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棗留德博士論文首次翻譯出版:論1919年以來的中國新詩

2020-12-19 澎湃新聞
詩人張棗(1962-2010)的留德博士論文近日由四川文藝出版社首次翻譯出版。張棗曾先後就讀於湖南師範大學和四川外國語學院。1986年赴德,先後在特裡爾大學、圖賓根大學求學,並獲文哲博士學位。21世紀初回國,先後在河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任教,2010年3月8日因患肺癌去世。張棗通曉英、德、法、俄等外語,他廣泛採擷中西詩歌元素,詩藝自成一家風格。張棗生前出版過一本詩集《春秋來信》,參與主編出版過一本《德漢漢德詞典》。去世後《張棗的詩》《張棗隨筆集》等作品陸續被整理出版。 《現代性的追尋: 論1919年以來的中國新詩》,張棗著,亞思明譯,四川文藝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中國現代文學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一種新的、前所未見的主體性的表達。這種主體性從文言文的束縛中掙脫出來,自1917年以來在白話文中找到了新的文學媒介。不同於傳統文言的文化守成主義,現代白話更具兼容並蓄的開放姿態,既能從過去的文言經典和白話文本攝取養分,又可轉化當下的日常口語,更可通過翻譯來擴張命名的生成潛力,借鑑外國語種——尤其是現代西語之優長。

新詩人自覺且自信地利用白話漢語的生機勃勃的開放狀態。他們將這種開放理解為提升創作的歷史機遇,在批判性地接受影響的同時努力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塑造新詩主體性,以及極具個性、獨一無二的「抒情我」(ein lyrisches Ich)的形象。本論文一方面在共通的歷史條件下,在被視為寫作典範的詩人身上尋找其詩學理念、元詩意圖,以及文本實踐;另一方面,又結合他們各自的個性來理解和闡釋這些作品。這兩個層面是一個整體意義上的、不能分割的白話文本生成過程的「原狀態」的組成部分。

在外來影響面前保持開放,實為新詩最重要的歷史條件之一。從這一視角出發進行審視,可以確證,中國新詩與西方現代派的相遇要比迄今研究所認為的要廣泛、大膽、持久和自覺得多。特別是波德萊爾以降的象徵主義,歷經法語文學的馬拉美、瓦雷裡,英語文學的葉芝、艾略特、奧登,德語的裡爾克,俄語的勃洛克、茨維塔耶娃、曼德爾施塔姆的後續發展之後,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而上述作者——廣泛意義上被認為是現代派或者現代主義詩人,正如本文即將展示的,已經成為「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歷代詩人的秘密的先師,吸引他們前赴後繼——即以一種變形的形式,建立自己的詩的現代性。其中,「我」的塑造、審美的立場、關於語言和寫作過程的元詩式的反思,都被導向一種新的創作模式。也是在此影響的背景之下,個人和集體開始踏上追尋詩的現代性的徵程,以找到一種真實的表達「抒情我」的詩的可能性。這種追尋在白話詩中是持續性的。發掘這種持續性,並予以關注,對於中國新詩的本質的闡釋可謂意義重大。迄今為止,由於文學批評慣常的流派劃分,1949年前詩人之間的代際傳承遭到了漠視。但只要我們將這種劃分棄之不顧,轉而以時間順序重新排列詩人之間的代際關係,或將他們視為新詩現代性進程的先後接力者,其間的持續性便會凸顯,同時一種新的歷史視角也會形成。所謂的持續性不一定意味著線性的進步,後一代寫者也不一定超越前輩,甚至今不如昔也有可能。持續性更應理解為一種展開、反反覆覆的尋覓,探求新的可能性,將傳統與實驗、中文與外語、藝術自律與社會參與、主觀性與超越個人的「我」之間的詩的不諧和音言說出來。通過文本特徵,以及作者明確表達的詩學意圖來證明這種持續性的存在,構成了第一章的研究內容。

一種存在的語言反思和批判立場,使得寫者面對創作過程以及自身姿態的意識都得以強化,這是現代詩的最顯著的標誌之一。這一標誌並未出現在公認的首部白話詩集——胡適的《嘗試集》中,而是魯迅的《野草》。第二章致力於重新闡釋這部作品,認為它是第一代白話詩人追尋現代性的代表性例證,並嘗試將《野草》的生成解讀為作者對生存危機的語言上的、象徵主義的克服。《野草》將無言寫成語言,而魯迅對失去聲音和自我——消極主體性的恐懼,雖然被理解為社會困境的鏡像,在魯迅的其餘文體中也是以社會批判的筆調來處理,但到了《野草》集,卻滲透著純粹的詩性和元詩的審美,以及語言的幻景和希望。魯迅將生存之難等同於寫作和言說之難。為克服失語所進行的文字擇揀和語詞錘鍊的過程被視為自我的重建,以修復在社會現實中受到傷害和分裂的精神主體。《野草》中的魯迅如履薄冰地尋詞造句,仿佛他命懸於此。憑藉無與倫比的博學多才,他隨意遣用現代西方文學的多種表現手段:赫爾墨斯主義、暗隱喻、消極性觀念、語言的自我中心主義、不諧和音、夢境結構,等等,其中有很多都被納入西方現代派的詩學範疇,正如胡戈·弗裡德裡希(Hugo Friedrich)與米歇爾·漢伯格(Michael Hamburger)在其著作中所描述的那樣。魯迅不僅僅是現代中國的小說藝術之父,同時還可被稱作白話詩現代性的真正的奠基人,其論述將在第二章展開。

不過,魯迅唯有在《野草》階段才遵循現實消融於語言的純粹、絕對之詩的前提,其餘時候他更是一位積極參與社會的文學工作者,也不必忍受進退維谷的痛苦:一方面深信現代的審美觀念,另一方面卻懷疑詞是否真能改變世界。這裡出現的矛盾往往通過重返傳統基本價值理念得以和解或者消除。聞一多是第二代白話詩人中的典型範例,其詩學策略在於,化內心糾結為創作對象。他最好的詩在主題上包含了這種高度自覺的困境及語言克服的嘗試。第三章用比較文學的方法考察了聞一多的元詩意識,探究他如何隨著生命的成長,遲至詩集《死水》問世,發現了雙重「我」的詩性,並從中獲得創造力的提升,將精神追求的對立衝突轉變為詩歌寫作,在社會內涵、時代批判與語言的考究、形式的整飭之間達到平衡。由此通過純粹抒情詩的表達來針砭時弊,在不傷害自己的詩學信條的同時,還能產生美與詩意,以及他所追求的現代性。

第四章闡發並重估梁宗岱作品及其象徵主義詩學。時至今日,梁宗岱在中外學界均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無疑是最為諳熟現代西方象徵主義,在融匯中西詩學方面有著獨特創見的中國詩人。梁還是法國象徵派大師瓦雷裡的密友。當他還在巴黎留學,開展法語詩寫作的年代,就與瓦雷裡來往密切。梁利用這種便利,問疑解惑,偷師學藝,探討古詩今譯和他本人的詩歌問題,引起了瓦雷裡的興趣。1930年代初,梁宗岱回國,與其他詩人同行相比,他不僅關注波德萊爾、蘭波和魏爾倫等早期法國象徵派——其作品所塑造的現代社會內心分裂的抒情「我」的形象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象徵詩派的世界觀和技巧,並激發他們勇於創新和實驗——而且直至以瓦雷裡為代表的後期象徵主義者,梁宗岱也嘗試把握其整體發展脈絡。他們的創作更複雜,也更均衡,「抒情我」呈現出一種客觀化的面目。以此為基礎,梁宗岱考察象徵主義的「我」與世界、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係,闡明「純詩」、宇宙意識、靈感與創作,而在此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探究實驗與傳統的相互作用。梁希望是以如詩如畫、優雅感性的筆調來寫他的詩學文章,而不必是嚴格意義上的理論著述,更不是羅曼語言文學的研究成果。這些論文其實更像是一位詩歌寫者的文學評論,類似於瓦雷裡闡述他人作品的「作者詩學」,其主要的興趣點不在於學理判定,而是以此來反觀自己的創作。結合這一背景,這一章旨在澄清梁的詩學思想,對已有概念作出更為清晰的界定,並評估他為象徵主義的本土化所做的貢獻。

詩人張棗

正如迄今中國文學研究嚴重低估了1949年前的白話詩人對西方現代派影響的接受,自聞一多以來的許多作家所做的融傳統於新詩的努力也同樣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梁宗岱等人從歐洲象徵派大師那裡了解到,激進的詩學實驗並不一定與傳統構成斷裂,而是既承前啟後,又自闢一個境界,也因此才有貌似悖謬的「古典主義先鋒」之稱。如何移傳統之花,接現代之木,這正是新詩為了清除自身阻礙而必須學習借鑑之處。一些重要的詩人,其中包括卞之琳和馮至,認同梁宗岱的觀點,並在創作實踐中予以貫徹。由此而發,第五章將以這兩位詩人作為第三代及第四代詩人的表率來進行示範性論證。需要分析的是,他們如何背離先前的極端主體性,轉而實現一種更為成熟的、具「歷史意識」的非個人創作。一方面,他們受到了艾略特(卞)和裡爾克(馮)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回到了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關於一些詩歌概念的闡釋,如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歷史意識」,裡爾克的「如其所是的述說」「變形」「詠物詩」等,他們尋找著與古典詩學和傳統哲學的契合之處,如「無我之境」「情景交融」「生生不息」「天人合一」。他們相信傳統與實驗、自身與陌生的相互作用,希望創造一種中西合璧的詩,其元詩意識既有世界性的開放,又有中國性的特質。

卞之琳和馮至的寫作不僅展現了他們各自詩藝的圓融,同時也預示白話文作為一種語言的成熟,足以承載眾多詩人共同肩負的文學現代性的重任。然而,這種前途遠大的對於「現代我」的真實表達的追尋在1949年後突然中斷。詩歌不再建構真情實感的「抒情我」,創作過程也不再是主體的真實反思和發聲嘗試,而是藝術再現一個被思想改造和異化的自我,根本無法按照設計自行描畫「日常的美好現實」。作為「革命詩歌」的標配,一個意識形態化的「大我」被激情幻化而出,代表著集體、階級。語言也被普遍去隱喻化,據智識水平進行自潔和簡化,通俗易懂,消解自我,以符合一個可靠、可控的「集體我」(ein kollektives Ich)的標準。

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假大空」詩學開始盛行,誠如第六章所描述的,現代詩歌的短暫而引以為豪的傳統逐漸沒落。「文革」前後,「另類的詩學」和「重估價值判斷的詩學」發展起來,以地下文學的形式重續先前的現代性追求。為了澄清「地下寫作」的內在機制,本章以參與者和觀察者的視角切入這一歷史進程,以此呈現:年輕的詩人如何要比迄今所認為的更早、更具冒險精神地組建地下文化沙龍;成員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鑑於他們大多出身於文化幹部家庭,其父輩早已否認或背叛了過去曾擔負過的「新文化」健將的角色;他們又在「文化大革命」中有過怎樣的遭遇,如何通過禁書這一渠道獲得秘密的文學資源。

所有的這些行為都導向20世紀70年代誕生於京城的「朦朧詩」的創作模式。後者旨在重新贏得抒情的主體性。這類詩歌通常將「我」的能力提升至完勝的、神奇的高度,以此來制服壓縮在以「太陽象徵」為中心的話語之內的語言暴力。圍繞著這個「我」,也是用以對抗的最重要的反詞,早期的「朦朧詩人」並未發展出足夠多的語言手段,來徹底拆毀統治意識形態領域的二元對立思想體系。他們還是以依賴對手為生,肯定對手所反對的,反對對手所肯定的。這套二元對立的體系內部無疑發生了一種價值判斷的重估,也給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地下詩壇帶來了活力和光彩。詩人們通過一些反義的詞語組合,如:好/壞,我/太陽,光明/黑夜,真/假,推陳出新。不過,那些在二律背反中保留下來的二元論思想卻成為80年代詩藝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在詩歌評析的基礎上,第七章描述了「朦朧詩」的寫作危機及再出發。「朦朧詩人」認識到,在20世紀80年代變化了的歷史情境下,自己早期文本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表露無遺,甚至一部分作品作為「時代詩歌」被工具化。他們決心追求審美自律和「語言創作」,開始將詩寫得更為隱秘,遠離意識形態之爭,在元詩的維度下以真實的「我」的複雜性及語言的自反性為主題。流派解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詩學綱領。很多先前的詞彙被廢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轉為對無法言說之物的洞察。甚至不再與「太陽象徵」為敵,不再視之為僵化的意識形態的詩學規訓,而是隱喻的冒險亟待開拓的一片處女地。「朦朧詩」的新徵程迄今尚未進入研究者的視野,這一旅程的展開要比朝向語言風景的詞句的探索更具元詩意識。詩是「孤獨且在路上的」——恰如策蘭(當今中國最重要的詩歌偶像之一)對自己創作的描述。在對很多代表性的晚近「朦朧詩」文本(1984年以來)的「內在」分析中,本章得出結論:與文學批評和研究中普遍政治化的解讀相反,這一時期的「朦朧詩」是精神和美學的流亡,「詞的流亡」,所呈現的自我反思的主題若非異域飄零,便是留守者的內心流浪。

伴隨著「朦朧詩」1984年後的再出發,年輕一代的「後朦朧詩」也塵埃落定,並且從一開始就是以獨立自主的語言批判為創作目標。正如「朦朧詩」是對「假大空」詩學的價值重估,不妨聲稱,「後朦朧詩」並非源自變化了的現實,而是文本的產物,是與「朦朧詩」語言辯論的結果。新生代詩人拒絕與聲名顯赫的前輩寫的一樣,而是自立門戶。第八章探究的是,這種新的元詩意願如何成為一種決定性的創作動機,不可避免地導向與「朦朧詩」之間的一場批判性的、互文性的對話。一位寫者愈是具有隱喻意識,就愈是要影射家喻戶曉的「朦朧詩」名作,以示刻意與之拉開距離。這一進程在大多數詩中表現為一種解構性的「懷柔」,與同時代的詩歌論爭相比,往往顯得悄無聲息而又細緻入微。不過,他們意欲克服「影響的焦慮」的意圖,以及對前輩「弱點」的超越——從語言上遠離意識形態的權力場域,這在20世紀80年代表現得尤其明顯。這種意圖直接構成了創作的對象,並帶來了被貼上「後朦朧」標籤的傑作。

普遍存在的元詩語素、對語言的自我反思,以及語言反思作為文本內容,被提升到一種不容欺騙的現實應對機制的重大意義之所在——所有的這些都標誌著一種審美的意願,要讓語言在政治觀念的滲透面前保持純粹,而這一切唯有通過嚴格意義上的元詩手法才能實現。「後朦朧詩」的主要特徵也體現在許多「朦朧詩人」那裡,如北島、多多、楊煉和顧城等人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的作品。他們紛紛轉向一種新型創作,主題包含了一些自我反思的元素,並將成詩過程寫出。除了個人風格的不同,這種寫作與「後朦朧詩」文本並不構成實質上的區別。因此,「朦朧詩」與「後朦朧詩」的概念界定對於1980年代末以後的中國詩歌闡釋已經失去意義,這兩大流派之間再無本質區別,合流為一股詩潮。相應地,幾位重要的詩評家也就將1980年代以來的這種詩歌統稱為「先鋒詩」或「實驗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文藝:莫言開通抖音,中國導演獲威尼斯金獅獎
    一周文藝:莫言開通抖音,中國導演獲威尼斯金獅獎 2020-09-15 1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網—錢學森在美國發表的論文首次翻譯出版
    今天她終於完成了一項重要使命:組織翻譯了錢學森當年在美國所發表的論文,併集結出版。在錢學森百年誕辰之際,手捧著《錢學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學術文獻)》,92歲的李佩覺得可以告慰她的「錢兄」了。 在錢學森誕辰百年之際,上海交大出版社隆重推出了《錢學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學術文獻》(中英文版各一冊)。
  • 譚五昌:略論新世紀以來中國新詩寫作的藝術「增長點」
    《略論新世紀以來中國新詩寫作的藝術「增長點」》文 | 譚五昌進入新世紀(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社會多元化文化格局的生成與定型,加上網絡詩歌的異軍突起,特別是近些年來自媒體詩歌的廣為流行,對傳統紙媒詩歌造成巨大的衝擊,傳統的詩歌格局發生了革命性的變構與重組
  • 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獲獎名單揭曉
    2020年11月21日,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頒獎典禮在北京法國駐華大使館舉辦,法國駐華大使羅梁(Laurent Bili),北京大學教授、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董強,2020年傅雷翻譯出版獎特邀嘉賓李洱、渠敬東,傅雷翻譯出版獎常任評委傅蘭思(Florence Padovani)、餘中先、王鯤、蒲皓琳(Caroline Puel)、吳佳霖(Guillaume Olive)、端木美、杜傑庸(Guillaume Dutournier),2019年傅雷獎獲獎者、2020年傅雷獎特邀評委金龍格、張亙以及入圍作品譯者和出版社代表等出席活動。
  • 讓中國學術經典走向世界——《中國佛性論》翻譯暨在海外出版學術...
    佛教在線訊 2019年8月10日—12日,為進一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創建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化交流平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中國佛性論》翻譯暨在海外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召開,翻譯團隊成員及相關專家學者共70餘人出席了開幕式。
  •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英國的漢學研究稍遲於法國,但在鴉片戰爭以後發展較快。牛津大學自1876年始設中國語文講座。12年後,劍橋大學亦設漢學講座。接下來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 《中國繪畫思想史》由美國學術出版社在北美出版發行
    《中國繪畫思想史》英文版由美國學術出版社在北美出版發行《中國繪畫思想史》一書的作者為原暨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鄧喬彬,由國家留學基金專家評委,暨南大學翻譯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趙友斌翻譯。
  • 2020傅雷翻譯出版獎獲獎名單揭曉
    寧春豔翻譯的《孤寂在棉田》(貝爾納-瑪麗·科爾泰斯著)獲得文學類獎項,汪煒翻譯的《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讓·斯塔羅賓斯基著)獲得社科類獎項,曾韶曠以譯作《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埃馬紐埃爾·德·瓦雷基耶爾著)獲得新人獎。
  • 持續鼓勵法語翻譯,2020傅雷翻譯出版獎10部入圍作品揭曉
    在昨日舉行的2020傅雷翻譯出版獎北京新聞發布會上,傅雷評委會主席傅蘭思介紹說,共有5部社科類、5部文學類譯作入圍終評。在文學方面,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董強重點介紹了雷蒙·格諾的《一百萬億首詩》。他說,這是一本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作者使用技術手段,讓詩可以被無窮地閱讀。
  • 2013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名單
    2013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名單 http://kaoyan.eol.cn  中國教育在線    2014-04-03  大 中 小 ,2013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已經全部完成,現批准《〈中觀心論〉及其古注〈思擇炎〉對外道思想批判的研究》等100篇學位論文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漢越語關係語素層次分析》等273篇學位論文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
  • 紀念三位詩人:商禽、張棗、許世旭
    我再向中國作家協會一位副主席打聽中國作家協會對蔡老喪事的安排,不想他還是從我的口中才知道此事。    我頓時木然。蔡其矯的逝世不該這樣無聲無息!之於當代體制,他是1938年的「老革命」;之於中國詩壇,他是當代屈指可數的真正有成就的詩人。一個多麼熱愛生活的詩人!青春永駐的詩人!走遍了中國的千山萬水,獻出過那麼多才情洋溢的詩篇。
  • 廈大院長問題博士論文再調查
    近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廈門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蔡建春,再次被舉報其申請廈門大學博士學位的論文涉嫌抄襲。   8月10日,《中國青年報》刊發《院長博士論文被指抄襲學生碩士論文》,指出廈門大學在7月14日宣布「進行調查」後,一直未公布調查結論。8月10日晚,廈門大學官方微博發布了《關於「蔡建春博士論文被指抄襲」調查情況的說明》。
  • 象牙塔之巔丨博士論文是我的成長史,也是中國農民工變遷史
    論文發表、出版、就業,以及人生的困惑與修行在博士論文提交之後,我花了兩周時間匆匆把博士論文的某幾章改成了三四篇期刊論文投了出去,然後就去歐洲大陸見了一圈朋友。事後有朋友提醒我說,博士論文和期刊論文的規範很不同,建議我好好修改之後再投,最好不要太草率。
  • 南大博士回應42字超長論文標題:為求精準使用了英文概念對應翻譯
    昨晚,交匯點記者獨家專訪了該論文作者、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生王小予,她坦然回應了網友們提出的疑問,並表示後面會在確保概念準確性的情況下,對標題做一定修改。42字超長博士論文標題走紅網絡 網友大呼:讀不懂!「讀不懂,字數實在太多啦!」「這篇博士論文的題目是啥意思?
  • 他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的歌德
    他是郭沫若,原名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892年的今天(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現樂山市沙灣區)。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學,後接受斯賓諾沙、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從文。周揚探視病危的郭沫若時對他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的新中國的歌德。」
  • 70年來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發展歷程
    吳宓和陳寅恪率先在清華大學開設比較文學的相關課程,之後又被國內各大高校仿效;錢鍾書、朱光潛、鄭振鐸、梁宗岱、陳銓等學者分別從中外文學關係、美學、民間文學等方面入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發現;而戴望舒等人則在30年代翻譯出版了大批西方理論著作,在中國首次系統性地介紹了比較文學原理和方法論。
  • 2012年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公布—新聞—科學網
    2012年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在學位授予單位推薦的基礎上,經同行專家通訊評議、學科評選組評審和評選專家委員會會議評審,最終評選出63篇論文為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博士8萬字論文論八角對滷雞肉影響 網友:用多少只雞
    博士8萬字論文論八角對滷雞肉影響 網友:用多少只雞 2014-12-02 10:59:01圖片來源網絡  八角茴香(簡稱八角)與滷雞肉之間的關係,居然被寫成了一篇8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近日,陝西師範大學的女博士孫靈霞的博士論文《八角茴香對滷雞肉揮發性風味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這得用多少只雞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論文?」不少網友稱:「不愧是陝西吃飯大學,一道滷雞都能研究的這麼專業」,而這篇論文也被贊為最美味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