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有基本程序,大約什麼酒配什麼杯,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比如喝啤酒一定用扎杯,但如果用小盅來喝,雖然也可以,但總會顯得不倫不類。
喝茶也不例外。
所以綠茶一般用玻璃杯和白瓷杯,極少用工夫茶具,而且用工夫茶具,也會有那麼一點不地道的感覺。但是衝泡烏龍茶,如果不用工夫茶具,就顯得不入流了。
沏茶品飲,是日常行為,當然有其動作要領與程序。工夫茶是南方廣東和福建等地的飲茶方法,也是最為講究和複雜的。以前的茶客聽說過潮汕人泡茶另有一套,幾乎是一笑而過,無人當真。隨著沿海經濟的發展,潮汕工夫茶美名也就揚天下了。
工夫茶工夫茶,費的就
是工夫。其實在潮汕人眼裡,工夫茶並不難,也不複雜。幾乎每一個土生土長的潮汕人都會泡工夫茶,只是有人精於此道,有人不怎麼精而已。現在市面上有大量關於工夫茶和茶藝的書,花上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就基本可以掌握入門了。
工夫茶一般講究「十法」。即候火,蝦須水,揀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衝,低斟,蓋沫,淋頂。頭道茶水直接衝杯,稱為「洗茶」,然後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鳳凰三點頭」。
茶技不論多繁複,其核心都是圍繞著「潔淨,火候,和諧,優美」,只要心裡有這幾個意識,基本上就不會出大錯。
當然,茶技也不止工夫茶一種。大致分北方風格,江浙風格,西南風格,西北風格,華北風格,都自成一體。論傳統,可能要首推西南風格的茶技,成都茶館名滿天下,以蓋碗茶衝泡為主,茶博士的大銅壺就是必備標配,看他揮灑自如,工夫端的厲害。北方地區,包括北京天津等地喝茶也以蓋碗為主。衝泡時動作簡單明了,乾淨利落,一目了然,沒那麼多雜動作。江浙一帶,基本上以紫砂小壺,青資小碗,也沒有很多的工夫,基本上也是一氣呵成,一目了然。西北風格近似西南與華北風格的變異,也是蓋碗,但是茶的內容不同,用三炮臺沏泡的八寶茶。
沏茶倒水,倒是有一定的次數的限制的。大抵花茶,綠茶和紅茶以三道茶水為度。而烏龍茶則可多達八九道茶水。因為茶葉用量的不同。潮汕地區一些老茶客其實只衝泡五道茶水就棄掉茶葉重新換幹茶進行衝泡,這倒不是說潮汕地區的茶客比較浪費,而是潮汕地區茶客一般都是資深老茶客,喝茶的時候也比較多是兩三個好友一起喝,這時如果茶太淡,對於好客的主人來說,當然不能用薄茶(五道茶水後的茶都顯得茶水很薄,所以稱薄茶)來招呼客人;另一個原因是潮汕人實在太愛喝茶,工夫茶最好的滋味基本是集中在前面五道茶湯中;既然是品嘗好茶,那麼有五道茶湯也能品嘗出茶葉的真味了。
工夫茶也因為動作連貫成套,顯得比較有韻味,現在也被更多的茶客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