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這是魯迅先生的話,無疑深刻。在一個農業文明傳統悠久的國度,依託於寒暑交替體現年成年景的年節,當然是年度最大的嘉年華。出於安全考慮的遠離炮仗種種,被大眾歸結為年味寡淡,於是,和農業最密切關聯的飲食,就成為這個嘉年華善存的最紮實碩果。
其實,年節嘉年華中的飲食狂歡,根源於物質尤其是食物的不夠豐富,傳統農業抵抗天災人禍的能力有限,風調雨順正是天下太平的基準。而在物質匱乏早就遠去的當下,從情理上說,已然常態化豐富的飲食,本來不必再成為年節的要義。只是習俗總有它固化的強大慣性,這也是文明帶來的傳承,一如條件反射養成的身不由己。好在飲食本來就是年成的硬核,古文字的年,上面正是一個禾苗的禾,用以代指糧食,而糧食的生產於人類而言,不就是用來吃的嘛。換句話說,吃飽飯是農業存在的根本前提。食物真的是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東西,透過美食也果然可以看世界呢。
所以說到吃,似乎是一個永遠的話題。不過,作為世界聞名的美食王國,今天的國人尤其是北方的大多數人,飲食的風格愈發執念於粗鄙,作料的厚重雖然是古已有之的傳統,卻已然游離於調和口腹,而更多功用在於規避廚藝尤其是遮蔽材料的不夠新鮮,這當然意味著味蕾感知的退化。說起來,早年的北方才是華夏文明的開化地帶,帝王流連的都城總是盤桓在黃河流域,而都城實在就是繁盛的據點,薈萃包括飲食在內的諸多生活乃至文化元素,譬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便是君子聖賢的自律。只是到了後來,伴隨北方士族的遷徙,再加上長江流域食材的豐富和水土的宜人,才誘發了南方飲食的勃興。
誠然,不論粗鄙與否,吃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國人的餐桌也許賦予了太多附加值,但基礎平臺終究離不開盤盤盞盞中堆砌的食物。飲食節目也因此立身,並且繁多。就目力所及,這邊的飲食節目習見的模式,或者如烹飪講義一般埋頭宣講步驟,即便請來明星藝人擔綱,也還是傾向於工具屬性,或許有熱鬧,卻不夠親切自然,更像是授業的課程而非娛樂的節目;或者就是從文化談開去,當然有汪洋恣肆的發揮空間,且更多注力於堆砌親情和催淚鄉愁,但終究是出離了飲膳的正要。這些樣態的立意固然不錯,卻也難免有不方便規避的短板,譬如前者就過於程式化,只顧走臺本設計的刻板程序,少了隨機的互動交流。所以此類節目雖然不乏受眾,卻也很難締造追捧。
不經意間,貴州衛視的《詹姆士的廚房》已經走過三年,在推出澎湃沙拉慶生的同時,也收穫了不少流量,有五歲半的小鐵粉,也有同行成了超級粉,甚至還有看了節目後愛上廚房,辭職後準備開餐廳的奶爸……
應該說,新媒體的蓬勃興起,對娛樂節目的形態的確帶來了新變化,但說到底,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節目好看才最是要緊。而說到節目的好看與否,還是那句話,主持人總是節目的關鍵。
「詹姆士的廚房」當然屬於詹姆士,這個地域味道很濃鬱的洋文名字證明他果然來自寶島。本名鄭堅克的他,50剛剛出頭,做廚師當主持,都是最出彩的年齡,金牛座帶來的丈夫相也頗符合宅男本色的廚師身份。他曾留學日本加拿大,專長日式法式意式創意料理,擔綱《型男大主廚》《美食風味》《食在有健康》《美食大三通》等節目,令他以料理達人而知名,還得過金鐘獎綜合節目主持人獎。
《詹姆士的廚房》裡的詹姆士,沒有傳統大廚習見的煙火氣,反而文質彬彬,甚至不乏雅致的書卷氣。他廚藝嫻熟,交談隨性,手口合一,氣場充沛,語言詼諧,場面活躍,不照本宣科,而是按節目的脈絡出牌,有舒適的節奏感,很享受廚房裡的從容自在。既擅於用心做菜,又能娓娓道來,親近灶臺,貼心食客,娛人娛己,不負責傳播接不上地氣的高大懸念,自顧自站位家常氛圍的暖心廚房,廚藝和主持融匯一體,左右搖擺於會主持的廚子和會做飯的主持之間而遊刃有餘。他說,食物是這個世界上最任性的東西,為了讓它好吃,我們會花很多心思去琢磨它。他又說,廚師的行業很孤單。能說出這樣話的人,當然是用心生活的人。
作為一個教人做菜的廚子主持人,詹姆士的節目中布滿知識點,譬如,切洋蔥流淚是因為刀不鋒利,又和順紋逆紋相關。西藍花煮湯蓋蓋子容易變黃。福菜就是梅乾菜,客家人的梅乾菜是芥菜做的。由此也不乏延伸,譬如,芥菜苦味回甘,在年末除夕的席上,它就寓意一整年的辛苦到後來回甘了。餐桌禮儀也能對人生進步擁有意義,丈母娘考察女婿正要看餐桌和牌桌這兩桌。
隨口而來的知識點,他卻絕不肯說教,而是用富有親和力的好玩方式,交流享受美食的感受,傳達飲食的奧秘和料理的邏輯,他甚至會檢討自己是否有說教,這其實該是優質主持人應有的魅力姿態。
擔任助理的幫廚小妹也選得蠻好。提外行的白痴問題當然是節目需要的,而最合適的提問者,自然是要挑一個漂亮點可愛點乖巧點的鄰家妹妹。這樣即便出了糗或者吃相失了儀,也依然有畫面感,大家也喜歡包容,其實她還不是用自己的身份替大家問話嘛,所以林晶晶好有人氣。
節目的菜品當然有詹姆士的個人風格和喜好,譬如調味愛用黑胡椒,透露出他海外學藝的經歷,食材的選擇也在意大眾,菜式走中西融合和漢文化圈及其周邊輻射國家飲食融合的創意路線,所以不會有落地的不適感。
他自言家裡的燒烤店已經開了三十多年,想來廚藝自是有家族傳承的。都說穿衣吃飯要看三代,說的當然是世家族群享受生活的身位,其實論到手藝,意思也是一樣。
記得周作人曾說,日本明治維新之前綿長的封建制度,規定了做醫生的及其子孫永遠需要做醫生,沒有我們這邊憑藉考試攫取功名的任何可能,於是他們只好只能沉湎於此專心於此,一代復一代,經驗積累,更探求西洋人的診治手法,終於得以進步。
今天看來,這樣的規定,固然是階層固化的封建流弊,但也為技術的傳承精進提供了強制環境。同為手藝的廚藝,道理也當如此,所以這該是詹姆士的優勢,自然也是他打理的廚房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