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王朝時期持續了將近兩千年,對我國的發展起到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清朝覆滅以後,封建制度也就徹底崩塌了。因為清朝處於新舊時代交替之際,所以比起那些封建王朝,它顯得更加特別一點。在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率領著自己的軍隊終結了明朝的統治,但是他卻沒能守住自己的勝利果實,反倒是讓清軍佔了個便宜,自那以後這片大地就由滿族統治。清朝從建立到覆滅一共用了將近300年,也算是長壽了。
近年來古裝劇可謂是層出不窮,其中不少劇都喜歡以清朝為背景,這也激發了很多人對清朝的好奇心。很多人在查閱相關資料的時候發現,清朝的士兵雖然服飾基本一致,但是軍服上的字卻很不一樣,有的寫著「兵」有的寫著「勇」。事實上,雖然這些衣服上只是一字之差,但概念卻完全不同,有著天壤之別。
首先我們要知道,無論胸前寫著什麼字,那些士兵都是清軍隊伍的一員,主要責任都是維護清朝的統治不被動搖,從這點上來說他們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不過寫著「兵」字的清軍要比寫著「勇」字的清軍待遇更好點,管理上也要更正規一點。
寫著兵的話,就意味著這位士兵是國家軍隊的一員,在清政府都是有登記的,就相當於現在各國正在服役的軍人。而寫著勇的士兵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都是在特殊情況下被臨時拉來組成隊伍的,仗打完以後他們領了錢就能走。
在最開始的時候,清軍都是由八旗子弟組成的,而這八旗又被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漢軍八旗。另外清軍裡還有一支隊伍,被稱作是綠營兵,這些人是明朝遺留下來的或者是各省的兵力,八旗軍和綠營兵都屬於清軍的正規編制,所以他們穿的都是寫著兵的衣服。
「勇」的組成就顯得有點複雜了,他們屬於地方力量。有些官員覺得兵力不夠用,就會用一些報酬作為交換,吸引民眾來參軍。為了起到區分的作用,官員會專門給自己徵召來的「勇」起個稱呼,例如曾國藩的部隊就被稱作是「湘勇」。
而由八旗子弟和綠營軍組成的兵在後期也是越發衰弱,尤其是那些八旗軍,因為基本上都是富家子弟,很少有人會去專心訓練,戰鬥力自然也是越來越差。發展到後來,「勇」反而成為了清軍的主力隊伍和中堅力量。
「勇」雖然不受清朝重視,一場仗打下來也只能拿到很少的報酬,吃穿上也完全比不上「兵」,可是在面對敵人時,「勇」要比那些八旗軍有骨氣多了。清朝覆滅以後,大多數「勇」都成了官員的個人武裝力量。
「兵」作為國家軍隊,他們本應該承擔起維護國家的重任,但是清朝的「兵」卻一點作用都沒起,最後反而是「勇」更有軍人的樣子。這也是在告訴我們,在管理軍隊的時候,必須要紀律嚴明,如果忽視了日常訓練,戰鬥力就會迅速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