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士兵中的「兵」「勇」有何區別?一個吃,一個負責拼

2020-12-19 歷史有事說

無論是在清宮劇還是書籍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清朝士兵的胸前會寫有一個大大的「兵」或者「勇」字,這兩者看似只有一字之差,殊不知卻是失之毫釐差之千裡。那麼,他們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清朝的軍隊體系中為什麼要這樣設置呢?

「清軍只有兩個兵,一個負責吃,一個負責拼……」,這是清朝末年,民間童謠裡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卻是非常形象的詮釋了「兵」和「勇」兩者的區別。

所謂「兵」,主要指的是滿清的八旗子弟,這些人大多是滿清入關前就已經組建的部隊,當年八旗軍在馬背上馳騁疆場,殺得大明王朝人仰馬翻。怎奈入主中原之後,無仗可打,軍紀渙散,後期的八旗軍大多是世襲罔替,有真才實學的人寥寥無幾,這些人大多只是裝裝樣子,戰端一開,只能是任人魚肉。

而「勇」字,主要指的便是「綠營」,所謂「綠營」,便是由漢人組建的部隊。起初由於清朝對漢人的警惕性很高,不僅在各方面限制漢人的行動,更加不允許漢人組建軍隊。可是到後期,八旗軍逐漸衰落,政府不得已啟用了漢人軍隊,尤其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中,以湘軍和淮軍為代表的「綠營」初露鋒芒,讓統治者看到「綠營」的能力,因此在軍隊編制中正式承認了「綠營」的地位。

從性質上來說,八旗軍是吃皇糧的正規軍,即便好吃懶做,依然會有一筆不菲的收入。綠營則恰恰相反,大部分的綠營官兵都是由地方募集的民兵,這些人戰時是兵,閒時則回家務農,國家也很少給予補助。但是這些人為了在軍隊中改變自己的命運,打仗時卻是異常英勇,所以正是應了民謠裡的那句話,八旗負責吃,綠營負責拼!

相關焦點

  • 清朝軍隊分為兩種,衣服上寫有兵和勇,有何區別呢?
    清朝的兵力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在當時的主要職責是守衛京師,而綠營兵負責守衛地方,所以相對來說還是八旗兵更為正規一些。所以當時旗人統治國家自然向著旗人軍隊,那些個賣命吃苦的事情就都交給了綠營兵。在雍正和乾隆年間天下太平很少有戰事,經過長久的休戰即使是地方的綠營兵也都沒了戰鬥力,這讓統治者開始不得不另想法子來改變這種局面。
  • 為何清朝士兵中會出現兵和勇,到底兩者誰更厲害呢?
    最近幾年是古裝戲盛行的年代,特別是清宮戲,比例很大,我們常常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官兵圍堵幾個盜匪,一番廝殺過後,成功的將幾名盜匪擒拿歸案。這群兵士的胸前都貼有兩個字不同字,「兵」或「勇」。為什麼會出現這兩個字呢?難道他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 古代士兵胸前「兵和勇」字,到底有何不同?說出來你別不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士兵衣服上印的字是不一樣的,衣服上有的是「兵」字,有的則是「勇」字,那麼為何同為士兵的他們,衣服上會印有兩個不同的字呢?「兵和勇」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說出來你別不信,下面我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其實,這兩個字的差別還是挺大的。
  •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和「勇」,只一字之差,地位是天壤之別
    滿清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它也是中國人最痛恨的一個朝代,因為造成中國近年屈辱史的罪魁禍首就是滿清。從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開始,一直被西方國家欺凌了一個世紀,多年累積的國庫都被滿清給敗完了。眾人都知道晚清十分腐敗,經濟蕭條,軍隊似軟腳蝦。
  • 清朝士兵衣服上印的「兵」和「勇」,一字之差,身份卻天差地別
    古代行軍打仗,將領們有著鮮明的盔甲可以辨認,不過底下的士兵們都是統一的著裝,衣服上也沒有什麼標記自然是難以辨認,不過不知道有沒有注意過,在清朝的時候,這些士兵的衣服上出現了標記,也就是印上了字。
  • 清朝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待遇相差甚遠
    不知道大家在史料記載中有沒有發現清朝士兵的衣服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有些士兵穿著寫有「兵」字的衣服,而有些士兵則穿著寫有「勇」字的衣服。不過,清朝軍服的「兵」和「勇」,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穿這兩種衣服的士兵所享受的待遇和地位卻大不同,簡直是有天壤之別。我們先來看一下穿著「兵」字軍服的士兵,究竟有著怎樣的地位。
  • 清朝時期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大不同
    很多人在查閱相關資料的時候發現,清朝的士兵雖然服飾基本一致,但是軍服上的字卻很不一樣,有的寫著「兵」有的寫著「勇」。事實上,雖然這些衣服上只是一字之差,但概念卻完全不同,有著天壤之別。首先我們要知道,無論胸前寫著什麼字,那些士兵都是清軍隊伍的一員,主要責任都是維護清朝的統治不被動搖,從這點上來說他們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不過寫著「兵」字的清軍要比寫著「勇」字的清軍待遇更好點,管理上也要更正規一點。寫著兵的話,就意味著這位士兵是國家軍隊的一員,在清政府都是有登記的,就相當於現在各國正在服役的軍人。
  • 清代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有何區別?要會看頂戴上的「小珠子」!
    清代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有何區別?要會看頂戴上的「小珠子」!清宮劇演的不少,大部分人只是看的雲裡霧裡,對於歷史上清朝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上有何區別,能夠了解到的很少。其實,在等級森嚴的清代管制中,正一品和正二品區分的主要方式還是頂子上的「小珠子」。談到清代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有何區別,還是繞不開頂戴上的「小珠子」。那麼,具體該怎樣看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上的「小珠子」?清代正一品大員,清初的明朝降將洪承疇在降清後,在清廷中擔任正一品官職。
  • 在部隊中,士兵最愛吃什麼?不是大魚大肉,當過兵的都知道
    導語:在部隊裡,這一道菜讓士兵又愛又恨,當過兵的都知道大夥都知道,隨著國內生活水平以及經濟水平的提高,部隊的福利也越來越好了,至此每年都有很多的年輕人踴躍的參軍。而且現在也不像是打仗的時候,我軍士兵過著吃一頓沒一頓艱苦日子,現在基本上吃飽穿暖已經沒有問題了,那麼說到這裡沒有服過兵役的人估計都想問,軍隊裡的夥食好嗎?每天都吃什麼呢?
  • 拼刺刀的真相,白刃戰中的士兵心理和行為解析
    約翰根據三場戰役的戰傷記錄得出結論:」很少有刺刀傷,滑鐵盧戰役中有大量的劈砍傷,但刺刀造成的洞穿傷非常少,到了索姆河戰役就更加少了,只佔了戰傷數的1%「。歷史上有記載的刺刀對決,有一次發生在19世紀的克裡米亞戰爭中,一支法軍部隊在濃霧中與俄軍遭遇,雙方士兵來不及開火就撞到了一起,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戰後統計的火器傷也高於刺刀傷。
  • 古人頭盔上裝有一個紅纓槍頭,它有何妙用?士兵:緊要關頭能救命
    導言:古人頭盔上裝有一個紅纓槍頭,它有何妙用?士兵:緊要關頭能救命。古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處於冷兵器時代,並沒有威力十足的火器,絕大多數時間還在用大刀與長矛進行肉搏。因此雙方不單單在排兵布陣上下大功夫,還在影響雙方勝負的盔甲與兵器上下足了功夫。頭盔上的小紅纓槍頭,就是盔甲改良升級的一大亮點。戰場上任何一絲多餘的東西,都會是士兵的負擔,因此這個小槍頭也不是為了好看才裝飾到頭盔上的。
  • 一個士兵的大寫人生
    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天上、地上、海上任意馳騁,指揮、戰鬥、教學樣樣精通,智能、體能、技能全面皆優。   「八一」來臨之際,筆者來到廣州軍區某部,走近第六屆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全能士兵」宗道輝,試圖從這個錚錚鐵漢的傳奇人生中解讀出一名普通士兵的忠誠、勇武、責任和使命。
  • 抗戰中,一中國士兵因上廁所殺掉一日本兵,事後才知是敵軍師團長
    抗戰中,一中國士兵因上廁所殺掉一日本兵,事後才知是敵軍師團長眾所周知,抗戰是一段非常艱苦的歲月,對於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來說,都是一段慘痛的回憶。在抗戰中,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所造成的傷害實在是太深,以至於許多老兵到現在都無法忘懷。
  • 清代五彩器究竟有何特點
    清代時期的五彩器究竟有何特點?一起來看一下吧~ 到了清代,礬紅有了濃淡深淺的顏色變化。這種現象在清代五彩花朵上尤為突出。
  • 此開國元帥打仗身邊必帶的一個兵,有了他,每戰必勝,宛如軍神
    但是,徐向前元帥一個久而久之的習慣,使他能夠在打仗的過程中總是能勝別人一籌,即使在絕境的情況下,卻能將我軍將士的風範完全展現出來,因此在解放軍的軍隊中始終流傳中徐向前元帥的傳奇。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場景就是一個號兵站在高地之上,拿起號角,吹起衝鋒號,然後一大批士兵衝下去和敵人決戰。
  • 何焯|曾為皇八子伴讀的清代書法家
    何焯(1661年—1722年),字潤千,因早年喪母,改字屺瞻,號義門、無勇、茶仙,晚年多用茶仙,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寄籍崇明,為為官後遷回長洲(今蘇州)。先世曾以「義門」旌,學者稱義門先生。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
  • 星際爭霸設定中一個有趣的傳統習俗:士兵為什麼要去吃飛龍烤翅?
    Hi~ o(* ̄▽ ̄*)ブ ,大麥的《星際爭霸十萬個為什麼》又和大家見面啦,咱們這一期呢要說說星際爭霸遊戲設定中一個有趣的傳統習俗,人族士兵每年都要舉辦一場名為「新福爾松異龍烤翅節」的活動,在每年的5月15日士兵們通過燒烤的烹飪方式來製作蟲族異龍的飛翼,以此來紀念曾經一場廣為人知的對抗蟲族的勝利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字:兵和勇,一字之差,概念卻完全不同
    01在很多清朝電視劇中,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清朝士兵,有的士兵衣服上寫著「勇」字,有的士兵衣服上寫著「兵」字。後來在皇太極手裡,八旗就不單單滿人的八旗了,漢人八旗和蒙古人八旗也都有了。這些人穿的衣服都是寫著「兵」字,他們算是最初的清朝軍事力量。而在旗人裡面,除了兵以外,他們也都有自己的家庭,家庭也是跟著沾光的,尤其是能拿到朝廷給下發的錢糧。
  • 解放軍一個師有多少人?和外軍比起來,編制上有何不同?
    一個國家軍事的靈魂就在於軍隊,倘若沒有強大的軍隊,那麼這個國家便會毫無攻擊力,極其有可能被他國入侵。縱觀歷史,大清時期的中國,由於缺乏強大的軍隊和精良的裝備,最終遭到了列強的入侵並且籤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 戴大頭巾狀如印度兵的中國士兵
    這些人身上穿的跟白人差不多,但頭上卻裹著一個大頭巾,顯得頭特大。中國人管他們叫大頭兵,或者大頭鬼。當時的國人不知道,這些人其實是英軍中的印度錫克士兵。由於印度做殖民地的資格比較早,因此印度人,尤其是剽悍的印度錫克人,就有了跟主子一起出來教訓別個不聽話民族的資格。由於印度士兵的加入,這場戰事給了做看客的中國人更多的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