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湘江!

2020-12-13 湖南在線

金秋長沙,湘江北去;一江碧水,不舍晝夜。

湘水悠悠是故鄉。她從永州藍山的奇峰峻岭中涓涓匯聚而來,哺育了魚米之鄉的富庶,描摹著錦繡瀟湘的姿容,激蕩著湖湘文脈的湍流。千百年來,她昂首高歌流向八百裡洞庭,注入長江奔赴大洋——從來百川歸海,千古湘江一寸心。

湘水湯湯是遠方。她從堯舜秦漢的滄海桑田中蜿蜒流淌而來,浸潤著娥皇、女英多情的淚,滌蕩著屈賈、李杜博大的魂。95年前,青年毛澤東獨立寒秋看湘江北去,發出「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驚天一問——自此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湘水殷殷是期許。她從近代百年的崢嶸歲月中奔騰翻湧而來,挾裹著惟楚有才的血性鐵骨使命初心,承載著湖湘兒女百年復興的中國夢。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嶽陽段考察時,留下了「守護好一江碧水」的囑託。

這是一條生態之江、人文之江、崛起之江,她廣袤綿延的844公裡岸線上,一片開放引領、創新崛起的湖湘熱土正拔節生長;一座青春奮進的城市——長沙,正奏響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

中國高鐵在這裡「米」字形交會,臨空經濟區通達全球連接世界,5小時高鐵圈、4小時航空圈覆蓋當今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發展活力最足的地區;

第一臺「長沙造」鯤鵬伺服器下線,全國第一輛無人駕駛計程車上路,華為、騰訊、CSDN紛紛落戶,「冬有烏鎮,春有嶽麓」美名遠揚,瞄準數字經濟新賽道發力奔跑;

2020年上半年,面臨疫情大考,交出了一份GDP增速位居萬億城市第一位的精彩答卷。

湘江!湘江!

這是繼往開來的2020年。湘江亙古的水,正湧動著新時代澎湃的潮。大浪奔湧的前方,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擘畫未來的「十四五」,是現代化中國的新長徵。

視頻:這裡是長沙

守護一江碧水

2015年農曆大年初二。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的杜家毫騎上自行車,沿湘江一路騎行。

這是他多年來的習慣,「到哪裡工作都會買一輛自行車,在長沙也買了一輛」。

這次,他的騎行之旅,目的是「想驗證一下環保部門的報告」。

沿途,他看到江邊有很多人垂釣,便問:「能釣到魚嗎?」

有釣叟笑答:「釣不到魚,我幹嘛在這裡啊?」

杜家毫又笑著問:「你一天能釣到多少呢?」

垂釣者答:「少的時候十幾斤,多的時候五十多斤。」

杜家毫聽後非常欣慰,魚多,說明湘江水質已有較大改善,與環保部門匯報的情況基本相符。

奔騰不息的湘江,孕育著一代代三湘兒女,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湖湘文化。

然而,蜿蜒千裡的母親河也曾不堪重負:因為過度開發,汙水無序排放,全省60%以上的汙染集中在湘江流域。

時間回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湘考察,叮囑湖南「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真正把生態系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護好」。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湖南開啟了湘江保護治理新徵程。履新湖南半年的杜家毫明確提出,將湘江保護與治理列為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並滾動實施3個「三年行動計劃」(2013年—2021年),訂下「九年之約」,誓還湘江一江清水。

湘江兩岸,號角聲聲。一場又一場攻堅戰在沿線8市全面打響!

△ 2018年6月29日,省委書記杜家毫到藍山縣湖南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的野狗嶺,實地考察湘江源頭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羅新國 攝

2013年至2018年,湖南累計投入588.2億元用於湘江保護治理。2018年,湘江流域內I—Ⅲ類水質斷面比例較2012年提高10.5個百分點。

「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到湖南工作後,用「治水修路辦學興業」概括湖南要辦的民生事業。而在這些民生大事中,「治水」亦排在第一位。

足不旋踵,聞風而動。自湘江保護與治理被列為省「一號重點工程」後,省會長沙迅速制定湘江汙染防治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就在這一年,長沙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之一,這意味著護江治水更大的責任。

2014年,長沙護江治水舉措快速升級,推出「碧水」行動,以湘江流域治理為核心工作,出臺《長沙市水汙染防治行動工作方案》,涵蓋排汙口整治、重金屬治理、企事業單位廢水治理、畜禽養殖汙染治理等9大類67個項目。

一系列重拳出擊的舉措,表明了長沙壯士斷腕的決心——

關!對92家重點涉水汙染企業、66個涉重金屬汙染企業、124家汙染嚴重的造紙廠實施關停並轉。

引!引導、鼓勵、推進城區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實施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完成工業汙染企業搬遷入園工作。

拒!2年否決掉近100億元投資額的汙染項目。

退!快速完成主城區生豬養殖退出和全市規模化養殖場治理。

治!2015年,長沙全面啟動湘江庫區違停躉船整治,先後取締躉船93艘、遷移16艘、提質改造41艘,累計完成216艘船舶生活汙水汙染防治設施改造。

2013年至2015年,長沙先後投入近60億元,完成主城區42公裡截汙幹管建設,對城區101個排汙口截汙,實現城區段旱季無汙水下河;拆除非法砂場140家,清退採砂船80條,整治採砂船649條。

2015年,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結束之時,湘江長沙段水質達到或優於相應水環境功能區標準要求,水質優良。

湘江變了,變的不只是水質,變的還有發展的思路和理念。長沙扛起職責使命,用行動作答:堅持守護綠水青山與開創金山銀山相結合,著力推動綠色發展。

「尊敬的市長伯伯,建議增派人員對水質進行檢測及保護,加強保護母親河的宣傳力度,鼓勵市民參與公益活動。」2015年6月,眾多環保志願者和中小學生通過寫信、發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向時任市委副書記、市長的胡衡華提出意見和建議。

胡衡華在回覆中感謝志願者、學生們對湘江母親河的關心和愛護,並要求環保、水務等部門進一步強化湘江保護和治理的舉措,積極引導廣大群眾自覺保護湘江,共創共享碧水藍天。

守護一江碧水,離不開長效機制的保障。長沙在打出「關、引、拒、退、治」等一套重拳之後,更在著手構建汙染防治的長效機制。

「十三五」規劃自2016年開啟後,長沙從源頭上加強涉水工業企業監管,安裝在線監控系統;逐步構建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鼓勵中水回用,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強力調整產業結構,對全市範圍內「十小」企業進行全面排查……

長沙汙染防治長效機制的構建遠不止停留於湘江長沙段。

從2014年啟動湘江綜合樞紐庫區長沙城區段「一江六河」截汙工程建設,到後來全力推進「一江六河」綜合治理;從湘江幹流之前實施的禁漁期制度,到2016年開始對湘江長沙段及其支流部分水域實施常年禁漁,再到如今對全市「一江六河」等重點水域實施常年禁漁,長沙的決心不容置疑,長沙的力度震撼人心。

今年9月3日,市委副書記、市長、湖南湘江新區黨工委書記鄭建新調研禁捕退捕工作,強調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落實禁捕退捕工作責任,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抓細抓實各項措施;廣泛發動群眾,切實增強禁捕退捕和生態保護的自覺,共同守護好一江碧水,促進高質量發展。

守護一江碧水,更要有嚴格的責任體系來支撐。以往,一條河流分上遊下遊、水裡岸上、水質水量,治理部門多,權責不清,該管的管不好,能管的管不了。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2017年5月,長沙加強頂層設計,出臺了《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意見》,定目標、建制度,一張張路線圖、時間表密集出爐,從市委書記、市長開始,長沙用市縣鄉村四級河長,管住包括河湖塘溝渠等在內的所有水域。

2018年5月30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衡華調研瀏陽河長沙縣段汙染防治工作時,在江背鎮三叉河入瀏陽河口處,了解瀏陽河和三叉河水環境治理情況。長沙晚報記者 周柏平 攝

每次打卡巡河後,望城區白沙洲街道的村幹部呂宇峰都會把拍下的河道照片上傳至「長沙市望城區河長制」微信群,定期「曬河」已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習慣。「河水有問題,直接找河長」,已成為共識和習慣。

2019年,全市四級河湖長巡河湖106712人次。

「現在湘江水清岸綠,看著都舒服!」傍晚時分,市民熊遊主悠閒地散步在湘江風光帶上。作為曾經的漁民,30多年來,他親眼見證了湘江的變化。

1987年,10多歲的熊遊主跟著祖祖輩輩都是漁民的叔爺爺在湘江捕魚為生,爺孫倆的捕魚工具雖不先進,但江裡魚多,每天收穫總不錯,「有時一天能打100多斤!」

然而,隨著湘江沿岸各類工廠的興建、汙水的排放以及電打魚的猖獗,熊遊主明顯感覺到,江裡水濁了、魚少了,「一天能打二三十斤就不錯了,而且魚的味道也變差了!」

生活難以為繼,熊遊主不得不從2009年開始轉型做水上餐飲,掛起了「船上吃魚」的招牌,引來了不少食客。然而,餐廚垃圾汙染了江水,2013年,他響應號召退出了水上餐飲,在瀏陽河附近的東方農貿市場內開了一家魚蝦店,繼續和魚打著交道。

如今,熊遊主就住在瀏陽河旁,女兒畢業當起了培訓教師,兒子正在讀大學。得閒的時候,熊遊主會到湘江、瀏陽河旁散散步,看著熟悉的江河裡碧水流淌,他感慨萬分:「保護好這一江水,既是為我們自己好,更是為子孫後代負責。」

他的感慨背後,既是一名「退役」漁民的直觀感受,更是長沙踐行守護一江碧水、履行千秋之約的樸素見證。

湘江!湘江!

從2013年到2020年,8年磨一劍。長沙水生態治理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

今年上半年,全市26個國、省控考核斷面平均水質優良率為100%,瀏陽河、撈刀河、靳江河、溈水河、龍王港、沙河、團頭湖及湘江其他支流水質達標率亦為100%。

共享和諧城市

嶽麓山下、湘江邊,後湖波光粼粼,美不勝收。

這裡與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高校毗鄰,是眾所矚目之地。

曾經,後湖是一處黑臭水體,周邊違法建築遍地、垃圾成堆、汙水橫流。

如今,這裡已蝶變為一片風光旖旎、創意無限的科創文創產業園。

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著名畫家朱訓德自大學畢業後就生活在後湖附近,一晃40多年。

在朱訓德看來,後湖所發生的變化,要歸功於湖南省、長沙市堅定打造嶽麓山大學科技城的創舉。他回憶說,省委書記杜家毫多次來到後湖,明確提出「通過整治和改造,讓師生和市民眼前一亮」。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衡華也到訪他的工作室,聽取藝術家們的意見,叮囑這裡要少搞房地產,多搞文化藝術。

2015年9月,後湖綜合整治項目啟動。截汙治汙、拆違提質、河湖連通、水生態修復……一系列標本兼治的舉措,使得後湖及周邊一年不到就大變樣。目前後湖水質保持在地表水三類,魚蝦暢遊,白鷺、野鴨也重返家園。

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後湖為中心的文化藝術高地正逐步成形。周邊兩公裡範圍內,聚集了湖南省美術館、李自健美術館、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及70多位全國知名藝術家的工作室。

「江水清、兩岸綠、城鄉美……」近年來,長沙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一幅人與城、城與生態和諧共生的錦繡畫卷徐徐展開。

巴溪洲水上樂園綠意融融,一個國際水平的旅遊度假區和山水洲融合的生態片區初見雛形。隨著「河長制」的深入落實, 湘江長沙段水質已經達到Ⅲ類以上。

一艘搖櫓船輕輕划過洋湖水面,驚起一群白鷺。

眼下又到秋季,對於攝影愛好者馮林來說,秋天到洋湖拍白鷺成了他每年的「保留節目」。

「洋湖溼地是攝影愛好者必去的一個景點,四季變化,花鳥蟲魚,各具韻味。」馮林說。

白鷺對生長環境很「挑剔」,既要水質好、空氣好,也要食物豐富,被稱為大氣和水質狀況的「監測鳥」。

白鷺回歸洋湖,是長沙「山水洲城」親水宜居環境的最好體現。

曾幾何時,洋湖因為地勢低洼,又臨近湘江,成為湘江的洩洪垸,「十年九澇」成為真實寫照。加上生活汙水直排湘江,環境惡劣,當地居民叫苦不迭。

一場生態修復工程在萬眾期待下啟動了:洋湖垸內1.1萬人先後搬遷,退田還溼、退塘還湖一一實施;溼地內建起一座再生水廠,周邊的生活汙水被收集處理後,再排入溼地。經過淨化後,水質達到了地表水Ⅲ類標準。

如今,7200畝的洋湖溼地公園內,鳥類超過130種,年接待遊客超300萬人次,昔日水患之地變身城市「綠腎」,公園正積極創建國家5A級景區。

市民們暢遊在洋湖溼地公園美麗的花海中。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攝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洋湖周邊,一個總部經濟區正加速崛起,德國卓伯根中國總部、和光集團全國總部、瑞典宜家集團湖南總部、映客互娛第二總部等30餘家總部企業先後落戶於此。中部地區總部產業聚集標杆示範高地呼之欲出。「洋湖是一塊發展的熱土,我們將把『映客互娛第二總部』基地打造成移動網際網路企業的標杆。」映客互娛董事局主席奉佑生表示。

洋湖,是湘江流域生態治理的成功案例,是長沙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長沙綠色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

據統計,長沙境內共有335條流域面積10公裡以上的支流,它們匯入湘江,奔向長江,是水韻星城的靈魂所在。

臨水而居,擇水而憩,這樣的城市生活誰不嚮往?

水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城市的名片。治水,不僅要提升水質,還要加強河道岸線的治理,不斷提升水的「顏值」。長沙的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在於將水留下來、使水淨起來,還在於讓水美起來。

「給水騰地、給水讓道、給水出路」,將水生態文明建設與推進產業轉型、增進民生福祉、建設品質長沙有機結合起來,這是長沙的成功實踐。

城市上空,雲捲雲舒,生態優美的西湖文化園,滿目清新。

給水騰地——在寸土寸金的城區中心位置,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長沙先後新建或擴建了梅溪湖、松雅湖、月湖、洋湖等12個湖泊,將擬用作商住開發的西湖漁場打造成西湖市民公園,全市累計擴展水域面積近2000公頃。

梅溪湖國際新城、洋湖生態新城等一大批濱水產業帶和價值高地迅速崛起,形成「水帶地升值,地生金帶水」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長沙湘江航電樞紐工程形成長達100公裡的庫區,有效改善了長株潭地區生產生活用水和湘江通航條件,湘江成為對接長江經濟帶的「黃金水道」。

給水讓道——在河道整治和堤防提質改造過程中,採取堤防退讓、緩坡防衝、河道拓展等方法,保留河流的自然蜿蜒性,給水留出了大面積行洪道。

瀏陽河朝正垸改造時,將混凝土堤防拆除建成生態緩坡堤防,退堤還灘20多公頃,建設成了市民河灘公園。

瀏陽河敢勝垸堤防後移20~80米,河道平均拓寬50米,解決了河道的卡口瓶頸,為高鐵新城會展片區市民留下了更多的近水、親水的城市生態空間。

給水出路——大力實施河湖連通、管網疏通、渠系打通等工程,使河相交、湖相通、水相連。

2020年4月30日,龍王港枯水期河道應急補水工程項目全線通水,一根5.34公裡長的管道,將湘江水抽排至龍王港河道、梅溪湖和鹹嘉湖,進行水源補充。今後,龍王港等地即使在枯水期也不會再喊「渴」。

近年來,長沙先後完成了雷鋒湖-龍王港-梅溪湖水系連通、圭塘河生態引水、大眾垸水系連通等一批水系連通工程,保障了河、湖、庫的通達性,增強了水體流動性,築起一道道生態「屏障」。

一面湖,猶如城市的一雙秀目;一條河,就是城市的一窩笑靨。

讓水美起來!長沙將水元素融入城市建設,打造精品親水平臺,使水更好地服務城市發展、百姓生活,實現人水和諧。

結合全市「一圈兩場三道」建設,長沙加快推進河道堤防景觀提質改造,實施了瀏陽河、撈刀河、圭塘河等河流的城市綠道建設,建成濱水沿河步道120公裡,昔日的「龍鬚溝」變成了「風景線」;

以湘江為軸線,長沙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水景觀廊道、水文化主題公園、洲島景區等,建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5處、國家級溼地公園4處、市民親水休閒場所200餘處;

在湘江東岸,5.1公裡長的湘江東岸堤岸防洪綜合改造工程去年完工後,不僅在江岸築起一道「銅牆鐵壁」,還變身一道湖湘文化長廊;

在湘江西岸,集防洪、旅遊、休閒於一體的江灘公園建成開放,40餘公裡的湘江風光帶長沙城區段,成為市民休閒好去處。

數據顯示,湘江風光帶長沙城區段,每天有超過10萬人次出入,成為長沙最大的「市民公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長沙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堅定「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理念,「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長沙城市建設的不二法則。

2018年,長沙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較2013年增長33.7%,基本實現「居民開門見綠、15分鐘到達社區綠地公園」。截至今年3月,長沙現有林地面積60.3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升至55%,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三。

開窗養眼,散步韻味!這是芙蓉區火星街道凌霄路附近居民的最大感受。這條新中式風格的道路「顏值飆升」:排排綠木與繽紛花箱相映成景,凌霄花架上綠蘿青翠、群花吐豔,綠景芬芳一路隨行;灰簷青瓦的道路牆面,讓街巷倍添古韻,朵朵凌霄花雕「綻放」在牆上、地面,與街名呼應。

長沙還加快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動全市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強揚塵汙染精細化管理,實現城區規模以上施工工地揚塵在線監測全覆蓋。

今年上半年,長沙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累計164天,較上年同期增加16天,優良率為90.1%,較上年同期增加8.3個百分點。

城區生機勃發,農村也在展現新顏。

「生活汙水被接管,氣味顏色全不見。」在長沙縣金井鎮蒲塘村,農村「五治」讓鄉風村貌煥然一新。村民譚雄偉家中建起了三格式化糞池,生活汙水經過處理後,變成清水排放。四五平方米的空間,乾淨平整的水泥臺,蹲便器、衝水箱配套齊全,下水管連到屋後建在地下的「三格式化糞池」,廁所更衛生了,如廁更方便了。「這下我70歲的老娘上廁所再也不用顫顫巍巍、穿堂過院了。」譚雄偉很滿意。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

乘風破浪的長沙,如何進一步提升城市「顏值」?

「精準規劃、精美建設、精緻管理、精明增長」「更加有顏值、有氣質、有內涵、有格調、有品位」……長沙提出了「四精五有」的理念。

根據部署,長沙將進一步聚焦規劃提升、風貌管控、特色塑造、形象提質等重點,用心塑造山水洲城特色區,提升「一江六河」沿線濱水空間品質;重點開展「增綠提質」「街美景靚」「街淨巷潔」「治亂拆違」等專項行動,把城市建築景觀風貌品質提升與城市有機更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品質。

湘江!湘江!

湘江自千年歲月裡逶迤而來,緩緩穿長沙城而過,一座宜居宜業的千園之城、生態之城正舒展開美麗的容顏。

高空俯瞰鏡頭裡的湘江東岸,高樓林立,燈光絢爛,繁華都市散發著迷人的氣質。近年來,通過湘江兩岸夜景亮化提質改造,長沙用五光十色的燈光點亮了「山、水、洲、城」特色城市名片。

聚力綠色發展

湘江之濱,鯤鵬展翅。

「湘江鯤鵬」項目的到來,是長沙牽手華為等國內名企,迎接數字經濟時代挑戰的典型個案。

2019年7月,華為宣布在未來5年內投資30億元發展鯤鵬計算產業生態。這一消息,讓緊盯數字經濟發展大潮的長沙人看到了機遇。

2019年8月初,長沙市領導帶隊赴深圳與華為高層會談,就鯤鵬落地湖南合作事宜達成共識。

今年1月,湖南省政府與華為籤署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華為將協助湖南在長沙落地鯤鵬計算產業,生產湖南自主品牌伺服器及PC機,建設鯤鵬生態創新中心。

「湘江鯤鵬」開始展翅:1天完成工商註冊,10天完成土地審批轉讓,120天完成廠房建設……從決定引入鯤鵬到項目落地投產,僅用了8個月時間。

4月28日,首臺「湖南造」湘江鯤鵬伺服器下線,湖南省鯤鵬生態創新中心落成,標誌著湖南鯤鵬產業在硬體產線與軟體層面取得重要進展。

如今,在湘江鯤鵬產業園的生產車間,伺服器和PC機兩條生產線正在加速運行,可日產湘江鯤鵬伺服器300臺、PC機1000臺。

「我們預計今年產能可達6萬臺,產值達12億元,並計劃3年內實現除華為晶片和主板外,上下遊產業鏈研發和軟硬體本地化配套,打造千億鯤鵬產業集群。」湘江鯤鵬品牌部部長王志宇說。

在長沙「軟體業再出發」的目標中,鯤鵬生態系統不僅承擔著壯大長沙軟體業的重任,還將為以「三智一芯」(智能裝備、智能汽車、智能終端和功率晶片)為核心的長沙製造業等全面賦能。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面臨重構,給我國產業鏈帶來衝擊,也對產業鏈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長沙如何快速融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直面變局,謀劃新局。長沙以滾石上山的決心和韌勁,心無旁騖,主動出擊,優產業,調結構,換賽道,走新路。

軟體產業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核心與關鍵,是長沙搶佔新一輪產業發展制高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軟體業再出發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長沙為此進行了一系列極具前瞻性的戰略布局。

2月17日,長沙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軟體產業,推動長沙軟體業再出發。

3月21日,長沙召開全市軟體業發展專題研究會,明確軟體產業「路線圖」「時間表」。

敢想敢幹,先行先試,長沙逐漸闖出軟體產業再出發的一條新路。

市級統籌,中心城區先行先試。長沙內五區紛紛成立軟體產業園,出臺扶持政策,為軟體產業發展提供陽光、雨露和土壤,提升產業集聚度。

規劃出爐,描繪產業未來新藍圖。長沙出臺軟體產業三年行動計劃,確定「一園五區兩山」發展格局,掀起各區域競相發展態勢。

場景為王,推動軟體應用迅速落地。今年,長沙緊扣「場所」和「場景」兩個關鍵,先後發布191個軟體應用場景,激發軟體產業形成廣闊市場。

生態構建,打造軟體產業發展「舒適圈」。共建嶽麓山大科城軟體產業生態圈、成立長沙市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促進會、引進CSDN總部,產業圈、高校圈、人才圈加速融合。

長沙正式邁入「軟體定義硬體、軟體定義製造」時代。

截至目前,長沙共有軟體企業近萬家,CSDN、上海愛數、京東雲、萬信科技等頭部企業紛紛入駐,威勝信息、創智和宇、麒麟信安等一批本土骨幹企業迅速成長。

湖南智能駕駛研究院,智能重卡團隊進行正在重型運輸卡車智能駕駛調試。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啟晴 攝

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7月2日,長沙創新性地提出以「三智一芯」產業為主攻方向,抓牢製造業標誌性重點項目建設「牛鼻子」,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7月11日,國產首臺新型敞開式TBM「北江號」和國產首臺大直徑敞開式TBM再製造同時在鐵建重工下線,「大國重器」再現長沙力量。

7月20日,長沙三安第三代半導體項目開工建設,將在長沙建設形成長晶—襯底製作—外延生長—晶片製備—封裝的碳化矽全產業鏈,打造長沙半導體產業的新名片。

7月22日,長沙惠科項目主廠房提前20天封頂,將投建全國首條8.6代大尺寸OLED面板生產線,打破大尺寸OLED面板被海外壟斷的局面,實現國產替代,解決長沙顯示功能器件產業發展過程中「缺芯少屏」之痛。

產業興,則實體興,這是「穩」的基礎,「保」的前提。

2017年11月,市委市政府結合長沙實際,確定了22條工業新興及優勢產業鏈,將其作為長沙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

今年,長沙基於產業發展趨勢和產業發展實際,新增了5G產業鏈和物流產業鏈。

聞「G」起舞,只爭朝夕。長沙正搶抓「新基建」的政策窗口,加速布局5G應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等新興優勢產業,形成先發優勢。

今年上半年,長沙累計建成5G基站1.6萬餘個,核心城區、景區等重點區域5G網絡全覆蓋;63個項目入選湖南「數字新基建」標誌性項目,為智能網聯駕駛、智慧交通乃至智慧城市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思路對頭天地寬。

長沙一方面招大引強,做大增量,推動招商引資向「挑商選資」轉變,擴大畝產效益佳的企業梯隊:

——通過「引資、引技、引智」聯動發展,大力實施「領頭雁」招引工程,將招商方向瞄準引進掌握核心技術、具有創新引領作用、能夠顯著帶動產業轉型、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項目或團隊。

——圍繞「精準、捨得、執著」六字方針,積極對接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民營企業500強;強化產業鏈招商,重點引進產業關鍵鏈條、關鍵技術、關鍵環節,促進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發展。

4月30日,比亞迪IGBT項目動工,建成後可年產25萬片新能源汽車電子晶片,實現核心部件的國產化。

6月29日,在「滬洽周」上,總投資20億元的創夢樂谷(長沙)動漫遊戲產業園項目實現「雲籤約」,將在馬欄山文創園打造「動漫+遊戲+影視」主題樂園……

今年上半年,全市引進「三類500強」企業投資項目64個,總投資額729.1億元,完成湖南省下達年度目標任務的183%;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項目32個,世界500強企業新加坡益海嘉裡,中國500強企業愛奇藝科技、揚子江藥業首次落戶長沙。

另一方面,長沙注重盤活存量,推動產業智能化和智能產業化,培育新增長點,扶持和鼓勵企業向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三一18號廠房今年近100臺智慧機器人上線運行,整體效率提升30%,「燈塔工廠」初具雛形,正由局部智能邁入全面智能。

——中聯重科智慧城挖掘機園區建設正酣,投產後將每12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

設備上樓,集約發展,長沙向空中要生產力。

機器換人、產線升級,長沙向智能製造要效益。

8月3日,鹽津鋪子發布上半年業績報告,實現歸母淨利潤1.3億元,同比增長96.44%。

從昔日小作坊發展為上市公司,鹽津鋪子順應產業變革,布局15條全國最先進的智能製造烘焙生產線,核心工藝區基本實現無人作業。

今年,長沙智能製造「擴面」工作持續推進,第七批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名單已啟動申報。到年底,長沙各層次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將達1000家。

推動長沙城市品質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從「精明增長」到「以畝產論英雄」,從「做大增量」到「盤活存量」,長沙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之路。

9月4日,芒果超媒熱播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完美收官,「又颯又美,可鹽可甜」的姐姐們成為整個夏天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芒果超媒市值也隨之水漲船高,突破千億元大關,成為湖南首個「獨角獸」企業。

9月8日,「數字新經濟 雲開看未來」2020網際網路嶽麓峰會在長沙開幕,來自全國的移動網際網路大咖們齊聚一堂「湘江論劍」。7年磨一劍。這一行業盛會讓「冬有烏鎮,春有嶽麓」名揚海內外。

累計引進市場主體1172家,今年新註冊企業368家,年產值約400億元……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將建設成領先全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媒體融合新地標,變身視頻產業匯聚的「雲谷」。

新增科創企業1327家,總數達3433家,中南大學科技園就近轉化企業195家……嶽麓山大學科技城正朝著最美大學城、領先科技城、一流創業城的目標前進,立志成為創新科技集聚的「智谷」。

「兩山」,從曾經的旅遊打卡地,躍升為全省創新發展的新標杆,蛻變為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

湘江!湘江!

長沙,已駛上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一路奮進,一路執著,一路逐夢。

長沙新港碼頭上,整齊地擺滿了貨櫃,一輛輛滿載貨物的轉運卡車在港區來回穿梭,湖南產品在這裡轉運,走向海內外。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志偉 攝

擘畫美好生活

7月11日,湖南首個世界級大型綜合旅遊產業項目——湘江歡樂城璀璨綻放,迎接四方遊客。

「地平線下的奇蹟!」「世界唯一懸浮於百米深坑之上的主題樂園!」這是湘江歡樂城的標籤。

湘江歡樂城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奇蹟」,這裡曾經是一個因採石而留下的深達百米、面積近18萬平方米的巨型礦坑,如今變身「世界唯一懸浮於百米深坑之上娛雪嬉水為一體的主題樂園」。

故事要從上世紀50年代講起。長沙近郊的坪塘曾有30餘家建材化工企業聚集,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天空都是灰濛濛的,連樹上都積著一層水泥粉塵。附近的居民基本不能開窗戶。」湖南湘江新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廖文斌回憶。

2008年,長沙以壯士斷腕的魄力與決心,先後關停了區域內汙染嚴重的數十家水泥化工企業,喧囂的坪塘終於歸於平靜。然而,歷經數十年開採,這裡留下一個100餘米深、敞口面積18萬多平方米的深坑,就像大地被撕裂,留下了一道猙獰的傷疤。「經過激烈的討論,我們最終選擇了在保護、修復工業遺址的基礎上對礦坑加以利用。」湘江歡樂城建設者說。

2014年,世界唯一「懸浮」於深坑之上的冰雪主題樂園建設方案在這裡落地。

七年的孜孜追求——「綠色」理念始終貫穿於湘江歡樂城的整個建設過程。項目巧妙地利用礦坑地形,減少近1000萬立方米土方施工量;下沉式礦坑形成的天然保溫效果,使綜合節能率超過30%。

如今,湘江歡樂城成為長沙踐行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最生動的樣本。

視頻:湘江歡樂城

這就是長沙,一個不斷創造奇蹟的地方——

2017年,長沙成功躋身國內GDP萬億俱樂部,邁上了新臺階新起點;

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萬億元,居全國省會城市第六位,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經濟社會發展向著更高質量、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8% 。

2020年,面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大考,長沙以超強的定力、魄力、努力,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上半年,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111.18萬戶,同比增長14.28%;新增7家、全市上市公司總數達76家,A股上市公司數量居中部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加3.9%,比全國高出5.2%;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21.21億元,同比增長2.2%,增速位居全國GDP超萬億城市第一。

綠色映底蘊,山水見初心。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長沙正演繹著一個個高質量發展的精彩故事。

在長沙的南大門,與株洲、湘潭毗鄰的區域,有一片戰略要地——天心區暮雲片區。在湖南推進長株潭一體化、建設全國兩型發展引領區和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大背景下,這裡成為長株潭融城的橋頭堡、長沙南部新城建設的主陣地。

這裡,也是一片歸零再起步的土地。

2013年,《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提出實施綠心戰略,發展綠色產業。暮雲片區九成面積均屬於綠心的範圍,應退出的工業企業佔長沙市綠心退出企業的2/3,一場大規模的退出行動勢在必行。

2018年6月,天心經開區幹部姚雲拿著長沙久信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的退出協議,不禁百感交集。2013年,因為家鄉情結,創辦於深圳的久信科技把公司搬到了暮雲。「搬回來的時候,它們的家當用30噸的重型卡車拖了滿滿17車。」姚雲回憶。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5年後企業再次面臨退出搬遷。當時,和久信一樣需要退出綠心的天心區工業企業,總數達299家,難度可想而知。

狹路相逢勇者勝。短短三年,綠心工業企業緊鑼密鼓地退出,釋放出2880畝土地。退出的企業,大多另選了廠址,更新了設備,新建了高標準廠房,實現了產量和產值雙提升。進退之間,收穫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

退出之後,綠心如何發展?長沙交出的答案是:騰籠換鳥,乘勝追擊。

搶抓大數據風口,長沙在綠心工業退出片區打造了一座天心「數」谷。湖南省地理信息產業園、湖南省人工智慧產業園、湖南省大數據交易中心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座未來之城正在湘江32公裡黃金岸線上強勢崛起,引領著長沙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發展的新方向。

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聚集著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圖為位於嶽麓山下的長沙超算中心。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志偉 攝

人不負青山,青山必百倍回饋於人。

「十三五」即將圓滿收官。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長沙信心滿滿——

政策效應疊加,發展要素匯聚。湖南湘江新區、全國兩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國家級戰略平臺密集布局。黃花綜合保稅區、臨空經濟示範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國家級開放平臺先後落戶。

平臺優勢疊加,長沙將在更大空間、更廣範圍內集聚資源要素,匯聚澎湃活力。

智能製造引領,產業鏈風起雲湧。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崛起、22條新興及優勢產業鏈強勢引領。今年2月,長沙吹響軟體業再出發的號角,目前全市移動網際網路企業達到2.6萬家,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第五城」實至名歸。

城市宜業宜遊,百姓幸福安居。目前,165家世界500強企業落子長沙,數量和市值穩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位,網際網路等行業巨頭相繼入駐,總部經濟效應顯著;瞄準打造區域消費中心,長沙躋身中國十大夜間經濟影響力城市第三位,成為國內外遊客喜愛的網紅城市。

黃興路步行街,人頭攢動,日益豐富的夜間場景,讓長沙成功問鼎「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鋒 攝

你聽,「十四五」雄渾的號角已響徹湘江兩岸。

這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長沙正蓄勢待發——

——緊緊抓住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這個「牛鼻子」,以「三智一芯」為主攻方向,加速布局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項目建設;持續推動「軟體業再出發」,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強化數字賦能,推動集群式發展,實現由產業鏈向營造產業生態鏈轉變,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主動仗。

——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著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長沙將圍繞構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家交通物流中心的目標,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積極發揮中部樞紐的戰略作用,積極發展旅遊經濟、會展經濟,培育投資增長點,優化消費環境。

——發力智慧城市建設,打造「四精五有」品質長沙。把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實施精準規劃,推動精美建設,推進精緻管理,促進精明增長,將長沙打造成為有顏值、有氣質、有內涵、有格調、有品位的全國新型智慧城市樣板和標杆。

……

早在101年前,在長沙馬王街28號的修業學校,誕生了一本刊物——《湘江評論》,毛澤東在創刊詞上發出了這樣的吶喊:「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這個聲音,曾響徹九州,激蕩風雷。

湘江!湘江!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傳承更有氣象萬千。今天,傾聽偉人的叩問,面對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這條英雄的河,再次給出了響亮的回答——

堅定不移地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迎難而進、久久為功;

萬眾一心弘揚「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長沙精神,於變局中開新局,於危機中育新機,以信念為舵、奮鬥為帆;創新賦能,馬力全開,駛向新百年的星辰大海。

(記者 李鵬飛 鄔偉 嶽冠文 吳穎姝 聶映榮 陳煥明)

相關焦點

  • 湘江戰役有多慘烈?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這時,蔣介石企圖依託湘江天然屏障,構築第四道封鎖線,包圍中央紅軍於湘、漓兩水以東地區,形成一個「口袋陣」。敵軍布下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妄圖將中央紅軍扼殺在湘江以東地區。中革軍委發布作戰命令,兵分兩路搶渡湘江,由紅一、紅三、紅五等軍團做掩護,阻止來自國民黨桂軍、湘軍以及中央軍的圍追堵截,為中央紅軍搶渡湘江創造有利條件。
  • 湘江戰役的慘烈程度啥樣?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湘江戰役的慘烈程度啥樣?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說起湘江戰役可能很多人對這次戰役不是特別的了解。其實這次戰役是中國共產黨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很多人說共產黨第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不是遵義會議麼?沒錯遵義會議是轉折點,可是如果沒有湘江戰役的勝利根本不會有遵義會議的召開。土地革命時期,在反圍剿戰爭的前期,紅軍還是佔據優勢的。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他們一次次粉碎了國民黨的進攻,保住了革命陣地。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當時的領導人犯了左傾的錯誤,導致紅軍損失慘重,被迫撤離當時的根據地瑞金。
  • 湘江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為何說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湘江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為何說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導語:1934年,紅軍大部隊到達了湘江附近,國民黨部隊緊追不捨,他們派出了三十萬軍隊。連同湖南當地十萬軍人,國民黨志在堵住紅軍前進的腳步。來到湘江口,紅軍已經分成了三個部分,按照事先的計劃。我軍會分別從北面,正面,還有南面突圍。
  •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湘江戰役究竟有多慘烈?
    這些戰鬥無疑是非常慘烈的,如果非要做個比較,那麼其中花費時間最長、損失最為嚴重、戰鬥場面最激烈,而且結果非常悽美、規模最宏偉的一定是湘江戰役。這場戰鬥使得紅軍損失了大半的軍力,數萬將軍和士兵們血染湘江,這場戰鬥的慘烈讓人聞之膽寒,以至於湘江的老百姓們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聽聞此話,我們不禁感到十分震撼,湘江戰役究竟發生了什麼?
  • 血染的湘江 永恆的信仰——原創歌劇《血色湘江》獻禮新時代
    《血色湘江》劇照 粟國光攝《血色湘江》劇照 粟國光攝在中國,無人不知「紅軍長徵」,無人不曉「遵義會議」。然而,恐怕有人不知道,長徵的勝利,遵義會議的召開,取決於一場戰役,就是「湘江戰役」。1934年底,中央紅軍在湘江上遊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苦戰五晝夜,最終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這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雖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其中8軍團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最後幾乎全部壯烈犧牲!
  • 《新笑傲江湖手遊》湘江漁女怎麼玩 湘江漁女攻略
    導 讀 新笑傲江湖手遊中奇遇任務湘江漁女怎麼做呢?
  • 新笑傲江湖湘江漁女怎麼過 湘江漁女完成攻略
    新笑傲江湖手遊奇遇湘江漁女怎麼做?
  • 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慘重和成功渡過湘江的原因
    前面大致介紹了中央紅軍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鎖線的經過,也統計了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的指揮員和戰士人數,今天我們就來大致分析一下,中央紅軍損失慘重的原因以及能夠成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原因。早在1934年11月6日,蔣介石就判斷出,中央紅軍的行動路線會是循著紅六軍團行走的路線,從廣西興安縣和全州縣之間渡過湘江;到1934年11月中旬,蔣介石判斷出,中央紅軍可能經桂北、黔東,向川南前進,進而針對紅軍做出相應部署,企圖將紅軍消滅於湘江以東地區。
  • 《新笑傲江湖》湘江漁女怎麼過 湘江漁女過關技巧教學
    導 讀 在手遊《新笑傲江湖》中,除了主線、支線任務,玩家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玩法獲得豐富的獎勵、提升自己,奇遇玩法就是遊戲中十分重要的玩法之一,接下來九遊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奇遇任務衡山-湘江漁女的攻略
  • 踩盤北辰三角洲湘江世紀城
    今天給大家講下湘江世紀城,小區均價1.2萬元左右/平。 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湘江世紀城很大,總共有世紀城融江苑、映江苑、瑞江苑、臨江苑、貫江苑、豪江苑、聚江苑、鴻江苑、達江苑、望江苑、星江苑、賞江苑、攬江苑、詠江苑、悅江苑。
  • 湘江株洲段十多年不見四大家魚魚苗 湘江絕跡17種魚類
    記者從2014年湘江春季禁漁工作會議上獲悉,「四大家魚」魚苗在湘江株洲段已經有十多年不見蹤影。而根據統計,湘江魚類品種由159種降至142種,17種魚類滅絕,曾經在株洲出現的名貴魚類如中華鱘、白鱘、鰣魚、鰻鱺等,現已絕跡多年。
  • 新笑傲江湖手遊湘江漁女奇遇完成攻略 湘江漁女奇遇獎勵是什麼
    新笑傲江湖手遊中的奇遇任務還是非常多的,很多小夥伴們可能還不知道這個湘江漁女奇遇要怎麼做呢?來和小編一起看看湘江漁女奇遇攻略分享吧!  新笑傲江湖手遊湘江漁女奇遇怎麼做  1、江畫漁  介紹:到訪湘江的施惠漁女,究竟是大愛無私,亦或是另有圖謀?
  • 紅軍長徵過湘江
    簡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紀念湘江戰役85周年創作歌曲集》共收錄三大主題15首精品佳作,包含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創作歌曲5首、紀念湘江戰役主題創作歌曲5首、以桂北民謠為素材新創作歌曲5首。
  • 湘江戰役到底發生了什麼?3年不喝湘江水,10年不吃湘江魚
    湘江戰役到底發生了什麼?3年不喝湘江水,10年不吃湘江魚古詩《長徵》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而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這段歷史,就和紅軍長徵時期經歷的一場戰爭有關,它就是「湘江戰役」。1934年11月,國軍方面集結了30萬的兵力試圖將我軍主力部隊圍殲在湘江地區。因為當時我軍總人數只有8萬,所以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悲慘的結局。
  • 《新笑傲江湖》手遊奇遇湘江漁女怎麼過 湘江漁女奇遇觸發流程詳解
    導 讀 新笑傲江湖手遊奇遇湘江漁女這個奇遇很多玩家都沒有完成,那麼這個任務的流程和觸發方法是什麼呢,接下來九遊小編為大家介紹新笑傲江湖湘江漁女奇遇觸發流程
  • 湘江「四大家魚」繁衍靠水勢
    背景資料 湘江「四大家魚」繁衍靠水勢 2015年3月31日     本報長沙訊 每年的4、5月份,正是湘江「四大家魚」的重要產卵繁殖期。不過,總體上來說湘江作為「四大家魚」的產卵場,水的流速已經減緩。    湘江鯉魚、鯽魚這類定居性魚類以水草為產卵場,如果產卵場減少或者破壞,可以通過水草修復等方式來完成,相對容易。而湘江「四大家魚」這類江河半洄遊性魚類來說,其生育繁衍需要在急流中進行,而且受精卵也需要暢通的流水環境。一個現實情況是,湘江的水流速度跟以往相比,不論是在枯水期還是平水期,流速已經在減緩。
  • 湘江長沙樞紐建成魚類洄遊通道
    本報記者斯茅庚 長沙報導    湘江裡的魚經過發電站旁邊的匯合池,向左進入曲曲折折的「洄遊通道」,然後向右進入一段暗道,再進入一段曲曲折折的「洄遊通道」,最終到達大壩上遊產卵繁殖。4月16日,湘江長沙綜合樞紐「魚類洄遊通道」建成。
  • 《血色湘江》「燃情」國家大劇院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即使在紅軍長徵中,湘江戰役也尤其慘烈悲壯。昨晚,以湘江戰役為背景的原創歌劇《血色湘江》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這部作品也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西優秀舞臺藝術劇目進京展演活動的收官之作。不久前,《血色湘江》還入選為文旅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
  • 湘江春,悄無聲息的打動味蕾
    有些美味總是悄無聲息的打動著我們的味蕾,就像不經意發現了湘江春。環境一進門就看見別具一格的湘江風情裝修,舒適優雅。流水小溪,都特別的漂亮。船上用餐的感受,只是其他地方沒有的確。菜品湘江春代表著最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湘菜,新鮮可口,下飯濁酒都很贊剁椒氧倉魚頭:採取來自洞庭湖的野生雄魚,再配以剁辣椒,魚頭肉質相當鮮嫩,營養豐富,湯汁酸辣可口。
  • 沃爾瑪湖南總部落戶湘江新區
    滬洽周湖南湘江新區成功引進兩重大項目  長沙晚報上海訊(特派記者 周小華 劉捷萍 湘江早報記者 劉霞)昨日下午,2016年湖南省(上海)投資貿易洽談周「工商界知名人士懇談會暨重大項目籤約儀式」在上海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