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紅色名錄發布更新,32000個物種瀕臨滅絕之危

2020-12-21 澎湃新聞

2020年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涵蓋了其所監測的120000個物種的變化命運。這份最新名錄顯示,目前,有超過32000個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上圖是IUCN紅色名錄分為的9個級別。其中,高亮的紅色圖標是「極度瀕危」(CR),意味著距離野外滅絕只有一步之遙。圖片來源:IUCN紅色名錄)

此次更新中最受關注的幾個物種是:歐洲倉鼠、北大西洋露脊鯨、馬達加斯加的多種狐猴,它們被列為了「極度瀕危」(CR)——也就是說,其野生種群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上圖:「極度瀕危」(CR)的歐洲倉鼠(Cricetus cricetus)。圖片來源/IUCN紅色名錄)

歐洲倉鼠(

Cricetus cricetus)

既能棲息在草地,花園或樹籬中,更多的棲息在地勢低洼、土壤肥沃或黃土的農田裡面。之所以在這次被高度關注,是因為在1996年、2008年、2016年,它在紅色名錄中還是「無危」(LC),也就是說很不受關注。可2020年,竟然就「極度瀕危」了。

4年就連升N級,趕得上電梯速度了!比黃胸鵐(黃花雀)還快!(可惜這種「升級」並不是好消息)。

歐洲倉鼠曾經盛產於在歐洲和俄羅斯等地,但在整個範圍內種群數量均出現嚴重下降。研究表明,人口減少可能是由於繁殖率降低。儘管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一隻雌性倉鼠平均每年有20多隻幼崽,但如今發現,雌性倉鼠每年只生5至6隻幼崽。繁殖率降低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正在研究單一種植園的擴大,工業發展,全球變暖和光汙染等可能的原因。結果,這種齧齒動物從原來在法國阿爾薩斯地區棲息地的3/4都已消失不見,從它們原來在德國分布範圍內的至少1/3消失,並從東歐範圍內的75%以上消失。如果沒有任何變化,該物種恐怕將在未來的30年內滅絕。

(歐洲倉鼠(Cricetus cricetus)曾經的分布範圍。圖片來源/IUCN紅色名錄)

此次評估的詳細報告顯示,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通用倉鼠範圍都在減少。歐洲的13個國家以及俄羅斯的歐洲和亞洲部分地區發生了局部滅絕。鑑於普通倉鼠繁殖率迅速下降,該物種在標準A3ac中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這表明在整個物種分布的大部分區域中,懷疑種群的數量每年減少了50%(相當於至少減少了30%)。在未來十年內達到99%)。這種下降是持續的,如果沒有任何改變的話,預計該物種將在2020-2050年間滅絕。

綠會小編又查閱了另外的資料,看到一則信息說,2011年,歐盟最高法院盧森堡盧森堡法院曾經下了一個裁決,判定法國未能保護好歐洲倉鼠。該法院表示,如果法國沒有充分調整其農業和城市化政策以保護它,法國政府將受到最高2460萬美元的罰款。於是乎,到2014年,法國已經啟動了圈養繁殖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每年將500隻倉鼠放到農民沒有收割農田的地方。

上圖:「極度瀕危」(CR)的北大西洋露脊鯨 (Eubalaena glacialis)。圖片來源/IUCN紅色名錄

在此次IUCN紅色名錄的更新中,另外一個大傢伙——北大西洋露脊鯨

(Eubalaena glacialis)

的境況也不妙。

這種原本可以在大海中橫行的大個頭,現在也只剩下不到250隻成熟個體了。關於其原因,IUCN紅色名錄負責人Craig Hilton Taylor在接受CNN記者的採訪時表示,可能與它們的食物——磷蝦有關:氣候變化帶來的海水溫度上升可能已導致磷蝦的供應向北推移。這種重新的定位,使得在加拿大沿海的聖勞倫斯灣,鯨魚的夏季覓食場「就在關鍵航道的中間」。撞船、纏網、以及由於壓力較大而降低的繁殖率,可能都導致了自2011年以來這種鯨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15%。在2012~2016年間,有30例死亡或嚴重受傷的案例,其中有26例是由於漁具糾纏(entanglement)造成的。

(綠會小編查閱了NOAA的官網,上面對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描述是:它世界上最瀕危的大型鯨魚物種之一,僅存約400頭(最佳估計是到2018年底有409頭),剩下的繁殖雌性不足100頭。它們 體重可高達70噸、壽命可長達70年,它們的主要受威脅因素是:纏網,撞船,種群退化,海洋噪音,氣候,食物分布的變化等等。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

在IUCN官網公布的通稿中,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全球主管Jane Smart博士說:「當今的IUCN紅色名錄更新中包括北大西洋右鯨等物種的急劇下降,凸顯了滅絕危機的嚴重性。」她補充道, 「要使數量迅速增加的受威脅物種免於滅絕,就需要進行變革,並實施國家和國際協議。世界需要採取迅速行動,來制止物種的數量下降,防止人類帶來的物種滅絕,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2020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即將召開的IUCN 世界保護大會(WCC 2020)也將幫助定義這一框架。」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建立於1964年,被認為是目前全球最為全面的動物、真菌和植物物種保護狀況信息來源,是世界生物多樣性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它遠不止是一份物種及其地位的清單,它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可以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政策變革提供信息和促進行動,對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至關重要。它提供有關範圍、人口規模、棲息地和生態、使用或交易、威脅和保護行動的信息,這些信息將有助於作出必要的自然保護決定。

截至目前,IUCN紅色名錄上有逾12萬個物種,3.2萬多種瀕臨滅絕,其中包括41%的兩棲類、34%的針葉樹、33%的造礁珊瑚、26%的哺乳動物和14%的鳥類。

圖/IUCN紅色名錄

此次更新中,還完成了對所有非洲的靈長類動物評估的修訂。修訂結果認為:非洲其他地區所有靈長類動物中,有超過一半處在受威脅的狀態。

(上圖:2016年,IUCN紅色名錄負責人Craig Hilton Taylor在北京的一次紅色名錄培訓會議上。攝/Linda)

紅色名錄的官網信息顯示,2020年的目標是要達到16萬種。目前距離目標的實現還差39268種。按照IUCN的建議,是希望所有紅名名錄的評估至少應該每10年更新一次(最好每4-5年更新一次)。但是呢,並不總是有充分的經費和資源來做這些事情。而且,加上今年來新冠疫情(COVID-19)全球大流行,給生物多樣性數據帶來了「巨大」的缺口。Craig Hilton Taylor說:「在物種監控方面,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紅色名錄的官網信息顯示,2020年的目標是要達到16萬種。目前距離目標的實現還差39268種。

整理/Linda 審核/SY 編/Angel

【參考資料】

https://www.iucn.org/news/species/202007/almost-a-third-lemurs-and-north-atlantic-right-whale-now-critically-endangered-iucn-red-list

https://www.iucnredlist.org/about/background-history

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41712/162001243

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5529/111875852#assessment-information

Banaszek, A., Bogomolov, P., Feoktistova, N., La Haye, M., Monecke, S., Reiners, T. E., Rusin, M., Surov, A., Weinhold, U. & Ziomek, J. 2020. Cricetus crice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e.T5529A111875852. Downloaded on 12 July 2020.

https://www.fisheries.noaa.gov/species/north-atlantic-right-whale

相關焦點

  • IUCN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31種動植物物種已經滅絕
    ▼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隨著小灰豚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進入瀕危類別,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淡水海豚物種都被列為瀕危物種。根據該保護組織的數據,截至12月,在周四發布的最新名單中包括的128918個物種中,有35765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
  • IUCN啟動新網站發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本報訊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於12月底啟用新網站https://newredlist.iucnredlist.org/發布《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新網站用戶的界面更為優化,搜索功能更加強大,並利用更有吸引力的彩色格式顯示相關物種受威脅狀態的信息。
  • IUCN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物種信息更新
    IUCN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目前收錄128918個物種,其中35765個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物種信息更新。
  • 《2011年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公布
    本報訊 記者丁洪美報導 6月16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了《2011年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專家們這次共評估了59508個物種。
  • 最新版《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新聞—科學網
    日前,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外發布。
  • IUCN公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煎餅龜進入「極危」狀態
    它們是國際組織IUCN,在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評估物種瀕危程度而嚴格制定的級別 近日,IUCN發布了新版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 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白鱀豚未被宣布野外滅絕
    2018-11-15 21:54 | 中國綠髮會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紅色名錄)更新發布。更新後的名錄,一共包括了96951個物種,其中26840種瀕臨滅絕。圖片來源據IUCN這份更新顯示,過度捕撈正在導致發展中國家部分地區的魚類物種衰減。比如,全世界13%的石斑魚物種、9%的馬拉威湖魚類現在面臨滅絕的威脅。據介紹,全球目前有20億人直接依靠內陸淡水魚類作為生計。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IUCN發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中國綠色時報6月13日報導(作者丁洪美) 6月12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這一最新版的名錄顯示,79%的溫帶杓蘭屬蘭花和94%的狐猴受到滅絕威脅。而巴西世界盃吉祥物三帶犰狳由於其種群數量持續下降,仍處於脆弱等級。  今年是IUCN紅色名錄發布50周年。
  • 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國際海洋新聞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 物種是否已經滅絕?紅色名錄監測動物生存狀態
    摘要:北京時間4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由於物種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瀕臨滅絕的物種越來越多,人類對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也越來越重視,我們也經常在新聞中聽到某種物種已滅絕或瀕臨滅絕。
  • 已登上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一年更新一次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此次更新,馬達加斯加近三分之一(31%)的狐猴物種現在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其中98%的狐猴生存受到威脅。而我國的冬蟲夏草出現在了易危物種之列。近三分之一狐猴瀕臨滅絕整個狐猴下目的60多個物種全部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及周邊小島上,宛如一個世外桃源。
  • IUCN公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本報訊 記者丁洪美報導 11月17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世界公園大會上發布最新IUCN紅色名錄。根據紅色名錄,漁業、採伐、礦業、農業及其他人類活動,威脅著太平洋金槍魚、美洲鰻魚、中國河豚和中華眼鏡蛇的生存;棲息地破壞導致馬來西亞軟體動物和世界上最大的地蜈蚣滅絕,同時威脅著許多其他物種的生存。
  • 警鐘再次敲響,聚焦《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電話:010-68047618網址: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前不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其中有2.8萬餘個物種瀕臨滅絕。
  • 雲南發布省內生物物種紅色名錄:綠孔雀、斑鱉被列為「極危」
    雲南發布省內生物物種紅色名錄:綠孔雀、斑鱉被列為「極危」 澎湃新聞記者 劉霽 2017-05-22 12:13 來源: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發布 人類活動成物種滅絕首因
    由於自然資源過度利用、嚴重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等原因,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多方面的威脅。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環境部在京舉辦「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周年」專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環境部和中科院共同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
  • 根據ICU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目前已有31種物種滅絕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最新更新已宣布31種動植物物種滅絕。 ICUN星期四宣布,這一總數包括丟失的鯊魚,被列為極度瀕臨滅絕或可能已滅絕,最近一次記錄是在1934年。失落的鯊魚棲息地在南海(世界上最被開發的海洋地區之一)中,已經被廣泛捕魚了一個多世紀。
  • 棲息地退化鳥類致危 四川七種鳥類進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2015年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名錄」),共有24種鳥類調升為有滅絕威脅的級別(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禾花雀被升至「極危」,13年前還是無危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極危」,意味著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紅色名錄寫明了評級提升的理由:跡象顯示,該物種數量總體下降速度超出此前想像,並且在過去11年間變得非常迅速。
  • 《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發布
    5月22日,由雲南省政府新聞辦組織,雲南省環境保護廳、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共同對外發布了《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這也是我國發布的首個省級生物物種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