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不止是節水節電節糧等日常生活的行動,其實在匯聚民意民智、共商發展大計的全國兩會也有體現。
在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深入推進之際,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亦呈現出一些可喜變化:從不擺鮮花、不掛彩球、不鋪紅地毯,到自帶水杯、洗漱用品;從駐會保障人員減少,到杜絕餐飲浪費……節儉務實的會風不僅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贏得了公眾、媒體的紛紛點讚。
兩會是民主集中體現的平臺,也是彰顯作風形象的重要窗口。會風的背後,折射出的不僅是值得尊崇和弘揚的國風、民風和家風,也是彌足珍貴的黨風、政風和作風,傳遞的不僅是中國形象,更是中國信心、中國力量。「節」的是人力、物力和財力,連接的是地氣、是民心。
勤儉節約,不僅是良好的社會風尚,也是價值追求和理想信仰。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全社會倡導厲行節約的良好風尚正在形成,但仍有一些現象值得警惕:一些黨員幹部「儉以養德」的觀念樹得不夠牢固,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依然存在;還有的人認為,在「三期疊加」的陣痛凸顯的形勢下,需要高消費刺激經濟增長,所謂的「中國式浪費」仍有市場。晚清以降,八旗子弟遛狗架鳥,醉享太平,耗盡了當年的銳氣虎氣,遇有戰事,敗如山倒,民族幾有滅種之虞。以史為鑑,教訓猶在。須知奢靡之風一旦形成,就會導致理想之河乾涸、信念之牆坍塌、精神之樹枯萎,事業的衰敗也會自此開始。身處好時代,過著好日子,尤要警惕「由儉入奢易」的教訓。
勤儉節約,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強盛之魂,也是永遠不能丟掉的時代精神。如果說奢靡之風是衰亡之種,那麼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則是「興國之光」,是我黨我軍走過崢嶸歲月、戰勝艱難險阻、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保證。抗戰時期,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從新加坡回到中國,蔣介石花800銀元宴請他。而到了延安,毛澤東則用自己種的豆角、西紅柿招待他,整頓飯只花了1.5元。回到新加坡後,陳嘉庚深有感觸地說,共產黨「其領袖及一般公務員,勤儉誠樸,吃苦耐勞」,「由是斷定國民黨政府必敗,延安共產黨必勝」。當前,要實現富國強軍的宏偉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困難要克服,這要求我們必須繼續大力弘揚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勤儉節約,不僅意味著倡導勤儉的理念,還要自覺養成節約的習慣。追溯歷史,大到國家,小到家庭,無不興於勤儉,敗於奢靡。堅持勤儉節約,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符合現代文明發展大勢。身為黨員幹部,要率先垂範,做勤儉節約的有心人。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嚴起,把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貫穿於生活的點點滴滴,把減少辦文、辦公、辦會成本落實到日常工作的每個枝節上。與此同時,要不斷完善監察監管機制,保持常態、形成長效,上下發力、共同使勁,惟其如此,節儉之風才能成為流行風、中國風。
(《解放軍報》2015年3月1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