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沒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2020-12-15 鎂客網

為什麼屠呦呦沒當上中科院院士?當人們這麼問的時候,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對院士頭銜等一系列榮譽的盲目迷信與崇拜。

大眾總有一種認知習慣,喜歡把諾貝爾獎,中科院院士等等都圈在一起,每當談起一位科學家,這些榮譽就應該長長一串的跟在名字後面,成群結隊的,不然就會覺得不夠拉風,不夠牛!

所以當屠呦呦擁有了諾貝爾獎的榮譽,卻沒能「順理成章」的成為中科院院士時,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注意到這個「遺漏」,並認為這是不合常理的。

事實上,諾貝爾獎和中科院院士的評選完全是兩個獨立的標準,並沒有直接關係。就像屠呦呦所回應的那樣:「(沒能當選中科院院士),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關於屠呦呦落選,各方的爭議與猜測一直從未停止。

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15年屠呦呦的獲獎,打破了多項紀錄:中國大陸第一個未獲院士、研究工作沒有發表過「SCI」論文的科學家。她是在三流條件下創造世界領先的一流成果。

雖然她做出了國際都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但是卻沒有得到自己祖國的最高認可。(中科院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其實有此遭遇的還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未能當選中科院院士也一直是很多人爭論的點,在我們看來,不管是學術水平還是科學貢獻,他們的成就在國際上都是十分矚目,值得國人驕傲的,為何偏偏就不能得到祖國的最高認可?難道真的是這套評定標準出了問題?

於是人們紛紛將目光放在了中科院院士評價體系,甚至是我國整個人才評價體系上。

不要讓不懂的人瞎指揮!這是公眾們擔憂的心聲,如果只是因為沒有耀眼的學位證書和漂亮的留學背景,甚至只是性格直爽,不善交際(屠呦呦身邊朋友評價其不會拍馬,喜歡直言相諫,袁隆平大部分時間都是扎在水田裡),就被中科院拒之門外,那麼這不僅是評判標準本身的缺失,也是我國科學事業的巨大損失!

不過,科研人員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有很多,也沒必要執著於某一項榮譽,作為公眾,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科研成果本身,而不是本末倒置,這樣也是對他們辛苦付出的忽略與不尊重。

最後,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乾貨在等你!

相關焦點

  • 屠呦呦得諾獎中科院應該開心嗎?
    有多少人一直在發問,中國每年 1 萬億人民幣的科研經費,為什麼就生產不出諾貝爾獎?更有人說中國有一千多名中科院院院士,為什麼就沒有人能夠得到諾貝爾獎?這些問題,隨著一位偉大的中國女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而得到了答案。對普通學者和科學家來說,屠呦呦給無數中國學者,帶來了希望,更帶來了信心。不過,諾貝爾獎為什麼會獎給屠呦呦,卻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屠呦呦摘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她的「無博士學歷,無院士頭銜,無留洋經歷」特殊身份又受到廣泛關注,如何評價她背後大量科研人員的貢獻也引發爭議。 輿論對屠呦呦落選院士的「打抱不平」由來已久。有人認為,一個獲得美國醫學最高獎的科學家,竟無法評上中國的院士,不是由於學術原因。
  • 【中國科學報】屠呦呦獲獎「打開了閘門」
    讓中科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感慨的,正是中國本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  今天,在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技界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座談會」上,屠呦呦回憶了當年中醫研究院中藥所團隊為發現青蒿素艱苦奮鬥的歷程。
  • 中國內地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和莫言,再一次向他們致敬
    工作和事業中有各種各樣、各種級別的獎項,但全世界公認的最高獎只有一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工程師諾貝爾的遺願,將其遺產作為基金,每年的利息作為獎金分成五份,獎勵每一年在物理學、化學、醫學與生理學、文學、和平事業有重大貢獻的全世界的突出人士,1969年增設經濟學獎。諾獎於1900年設立,至今共獎勵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除和平獎由挪威評選頒發外,其他都有瑞典評選頒發。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獲諾獎 打了中國院士制度的臉?
    這是第一次在中國本土做出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打破了我國多年來自然科學「零諾獎」記錄。此重磅消息一出,不多久就佔領了朋友圈的「頭條」。屠呦呦獲獎是中醫的勝利?「三無科學家」獲獎是是打了中國院士制度的臉?各種評論接踵而至。
  • 中國科學院院長致信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
    中國科學院院長致信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06 10:55 來源: 中科院網站10月5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致信祝賀屠呦呦先生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屠呦呦:我申請過好幾次中科院院士 情況很複雜
    屠呦呦成為史上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公民。這一榮譽不僅讓眾多中國人倍感自豪,同時也引發了世界其他國家的高度關注。  屠呦呦的「三無」身份(無留學背景、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吸引了不少西方媒體的注意。不少西媒試圖按圖索驥,在科技工作者屠呦呦日復一日波瀾不驚的生活背後,發見驚心動魄的大事件。
  • 饒毅:中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卻都不是院士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也欣賞著一類人,就是在自己的領域上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人,因為他也和這些人一樣,為自己的領域而奉獻,他們從來都是一類人。饒毅曾經就說過,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他們分別是屠呦呦和張亭棟。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1月9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因發現、提取抗瘧藥物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共同獲得此項殊榮。屠呦呦的獲獎,也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性科學家。
  • 她是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英媒:拯救最多人的科學家
    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中,女性院士的比例只佔到了5%。而在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女性獲得者的比例更是僅有3%。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像是居裡夫人、瑪利亞·戈伯特·梅耶(核物理)這樣的頂尖科學家,就更加值得尊敬。在中國科學界,屠呦呦絕對是一個極其閃耀的存在。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而有部分網友說:中科院院士評選方法需要改改了,顏寧這樣出色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也不是院士,如果不是評選機制有問題,為什麼最優秀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顏寧為什麼落選院士,是不是院士評選方法存在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以及它的由來?
  • 中國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他竟然獲得諾貝爾獎跨界提名!
    我們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被公認當時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逐漸反映出整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科學水平,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所在領域的最高水平。諾貝爾獎創立於1900年,在這100年中有哪些華人華僑和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呢?他們當中有多少受過民國教育呢?
  • 中科院院士:院士推選警惕「仕而優則學」
    中科院院士:院士推選警惕「仕而優則學」     葛均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部) 同濟大學副校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主任醫師   新京報:和你同為中科院院士的王正敏先生被指學術造假,風波持續很久。
  • 屠呦呦:此生但為青蒿故
    年過八旬的屠呦呦身著一件紫紅色飄帶領襯衣,外披一件駝色勾花針織開衫,整潔利落的捲髮全部梳向腦後。  在屠呦呦及另外兩名科學家被授予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第二天,也就是10月6日,《環球》雜誌記者來到了屠呦呦位於北京的家中。  「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獲得諾貝爾獎是個很高的榮譽。
  • 深圳大學曾是雙非翹楚,有6名院士,但卻輸給了寧波大學和河南大學
    眾所周知在科研領域的最高頭銜就是院士,如果能評上院士就已經算是被官方認證為科學領域的最頂尖人。很多高校科研人都以院士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有的人甚至付出一生也未能得到這個頭銜。除了985大學和一些211大學裡面存在幾個院士外,其他的普通大學根本是不太可能見到院士的。第一是因為院士太少,而且他們基本上都分布在各頂級科研機構。第二是因為院士太難被評上,很多知名牛人都曾經落選過院士。
  • 吉林衛視: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經歷了什麼?
    諾貝爾獎引出40年前的故事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將當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給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與美國威廉·坎貝爾和日本大村智。諾貝爾評審團認為,屠呦呦和團隊,對治療全球感染人數排名第一的寄生蟲傳染病瘧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屠呦呦則發現了治療瘧疾的特效藥核心成分,青蒿素。
  • 讓屠呦呦獲得諾獎級別靈感的是哪本中醫名著
    昨天(5日)下午,從遙遠的斯德哥爾摩傳來好消息,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愛爾蘭裔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以表彰他們在藥物治療瘧疾、盤尾絲蟲病和淋巴絲蟲病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屠呦呦是誰?很多人還記得,2011年,她曾經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
  • 屠呦呦 低調的「青蒿素之母」
    年度人物 屠呦呦  推介詞:2015年10月5日,85歲的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本土中國人。屠呦呦接受採訪時說,是否得獎已經「無所謂」,也不在意是不是「三無教授」。「我是搞醫藥衛生的,就為了人類健康服務,最後藥做出來了,就是一件欣慰的事。」
  • 科學網—屠呦呦獲獎帶給我們的啟示
    然而,在諾貝爾獎設立的一百多年裡,雖然有多位華人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但他們都不屬中國大陸。正因為此,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科學獎評選,高度吸引了國人的目光,成為一種難以釋懷的情結。這種情結終於隨著2015年諾貝爾獎的揭曉而得以釋放。屠呦呦獲獎帶給我們很多的沉思和感悟,至少有以下三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