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之前對這句篤信無疑的。可讀完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我開始有些懷疑了。
一、投桃報李,方救性命
三毛遇到的那些撒哈拉威,用狠一點的話說簡直就是「刁民」,房東不肯給我們的屋頂加蓋,我們加好頂後,卻三番五次允許他家山羊掉下來。鄰居們來借什麼的都有,吃飯的勺子,拖地的墩布,火柴調料,與其說是「借」,倒不如說是「要」,因為這種「借」是有去無回的。
可縱使是這樣,三毛也善良的去發現人們身上的閃光燈。就像那自作主張穿走她的鞋的姑卡,三毛對她的評價還蠻高,溫柔又聰明,會思想。在父母不知如何告訴她要結婚的訊息時,三毛接過了這個擔子,幫她探聽未婚夫信息;在她經受鬧洞房驚嚇後陪著她,安慰她。
也正是這樣在三毛誤撿了咒符,出現各種離奇的身體不適,命懸一線時,姑卡的父親便罕地出手相救,才免除了一場災難。
生活對於我們的善良終會以另一種方式饋贈。
二、以德報怨,燎原星火
在三毛看來,正是這些鄰居們奇葩的想法和費解的做法,給三毛枯燥的沙漠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三毛感恩與這些撒哈拉威的相遇相識,也盡己所能的改變她們的思想,改善她們的現狀。哪怕她們沒識幾個字,她們終於明白生命是怎麼來的。終於有了去醫院生產的第一人。
哪怕只有收效甚微,三毛依然堅持給沙漠裡的女人孩子們授課,教她們認字看書,也許她們志不在此,但至少彼此走近了彼此的生活,豐富了彼此的世界。
三、守住底線,把好界限
愛德華.霍爾曾經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為四種:親密距離(15—46cm),熟人距離(46—122cm),社交距離(1.2—3.7m),公眾距離(3.7—7.6m)。我們實際交往中也許沒有那麼嚴格,但還是需要在一定範圍內,這樣彼此才會舒服。
三毛也謹守自己的底線,是呀,我可以對你好。但你不能越界。對小孩子要錢這件事是堅決不能答應的,寧可搬家,小孩們只好作罷,改做要糖。
鄰居蜜娜只要荷西在家有事沒事就會往三毛家跑,找荷西搭訕,因為在沙漠一個男人是可以娶四個妻子的。這個三毛受不了,不能幹,哪能允許別人跟她分享荷西的。這是原則性問題,及時止損。把蜜娜那小火苗直接給她掐滅了。
有界限的交往才是讓彼此舒服與安全的交往。
人際關係一半靠,一半靠經營。三毛將一片荒漠經營成了玫瑰園。人與人間的相處又何嘗不是呢?還記得烏鴉的故事嗎?烏鴉總在搬遷的路途中,因為它覺得到的每個地方的人們都很不友好,嫌它俄叫聲難聽。如果不改變自己,哪能有好的鄰居,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