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麼要「鬧」?這樣的民俗文化真豐富!
中華民族傳承至今,流傳下來傳統習俗不計其數。但是每一項民俗節日都必不可少,因為它們都是蘊涵著我們古老民族的文化氣息。生活當中最為特別的年俗節日之一,除去春節之外,那就是元宵節啦。春節是一年之尾又是一年之初,而意味著辭舊迎新,而元宵節意味著整個春節的結束,為了慶祝,自然也是熱鬧非凡。
那麼大家知道元宵節怎麼來的嗎?為什麼叫做「元宵」?為什麼叫做「鬧元宵」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作為古老的節日之一元宵節,其中有不少民俗活動,比如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生活當中的元宵節,又被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者燈節,這一天的節日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上元節被稱作元宵節,其中是有一定的緣由的。古時候道教佛教非常的盛行。在道教裡更有三官之說。三官分別指三尊神氏,叫做天官、地官、水官。正月十五這天,天官掌管福澤,給人們賜福,被稱之為上元;七月十五這天,地官掌管災禍,給人們消災,稱之為中元;十月十五這天,水官掌管刑法,給人們赦罪,被稱下元。所以在道教裡,三元都是節日,都有相應的祀典活動。
元宵節那天,到處都會張燈結彩,燈火通明。元宵節張燈結彩更是別有一番深意了,傳說這是一種向神明表達感激,並且取悅神明的手段。話說天官比較喜歡娛樂,地官比較喜歡熱鬧,水官更是喜歡燈火,所以人們在元宵節這天掛花燈,猜燈謎,玩遊戲,實際上是為了同時讓三官高興。
元宵節燈火通明,一片祥和,煙花的瀰漫之間更是充滿了歡聲笑語。但是為什麼叫做「鬧」元宵呢?其實這裡面還是有故事的。俗話說的好叫做「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從古至今體現的就是一個「鬧」字,而且是晚上的「鬧」。在這一天皓月當空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
這個「鬧」字的由來,有一段有趣的民間軼事。傳說,古代的元宵節,叫做 「金吾不禁夜 ,星橋鐵鎖開」 ,這句話是說皇帝開口這一夜沒有任何禁止。就算是被被鐵鏈鎖著也會打開。在這一夜,皇帝 「與民同樂」 ,老百姓可以肆無忌憚地大鬧特鬧,前三後四,一共七天七夜,不受拘束。所以叫做 「鬧元宵」 。
其實作為我們國家特有的年俗活動,同樣意義非凡,對於我們八零後九零後影響特別深刻,我們都十分的懷念。因為時代的變遷,科學時代的進步,很多民間所傳承的一些東西都慢慢的消失啦,民俗文化也是之一。有些東西,可能再年輕點的人,可能只能在書本上學到,但是生活當中根本看不到。對於這些特別有意義的年俗,我們懷念卻不想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