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人廣背後的本幫菜,上海三代人的集體回憶!

2020-12-07 五美合意

文章轉載:上海去哪兒吃

南京東路隔壁的本幫菜

上海三代人的集體回憶

開了二十多年的本幫小館

老上海的味道全都有

全上海最好吃的小排和草頭

比本幫菜還討喜的錫紙鱸魚

阿姨爺叔掐著時間點來吃

爺爺輩的老字號

60、70、80後的集體回憶

今天的漢口路在舊時上海灘被叫做三馬路,南京東路叫做大馬路,九江路叫做二馬路,一提到這些舊時的地名,就會勾起很多老上海人的回憶!

這條路是上海市64條「永不擴寬的街道」之一,「遠東第三大飯店」、「中南銀行大樓」、「申報館」、「英式花園住宅」都駐紮在這裡。

「三瑪璐酒樓」在三馬路上開了二十多年,成了這條路存在過的印記,燒的都是最地道的本幫菜,從爺爺輩就開始吃的老字號!

開了20多年的小館子

有兩個上海第一名

比本幫菜還討喜的錫紙鱸魚

上桌是鼓囊囊的一包錫紙,冒著「滋滋」的響聲,半疑半惑著用牙籤挑開,才終於見到了「鱸魚真面目」!

一條大鱸魚躺在其中,熱氣和魚肉的香氣一起冒出來,它在這裡可是比本幫菜還討喜!

夾一塊魚肉在湯底中蘸一下,醬汁滲透到魚肉中,為鮮美的魚肉平添一絲甜味,很是對上海人的胃口!

唇齒之間的美味讓你覺得這條魚死得其所,吃得我趕緊再去夾一筷子,簡直覺得這煙火氣就像錫紙裡冒出的仙氣!

整條魚的刺都很少,風捲殘雲之後只剩下一根主骨,現在想起來都還覺得回味無窮!

上海第一名的小排

作為招牌菜之一的小排,濃油赤醬的本幫做法,滿滿的膠質醬汁,大家都誇讚這是全上海最好吃的小排!

小排用的是豬肋條,肉質緊實,肥瘦相間,內心呈現柔嫩的粉紅色,嗲額!

酸甜開胃,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來,分分鐘光碟的節奏!

不輸大閘蟹的毛蟹炒年糕

上海人吃蟹「成精」,過了大閘蟹的季節,濃油赤醬、滿屋飄香的毛蟹炒年糕在上海人的餐桌上便大行其道!

毛蟹對半切開,切口地方用乾麵粉封住煎熟,紅邊起得非常漂亮,口水都要噴湧而出!

雌蟹黃足,雄性脂密。在魔菌看來,並不遜色大閘蟹很多,吃完手指上都留有餘香!

柔柔韌韌的年糕片充分吸收了蟹肉的鮮香和調味的濃香,絲毫不比鮮甜的毛蟹遜色!看著過癮吃著更過癮!

阿姨爺叔都愛的本幫醬鴨

鴨肉鮮嫩,鹹甜適中,香濃味醇,色澤紅亮,是阿姨爺叔們的心頭好!餐桌上少不了的冷盤!

鴨肉的每一寸肌膚上都均勻裹著一層琥珀色的醬衣,內裡卻還是淡淡的緋色,十分的誘人!

上海第一名的酒香草頭

8 月至立春3 月都是吃草頭的好時候,滿滿的春日氣息!它家的酒香草頭在全上海也是排得上名的,打敗了大大小小的本幫餐廳,位列第一!

夾一筷子,草頭的鮮美加上白酒的芳香,魂都要被勾了去!

超大分量的酒釀圓子

熱燙甜口的酒釀小圓子正好來抵禦這寒冷的天氣!上海人最愛的飯後甜點!

小圓子白白胖胖,軟軟糯糯,十分可人!咬開是黑芝麻餡的,甜得剛剛好~

蛋花不多,小圓子卻是下料很足,吃了一碗又一碗都不見底!

相關焦點

  • 上海人屋裡廂最常燒的本幫菜
    上海老底子我們要珍惜眼前的春光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快來看看阿拉上海人最常燒的本幫菜有哪些?真正會吃的人,在工具的選擇上也極其講究,處理鱔絲的時候用竹刀或者陶瓷刀,金屬刀會影響鱔魚口味,鱔魚炒之前要先過油,豬油最佳,炸至魚刺變酥口感更好,最後淋上香油,油而不膩~紅燒大排如果上海人的血液是綠豆湯,那筋骨便是豬排;上海寧對豬排的執著絕對是你想不到的,煎炸煮燉樣樣都要來一套!
  • 「上海本幫菜第一人」去世 致敬大師回味本幫菜
    7月28日凌晨兩點,被譽為「上海本幫菜第一人希望老先生一路走好,也感謝您為舌尖上的上海做出的貢獻。   相信許多觀眾是通過兩年前,《舌尖上的中國2》,這部紀錄片才認識了李伯榮的精湛廚藝。紀錄片講述了源自上海浦東三林的「鏟刀幫」傳人李伯榮,將上海本幫菜傳統手藝傳授給後人的美食故事。而片中的「扣三絲」的刀工展示,李老先生在眾弟子簇擁之下端坐高席等鏡頭,更是拍出了武俠大片的氣場,這些片段也成為了李老生平的精彩濃縮,一起來回顧一下。
  • 三代上海人的回憶!
    ,它承載著太多老上海人的回憶,阿拉都會親切的稱呼它「阿娘面」!>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位於思南路19號的「阿娘面」被譽為「令人難忘的上海灘三碗面
  • 這些地道本幫菜,是每一個上海人的心頭愛
    這些地道本幫菜,是每一個上海人的心頭愛 2020-01-07 1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上海本幫菜,絕妙滋味做出來
    本幫菜原本不只是一座城市的代表,由於上海本幫菜做出了一份城市的特點,很多人便認為本幫菜是上海菜的別稱。上海本幫菜是起源於江浙地區的美食,主要以紅燒口味為主,吸取地方菜品特點,博採眾家之長,是本幫菜主要的起源,很多學則認為本幫菜是起源於徽菜的美食,從明朝開始很多安徽人便奔赴上海等地開設菜館,再加上徽商在上海等地逐漸崛起,也將徽菜的美味逐漸融入上海菜品的烹飪當中。
  • 三代人與一片沙
    「六兄弟」曾經印過一張名片,背後是一幅綠茵茵的生態家園圖:山嶽染綠,花開點點,雁陣輕翔。那是治沙人不懈追求的美麗夢想。「六兄弟」幸運地趕上了這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時代,他們的夢想正逐步變成現實。
  • 上海本幫菜都有哪些名菜?
    上海菜又叫本幫菜。20世紀初,上海匯聚了蘇、錫、寧、徽等16個地方風味,上海人稱之為蘇幫菜、徽幫菜,而對本地風味,則稱為本幫菜。本幫菜誕生之初並不登大雅之堂,平民化是其特色。當時的本幫菜主要取用本地魚蝦蔬菜,以紅燒、蒸、煨、炸、糟、生煸見長,菜式濃油赤醬,鹹淡適口。
  • 地道的上海小籠包、江浙本幫菜
    強烈推薦來自上海的弄堂小籠包~入駐龍湖時代天街A館5L了慕名而來,真的不負所望一見店堂裝修就喜歡了,店員的熱情接待,讓人感覺暖暖的話歸正題湯包、本幫菜都是特別的地道主推:禿黃油湯包、鮮蝦小籠湯包、鮮肉小籠湯包、鴨血粉絲湯、蟹粉獅子頭、上海白斬雞、弄堂小菜心……愛了愛了
  • 老上海最認可的本幫菜,居然也是「八大碗」,吃過都說好!
    說了這麼多,咱們就不再囉嗦了,今天分享的是老上海的本幫菜。老崔分享的本幫菜可能不是最正宗的,因為老崔不是上海人,儂曉得伐。嘿,老崔我也拽一句上海話。說到本幫菜,令人影響最深的就是三林老八樣,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八道佳餚。為什麼說三林老八樣能代表上海菜,因為本幫菜給大家的印象就是濃油赤醬,其實不然,老上海本幫菜同樣有清淡的類型。
  • 上海本幫菜小餐館不完全指南
    想從上海本幫菜餐館寫起。這些餐廳基本都是平價版,個人覺得性價比很高。一是居住在上海的小夥伴可以看看以下餐廳還有哪些沒吃過的,可以種個草,下次去吃;二是方便外地的小夥伴來上海,想吃點具有上海特色的本幫菜,卻又不知道該挑哪個餐廳比較好。
  • 不得不說這是上海本幫菜最地道的餐廳
    環境:不得不說這是上海本幫菜最地道的餐廳,環境也相當高大上,在黃浦江邊船廠,商場裡面裝修也特別敘利亞風,也是一個吃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服務:饗宴位於四樓,一開始也不知道這個字怎麼讀後面問了經理才知道念(xiâng)三聲,整體來說菜色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本幫菜,口味也比較偏淡可口,紅燒肉澆汁清甜軟糯,口感肥而不膩,一口一塊樂意不絕,也是店裡的招牌菜了。
  • 鍾南山回憶「坐餐車去武漢」背後的故事,一句話讓人淚目
    9月23日,鍾南山在廣東作抗疫專題報告時,講述了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坐餐車趕往武漢「讓我去,是國家對我的信任!」據鍾南山回憶,「我記得1月中旬,深圳已經出現了一些疫情。鍾南山說,自己當時已聽說有一家6口中5人到武漢探親後得病,且這家人中有人沒去過武漢卻得病。他覺得這是個很危險的信號,帶著「有沒有可能人傳染人」的疑問,他在火車上寫下提綱。後來太過疲憊,閉目養神時,才被拍下這張流傳甚廣的照片。
  • 八寶鴨、松鼠大黃魚……上海本幫菜烹飪技藝獲頒國家「非遺」
    八寶鴨、松鼠大黃魚……上海本幫菜烹飪技藝獲頒國家「非遺」 解放日報 2015-12-10 15:48 來源:澎湃新聞
  • ...幸福 就是「回家吃飯」-上海人,湯圓,阿六,季琳萍,春卷,麵粉...
    毛瑞潔長大後,從奶奶手裡學會了這道菜,如今女兒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正在向女兒傳授,希望把這道私房菜一代代傳授下去。在上海住久了的新上海人,菜裡有時會放點糖,而本幫菜也漸漸受到其它菜系的影響,不少家庭做菜會放點辣椒做調味。此次比賽也是一次尋覓上海味道之旅,比賽中,評委發現不少家庭將傳統本幫菜進行改良,也有新上海人端來了帶有家鄉特色的菜。在孫家蘭的記憶裡,過年時,家人團聚,團圓飯上必會有一盤白菜肉絲春卷。她的春卷手藝就是媽媽手把手教會的。
  • 上海老中青三代電影人齊聚銀星光影沙龍
    有人這樣形容上海的電影人,幾代電影表演藝術家留下無數銀幕經典,你們的表情,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美麗封面!春節將至,滬上老中青三代電影人日前齊聚上影電影文化酒店,參加2019年銀星光影喜迎春沙龍,共話電影人的初心。
  • 相對上海又貴又難吃的米其林餐廳,這些上海傳統本幫菜更能滿足你的...
    本幫菜也沒有什麼很衝的味道,適合很多人食用。,也是一道經典的本幫菜。糟豬爪香氣撲鼻,很多上海人都十分愛吃,比如杜月笙。糟貨也是本幫菜裡資歷最老的一道菜。想想就讓人流口水,稱得上是上海十大名菜之一。 這些就是上海最出名的本幫菜了,比起外來的菜系、網紅飯館、各種日料店、韓料店,這些屬於老上海人的本幫菜才是真正的上海美食
  • 小籠包、日料、西餐、本幫菜,美食如何成為喜歡上海的理由
    不可否認的是,飲食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背後更蘊藏著一座城市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和形象特徵。  那麼在21世紀,上海的美食印象究竟是怎樣的?它對外來者的吸引力在哪裡?  從生活視角理解這是一座怎樣的城市,或能讓它更加魅力四射。
  • "上海本幫菜第一人"去世 致敬大師回味本幫菜
    7月28日凌晨兩點,被譽為「上海本幫菜第一人」的李伯榮老先生在浦東仁濟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4歲。希望老先生一路走好,也感謝您為舌尖上的上海做出的貢獻。紀錄片講述了源自上海浦東三林的「鏟刀幫」傳人李伯榮,將上海本幫菜傳統手藝傳授給後人的美食故事。而片中的「扣三絲」的刀工展示,李老先生在眾弟子簇擁之下端坐高席等鏡頭,更是拍出了武俠大片的氣場,這些片段也成為了李老生平的精彩濃縮,一起來回顧一下。  說到本幫菜系裡的「代表菜」,這些可都是經過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經典,我覺得借今天這個機會,有必要拿出來重溫一下。
  • 曾灶財:藍威寶抹不去的集體回憶
    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詞彙表上,又封存起新的卷宗。在成長的街區,好幾代香港人常能與曾灶財笨拙可愛的大字不期而遇。舊時香港溫馨如此的公共空間,攝入城市的集體回憶,在情在理。曾灶財的墨寶,按歐西波普文化的觀點,或可歸為塗鴉(graffiti)。
  • 飛利浦全新好色三代顯示器如何稱霸廣色域視界
    目前顯示器行業也有非常多的特色技術,包括高清解析度、廣色域、超窄邊框、曲面屏等,以期給用戶帶來個性化的視覺享受。飛利浦全新好色三代顯示器如何稱霸廣色域視界其中廣色域技術或許是最實用也是最能體現一臺顯示器是否優質的特色技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