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老師怎麼教孩子?7月4日至5日,臺灣臺南市和高雄市的12位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代表來到慶元,與當地教育界開展「傳承中華經典,豐富學校內涵」的學術研討。
在每一位校長風趣的幻燈介紹會中,在一個個娓娓道來的校園故事裡,在每一堂具體的教學研討課中,海峽那邊的校園生活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慢慢觀察引導
臺南市西門小學校長莊昆謨在打開PPT後,一直闡述著一個觀點:「教育和文化都需要慢慢來,不能一蹴而就。」
教育如何慢下來?在莊校長眼裡,學校要用儘可能多的方法,提供儘可能多的平臺,慢慢觀察、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培養孩子獨立的思考能力,做自己最喜歡和最擅長的事。「如果學校教育只窄化到以分數為唯一標準的『智育』,那麼只有10%到20%的高分學生得到認可,所有優質資源都圍繞他們而進行,這有悖於教育公平的原則。」莊昆謨說。
臺灣麵包達人吳寶春的成長經歷,是莊校長最津津樂道的故事。這位吳寶春,念書時候永遠是班上的最後一名。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孩子都有等待被發掘天才的一面。「吳寶春在學校裡認的字不超過500個,但自從開始對麵包做法感興趣以後,不管多累,每天睡前都要看1小時的書,到後來連《微生物學》也能讀懂了。」
在西門小學,不僅有合唱團、舞蹈社、美術班、棒球隊等常規社團,更因臺南市靠近海邊,因地制宜獨設了帆船和獨木舟社團。「讓孩子們在製作、完成和學習操縱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需要付出,成功會帶來快樂,從而幫助孩子形成更堅韌的性格。」莊校長說,所有這一切社團,都以讓孩子發現自己、完善自己為目的,而不以求得多高的成就為追求。
給孩子們機會
臺灣的中小學校把孩子的全面發展放在了第一位。在安佃國民小學校長陳美惠的印象中,現在的教與學已經和她小時候有了本質的區別:「現在的老師更多採用引導的方法,鼓勵孩子們創新,鼓勵他們和別人不一樣。課本知識不再是衡量孩子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
安佃國民小學的校舍在郊區,學校外面就是大片農田。「城市裡的孩子難得能看到稻田,我們就利用稻田讓孩子們參加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苦和收穫的快樂。」於是,每個班級都認領到了自己的「責任田」。播種、施肥、插秧、收割,四季更替中,每個孩子不僅親身體驗到了書本中的「粒粒皆辛苦」,還把豐收的大米進行義賣,在勞動中收穫快樂。
淡化課本成績,學校就沒有升學考核的壓力?「當然還是有的」,莊昆謨校長坦言,正因如此,多元價值教育氛圍的創建,不僅需要學校和老師的努力,更需要社會環境的支持。「我們盡力正確引導家長,告訴他們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領域的人才,而他們孩子的特點在哪方面,孩子未來可以在哪個領域重點培養,大部分家長會認同我們的觀點。大導演李安當年的成績也不好,但他的家人理解支持他,才會有今日之成就。」
老師就是榜樣
在與慶元教師分享自己的從教經驗時,臺南市立人國民小學校長胡玉美用了一句話來概括她46年的從教心得:「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胡玉美說,她曾經教過一個學生,經常在教室裡偷小朋友的錢,但她從來不用罵來解決。「我始終相信他伸手時只是一念之差,所以我一直引導他,直到他放棄這種行為。」後來,這位小朋友畢業時,給胡玉美寫了一封信,保證一輩子都要做個好人。
在和每個新老師見面時,胡玉美都會和他們分享自己奉行的一句話:沒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小朋友來學校,最需要學會的其實是如何做人。而要學習如何做人,靠嘴巴說是沒有用的,這個時候他們需要一個榜樣去學習模仿,這個榜樣,就是老師。」
讓每個老師都成為身教的榜樣,對此,公園國民小學校長吳淑芬很贊同: 「在小朋友的眼裡,老師是很神聖的。」吳校長說,很多時候,老師的一個無心之舉,也許就會讓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轟然倒塌,所以老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慶元縣教育局局長胡慶華說:「臺灣教師所說的慢教育,我理解就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慶元城東小學校長金光強說,最大的啟示,一是臺灣的教育圍繞著對人的關注發展而進行,二是教師自身保持著一顆童心,在慶元的臨時表演、互動,每一樣他們做起來都十分自然。慶元實驗小學資深教師範宗妙最有感觸的是臺灣教育十分關注孩子的發展。孩子將來要面對什麼樣的生活,他們以此回到原點做教育。此外,課程設置十分科學,孩子上課氛圍活躍。
臺灣來訪教師說,從慶元孩子的古詩歌曲表演、教師作畫、國學推廣課等,看到大陸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得很用心,孩子們的素質教育發展也超乎他們的想像。
短短兩天時間的交流,讓兩岸教師心有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