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打算過節休息了,結果看到一則前兩天的新聞:
美國阿肯色州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說:「如果中國學生想來這裡學習莎士比亞和《聯邦黨人文集》,這才是他們在美國需要學習的內容……」
我登時一口水差點兒噴出來。
上回揭了「五月花」的老底以後,本來就想著按照時間順序一路往下擼的。
這回好,本來忘了莎士比亞這檔子事兒了,他這麼一說,倒提醒我了。
那就先把這段偽歷史給澄清了吧。
不好意思,是你逼我的。
你要是翻開任何一本「正規」教材,關於莎士比亞的條目下,都會寫著「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諸如此類。
荷蘭有個叫亨德裡克.威廉.房龍的異類分子,他說:「每個人從小都讀自己國家教科書的歷史,並致死都相信那些都是真的。但如果他越過國界,去看另一個國家的教科書,才發現原來滿不是那麼回事。」
你就說,這孩子討厭不?
但在莎士比亞的問題上,他還真的錯了。各國的教科書,眾口一詞: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文學家、戲劇家。
來,同學們,大家多讀幾遍這句話,你們覺得這話有毛病沒?
嗯,說了幾百年,有毛病也沒毛病了。
好,我帶你捋一下哈:
1. 文藝復興是哪裡的事情?
義大利啊,但丁的《神曲》打響了文藝復興的第一槍嘛。
2. 文藝復興什麼時候的事情?
14世紀~16世紀
3. 莎士比亞什麼時候的人?
1564年-1616年
問題來了,總說是歐洲的文藝復興,但其實幾乎所有的產出都在義大利,:
物理學的伽利略;
建築學的哥德式;
美術三傑(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
甚至上次提到的,同時代的哥倫布,也是義大利人在自己國家混不下去了,才跑到西班牙的。
但,唯獨文學,除了義大利的文學三傑以外,還有兩個重要的人物:英國的莎士比亞,和西班牙的塞萬提斯。
注意了(敲黑板),說巧不巧的,就是大航海時代的兩代霸主,都派出了參賽代表。
學生時代讀塞萬提斯名著《唐吉坷德》的時候,我就很奇怪,這麼爛的作品怎麼會成為傳世之作呢?
至於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確實和塞萬提斯不是一個水平線的,好很多。
可但是,有個事情,歷史書大多沒有寫,那就是,莎士比亞是什麼時候開始出名的呢?19世紀末!這時候距離莎士比亞逝世將近二百年了!
------又是炒冷飯的套路。
但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們有誰見過真正的莎士比亞的傳記或者檔案麼?
你們當然沒有見過了,但問題是,英國歷史學家也沒有見過。
那莎士比亞是哪兒來的呢?
告訴你,是根據「據說」來的!
所有和莎士比亞相關的文獻裡面,都充滿了「據說」、「據某某說」、「據當時的人說」這樣的字眼。除此以外,就都是以莎士比亞為題材的小說類傳記了。
據說?突然感覺很眼熟哈,最近網絡爆紅的某人日記好像也都是這個風格。怪不得英國人給出版呢,都一個路數的。
更離譜的還在後面。
作為莎士比亞最榮耀的一頁,是他一直是英國王室的座上賓,「欣賞莎士比亞優美的語言」是女王陛下重要的娛樂活動。
但這麼重要的人物,卻在王室檔案館竟沒有記錄,難道被中國間諜銷毀了麼?
而且,女王寵愛的作家,居然到死也沒有聞名遐邇,卻在死後一百多年詐屍,你們這是在藐視高貴的女王陛下嗎?
那個時候的英國,雖然文化不發達(更不怎麼文明),但對於有價值的東西還都是很在意的。同時期西印度公司員工的來往書信、航海日誌和檔案,至今還有N噸這類文獻,被精心地保存在他們的檔案館裡,但唯獨卻不見了女王跟前大紅人兒的資料,這不科學啊。
終於,尊重科學的英國人找到了證據,他們前後共找到了6份帶有「William Shakespeare」籤名的手稿。好吧,我們相信都是真的,沒有偽造。
但尷尬的是,這六份手稿的籤名完全不同,顯然不是同一個人的筆跡。
哎,這可咋整。
算了,這個事情也別再提了。
所以,你如果去大英博物館,不會看到這幾份帶有風格迥異籤名的珍貴手稿的。
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故事到此就戛然而止,再也沒有更多的結論和解釋。所有的「據說」都成為了歷史,只有「據說」被抹去。這就是你們看到的歷史的樣子。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雖然總有不知趣的人追著這個事情不放,但是這類人真的很討厭,難道你們非得斬盡殺絕,讓大英帝國徹底退出文化的歷史舞臺嗎?還想繼續在民主世界裡混的,就都趕緊給我閉嘴。
直到2020年,天真爛漫的美國人竟然希望中國學生去學習莎士比亞。那我還真覺得,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趁著國家騰飛,人民富裕,有訓詁學基礎的同學不妨去學一下,玩兒唄。
英國人肯定不知道,咱們中國有一門叫做訓詁的絕學,最善於研究,一份文字他到底是什麼時候的人寫的。
對於莎士比亞的優秀文章,他們沒能力,也沒想過要仔細審查一下,到底這些文章是什麼年代寫成的。不過我們可以研究研究,那裡面的語言是不是16世紀的?有沒有18世紀……額……不小心在印刷時候印錯的?諸如此類……
不過,可醜話說在前面,萬一,僅僅是萬一哈,若是莎翁真的被剝個乾淨,現出原形,女王陛下您可別急眼,別索賠。這可又是庚子年, 我真的好怕怕啊。
再說了,這都是美國人的主意,這鍋,得他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