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千億集群的孵化器 杭州生物醫藥整裝再出發
李哲
杭州近年來的口號一直在對標美國的波士頓,力圖在GDP比重佔50%的數字經濟以外,再開闢一條生物醫藥產業新賽道。
全國31個都市圈的生物醫藥領域創新排名顯示,第一梯隊是上海、廣州和北京,成都、南京、深圳、青島和杭州都市圈則處於第二梯隊。但早在2000年杭州就提出過「新藥港」發展戰略, 「當年的數據顯示,杭州在全國生物醫藥領域至少可以位列前五,然而這麼多年杭州卻一直在原地踏步」。杭州市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何奮起直追,再現往日輝煌?杭州開始謀篇布局:2016年將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列入重點發展方向之一;2017年不但出臺了強化產業政策,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激勵機制,還確定了「新藥研發、醫療器械、醫療數據」三大推進路徑;2018年頒布《促進杭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一核三園多點」布局杭州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基地;2019年著力推進基於健康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生物經濟發展。
同時,近幾年還陸續在東京、巴黎建立了8個產業高端人才引進基地,在矽谷建立杭州協同創新中心,在波士頓設立了3000萬美元的海外生物醫藥基金,在杭州則設立300億元的產業基金。
一連串的重磅舉措下,杭州生物醫藥產業藍圖即將繪就。
數據顯示:2018年杭州新設生物醫藥企業1003戶,新增註冊資本85.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11%和33.37%;整個杭州集聚88家規上企業,20多家上市公司;杭州醫藥港2018年規上生物醫藥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5億元、同比增長15.3%,佔全市比重50%以上,全球前十大藥企已有輝瑞、默沙東、雅培等7家入駐。而高端人才的流入,杭州則連續幾年居全國之首。
新起點·對標波士頓
當前,杭州市正對標美國波士頓打造全球一流的生命科技創新之城。多年前瞻布局之下,杭州生物醫藥產業呈現出有重點、有特色、「錯落有致」的發展格局。
2019年4月,分布在杭州錢塘江兩岸的下沙和大江東「聯姻」,「杭州錢塘新區管理委員會」掛牌成立。
隨著錢塘新區成立,杭州生物醫藥產業格局發生變化:原本「一核三園多點」中的「一核」杭州醫藥港與「一園」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合併,杭州生物醫藥產業更加集聚。
曾經,生物醫藥產業是下沙和大江東各自的驕傲。下沙作為杭州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2018年落戶的新增企業達245家,同比增加45%,累計設立生物醫藥企業798家,全年規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5億元、佔杭州市全市比重超50%;大江東將生命健康產業列入7+X產業格局中,在轄區內引入南洋藥業、華東醫藥、泰華醫藥等生物醫藥龍頭企業。
如今,這份驕傲將繼續被續寫。業內專家預測,下沙與大江東合併後的錢塘新區可能佔到全杭州生物醫藥產業比重的2/3。而對下沙和大江東的生物醫藥企業來說,錢塘新區的成立也將帶來利好。比如以前下沙一部分醫藥企業,會因為空間和環評的限制,將原料藥的合成工廠設在杭州以外地區;現在,他們可以把研發放在下沙,而把生產工廠放在一江之隔的大江東,以利於企業更好發展。
除錢塘新區的生物醫藥外,杭州也加快完善對醫療器械、醫療數據的布局——對有數據優勢的濱江區進行了「網際網路+醫療」布局強化,並將高端醫療器械和創新藥物關鍵技術孵化放在餘杭和蕭山區。其中醫療數據是杭州趕超突圍的殺手鐧。「有了大數據的支撐,會讓研發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杭州市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於是,藉助杭州得天獨厚的數字經濟的積累,杭州濱江區發揮創新人才、金融資本、科技服務等資源優勢,全面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戰略以及區域智慧醫療產業建設,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生命健康產業體系,形成以智慧醫療為核心,高端醫療器械、健康醫療服務、藥品製劑為特色的生物醫藥智慧創新高地。
主動對標波士頓,讓杭州在發展生物醫藥時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對於杭州而言,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已經走在了正確的方向,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新機遇·完善產業鏈
隨著CFDA在2017年6月有條件地加入了ICH、國家出臺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政策,及港交所宣布尚未盈利或者無收入的生物醫藥公司上市,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迎來三大利好。
與此同時,生物醫藥企業的跨區域合作已成趨勢。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生物醫藥產業聯盟在杭州醫藥港成立,來自滬蘇浙皖的55家生物藥、化學藥、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企業,在杭州醫藥港共同設立產業聯盟,形成了生物醫藥創新全鏈條一體化的生態集成體系。
杭州的生物醫藥產業建設迎來新機遇。但在杭州市政府看來,想要發展生物醫藥,一定要選擇高定位、高起點。生物醫藥產業是典型的創新驅動產業,創新鏈決定了生物產業的發展結構和質量。他們認為在創新方面美國的波士頓做的最好,杭州很多方面也有著與波士頓相同的「基因」。
首先,在產業基礎上,杭州集聚了22家三甲醫院,擁有20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包含省市級高端醫療資源已經在杭州形成集聚,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臨床資源,也是藥物研發重要的創新支撐載體。
其次,還擁有國內領先的100餘家核心企業和研發機構,包括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等生物醫藥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16所;建設了浙江大學杭州創新醫藥研究院、中國藥科大學創新研究院等科研機構;與中科院、清華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國內頂尖院所共建創新中心;與帝國理工大學、奧克蘭大學等世界100強高校,也有共建創新中心,引進帝國理工先進技術研究院、奧克蘭大學(中國)創新研究院等。
在具體的產業鏈、產業生態的打造上,杭州醫藥港則是典型代表。對外,杭州醫藥港推進「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即產業、學術、科研、成果轉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環境、服務等十方面因素融合,為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打造了一個良性的外部生態環境;對內,從靶點發現、實驗室研究、臨床試驗、註冊審批、藥品生產到上市銷售等, 在生物醫藥產業每一個關鍵的環節,杭州醫藥港都有自己獨特的公共服務體系。
接下來,杭州醫藥港還將加強在動物試驗、中試生產、製劑生產、冷鏈倉儲等環節的專業服務體系,以進一步延長產業鏈。
新模式·產業基金扶持
全球科技競爭一體化大環境下,各國技術日益成熟,而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則更具備優勢,自2017年12月以來的各種裡程碑式創新相關法規全部落地,國家對於遺傳相關信息的保護和行業的國界保護屬性加持。
最新數據顯示:從全球登記的近30萬項臨床試驗數據中國的佔比與變化趨勢來看,在全球驚人高增長的臨床試驗投入中,全部藥物臨床,中國佔比為4.5%,CAR-T佔比高達31%。中國在哪些領域有優勢呢?全球臨床試驗年均增速30%~40%,中國的CAR-T 與TCR-T 臨床試驗增速達到45%~200%,而中國最大的臨床後CRO泰格醫藥就在杭州。
各地圍繞生物醫藥產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強化財政金融支持是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一環。2008年,貝達藥業新藥研發正處於關鍵階段,但負債3000多萬元,餘杭區施以援手為貝達藥業提供1500萬元資金支持渡過難關;2011年,貝達藥業研發的新藥鹽酸埃克替尼獲得新藥證書,成為中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物,鹽酸埃克替尼的問世大幅度降低了國外同類藥物的進口價格。
經過20年的沉澱,杭州已初步形成新型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生物技術製藥等多個細分產業集群及大批的行業冠軍,從諾爾康生產出中國第一個打破國際同類產品的人工耳蝸,到歌禮生物在港交所成為第一家啟動新制度之後上市的無盈利生物醫藥企業,再到擁有1.6億手機實名用戶的微醫平臺。
截至2019年6月末,美股今年已發行的45 家企業中,醫藥醫療佔據22 家。而截至7 月23 日,上交所科創板也共計受理34 家生物醫藥企業上市申請,佔共計受理149 家企業的22.8%,生物醫藥成為科創板第二大領域。
然而,醫療健康創新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集中在一級市場,2013-2018年醫療健康行業一級市場融資從39.03 億元快速上漲到992 億元,增長25 倍。從細分領域佔比可以看出,生物科技子行業近兩年佔比均達33%以上,資本市場對生物技術細分板塊也是持續關注和看好。
浙江民間資本活躍,杭州近年來生物醫藥產業融資金額和融資事件大幅增長,2017年VC/PE案例數量發生49起,金額為20.45億元,2018年則發生了54起,金額為62.85億元。2017年過億的融資案例為7起,2018年則有11起。而普華永道披露的2018年中國大陸企業醫療器械行業海外併購案例1億美元以上的交易,浙江絲路產業投資基金也在其中。
數據顯示,2017年杭州市規上醫藥工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2018年,新設生物醫藥企業1003戶,新增註冊資本(金)85.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11%和33.37%。整個杭州集聚88家規上企業,20多家上市公司。
同時,杭州還在東京和巴黎設立了8個人才引進基地,在波士頓設立3000萬美金的海外生物醫藥基金,在矽谷建立杭州協同創新中心,並成立了300億元規模的產業基金;並吸引了禮來亞洲基金、巢生資本、海邦基金等一批知名金融機構入駐。
杭州曾經是吳越和南宋古都城,從白居易的「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到柳永的「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再到如今中國最發達的數字經濟城市之一,杭州一直在沿著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商業中心脈絡演繹;而未來,杭州瞄準的則是生物醫藥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