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一群「不拼爹媽」的少年,靠棒球叫板命運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Cheryl 精英說

《棒!少年》,一部拿下豆瓣8.8高分的電影,也是一部紀錄片。

沒有自帶流量的明星,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收穫了「爆炸」的口碑。

這部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最強黑馬」影片,僅僅用一群少年的故事,拿下了「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雙料大獎,帶給無數觀眾久違的熱血和感動。

圖片來源自豆瓣

它講述了一群中國棒球少年,在「強棒」棒球公益基地一起追尋夢想的簡單故事,卻在很多人眼中「比劇情片還劇情片」。

馬伊琍說,自己是在哽咽中看完這部電影的;周迅說,孩子們的故事總是能有最深的感動......

圖片來源自豆瓣

一部聽上去有些平平無奇的電影,為什麼能夠斬獲如潮水一般的好評?

一群背負著沉重生活包袱的少年,又是怎樣通過棒球面對自己、走出困境,甚至闖出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呢?

電影的背後,其實遠不止於一群棒球少年的夢想,亦或是一場激動人心的逆襲,它的故事,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深刻、更具體、也更感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不完美的孩子

卻是天生的棒球詩人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打棒球的少年。而這群少年遇上棒球,不是選擇,而是被選擇;不是因為天賦,而是因為貧窮。

「選中」這些孩子的人,是中國棒球界的傳奇人物——孫嶺峰。

這位前中國棒球國家隊隊長,18歲時入選中國國家棒球隊。他6次榮獲亞洲棒球錦標賽「盜壘王」,曾被評為中國棒球聯賽最有價值球員。

孫嶺峰

小時候的孫嶺峰生性魯莽,家人也不怎麼管教自己,他自嘲說:「如果沒有棒球,我就是一流氓。」

退役之後,他開始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有意義的生活。他資助過一位貧困兒童,結果對方張口就是要錢,孫嶺峰失落之餘開始反省自己,金錢並不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

於是,2015年的冬天,他在北京組建了中國第一支公益少年棒球隊——強棒天使隊。開始輾轉於全國各個貧困地區,「挑來」符合條件的少年並帶回基地培養。

他想著:「如果棒球可以改變我的人生,那麼也能改變他們的人生。」

圖片來源自豆瓣

孫嶺峰的選拔標準只有三條:家庭貧困、年齡合適(7-10歲)、身體健康(身高達到平均水平,能把沙包扔得挺遠)。

因為營養不良,90%的孩子連基本體質都不達標,且大多處於「困境」當中,他們有些是雙親去世,有的是單親家庭,還有的是家人在服刑。

但孫嶺峰對孩子們說:「你們是我千辛萬苦,從世界各地找到的未來最有潛質的孩子。」

圖片來源自豆瓣

他管吃、管住、管上學和訓練,一直持續到他們18歲。放棄了安逸的退休生活,搭進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和奧迪車,還有幾年如一日的耐心和熱情。

和他一起做著這項事業的還有他的師父,已經70多歲的傳奇老教練張錦新,他曾帶領中國少年球隊獲得過4次世界少年軟式棒球聯盟賽冠軍,為國家隊輸送了60餘名國手,負責孩子們的訓練;

師爺 張錦新

以及前清華大學棒壘球協會的會長郭忠建,作為志願者,無償管理孩子們的日常事務。

郭忠健

就這樣,三個大人,背負著幾十個孩子的未來,帶上棒球,向命運叫板。

這群孩子經歷了極端貧困、家庭變故,如野草一般肆意生長,幾乎被命運「宣判出局」,但卻在教練們的耐心教導下,變得懂禮貌、有擔當,甚至成績斐然。

2017年7月,「強棒天使隊」有4名孩子入選國家少年棒球隊,赴日本參加著名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PONY杯,並榮獲成長組冠軍。

2018年8月,球隊受邀作為亞太區唯一一支代表隊,參加2018年PONY世界大賽U11 Bronco組決賽階段的角逐,這是中國棒球歷史上首次直接獲邀代表亞太區參加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刷新了中國體育的歷史。

2019年12月球隊作為除了主辦地深圳外的唯一一支球隊,受邀參加了在深圳舉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U10組別的比賽,並獲得該組別所有的個人單項獎。

圖片來源自豆瓣

一個有著不完美出生的孩子,在人生的賽場上,投出的每一個球都是選擇,揮出的每一棒都在擊打命運。

孫嶺峰說:「其實我是希望就把他們慢慢變成,一個自己的職業隊,第一代的,中國第一代的。這是作為一個男人的夢想。」

圖片來源自豆瓣

「我現在的樣子,

想讓媽媽知道」

「大家好,我叫馬虎,今年十二歲。來自十字路口,就走丟了,就讓愛心棒球基地的人撿到了。」

圖片來源自豆瓣

在馬虎僅僅3個月大的時候,母親因為和他父親打架離家出走,從此再也沒有回來。父親外出務工,以賣羊肉串為生,一年到頭不著家,幾乎不管孩子,只有奶奶到處討別家的飯菜養大他。

可是奶奶年紀大了,想要管教孫子也是有心無力:「哪天馬虎跑出去了,我都不知道上哪找他回家。」

圖片來源自豆瓣

他就像野外的樹苗,肆意蠻橫地生長,枝椏到處都是,卻找不準向陽的方向。他說:「我們那的人都給我起了個外號,名字叫遊俠,愛到大街上遊來遊去。」

剛來基地的那段時間,外向張揚、性格乖張的馬虎滿身尖銳,他攻擊性強、不服管教、說話肆無忌憚、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作為球隊裡令人頭疼不已的刺頭,馬虎一直以「欺負隊友」為己任,不認真訓練、在課堂上吃粉筆、往地上吐口水、甚至還想著揍郭教練......可以算得上是「罪行累累」。

圖片來源自豆瓣

一次馬虎因為正步不齊被罰站,教練在一旁訓話:「應該把你們訓練成一匹狼」,他咬牙切齒:「我什麼都不是,我就是個流浪狗,就把我當成流浪狗吧。」

圖片來源自豆瓣

但頑劣背後,他也不過是一個怕黑的孩子。

因為性格暴躁,即使他找教練點名要了室友,依舊沒人願意和他住在一起。晚上一個人睡,他懷裡緊緊抱著大白,倔強地用帶子把自己綁在床上。

圖片來源自豆瓣

在無數個黑得發冷的夜晚,他是一個沒有方向的孩子,渴望溫暖和愛:「媽媽呀,媽媽呀,我想你,你走後的天空一直下著雨。」

囂張、莽撞,又脆弱。

馬虎的身上,矛盾地呈現出攻擊性的稜角和弱小無力的內心,對外氣勢洶洶,內裡卻是少年的脆弱底色。

圖片來源自豆瓣

沒有人告訴他該怎麼好好表達,在生活的磨難裡,他只學會了用兇巴巴的語氣,去要一顆夢寐以求的糖:「我現在的樣子,想讓媽媽知道。」

圖片來源自豆瓣

「人生總是這麼痛苦嗎?

還是只有小時候這樣?」

和馬虎比起來,梁正雙(小雙)顯得格外寡言少語、成熟內斂。

圖片來源自豆瓣

教練告訴馬虎,小雙是沒有父親的。

兩個孩子就像是鏡子的兩面,一個暴躁易怒,一個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卻從靈魂深處惺惺相惜、相互對應。

圖片來源自網絡

小雙是球隊的主力投手。

和《棒球英豪》裡的和也一樣,小雙也擁有一個雙胞胎哥哥。只是,小雙的爸爸在他還沒出生的時候就突發腦溢血去世了,媽媽在他們出生之後沒幾天,不知所蹤。

小雙剛出生時非常瘦小,在保溫箱裡待了好幾個月。無父無母,親人迫於經濟壓力,原本想要將小雙賣掉,但對方嫌棄小雙太過瘦弱,不好養活,於是帶走了哥哥。

之後,一無所有的小雙一直過著寄居的生活。一開始由大伯撫養,大伯去世後由姑姑接著養。姑姑沒幾年也去世了,然後由他的二伯養,在小雙的心裡,二伯已經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

圖片來源自一席

如果是說拳頭是馬虎彆扭的表達形式,那麼小雙的語言就是沉默。

在人群中,小雙一直很安靜,大伯帶著小雙去掃墓,告訴他「好好跟著老師學,別回這個破地方了」,他沉默著沒有說話。訓練贏球之後,周圍一片歡呼雀躍,只有小雙站在一邊,默不作聲。

對這樣一個早早經受生活打磨的孩子來說,沉默是一種更為曲折沉重的表達。

圖片來源自豆瓣

教練很喜歡小雙,他沉默內斂,小小年紀卻肩負著意想不到的壓力和責任。

從美國比賽回來之後,小雙選擇退出基地,偷偷回到河北老家,甚至孫嶺峰開車去河北接了8趟,也沒能把這個固執的小小少年帶回來。

周圍人一片錯愕。

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小雙的二伯得了胃癌,他想要回去照顧二伯。親人接二連三的離去沒有讓這個孩子學會仇恨,而是學會了珍惜手心裡擁有的一切。

導演許慧晶說:「不管他出生在哪個地方,或者他的親人能夠給他帶來什麼,那都是他可以自由呼吸、大聲吶喊的地方,那是屬於他的世界。」

圖片來源自豆瓣

影片結尾,小雙站在那棵松樹下,笑著對身患癌症的二伯說:「你不能扔下我不管!」

所有人都相信,終有一天,這個善良、有擔當的少年可以重新回到球場,自信而閃耀,找回屬於自己的光芒。

圖片來源自豆瓣

棒球場上濃縮的人生

是獨屬於失敗的「燃」點

孩子們去美國參加邀請賽之前,一直被當作家的訓練基地面臨拆遷,冬訓結束之後,大家聚在一起,脫帽對即將改造成住宅區的訓練場深深鞠了一躬:「謝謝場地,再見場地。」

教練安慰他們,去美國好好比賽,拿個名次回來。先自強,才會有更多的人幫助我們。

棒球,已然和這群少年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它與生存一詞緊密相依。

圖片來源自豆瓣

來到美國,由於超齡主力球員(馬虎、大寶等)無法登場,小雙一下子成為了隊伍的主力,一比十一大敗。

圖片來源自豆瓣

比賽結束之後,孩子們坐在地上哭得站不起來,反倒是馬虎不哭不鬧,嘗試用各種方式安慰小雙。小雙扯著嗓子大喊:「機會只有一次!你知道這次機會有多難得嗎!」

圖片來源自豆瓣

這樣一部電影,沒有單純的勵志和熱血,沒有出人意料的逆風翻盤,它的背後充斥著冰冷無奈的現實,卻讓孩子們金子般的勝負心熠熠生輝。

但勇於面對失敗才是體育精神,我們現在的社會和時代,很多人都不遺餘力地去講成功,但好像缺少了一種教育和文化氛圍,就是教會孩子們怎樣去面對失敗。

對失敗的包容,對失敗者的理解,點燃了不一樣的熱血。

圖片來源自豆瓣

當這群少年們舉著五星紅旗,唱著國歌,雖然比賽落敗,卻讓人油然而生出一股民族自信的力量和信念。有了這樣的體育信仰,他們才能夠找到人生的意義。

就像教練對小雙說的那樣:「輸不可怕,可怕的是再也站不起來。」

圖片來源自豆瓣

教棒球,也是在教做人。

孫嶺峰希望能夠通過棒球,讓孩子們打心底裡認同自己:「很多人忽略了,可能一句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當一個孩子有了自信,他哪怕不練棒球了,到別的行業也不差。」

這樣一群孩子,剝下堅強的外殼,裡面是柔軟的內心。他們脆弱又堅韌,執著又驕傲。他們的面前從來只有一條路,除了棒球無處可去。

就像教練無數次威脅馬虎:「不好好練就回家去!」結果還是一群人笑著鬧著、爭執著一往無前,這種孤注一擲的個人鬥爭使人動容。

圖片來源自豆瓣

是棒球給了他們一個家。

如果沒有強棒天使隊,沒有孫嶺峰、張錦新等教練的一次次奔走和付出,他們可能永遠也不會懂得尊師重道、團結友愛;不知道心懷感恩、懂得珍惜;更學不會拼搏努力、勇對挫折......

而這,正是這群發光少年背後中國4000萬困境兒童所面臨的真正難題。

圖片來源自豆瓣

紀錄片完成之後,孩子們都透過小小的屏幕看到了曾經的自己,那裡記錄了屬於他們的熱血和夢想。

曾經的「混世魔王」馬虎長成了一個虎虎少年,雙目堅韌、端正有禮。有人問他看完視頻感覺怎麼樣,馬虎回答說:「我很懷念我小時候的樣子。」

而小雙,再次回歸了球隊,正在恢復訓練中。他說,自己長大後要找到哥哥。

圖片來源自豆瓣

截至到2020年11月,強棒天使隊共資助困境兒童80名,共有67名兒童在基地參加集中培訓,最小的7歲,最大的14歲,其中男孩41名,女孩26名。

沒錯,除了意氣風發的少年,少女棒球隊也即將登場。

圖片來源自豆瓣

在時代的大浪潮中被裹挾著前進的路途中,少年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字眼,經歷過無數迷茫孤獨的矛盾時刻,在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中成為了一段獨屬於自己的小小傳奇。

一群出生在不那麼完美的家庭環境下的孩子,用旺盛的生命力和金子般的少年之氣,描繪出一個了不起的夢想。

當我們回到現實生活中,去探討這群少年本來的模樣,他們的友情、他們的家庭,以及他們的夢想,這些已然比單純的熱血勵志更加打動人心。

「一個渾身燃燒著火焰的人,可是他沒有墜落,而是穿透了死亡,正在上升。」

圖片來源自豆瓣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後作者,英國海歸,用心寫字。

Reference:

電影:《棒!少年》

1905:映前解析小眾紀錄電影《棒!少年》 為何比劇情片更吸引人?

一席:拍《棒!少年》的時候我初為人父,有生活的壓力,也有對紀錄片的失望 | 許慧晶

中國青年報:《棒!少年》:野草一般的孩子向陽生長

後浪電影學院:「當然希望孩子們能逆風翻盤」,我們和導演許慧晶聊了聊

新京報:培養「事實孤兒」的棒球教練:教他們向命運「叫板」

虎嗅APP:棒!不求憐憫

相關焦點

  • 豆瓣8.8,這群叫板命運的「棒球孤兒」,看哭無數人
    是「精英階級」的體育遊戲,還是「留學黨」作為增加歐美名校錄取概率的「興趣特長」……在北京,有這樣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少年,沒日沒夜地奔跑在棒球場上,他們有的無父無母,靠親戚接濟生活;有的是留守兒童,一年到頭和父母也見不到幾面。對於這群少年來說,棒球是他們曾經聞所未聞的運動,但現在卻是改變他們命運的唯一窗口。
  • 少年》定檔12.11
    影片一度引爆網絡口碑,豆瓣目前評分8.8分,被媒體譽為「本屆FIRST最強黑馬」、「疫情之年的華語片尊嚴」。在放映現場,首批觀眾表示該影片「顛覆了對紀錄片的認知」、「沒想到比劇情片還好看」。《棒!少年》拍攝歷時兩年,剪輯耗時近三年。
  • 紀錄困境孩子「叫板命運」
    孤兒、留守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人子女……在北京的市郊,一群來自於大山裡的困境少年被選入到了一個名為「強棒天使隊」的愛心棒球基地。今年是這支球隊成立的第五個年頭,從最初的男子棒球隊,到如今新增的女子棒球隊,愛心基地已經累計救助困境兒童80多名,其中,有68個孩子則在基地接受著系統而艱苦的棒球訓練和文化教育。
  • 少年》豆瓣8.7分,但票房慘不忍睹!這樣的紀錄片需要多點
    少年》,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有聽過這個名字,或者也沒有看到太多的排片。這部紀錄片的演員可能沒有我們認知中的明星,但是講述了這樣的故事,讓我們看完感動。現在這部紀錄片可以看到豆瓣的評分是8.7分,非常不錯的成績了!
  • 少年》
    少年》豆瓣評分8.7,王一博強烈推薦的國產高分電影《棒!少年》來了!故事講述了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選進北京市郊一個愛心棒球基地,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隊,在前國手和70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直至赴美徵戰的真實故事。
  • 「叫板命運」的大涼山女子棒球隊
    12月10日,強棒天使棒球基地,女子U10的小隊員正在訓練。U即英語under簡寫,後接的數字代表參賽隊員年齡,U10即指參賽隊員需要在10歲以下。「叫板命運」的棒球少年紀錄片《棒!少年》出了圈,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北京市郊有這樣一群希望通過打棒球「叫板命運」的棒球少年。「大家好,我叫馬虎,今年十二歲。來自十字路口,走丟了,就讓愛心棒球基地的人撿到了。謝謝大家。」在紀錄片中,自稱自己「什麼都不是,就是個流浪狗」的少年馬虎,便是在這個基地實現了從「地痞小流氓」到「靠譜球隊主力」的轉變。
  • 少年》|豆瓣8.7,感動,但我一點都不想誇他們棒
    他用700多個小時的鏡頭,記錄下這群從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的少年。文 | 黃盼盼 編輯 | 胡雯雯一群少年高聲朗誦著《少年中國說》,被愛心棒球隊帶上了另一條人生賽道,這是紀錄片《棒!少年》所描述的故事。它贏得過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最長的掌聲,剛上映兩天便獲得了8.7的豆瓣評分。
  • 少年》講述少年成長 雙主角一動一靜妙趣橫生
    少年》於12月11日與全國觀眾見面,片中講述一群父母早逝、離異、無人照顧的孤兒和問題兒童,機緣巧合下與棒球結緣,在棒球前國手和70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赴美參加世界頂級少年棒球比賽,開啟了與命運抗爭的故事。《棒!少年》經歷一年半拍攝、一年半剪輯,歷時三年,曾於今年8月拿下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目前豆瓣評分8.8。
  • 豆瓣8.7分!2020最值得帶孩子去看的電影,配上《夏疾風》毫無違和感
    在你的心裡,少年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少年真誠、執著、熱血,但也會有傷痛。 前不久,有一部關於少年的紀錄片上映,僅一個禮拜,就以豆瓣8.7的高分火速出圈,此前備受好評的《一秒鐘》也才7.8分,感人至深的戰爭片《金剛川》也才6.5分。那麼這部叫做《棒!少年》的紀錄片到底有什麼了不得的地方呢?
  • 不賣慘、不熱血,這部紀錄片如何做到了比劇情片還吸引人?
    少年》刷屏了各大社交平臺,這部原本不太起眼的紀錄片,憑藉「真實的內容」以及「生動的人物」一上線就在豆瓣取得了8.7的高分,成為今年評分最高的國產片,成功俘獲了觀眾的喜愛。少年》卻一點也不沉悶無聊,反而有很強的故事性,無論在人物還是故事敘述上都絲毫不遜色於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一群出身草根,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在前國手和70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直至赴美徵戰的真實故事。
  • 少年》8.7分!今年最高分國產片如何誕生?
    少年》上映首日排片約1%憑藉的當然是口碑過硬的底氣,影片在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上斬獲最佳紀錄長片和觀眾選擇榮譽,豆瓣評分目前高達8.7,可以說是今年評分最高的國產院線電影。棒,是棒球。少年,是一群來自全國各地貧困地區的少年。
  • 豆瓣8.7!他死磕10年傾家蕩產,只為幫這群窮孩子逆天改命!
    這是一群窮孩子靠打棒球逆天改命的故事。但誰也沒有想到,孫嶺峰選中的「精兵良將」,是一群可能連飯都吃不飽的窮孩子。 於是,他開始往貧困山區裡鑽,「淘」回來一個個願意跟他來北京學打棒球的「窮孩子」。 「我想用十年時間,把他們培養成一支世界頂級隊伍。」孫嶺峰說。幫助這群底層少年改變命運,成了他的另一個「野心」。
  • 2020最高分電影隨時會下線,真不帶孩子去看嗎?
    (豆瓣開分9.3,2020年華語電影最高分,現在回落到8.8,但依舊是最高)從FIRST載譽歸來,《棒!少年》也一度引爆網絡口碑,諸如周迅、李冰冰、王一博等明星看完後也紛紛推薦。影片聚焦於北京昌平一座棒球少年訓練基地,故事圍繞一群棒球少年展開,這樣的題材看起來很容易變成熱血勵志,但是,觀影過程中才發現,它並不是關於棒球運動的體育紀錄片,它更關乎孩子如何走到了今天的「成長與命運」。球場之外的故事遠比球場內精彩。
  • 少年》那些你不知道的棒球彩蛋
    後來逐漸的形成一種文化和禮儀,甚至在職業比賽中,不佩戴棒球帽就不能上場比賽(所有體育項目只有棒球是規定一定戴帽子) Q3 為什麼要感謝球場?
  • 排片不多,看《棒!少年》如何擊出命運最強本壘打
    排片不多,看《棒!棒少年,擊出人生最強本壘打作者:胃是黑洞君編輯:S影片開場,出現在鏡頭前的是一群穿著棒球服,戴著球帽的少年棒球隊隊員,他們一起生活在京郊的愛心棒球基地中
  • 棒球教練孫嶺峰:讓孩子們成為改寫命運的戰鬥天使
    棒球教練孫嶺峰:讓孩子們成為改寫命運的戰鬥天使 央視網消息:「我就想帶領這些孩子,從棒球領域裡做世界老大。」孫嶺峰的語氣堅定有力,就像是在陳述一個既定的事實,而強棒天使隊滿牆的獎盃則成為了這句話無聲的註腳。
  • 豆瓣8.8,好看到爆!炸!
    被5個人目擊到的泰瑞,案發當天根本不在鎮上。 根據當地法律,沒有確認罪行的嫌疑人不應該被上手銬。 可拉夫有自己的心結。 多年前,他的兒子德雷克因癌症去世,生前曾在泰瑞手下學習棒球許多年。
  • 棒球少年從山區孤兒到去美國打比賽
    少年》的上映,一群棒球少年進入公眾的視野,位於北京郊區的棒球愛心基地和一個叫孫嶺峰的男人也成為媒體競相報導的對象。 最初,這部紀錄片的排片很低,很多人想看卻沒有機會,在各方的呼籲下,排片才漸漸多了起來。人們被一群和命運對抗的孩子打動了,他們的歡笑、淚水、傷痛和成長,似乎給疫情之年的人們帶來了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