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繞城而過的湘江,猶如為全州注入了靈魂。在這裡,革命火種不斷,烈士風骨猶存。全州是廣西桂林市管轄下的一個縣,這裡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蹟眾多,而作為紅軍長徵路上著名戰役《湘江之戰》主戰場之一的全縣,今天的全州,也成為了見證長徵歷史進程的重要地點。蜿蜒的湘江,年復一年地衝刷著岸邊的渡口,這條江流猶如一處醒目的豐碑,記錄著中國革命歷史上一場重要的戰役。
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於1934年10月進行戰略轉移,走上了長徵路。11月下旬,中央紅軍來到了湘江東岸,遭遇到國民黨軍重兵布下的第四道封鎖線。11月25日,中共中央及總政治部發布了《強渡湘江的命令》,湘江戰役由此拉開序幕。
毗鄰湘江,地處湘桂交界處的全縣,也就是今天的全州,成為了這場大戰發生的主戰場之一。搶渡湘江的戰鬥開始以後,紅軍戰士們忍著寒冷、飢餓和疲倦,冒著敵人的炮火奮勇前進,立即遭到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全縣境內的鳳凰嘴渡口,成為當天中央紅軍過江的生命通道。湘江兩岸,一時間硝煙瀰漫、殺聲震天。
通過當地人的回憶得知,鳳凰嘴渡口這片開闊空地上,當時擠滿了要過江的紅軍戰士。在敵軍飛機狂轟濫炸下,這裡血流成河,極為悲壯。時任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政治委員的楊成武將軍,在《憶長徵》中寫下的話語,記錄下了紅軍長徵歷史上生死攸關的一刻。
「敵人像被風暴摧折的高粱稈似的紛紛倒地,但是打退了一批,一批又衝上來,再打退一批,又一批衝上來。從遠距離射擊,到近距離射擊,從射擊到拼刺,煙塵滾滾,刀光閃閃,一片喊殺之聲撼山動地」。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徵以來,最壯烈的一戰,也是關係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為了保衛中共中央和中央縱隊過江,紅軍將士憑藉鐵一般的意志和信念,在湘江兩岸鏖戰強敵,終於突破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紅軍在湘江戰役絕處逢生,這場戰役也讓當時的紅軍損失近三分之二的兵力。
2019年9月,《全州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建成。在這裡,有湘江戰役的文物和珍貴史料,向世人展示著這片英雄土地上盪氣迴腸的過往。
全州的文脈之盛,始於一座建築的修造。唐朝中後期,在遠離中原戰火的湘江一側,湘山寺拔地而起。湘山寺初名叫「淨土寺」,後來才改名為「湘山寺」,曾被朝廷封為「楚南第一名剎」。1943年日寇轟炸和1944年日軍侵佔後,日軍燒寺毀佛,把一座千年古寺廟,毀得僅剩十餘間寮房和妙明塔。倘若沒有日軍犯我中華的罪行,沒有鬼子敗退時在湘山寺的毀壞,湘山寺該有多少古老建築和參天古樹。
燕窩樓,廣西目前發現的最早採用如意鬥拱建造的一座木質牌樓,這座位於全州永歲鄉的牌樓,不僅在工藝和規格上,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宗祠,還得到過明朝首輔大臣葉向高的親筆題字,擁有深厚的人文積澱。
這座上寬下窄的門樓,不費一顆釘子,卻在長達五百餘年的時光中,巧妙維持著自身的平衡和穩固,無異於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燕窩樓最經典的部分,就是它的如意鬥拱。明樓四層,次樓三層,層層斜挑,324個弓字形拱木組成的如意鬥拱,坐鬥承接,層層堆疊,蔚為壯觀。
它們在內外拽枋上,呈45度平行縱列出翹,縱列構件搭接的彈性節點,使得整棟牌樓晃而不散,搖而不倒。這座明朝的建築物,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洗禮,依然完好如初。2006年,燕窩樓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湘江,這條見證了中央紅軍生死一線的河流,也見證著越來越美好的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