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位六十年的歷史後,大小戰役不少,其中以大小金川戰役耗時最長、耗銀最多,也是折損兵將最多的一場戰役。這場戰爭爆發在四川,起源於清朝推行的歸土改流政策。所謂歸土改流,就是廢除少數民族土司制度,改設州府,由朝廷委派官員。
這個做法是為了加強朝廷對少數民族的控制,但勢必引起慘烈的博弈。因為少數民族土司在當地經營那麼久,現在搞歸土改流,就等於把他們的權力都剝奪了,自然容易引起土司反抗。
清朝初期,雲貴地區推行曾推行歸土改流的政策,比較成功。但對四川地區的土司,朝廷一直沒有較好的解決辦法,當地民風彪悍,以懦弱為恥,人人善鬥,官府只能睜一眼閉一眼。雙方力量僵持不下,當戰爭爆發時,必然陷入一場長期的拉鋸戰。
乾隆十二年,大金川土司對外擴張勢力,攻打其他土司,受到四川巡撫指責,卻仍不收斂。朝廷就支持其他土司,一起圍攻大金川,可是沒有效果。於是,乾隆皇帝把雲貴總督張廣泗調任川陝總督,讓他平定叛亂。
張廣泗國子監畢業,沒有舉人進士出身,康熙後期,地方官缺空額較大,所以有機會授予官職,後又調往雲南,趕上鄂爾泰平叛,得以建功立業,一路升遷。乾隆元年,張廣泗還平定過雲南地區的苗民叛亂。乾隆將張廣泗調來,也是看中他有平叛的經驗。
張廣泗到任後,積極布局,小金川土司也加入朝廷軍隊中,一起攻打大金川。起初乾隆對這場戰役認為勝券在握,可誰也沒想到,前線軍隊用盡各種手段,無論挖地道、斷水路,大金川的碉寨依然穩如泰山,清軍搞得焦頭爛額,連吃敗仗。
不過,勝敗乃兵家常事,乾隆不可能因為張廣泗一次失誤,就將他撤下來。畢竟他之前確實有戰功。可是,乾隆也不會看著局面這麼爛下去,他從調來嶽鍾琪輔佐張廣泗,嶽鍾琪久歷戰陣,有經驗可期,又讓訥親以大學士身份擔任經略,參與指揮。
這時前線就形成張廣泗跟訥親同時擔任統帥,指揮軍隊的局面。兩人定下戰略,決定攻打大金川的大本營,結果大敗而歸。
訥親威望大損,不再參與指揮,遇到事情都推給張廣泗,後來乾脆把戰敗原因也推給他。張廣泗本來就打了敗仗,這下更不受乾隆待見,再加上他跟嶽鍾琪關係也差,被嶽鍾琪彈劾一本,最後張廣泗被送到北京由乾隆審訊。
張廣泗自然不服,這場戰爭的失利,確實不能只扣在他一個人頭上。可乾隆還是判張廣泗死刑,訥親也沒逃掉,被逼自盡。
兩位統帥死後,戰爭還沒結束。清朝又派遣傅恆做統帥,同時增加軍費和武器,還從北京調去多門精良火炮,才將大金川叛亂平息下去。
但是,土司勢力仍在,他們跟清朝之間,仍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存在。所以在乾隆三十年,大金川和小金川再次起兵。乾隆這次讓溫福跟桂林統兵出戰。兩人都是八旗出身,且都是高官後裔。溫福的祖父是內閣大學士,桂林的父親是兩廣總督。
在參與大小金川戰役時,只有溫福有實際戰鬥經歷,桂林一直都是從事文職工作。所以,乾隆雖然讓桂林獨自領兵,但主要還是輔佐幫辦溫福。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兩人還是有一些戰績,不過對大局無補,沒有辦法真正撼動大小金川的力量。
乾隆的期待是此次出兵可以徹底剪除大小金川,一勞永逸,以絕後患,可桂林跟溫福卻帶來戰敗的消息,溫福陣亡。
乾隆聽到消息後,十分悲痛,給溫福加封伯爵,並允許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後來卻聽到大臣奏報,溫福指揮時的種種失誤,又下令奪去伯爵待遇,賞了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襲爵位。再到後來,乾脆一併奪去。
同為戰敗統帥,溫福從伯爵到無爵,而桂林則是從貶官到後來重新召回擔任侍衛,一路又升回總督。而大小金川的戰役,乾隆最後只能讓阿桂統兵,才平息了這場叛亂,將它納為「十全武功」當中。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 ,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