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郭沫若,原名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892年的今天(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現樂山市沙灣區)。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學,後接受斯賓諾沙、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從文。周揚探視病危的郭沫若時對他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的新中國的歌德。」
郭沫若是中國的一代文豪,為中國的文學界做出了突出貢獻,還曾獲得「加強國際和平」史達林國際獎。魯迅去世後,毛主席曾對郭沫若說:「你要接過魯迅先生的大旗,肩負起中國文化革命主將的責任。」
作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間的主要詩作,連同序詩共57篇多為詩人留學日本時所作。其中代表詩篇有《鳳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爐中煤》、《日出》、《筆立山頭展望》、《地球,我的母親!》、《天狗》、《晨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
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聞一多先生這樣評價他:「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20世紀底時代的精神。」
郭沫若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主編組品有《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郭沫若
今天是郭沫若先生誕辰127周年,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