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留守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人子女……在北京的市郊,一群來自於大山裡的困境少年被選入到了一個名為「強棒天使隊」的愛心棒球基地。今年是這支球隊成立的第五個年頭,從最初的男子棒球隊,到如今新增的女子棒球隊,愛心基地已經累計救助困境兒童80多名,其中,有68個孩子則在基地接受著系統而艱苦的棒球訓練和文化教育。
對於許多孩子來說,基地是他們從大山深處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步。在中國棒球國家隊前隊長孫嶺峰以及70歲傳奇老教練「師爺爺」——孫嶺峰的恩師張錦新的帶領下,這群孩子們得以奔赴美國、日本等國家參加比賽。五年間,這支球隊從不被看好到打出國門,在亞洲紅土棒球場上熠熠生輝;這些曾穿不暖衣服、吃不飽飯的孩子,到如今變成訓練有素的棒球隊員,其中有的更是在比賽中獲得最佳投手獎、最有價值球員獎。
一顆小白球,承載的是孩子們不屈服命運、奔向更遠未來的大夢想。正如電影《棒!少年》海報上所寫,這群孩子正在做的,無非是「叫板命運」。
歷時三年,積攢了七八百個小時的素材,導演許慧晶與他的團隊將這個愛心棒球基地的故事搬上了大熒幕——《棒!少年》。早在今年7月,這部電影便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站獲得「最佳紀錄片獎」和「觀眾選擇榮譽獎」;12月12日,影片一經上映,在貓眼電影平臺上更是得到9.3分的開分。
聚焦邊緣少數群體的影片很多,可《棒!少年》不僅僅局限於聚焦於少年兒童的悲情命運,它更像一隻冷靜的放大鏡,以馬虎、梁正雙兩個棒球少年為代表,真實地展現了留守兒童和孤兒的群像狀態。
野蠻與沉默
聚焦兩個孩子的視角
在棒球基地,許慧晶和他的團隊夥伴一共拍了六七個孩子,而在紀錄片中,許慧晶最終選擇了兩個孩子的視角。
主角之一,馬虎。這是一個很「虎」的孩子:不愛讀書,還喜歡影響其他人上課;愛充當老大,惹事鬥狠,一言不合就與他人發生口角,甚至在宿舍大打出手。就連對待棒球教練,他也敢放狠話:「郭老師把我惹急了,我就揍郭老師。」
但是當鏡頭一轉,將馬虎的家庭背景拼湊起來後,幾乎沒有人會忍心責備這個12歲的少年。馬虎的童年充斥著貧困和孤單。在他才3個月大時媽媽就因為和爸爸打架而離開了家裡;父親常年在外靠賣羊肉串為生,將他託付給了姑姑,但是姑父卻不喜歡他,因此他是自小吃著奶奶討的百家飯長大。
從小父母缺位,馬虎就在鄉村裡困頓地生長。儘管影片沒有拍出他童年的具體經歷,但觀眾們似乎能理解是什麼讓他從小就設定了自己的處世哲學:以武力解決問題,甚至將攻擊當成了某種交流語言。「
相比馬虎,梁正雙要沉默得多。這個在基地裡扛大旗的「最佳投手」,卻是有著常人都無法想像的身世。「我剛出生的時候,媽媽跑了,我爸不久就去世了。我有一個雙胞胎哥哥,家裡養我們倆養不起,就想把我送走;但是我生下來瘦小,別人都不要我,後來就換走了我哥哥,留下了我。」
困境兒童與棒球
在尷尬與隱秘中前行
紀錄片與勵志電影最大的區別,或許就在於它忠於現實。此前「強棒天使隊」在國內外取得了不少成績:2017年,隊裡有4名孩子入選了國家少年棒球隊;2017年日本PONY亞太區選拔賽,「強棒天使隊」分別迎戰印度尼西亞隊、越南、中國香港和韓國隊,4局3勝,榮獲成長組冠軍……但許慧晶卻也拍到了球隊的無奈。
「棒球運動對投手的要求很高。首先,棒球是一個智力遊戲;其次,它對於體力、身高等素質要求也很高。」許慧晶向記者介紹,國外選拔運動員苗子會考慮身體條件、運動天賦和性格等因素,而在愛心基地,這群孩子卻90%都不達標,因為孩子們大多營養不良,體質跟不上,至於選拔標準只有三條:家庭貧困、年齡合適(7~10歲)、身體健康(身高達到平均水平,能把沙包扔挺遠)。
這群投身於棒球的孩子,不是出於興趣或天賦,而是出於生存。與這些孩子的處境同樣略顯尷尬和隱秘的,還有棒球這項運動。一位國內的棒球愛好者就提到:「即使你被棒球深深吸引,但想要投入其中就會面對諸多困境:沒有器材,沒有會打球的小夥伴,沒有場地。」從2016年成立至今,基地歷經三度搬遷:先是安置在北京小湯山鎮官牛坊村一片平房中,接著遷至昌平南七家村,後又輾轉至北京郊區通州。
即便如此,孫嶺峰教練仍舊想支撐下去。他給孩子們做規劃,除了每天的訓練之外,還包括讀書教育,在賽場上,他對孩子們說:「用十年時間,變成一支世界頂級的隊伍。」
機會與可能性
「讓孩子自我接納和肯定」
網絡上有人將電影《棒!少年》比作棒球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但是也有人留言,棒球是一項小眾運動,在國內棒球產業還不夠成熟的當下,「孩子們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對此許慧晶表示牴觸:「我覺得那是不負責任的言論。這群孩子才十幾歲,他們的人生才剛開始,剛有了一個機會和可能性,我們應該去看到希望,而不是用各種問題把他們的路堵死。人都是需要鼓勵,只有看得到希望,我們才能堅持去做一件事。」
許慧晶告訴記者,他很喜歡餘華的一句話,「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許慧晶說,他認為紀錄片也有這樣的使命,「你不能只看到問題,畢竟很多問題是無解的,電影是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努力,從而才會想發自內心想去幫助他們。」
「孩子們成年後或許會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一名大學生或棒球教練,每當有懷疑和否定自己的時候,可以回想起這部紀錄他們成長的影片,提醒他們記得年少的自己為了贏得比賽所做的努力和付出,記得自己當初是多麼的勇猛、堅定和無畏,記得接納自己過得自然舒坦一些。」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