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藥企為什麼喜歡波士頓?中美醫藥城市集群與估值有何不同?

2020-12-18 健康界

導語:從量級上來看,中美的醫藥上市公司在市值上仍有較大差距,這與A股市場與美股不同的估值體系也不無關係。而另一方面,這些上市公司背後所依託的城市和集群效應,也是打造一家具有競爭力的醫藥上市公司的重要因素,並與前者相輔相成。

3月19日,恆瑞醫藥(以下簡稱「恆瑞」)報收86.35元每股,上漲5.37%。盤中最高達到86.39元每股,創近一年來歷史新高。總市值達到2445.99億元,逼近2500億元大關。這是中國醫藥上市公司千億俱樂部領頭羊的最新成績。

根據E藥經理人統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恆瑞領銜的中國醫藥上市公司千億俱樂部共有5名成員,包括康美藥業、復星醫藥、雲南白藥以及中國生物製藥。這5家公司的市值在中國所有醫藥上市公司總市值中佔據約15%。

將範圍擴大一些,500億元市值以上的公司共有11家,在所有339家醫藥上市公司總市值中佔比約為25%。而市值在100億元~500億元的上市公司共有111家,其市值總額達到32624.74億元。也就是說,前32.8%的醫藥上市公司佔據了整體市值的76%。

做個橫向對比,根據Wind統計,截至2017年11月24日,美股市場中製藥、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學板塊共有564家公司,總市值為2.63萬億美元。其中市值在800億美元以上的股票有14家,總市值為1.81萬億美元。市值在100億美元~800億美元規模的一共有15家,以上兩組加起來佔製藥板塊總市值的86%。

顯然,從量級上來看,中美的醫藥上市公司在市值上仍有較大差距,這與A股市場與美股不同的估值體系也不無關係。而另一方面,這些上市公司背後所依託的城市和集群效應,也是打造一家具有競爭力的醫藥上市公司的重要因素,並與前者相輔相成。

集群效應

「世界Top20製藥公司大多數不是已在波士頓地區,就是正在進軍波士頓尤其是劍橋的路上。」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成為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而過去近兩個半世紀之後,這座美國最古老、最有文化價值的城市之一,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生物製藥產業集群。

2016年大波士頓地區壓倒舊金山及紐約,被GEN評為全球第一的生物製藥聚落。大波士頓主要由東岸的波士頓市區,及哈佛、麻省理工學院(MIT)所在的西岸劍橋市構成,人口約75萬,卻匯聚了世界級頂尖大學、美國最多的一流教學醫院、全球製藥巨頭、初創公司、風投大咖以及最優秀的生物製藥人才。

2007年,時任麻薩諸塞州州長Deval Patrick頒布了10億美元的生命科學刺激法案,十年之後,他的繼任者Charlie Baker聲明政府將會繼續支持生命科技公司,包括促進相關就業,設立藥品研發基金等。

根據數據統計,2016年全球TOP20的製藥企業有16家在波士頓設立據點,TOP10醫療設備企業已全數進駐。2016年全世界所有開發中的新藥,波士頓區域的產出就佔到5.5%。2016年,波士頓/劍橋市獲得風險投資30.6億美元,NIH資金10.055億美元,並擁有1990萬平方英尺實驗室用地。

不僅是全球製藥巨頭們,中國製藥企業也將目光投向了波士頓,包括藥明康德和百濟神州等也都相繼在此設立辦公室。2017年,齊魯製藥波士頓創新中心開業暨齊魯波士頓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入駐慶典儀式在波士頓舉行,這是中國製藥企業在波士頓建立的首家創新中心。

除了波士頓外,美國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生物醫藥聚集地就是舊金山灣區。這個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大都會區,總人口超過760萬,世界著名高科技研發基地矽谷即位於灣區南部。這裡同樣擁有世界著名高等學府,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史丹福大學,以及世界頂級醫學中心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基因泰克、諾華、拜耳和吉列德等製藥企業都位居於此。

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灣區擁有全美最多的專利,達到了10312項,第二大實驗室佔地面積,達到1930萬平方英尺。在風險投資方面,2016年灣區獲得22億美元融資,NIH資助5.206億美元,相關從業人員達到67738人。

實際上,波士頓和灣區很好地代表了美國醫藥上市公司的城市集群。密集的頂尖大學、先進的教學醫院、豐沛的創投資金、充裕的研究經費、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激烈的競爭造就了美國甚至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兩個生物製藥聚集地。

回到中國,千億市值俱樂部裡的五家企業的註冊地分別位於連雲港、普寧、上海、昆明以及開曼群島。儘管這些城市各有特點,但也都與美國的生物製藥聚集地有很大不同。

而上海是外界普遍認為可以打造成為類似波士頓這樣的生物製藥聚集地,張江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更是被寄予厚望能夠成為中國創新藥的發動機,但上海擁有的16家醫藥上市公司中,市值在100億元以上的只有三家。儘管市值均在500億元以上,但餘下的企業都為100億元市值下的中小規模公司。

與上海情況相似的還有北京,作為同樣定位於科技創新中心的超級城市,北京旗下的17家醫藥上市公司中只有5家市值在100億元以上。此外,近幾年發展火熱的生物醫藥園區,出發點也是希望打造中國的醫藥產業集聚效應。但從各方條件之間的互聯關係和企業規模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A股市場待變

長期以傳統仿製藥為主要發展方向的中國醫藥行業,資本市場相對應的估值體系顯然與以創新藥為主的美股市場估值體系有顯著區別。前者關註上市公司的當下業績,而後者則看重在研產品線的未來市場潛力。

例如,在美股市場上,市值在800億美元以上的14家醫藥上市公司均為創新藥企業。而以仿製藥為主的企業,市值最高的為邁蘭,為200億美元,排名第24位。

從美國製藥板塊的估值水平來看,非專利型仿製藥企業的市盈率(PE)在10~20之間。傳統的製藥巨頭如輝瑞、諾華、BMS等市值在500億美元~1000億美元,企業的平均淨利潤增速小於10%,PE在20~30之間。估值較高的是一些中型的生物技術公司,市值在100億美元~500億美元之間,多數公司由幾款核心產品支撐,淨利潤增速較快,市盈率則在30~50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美股製藥板塊一些新晉的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在研發方面投入較高,在研產品均是新型的藥物或療法。儘管公司尚未產生產品利潤或收入,但是市值已經接近幾十甚至百億美元。

根據IMSHealth統計,2015年美國醫藥市場規模為4390億美元,其中創新藥佔比為67%。歐洲市場規模為1440億美元,創新藥佔比為60%,日本市場規模為790億美元,創新藥佔比為68%。而中國市場規模約為1150億美元,創新藥佔比不足20%,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地區。目前,中國藥品結構仍以仿製藥為主,IMSHealth預計到2020年,中國醫藥消費市場規模可達到1500億美元~1800億美元,創新藥佔比23%,仍低於全球發達國家地區。

仿製藥領域進入門檻比創新藥低,並且隨著競爭加劇價格壓力不斷增大,因此仿製藥企業利潤率水平很可能將維持低位。此外,由於仿製藥企競爭分散,集中度不高,更難以突破千億美元市值。

截至2017年11月24日,恆瑞醫藥市值約275億美元與美股製藥板塊第21名市值相當;康美藥業市值約161億美元與美股製藥板塊第25名相當;雲南白藥市值約154億美元、復星醫藥市值約139億美元與美股製藥板塊第26名相當。

根據彭博統計,截至2018年2月1日,從非專利型製藥企業市值排名前6位的製藥企業來看,市值擴張速度相比創新藥企慢了很多。同時,最大的非專利型藥企邁蘭的市值僅為256億美元,遠不能與大型專利型製藥企業相比。

實際上,一直以來,中美股市在估值角度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國股市在TMT、資源/能源、大消費、醫藥生物等板塊市盈率高於美國,但在金融和工業板塊市盈率卻低於美國。差異最為明顯的是醫藥生物板塊,相差1.83倍。

2018年3月27日,藥明康德成功快速過會,這家CRO巨頭即將踏上A股之旅。從2007年登陸美股市場,再到2015年私有化,與國內資本市場相比被低估是其退市的主要原因。

2015年藥明康德退市時,同為CRO企業的泰格醫藥當時的PE為71倍,估值約為109億元,其估值高峰時甚至超過260億元人民幣。而藥明康德在美股市場的PE是30倍,估值約30億美元。

而當這次藥明康德重回A股市場時,以其披露的相關數據來計算,藥明康德此次A股發行市盈率達到50倍。以2016年全年的數據計算,藥明康德的發行市盈率約51倍。而此發行市盈率明顯高於絕大多數同期新股發行市盈率,並且高於大部分醫藥行業公司市盈率。

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旗下聯交所公布決定落實計劃拓寬現行的上市制度,主要將在《主板規則》新增兩個章節,包括容許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發行人,或者是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型即創新產業發行人,在作出額外披露及制定保障措施後在主板上市。

據E藥經理人統計,截至2017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停盤,整個港股市場上一共有116家醫藥類上市公司,總市值則達到了12464.3億港元。

但在這116家醫藥類上市公司之中,市值在1000億港元以上的則只有兩家,一家是復星醫藥。這家2016年底市值才僅為550億元的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市值迅速增長,並穩居千億市值俱樂部,而伴隨著這一過程的是不斷發生的巨額投資、併購。

另外一家則是中國生物製藥,這家曾以首仿藥研發為外界所知的公司如今也正將視線更多的轉向創新研發,其研發費用也一直在同類型公司之中位居前列。

而市值在500億港元~1000億港元之間的有6家。市值在100億港元~500億港元之間的則相對較多,為17家。按此計算,在香港上市的116家醫藥類公司中,前21.6%的公司佔據了整體市值的84.8%。

相較於A 股市場相對較高的估值溢價,港股市場更偏向於價值投資。對比兩地醫藥市場過去的靜態市盈率均值,A 股市場和港股市場基本保持較為穩定的估值差距,2016年A 股市場的靜態市盈率約在40倍左右,而港股市場的靜態市盈率約在21倍左右。

相關焦點

  • 滄州渤海新區崛起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累計籤約北京項目98個,14家北京藥企投產達效滄州渤海新區崛起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在位於滄州渤海新區臨港開發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園,華素製藥滄州分公司副總經理姜永強告訴記者。這家原位於北京房山的藥企於2017年底決定將原料藥生產搬遷至渤海新區,滄州分公司按照安全、環保的高標準建設,今年已具備生產條件。  憑藉「共建共管共享」模式,98家北京藥企集中簽約落戶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今年北京藥企密集投產,累計已有14個北京項目投產運營。
  • 千億集群的孵化器 杭州生物醫藥整裝再出發
    來源:中國經營報千億集群的孵化器 杭州生物醫藥整裝再出發李哲杭州近年來的口號一直在對標美國的波士頓,力圖在GDP比重佔50%的數字經濟以外,再開闢一條生物醫藥產業新賽道。數據顯示:2018年杭州新設生物醫藥企業1003戶,新增註冊資本85.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11%和33.37%;整個杭州集聚88家規上企業,20多家上市公司;杭州醫藥港2018年規上生物醫藥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5億元、同比增長15.3%,佔全市比重50%以上,全球前十大藥企已有輝瑞、默沙東、雅培等7家入駐。
  • 華東醫藥轉型直指研髮型藥企 股價深調投資價值凸顯?
    來源:證券日報「殺完估值殺(投資)邏輯,最近幾個月,醫藥板塊在本輪A股市場回調中,不分青紅皂白遭遇大幅殺跌,有些過頭了。」有市場人士這樣研判眼下的醫藥板塊。 的確,像華東醫藥等一眾長期穩健成長的白馬股也概莫能外。
  • 中美城市之戀——當杭州遇上波士頓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杭州還有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姐妹城市。波士頓與杭州1982年結成友好城市。如今,兩座城市分別從美中歷史名城發展為在各自國家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創新之都。美國的高端製造業從波士頓起步,杭州是中國數字經濟的高地。在很多學者看來,「杭州在上海大都市圈中的地位,可類比波士頓在紐約大都市圈中的地位」。
  • 17家藥企高管離職!5家藥企被並!醫藥職場大調整?
    17家藥企高管離職!5家藥企被並!醫藥職場大調整?來源:藥智網|露露君新一輪醫藥市場大調整已開始。醫藥反腐的力度不斷加碼,近期,多部門也密集就醫藥購銷中的帶金銷售、商業賄賂等問題發文整治。據悉,除了國家整治動作不斷之外,醫藥市場調整消息也傳來:7月,已有國藥一致、恆瑞醫藥、甘李藥業等17家藥企高管離職,5家藥企被並等。
  • 累計籤約北京項目98個,滄州渤海新區崛起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在位於滄州渤海新區臨港開發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園,華素製藥滄州分公司副總經理姜永強告訴記者。這家原位於北京房山的藥企於2017年底決定將原料藥生產搬遷至渤海新區,滄州分公司按照安全、環保的高標準建設,今年已具備生產條件。憑藉「共建共管共享」模式,98家北京藥企集中簽約落戶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今年北京藥企密集投產,累計已有14個北京項目投產運營。
  • 醫藥行業專題:從ASCO2020看中國藥企創新發展方向
    我國研發創新正步入進入收穫期 今年我國有多款創新藥獲批或報產。在醫藥創新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國內藥企的研發創新意識不斷加強,同時藥品優先審評審批、鼓勵藥械創新等政策也有效地縮短了創新藥的研發上市周期。2018 年我國創新藥研發已進入收穫期。
  • 全球最值錢藥企TOP10:A股醫藥總市值堪抵強生
    單從榜單來說,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製藥企業與2015年相比格局穩定,基本上大佬們都守住了基本盤;但是除了強生、輝瑞、默沙東、艾伯維四家市值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它家均出現了市值下滑的跡象;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榜首強生的市值一舉躍過了3000億美元,但是總體市值卻下滑了3.7%的原因。
  • 中美醫藥專家聚南京 研討打造中國「醫藥矽谷」
    中新網南京六月十九日電 為加強中美醫藥行業切實的學術性交流探討、項目合作,促進中美醫藥的廣泛合作,提升中國國內醫藥研發水平,今天上午,有三百多名中美醫藥專家參加的首屆中國南京生物醫藥研發與合作研討會在南京高新區隆重舉行。
  • 中恆集團參與萊美定增獲批,將攜手打造創新醫藥產業生態集群
    這意味著,中恆集團與萊美藥業的股權更加深度綁定,雙方將在廣西攜手打造創新醫藥產業生態集群。11月12日一早,中恆集團與萊美藥業同時公告了這一消息。中恆集團的公告顯示,深交所上市審核中心對控股子公司萊美藥業定增申請文件進行了審核,認為萊美藥業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對於這一消息,資本市場表示看多。
  • 北京藥企「扎堆兒」落戶渤海新區
    在位於渤海新區臨港開發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園,華素製藥滄州分公司副總經理姜永強告訴筆者。這家原位於北京房山的藥企於2017年底決定將原料藥生產搬遷至渤海新區,按照安全、環保的高標準建設要求,今年已具備生產條件。憑藉「共建共管共享」模式,目前,已有近百家北京藥企籤約落戶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其中有14個項目投產運營。
  • 帶量採購現場直擊:最高降價98%,有藥企老總戲稱「帶著刀子來拼了...
    米內網城市公立醫院終端數據顯示,此前的國內市場格局是,原研藥企拜耳佔阿卡波糖市場份額的69%,中美華東佔26%,四川綠葉寶光製藥佔5%。此次帶量採購中,中美華東醫藥、綠葉製藥、北京福元、拜耳四家參與阿卡波糖的角逐。開標前確定的天花板價是50mg劑量0.8358元/片,100mg的是1.42元一片,上述四家的報價只能比天花板價格低。
  • 一核三園多點 杭州生物醫藥產業平臺如何向陽而生
    從本世紀第一年開始,杭州就在謀劃數字經濟後又一張經濟「金名片」——生物醫藥產業。當年播下的種子,已迎來收穫期。去年,杭州規上醫藥工業總產值達507.9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這讓杭州有了更多自信!當前,杭州正對標美國波士頓地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創新城市。
  • 巨頭藥企瞄準基層,布局「網際網路+醫藥」、院邊店、DTP藥房!
    國內也出臺了很多政策鼓勵醫藥分開、處方外流,渠道轉換需要一定時間,醫藥企業有充分的時間來調整適應。具體怎麼做,就是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服務和藥事服務體系。以患者為中心是指每一個人就算患了同一種病,用同一種藥他產生的反應和方案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非常關注於每一個個人和個體。通過藥事服務、藥學服務、慢病管理,形成完整的閉環。
  • 眾多明星藥企目光聚焦巴南「大拇指」
    重慶生物醫藥產業園供圖 華龍網發    900多位一線藥企大咖齊聚 發布2017中國創新力藥企榜單    中國醫藥戰略發展峰會是國內目前醫藥健康行業最高層次會議之一,也是每年一次國內醫藥企業最新創新成果和創新管理實踐交流的開放平臺,在促進「產學研醫」融合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技術合作推動產融結合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 全球首家AI製劑平臺,METiS劑泰醫藥獲億級人民幣Pre-A輪融資
    投資方是有領投方光速中國,跟投方五源資本、峰瑞資本、晶泰科技等組成。人工智慧驅動藥物製劑研發商      METiS劑泰醫藥是全球第一家以人工智慧驅動藥物製劑開發的新創公司。它結合高通量製劑平臺和人工智慧計算等技術,為多家藥企提供了精確快速的智能化製劑研發。該公司是由美國工程學院院士和多位麻省理工(MIT)科學家聯合組成的跨中美頂尖團。
  • 醫藥行業專題報告:從MNCs看國內藥企創新升級
    從 2018 年收入增速來看,增速前 5 中有 4 個為本土藥企(復星 醫藥因為併購 Gland 等導致增速較快,實際內生增速為 25%),跨國藥企中僅默沙東進入前 5。 從國內藥企收入增速的對比可以看出,本土藥企不管是收入體量還是增速上都可與 MNCs 媲 美。本土藥企正在跨越從「大」到「強」的產業升級。
  • 2019Q1財報:從外資藥企大放異彩看國內醫藥市場的趨勢
    作者:湯詩雨  來源:醫藥魔方  外資藥企始終是中國醫藥目前,多數外資藥企的2019年一季報已披露完畢,本文摘錄了其披露的中國區銷售額及描述,作一小結。  阿斯利康  阿斯利康很可能是2018年國內大醫院市場的銷售冠軍,在2019年一季度也表現極佳。忽略匯率因素,中國區銷售增長28%到12.42億美元(約84億人民幣)。
  • 北大醫藥董秘陳凱鴻:藥企明確戰略建立壁壘
    北大醫藥董秘陳凱鴻:藥企明確戰略建立壁壘 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7 01:26:42
  • 德琪醫藥今日上市!三年估值翻了十四倍!暗盤漲6.53%!
    Alles有多年國外知名藥企工作經歷。德琪醫藥的「豪華」團隊陣容在IPO前融資中,吸引了新基、藥明康德和泰格投資等知名機構的投資。德琪醫藥本次發行引入了10家基石投資者,包括富達實體、貝萊德實體、GIC、高瓴、黑石和啟明創投等,合計認購了1.79億美元,約佔此次發售股份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