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永康路上的一家「熊爪」咖啡店火了。它的整個店面只是一堵灰色水泥牆,牆當中砸出一個碗口大小的洞,所有咖啡都由洞內一隻黃褐色毛絨絨的熊爪遞出。
圖源網絡
咖啡店的初衷除了做精品咖啡外,還在為殘障人士提供合適的就業機會,比如牆洞內的兩名咖啡師都是聾啞人。更溫情的是,咖啡店還可以為持有殘疾人證的顧客送一杯免費的咖啡,並願意為想當咖啡師的聾啞人提供免費培訓。
前來「打卡」的市民絡繹不絕。
這隻溫暖的「熊爪」吸引了很多人前來「排隊打卡」,獨特的購買體驗治癒著消費者,也同樣在治癒著製作咖啡的店員。這家店的爆火,也正在於它用一種足夠暖心的設計,保全了殘疾人的體面。
水泥牆洞猶如一個巨大的保護殼,讓他們剝去身體殘障的外衣,只回歸為一個普通的人。牆洞前,人們不會想要販賣同情;牆洞後,他們也只是一名專業嫻熟的咖啡師,僅此而已。
人們對「熊爪」咖啡店抱以極大的熱情,也恰說明它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我們的常規認知。原來殘疾人的就業方向不是只有按摩師、推拿師等,他們也可以在更多的崗位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價值。
就像店內其中一名咖啡師,就已經拿過兩屆殘疾人咖啡拉花大賽冠軍,優異的成績背後是消費者能看得見的品質和專業。這說明,給殘疾人一個舞臺,他們可以自食其力,也同樣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
圖源網絡
目前我國有約8500萬殘疾人,處於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有3200萬。根據殘聯2019年的數據顯示,包括在家務農的殘疾人在內,一共有855萬殘疾人就業,就業率不足27%。
不過值得欣喜的是,當下網際網路的發展讓他們擁有了更多靈活就業的機會,雲客服、快遞分揀員、直播帶貨等新技術崗位都可以看到他們努力的身影。從殘聯的統計公報數據看,靈活就業人數已經從2012年的12.3萬人,變成了2019年的228萬人,增長了18倍。
幫助殘疾人就業,也是在幫助他們實現社會認同感和人格平等感。「熊爪」咖啡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展示殘疾人才藝的窗口,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殘障群體的就業問題,這是個很好的方向。
但該如何保障更多殘疾人持續性的就業需要,如何為他們提供相匹配的技能培訓,又該如何保障融入社會工作後他們無障礙的公益需求等,也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保障殘疾人權益,需要有真金白銀的資金投入,來滿足他們從硬體設施到軟體保障的日常需求,也需要在制度層面保障好他們的個人利益。對殘疾人格外關注,給予他們追求同樣美好的權利,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
一名殘疾人學員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內畫技藝。
細化到每一個人,就是要撇除對於他們身份的偏見,停止對於他們無謂的同情,並尊重他們特殊的生活需要。這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努力的方向。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