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為何說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2020-12-13 騰訊網

湘江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為何說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導語:1934年,紅軍大部隊到達了湘江附近,國民黨部隊緊追不捨,他們派出了三十萬軍隊。連同湖南當地十萬軍人,國民黨志在堵住紅軍前進的腳步。來到湘江口,紅軍已經分成了三個部分,按照事先的計劃。我軍會分別從北面,正面,還有南面突圍。在湘江對面,則是湘軍和桂軍。在紅軍身後,則是蔣介石的中央軍。

當時情況危急,中央軍戰鬥力極強,他們武器裝備先進,他們不僅裝備了大批火炮,天空中還有飛機的支援。於是,我們紅軍必須正面突圍,否則掉入敵人的包圍圈,整個部隊都會被吃掉。戰鬥打響後,我們9萬多紅軍劃著舢板和木船拼死遊向湘江對岸。湘軍和桂軍準備以逸待勞,他們在岸邊架好機關槍,對著衝上灘的紅軍便是瘋狂的掃射。

前批紅軍戰士一個個倒在血泊之中,他們的鮮血將湘江都染紅了。在我們的身後,趕來的中央軍直接使用大炮轟擊。面對如此危機關頭,戰士們一個個視死如歸,他們忘我的衝向岸邊,他們和防守的湘軍,桂軍扭打起來,硬是用自己的身軀給後來的戰士打開了一條通路。我們的戰士一個個相互扶持,洶湧澎湃的湘江水卷席而來,每一次都會衝走一大批戰士。在湖面上,全部都是犧牲戰士的遺骸,他們有的臨死之前都還抱住敵人的大腿。如此場面,感動了所有附近的老百姓。

湘江邊的漁夫們,他們主動拿出木船,讓戰士們渡過江去。9萬多紅軍視死如歸,他們不再猶豫害怕,他們抱成一團,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之中頑強前進。經過一個晝夜的激戰,我們終於撕開了一條口子,湘軍和桂軍被我們打出了一個缺口。大部隊終於得以逃出生天。不過,此戰過後,我們只剩下了三萬多人。六萬多戰士永遠留在了湘江兩岸。戰後,老百姓們自發趕來,他們在江邊為死去的戰士祈禱悼念。當地漁民更是不再打漁,農民不再飲水。還形成了「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諺語。

結語:湘江戰役是我軍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戰鬥,我們被數倍敵軍包圍,戰士們都陷入了絕境。不過,所有人都沒有懼怕死亡,我們萬眾齊心,一起手拉手,肩並肩地遊過了湘江。在對岸,我們同敵人做著殊死搏鬥,每一位戰士都不準備可以生存下來,我們把生機留給了後人,這才是最偉大的紅軍精神。

相關焦點

  • 湘江戰役的慘烈程度啥樣?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湘江戰役的慘烈程度啥樣?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說起湘江戰役可能很多人對這次戰役不是特別的了解。其實這次戰役是中國共產黨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很多人說共產黨第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不是遵義會議麼?沒錯遵義會議是轉折點,可是如果沒有湘江戰役的勝利根本不會有遵義會議的召開。土地革命時期,在反圍剿戰爭的前期,紅軍還是佔據優勢的。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他們一次次粉碎了國民黨的進攻,保住了革命陣地。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當時的領導人犯了左傾的錯誤,導致紅軍損失慘重,被迫撤離當時的根據地瑞金。
  •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湘江戰役究竟有多慘烈?
    在這條道路上,紅軍一直頑強地抵抗著冷酷的自然環境和兇狠的國民黨軍隊,即使前方艱險異常,他們也不畏懼遠徵的困難。在這期間,他們曾勇敢地投入到1000多次戰鬥當中,戰況不一,有大有小,而規模較大的就有600多次。這些戰鬥無疑是非常慘烈的,如果非要做個比較,那麼其中花費時間最長、損失最為嚴重、戰鬥場面最激烈,而且結果非常悽美、規模最宏偉的一定是湘江戰役。
  • 湘江戰役有多慘烈?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這時,蔣介石企圖依託湘江天然屏障,構築第四道封鎖線,包圍中央紅軍於湘、漓兩水以東地區,形成一個「口袋陣」。敵軍布下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妄圖將中央紅軍扼殺在湘江以東地區。中革軍委發布作戰命令,兵分兩路搶渡湘江,由紅一、紅三、紅五等軍團做掩護,阻止來自國民黨桂軍、湘軍以及中央軍的圍追堵截,為中央紅軍搶渡湘江創造有利條件。
  • 湘江戰役到底發生了什麼?3年不喝湘江水,10年不吃湘江魚
    湘江戰役到底發生了什麼?3年不喝湘江水,10年不吃湘江魚古詩《長徵》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意思就是說不管長徵的路有多麼艱難,紅軍戰士們都會把他們看得極為平常,其實從這句話的意思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當年紅軍戰士們不怕艱苦的勇氣。而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這段歷史,就和紅軍長徵時期經歷的一場戰爭有關,它就是「湘江戰役」。1934年11月,國軍方面集結了30萬的兵力試圖將我軍主力部隊圍殲在湘江地區。
  • 血染的湘江 永恆的信仰——原創歌劇《血色湘江》獻禮新時代
    《血色湘江》劇照 粟國光攝《血色湘江》劇照 粟國光攝在中國,無人不知「紅軍長徵」,無人不曉「遵義會議」。然而,恐怕有人不知道,長徵的勝利,遵義會議的召開,取決於一場戰役,就是「湘江戰役」。戰爭題材藝術再現「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這是大型原創歌劇《血色湘江》尾聲的一段唱詞,以當地桂北民謠原生態呈現,生動地表達了「湘江戰役」後,當地百姓對紅軍戰士的深切緬懷和哀悼之情。
  • 桂林全州,著名戰役《湘江之戰》主戰場之一,紅軍損失近6萬將士
    全州是廣西桂林市管轄下的一個縣,這裡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蹟眾多,而作為紅軍長徵路上著名戰役《湘江之戰》主戰場之一的全縣,今天的全州,也成為了見證長徵歷史進程的重要地點。蜿蜒的湘江,年復一年地衝刷著岸邊的渡口,這條江流猶如一處醒目的豐碑,記錄著中國革命歷史上一場重要的戰役。
  • 湘江戰役中,故布疑陣嚇跑國民黨兩個師的將軍是誰?
    在長徵的途中,要說哪場戰鬥是最慘烈的,那一定就是湘江戰役了,這場慘烈的戰鬥讓紅軍隊伍從最開始的8萬人,銳減到了3萬人,如果桂系白崇禧的另外兩個精銳師趕到戰場的話,那傷亡一定會更大。李壽軒那為何白崇禧的這兩個精銳師未能到達湘江戰場呢?這就離不開今天要說的李壽軒將軍了。
  • 耿飈之女耿瑩:父親不願回憶湘江戰役不吃湘江魚
    有學者這樣評價國務院前副總理耿飈。 作為長徵時期紅軍一位著名的指揮官,他率部戰湘江、渡烏江、強攻婁山關、四渡赤水河,被譽為「鐵軍團長」。在人民網「長徵後來人」節目錄製現場,耿飈的女兒耿瑩講述了父親的長徵故事。 「只要讓我幹革命,沒有堂客也成!」
  • 湘江!湘江!
    垂釣者答:「少的時候十幾斤,多的時候五十多斤。」 杜家毫聽後非常欣慰,魚多,說明湘江水質已有較大改善,與環保部門匯報的情況基本相符。 奔騰不息的湘江,孕育著一代代三湘兒女,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湖湘文化。 然而,蜿蜒千裡的母親河也曾不堪重負:因為過度開發,汙水無序排放,全省60%以上的汙染集中在湘江流域。
  • 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慘重和成功渡過湘江的原因
    前面大致介紹了中央紅軍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鎖線的經過,也統計了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的指揮員和戰士人數,今天我們就來大致分析一下,中央紅軍損失慘重的原因以及能夠成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原因。紅軍前進到湖南寧遠縣時,毛澤東就曾對張聞天和王稼祥說:「再走紅六軍團的老路從桂北渡湘江,極可能會鑽進蔣介石和湘軍、桂軍事先布置好了的合圍圈。」毛澤東向「三人團」建議:紅軍不渡瀟水,不攻道縣、江華,沿瀟水東岸經保和圩、雷家坪等地北上,攻佔零陵的慄山鋪,再向東北攻祁陽,過湘江,在兩市鎮或寶慶一帶與敵決戰,然後返回中央根據地。
  • 何為湘江精神?看完這部紅色動畫電影告訴你答案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林素珍: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聽聞這句話已久,今天看了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後更進一步地了解了其深層含義。  政治與歷史學院預備黨員崔默涵:  白駒過隙,現在距離湘江戰役已經過去86年,但是湘江戰役留給我們的精神依然在支撐著我們奮勇拼搏,為了建設更加繁榮昌盛的祖國而努力,作為青年大學生的我們更要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 廣西開放教育--桂林紅色培訓:湘江戰役全州覺山鋪阻擊舊址
    鳳凰嘴渡口為紅軍突破湘江最為慘烈的渡口。紅八軍團為掩護紅九軍團順利渡過湘江,八軍團一部在楊梅山伏擊追敵桂軍,在激戰的同時,大部紅軍開始在鳳凰嘴渡口下遊董家堰水壩搶渡湘江。此時紅軍頭上有敵機瘋狂轟炸,後遭追兵用槍瘋狂地掃射,正在搶渡的紅軍將士在江中傷亡慘重。據李德回憶,紅八軍團渡江前11000人,渡江後僅僅剩下1200人。
  • 組圖:廣西全州縣湘江戰役紀念園國慶節人潮如織、秩序井然
    人民網桂林10月1日電 (記者 唐述權)10月1日,記者在新落成不久的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看到,社會各界在「十一」國慶節湧入紀念園參觀紀念設施、憑弔英雄先烈、學習長徵精神、共慶新中國70周年大慶。 10月1日上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組織社會各界集聚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的館前廣場集中收看慶典直播,該縣四家班子全體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上千人參加。 參觀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的隊伍排起了長龍,大家頂著炎炎烈日和36攝氏度的高溫排隊依次入館。
  • 最後的湘江搶渡:用生命向信仰交出答卷
    鳳凰鎮鎮長胡年華說,戰後,當地流傳著「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之說。湘江戰役後,中央紅軍由長徵出發時的8.6萬人,減少到3萬餘人。信仰的力量犧牲如此壯烈。這是一份用生命向信仰交出的答卷。莫文驊這樣描述搶渡湘江的情形:最困難的事莫過於在飛機的掃射之下行軍,但是我們已不能考慮生命安全了。看到戰友們在敵人的射擊中倒下,真使人難過,但是,我們相信,飛機能打死打傷我們中的一些人,會使我們的前進更為困難,會奪去一些人的生命,但它們不會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一位研究紅色文化的學者說,正是懷著建立美好新社會的崇高理想,紅軍將士才會不惜一切,不惜生命。
  • 習總書記的牽掛 八桂兒女的守護——寫在紀念紅軍長徵湘江戰役85...
    原標題:習總書記的牽掛 八桂兒女的守護 85年前,紅軍長徵經過廣西灌陽、全州、興安等地,經歷了最為慘烈、最為悲壯的湘江戰役,數萬將士視死如歸,保全了中央紅軍;數萬將士向死而生,奠定了偉大長徵的勝利基石。 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豐碑。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湘江戰役,始終牽掛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
  • 重溫長徵路 傳承革命精神--宜州法院組織幹警前往全州紅軍長徵湘江...
    重溫長徵路 傳承革命精神--宜州法院組織幹警前往全州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2020-07-05 0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踏訪長徵路)第二站:湘江,萬裡長路最慘烈之血戰(組圖)
    我們老百姓都說: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曾在戰鬥中為紅軍搭建浮橋的界首鎮94歲的劉發祥,目睹了戰鬥的慘烈過程。  事實上,紅軍長徵突破湘江的四大渡口中,界首如此,其他3個渡口同樣血染湘江。  界首往北,是大坪和屏山兩個渡口,它們距離全州縣城僅10餘公裡,渡口兩岸是矗立的高山,江面狹窄,江水較深,僅一隻小船擺渡。
  • 湘江戰役如旗幟 指引新時代長徵路走向勝利
    、最慘烈、最關鍵的一次戰役,「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是這次戰役留下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提醒著後人在新時代的長徵路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湘江戰役中,紅軍以8萬多的兵力與國民黨30萬精兵對抗,面對敵我實力懸殊的圍堵阻擊,不畏困難、勇往直前。雖然付出了慘重代價,但保證了中央軍委和紅軍主力渡過了湘江,粉碎了敵人的陰謀,保存了革命的力量,為長徵走向勝利贏得了新起點。勇於勝利,黨員幹部不怕犧牲是關鍵。紅軍打仗,「打的是黨團員,打的是幹部」。
  • 《血色湘江》「燃情」國家大劇院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即使在紅軍長徵中,湘江戰役也尤其慘烈悲壯。昨晚,以湘江戰役為背景的原創歌劇《血色湘江》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這部作品也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西優秀舞臺藝術劇目進京展演活動的收官之作。不久前,《血色湘江》還入選為文旅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
  • 湘江株洲段十多年不見四大家魚魚苗 湘江絕跡17種魚類
    記者從2014年湘江春季禁漁工作會議上獲悉,「四大家魚」魚苗在湘江株洲段已經有十多年不見蹤影。而根據統計,湘江魚類品種由159種降至142種,17種魚類滅絕,曾經在株洲出現的名貴魚類如中華鱘、白鱘、鰣魚、鰻鱺等,現已絕跡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