如果沒有任何變化,該物種恐怕將在未來的30年內滅絕。
(歐洲倉鼠(Cricetus cricetus)曾經的分布範圍。圖片來源/IUCN紅色名錄)
此次評估的詳細報告顯示,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通用倉鼠範圍都在減少。歐洲的13個國家以及俄羅斯的歐洲和亞洲部分地區發生了局部滅絕。鑑於普通倉鼠繁殖率迅速下降,該物種在標準A3ac中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這表明在整個物種分布的大部分區域中,懷疑種群的數量每年減少了50%(相當於至少減少了30%)。在未來十年內達到99%)。這種下降是持續的,如果沒有任何改變的話,預計該物種將在2020-2050年間滅絕。
綠會小編又查閱了另外的資料,看到一則信息說,2011年,歐盟最高法院盧森堡盧森堡法院曾經下了一個裁決,判定法國未能保護好歐洲倉鼠。該法院表示,如果法國沒有充分調整其農業和城市化政策以保護它,法國政府將受到最高2460萬美元的罰款。於是乎,到2014年,法國已經啟動了圈養繁殖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每年將500隻倉鼠放到農民沒有收割農田的地方。
上圖:「極度瀕危」(CR)的北大西洋露脊鯨 (Eubalaena glacialis)。圖片來源/IUCN紅色名錄
在此次IUCN紅色名錄的更新中,另外一個大傢伙——北大西洋露脊鯨
(Eubalaena glacialis)的境況也不妙。
這種原本可以在大海中橫行的大個頭,現在也只剩下不到250隻成熟個體了。關於其原因,IUCN紅色名錄負責人Craig Hilton Taylor在接受CNN記者的採訪時表示,可能與它們的食物——磷蝦有關:氣候變化帶來的海水溫度上升可能已導致磷蝦的供應向北推移。這種重新的定位,使得在加拿大沿海的聖勞倫斯灣,鯨魚的夏季覓食場「就在關鍵航道的中間」。撞船、纏網、以及由於壓力較大而降低的繁殖率,可能都導致了自2011年以來這種鯨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15%。在2012~2016年間,有30例死亡或嚴重受傷的案例,其中有26例是由於漁具糾纏(entanglement)造成的。
(綠會小編查閱了NOAA的官網,上面對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描述是:它世界上最瀕危的大型鯨魚物種之一,僅存約400頭(最佳估計是到2018年底有409頭),剩下的繁殖雌性不足100頭。它們 體重可高達70噸、壽命可長達70年,它們的主要受威脅因素是:纏網,撞船,種群退化,海洋噪音,氣候,食物分布的變化等等。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
在IUCN官網公布的通稿中,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全球主管Jane Smart博士說:「當今的IUCN紅色名錄更新中包括北大西洋右鯨等物種的急劇下降,凸顯了滅絕危機的嚴重性。」她補充道, 「要使數量迅速增加的受威脅物種免於滅絕,就需要進行變革,並實施國家和國際協議。世界需要採取迅速行動,來制止物種的數量下降,防止人類帶來的物種滅絕,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2020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即將召開的IUCN 世界保護大會(WCC 2020)也將幫助定義這一框架。」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建立於1964年,被認為是目前全球最為全面的動物、真菌和植物物種保護狀況信息來源,是世界生物多樣性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它遠不止是一份物種及其地位的清單,它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可以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政策變革提供信息和促進行動,對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至關重要。它提供有關範圍、人口規模、棲息地和生態、使用或交易、威脅和保護行動的信息,這些信息將有助於作出必要的自然保護決定。
截至目前,IUCN紅色名錄上有逾12萬個物種,3.2萬多種瀕臨滅絕,其中包括41%的兩棲類、34%的針葉樹、33%的造礁珊瑚、26%的哺乳動物和14%的鳥類。
圖/IUCN紅色名錄
此次更新中,還完成了對所有非洲的靈長類動物評估的修訂。修訂結果認為:非洲其他地區所有靈長類動物中,有超過一半處在受威脅的狀態。
(上圖:2016年,IUCN紅色名錄負責人Craig Hilton Taylor在北京的一次紅色名錄培訓會議上。攝/Linda)
紅色名錄的官網信息顯示,2020年的目標是要達到16萬種。目前距離目標的實現還差39268種。按照IUCN的建議,是希望所有紅名名錄的評估至少應該每10年更新一次(最好每4-5年更新一次)。但是呢,並不總是有充分的經費和資源來做這些事情。而且,加上今年來新冠疫情(COVID-19)全球大流行,給生物多樣性數據帶來了「巨大」的缺口。Craig Hilton Taylor說:「在物種監控方面,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紅色名錄的官網信息顯示,2020年的目標是要達到16萬種。目前距離目標的實現還差39268種。
整理/Linda 審核/SY 編/Angel
【參考資料】
https://www.iucn.org/news/species/202007/almost-a-third-lemurs-and-north-atlantic-right-whale-now-critically-endangered-iucn-red-listhttps://www.iucnredlist.org/about/background-history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41712/162001243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5529/111875852#assessment-informationBanaszek, A., Bogomolov, P., Feoktistova, N., La Haye, M., Monecke, S., Reiners, T. E., Rusin, M., Surov, A., Weinhold, U. & Ziomek, J. 2020. Cricetus crice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e.T5529A111875852. Downloaded on 12 July 2020.
https://www.fisheries.noaa.gov/species/north-atlantic-right-wh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