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邊的食材,做全世界的美食。
臺灣著名美食創意料理廚師詹姆士,2011年10月獲選為「第46屆電視金鐘獎—最佳綜合節目主持人獎」。作為三立電視臺《美食鳳味》、《愛玩客》的主持人,年輕的時候就收穫滿滿的名氣,但成名數十年來,他一直堅持只做一件事,為做一道好菜走遍全世界各個角落。而這份堅守與韌真,讓他成為數千萬美食愛好者心中的「萌叔」。2015年籤約貴州衛視《詹姆士的廚房》,該欄目早已成為全國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標杆。
這個韌真的人,因為另外兩個韌真的人來到了深度貧困村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
大發渠,雲中穿,大夥吃上了白米飯;
團結村,生態美,中天帶來了新風貌。
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鄉團結村原名草王壩村,地處大山深處,這個過去出了名的窮村,貧窮的根子就是缺水,全村900多號人就靠一口老井打水喝,井水渾濁,難以入口。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要想吃大米飯,大年三十才有米湯喝。
1958年黃大發成為草王壩的大隊長,為了實現吃上大米飯的夢想,他下決心要讓村裡的生活變個樣。1962年草王壩村開始建設引水工程,黃大髮帶領村民們用鐵錘和鋼釺,一錘一釺開鑿。
1995年,這條總長近10公裡,地跨3個村10餘個村民組,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懸崖的「生命渠」終於通水了。不放棄、不洩氣,韌真的黃大髮帶領村民奮鬥了整整36年,終於實現了當初立下的誓言!
志士惜日短,韌真創新貌。
解決了吃飽飯,如何吃好飯?大發老支書迎來了新使命。只不過這次與他一起奮鬥的是,貴州省第一家上市公司中天金融集團。
2017年4月起,在中天金融集團的對口幫扶下,團結村村民圍繞「天渠」和「大發精神」發展起了特色鄉村遊,打造農旅綜合品牌「樂耕甜」農旅基地,新建起特色農場、拓展區、遊玩區等體驗項目,成為農業+旅遊、網際網路+農業的農旅品牌。
「韌」真的中天金融團結村精準扶貧項目總經理譚丹,已經紮根團結村兩年多,不只是為了團結村早日脫貧出列。而是在穩定脫貧之後,既要精準脫貧又要確保脫貧不返貧,她意識到「輸血」雖然能解一時之困,若要真正致富奔小康,唯有發揮「造血」功能。
如何保證持續的造血?農業旅遊業發展起來以後,產品怎麼賣出去,遊客怎麼吸引進來?
不同於萬達幫扶丹寨、恆大幫扶畢節,中天金融結對幫扶團結村的實踐走出了一條差異化之路:黨建統領、統戰引領、精準施策、精細幫扶,打造農旅品牌樂耕甜,農旅聯動、品牌引領、市場主導,以產業帶動創業,以創業達成創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得知黃大發老支書與譚丹奮力共進的感人故事後,為助力團結村扶貧品牌「樂耕甜」的發展,中天金融集團攜手貴州衛視《詹姆士的廚房》,完成了該欄目的第一次戶外錄製。
7月21日,《詹姆士的廚房》欄目組走進團結村。在偏遠的貴州大山深處,竟然存在著這樣一座世外桃源,詹姆士用「完全想不到,嚇了一跳」來形容進村的感受。詹姆士說,在中天金融團結村精準扶貧項目成員的身上,看到了當年「大發先生的那種醒世精神」,他們也做到了類似於「愚公移山」的事情。
「同樣是將一件事情堅持幾十年,覺得烹飪的精神和大發老人修渠的精神有哪些相似之處?」詹姆士覺得這種類比對他來說「太重了」。在他看來,與修渠相比,餐飲這件事情「其實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對詹姆士而言,烹調食物是一種興趣,是足夠熱愛的事業;對於大發老人而言,「沒有水,飯都吃不上」,從來就不存在選擇,更談不上興趣,擺在面前的是要麼成功,要麼失敗。大發老人們修渠的那種使命感,「比我偉大太多了」。詹姆士對大發老支書說:您太偉大了,我一定要親手做一頓飯給您吃。
嘗遍世界美食,詹姆士對樂耕甜系列農產品給出了極高評價,「產品完全沒有問題,味道也非常好」。在他看來,如此天然的環境中滋養出來的產品有著毋庸置疑的品質優勢。
節目錄製的三天,詹姆士說的最多的是「太了不起了」:大隊長(譚丹)這麼年輕,就能把這裡建設得這麼好。大發老人家這麼大年紀還在為團結村的發展努力堅持,都是我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