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大小金川之戰中,4個打敗仗的清朝統帥,後來都是什麼結局

2020-12-17 腦洞外星人

乾隆在位六十年的歷史後,大小戰役不少,其中以大小金川戰役耗時最長、耗銀最多,也是折損兵將最多的一場戰役。這場戰爭爆發在四川,起源於清朝推行的歸土改流政策。所謂歸土改流,就是廢除少數民族土司制度,改設州府,由朝廷委派官員。

這個做法是為了加強朝廷對少數民族的控制,但勢必引起慘烈的博弈。因為少數民族土司在當地經營那麼久,現在搞歸土改流,就等於把他們的權力都剝奪了,自然容易引起土司反抗。

清朝初期,雲貴地區推行曾推行歸土改流的政策,比較成功。但對四川地區的土司,朝廷一直沒有較好的解決辦法,當地民風彪悍,以懦弱為恥,人人善鬥,官府只能睜一眼閉一眼。雙方力量僵持不下,當戰爭爆發時,必然陷入一場長期的拉鋸戰。

乾隆十二年,大金川土司對外擴張勢力,攻打其他土司,受到四川巡撫指責,卻仍不收斂。朝廷就支持其他土司,一起圍攻大金川,可是沒有效果。於是,乾隆皇帝把雲貴總督張廣泗調任川陝總督,讓他平定叛亂。

張廣泗國子監畢業,沒有舉人進士出身,康熙後期,地方官缺空額較大,所以有機會授予官職,後又調往雲南,趕上鄂爾泰平叛,得以建功立業,一路升遷。乾隆元年,張廣泗還平定過雲南地區的苗民叛亂。乾隆將張廣泗調來,也是看中他有平叛的經驗。

張廣泗到任後,積極布局,小金川土司也加入朝廷軍隊中,一起攻打大金川。起初乾隆對這場戰役認為勝券在握,可誰也沒想到,前線軍隊用盡各種手段,無論挖地道、斷水路,大金川的碉寨依然穩如泰山,清軍搞得焦頭爛額,連吃敗仗。

不過,勝敗乃兵家常事,乾隆不可能因為張廣泗一次失誤,就將他撤下來。畢竟他之前確實有戰功。可是,乾隆也不會看著局面這麼爛下去,他從調來嶽鍾琪輔佐張廣泗,嶽鍾琪久歷戰陣,有經驗可期,又讓訥親以大學士身份擔任經略,參與指揮。

這時前線就形成張廣泗跟訥親同時擔任統帥,指揮軍隊的局面。兩人定下戰略,決定攻打大金川的大本營,結果大敗而歸。

訥親威望大損,不再參與指揮,遇到事情都推給張廣泗,後來乾脆把戰敗原因也推給他。張廣泗本來就打了敗仗,這下更不受乾隆待見,再加上他跟嶽鍾琪關係也差,被嶽鍾琪彈劾一本,最後張廣泗被送到北京由乾隆審訊。

張廣泗自然不服,這場戰爭的失利,確實不能只扣在他一個人頭上。可乾隆還是判張廣泗死刑,訥親也沒逃掉,被逼自盡。

兩位統帥死後,戰爭還沒結束。清朝又派遣傅恆做統帥,同時增加軍費和武器,還從北京調去多門精良火炮,才將大金川叛亂平息下去。

但是,土司勢力仍在,他們跟清朝之間,仍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存在。所以在乾隆三十年,大金川和小金川再次起兵。乾隆這次讓溫福跟桂林統兵出戰。兩人都是八旗出身,且都是高官後裔。溫福的祖父是內閣大學士,桂林的父親是兩廣總督。

在參與大小金川戰役時,只有溫福有實際戰鬥經歷,桂林一直都是從事文職工作。所以,乾隆雖然讓桂林獨自領兵,但主要還是輔佐幫辦溫福。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兩人還是有一些戰績,不過對大局無補,沒有辦法真正撼動大小金川的力量。

乾隆的期待是此次出兵可以徹底剪除大小金川,一勞永逸,以絕後患,可桂林跟溫福卻帶來戰敗的消息,溫福陣亡。

乾隆聽到消息後,十分悲痛,給溫福加封伯爵,並允許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後來卻聽到大臣奏報,溫福指揮時的種種失誤,又下令奪去伯爵待遇,賞了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襲爵位。再到後來,乾脆一併奪去。

同為戰敗統帥,溫福從伯爵到無爵,而桂林則是從貶官到後來重新召回擔任侍衛,一路又升回總督。而大小金川的戰役,乾隆最後只能讓阿桂統兵,才平息了這場叛亂,將它納為「十全武功」當中。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 ,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相關焦點

  • 動用60萬人力,7000萬帑幣才取勝的大小金川之戰,為何如此難打
    這說明,大小金川所處的地形和其到處林立的碉堡一樣,對於清軍的打擊取得了絕對性優勢而清代著名政治家魏源,在《聖武記·乾隆朝再定金川土司記》中,將地形和天氣原因列為金川之戰之所以艱難重重的三個制約因素中的前兩位:「金川之役以天時之多雨久雪
  • 大小金川之役背景 大小金川之役結果
    關於這次戰役的相關內容在大小金川之役簡介中有著一些記載,那麼大小金川之役簡介中是如何介紹這次戰爭的呢?另外大小金川之役簡介中還介紹到大小金川之間的矛盾也是很多的,到了1766年的時候清朝政府認為大小金川之間的問題已經不容忽略,於是派出四川的總督攻打大金川,小金川卻在這個時候和大金川聯合起來抵抗清朝的軍隊,這次戰爭在1771年的時候以清朝失敗而暫時結束。
  • 大小金川之戰後,清朝為什麼不再向外開疆擴土了呢?
    清朝歷經數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摧枯拉朽將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納入了中國的版圖,隨著對外擴張戰爭的加劇,大小金川之戰後,清王朝的的擴張接近尾聲,逐漸變得安逸內斂,這是為什麼呢?在講述原因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特殊的「大小金川」,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原因。
  • 大小金川為何讓清軍崩掉門牙?土司的碉堡簡直是降維打擊
    清朝沿襲明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以地方貴族作為地方官世襲管理當地,這就是土司。雍正元年年羹堯推薦徵討西藏有功的莎羅奔為大金川土司,原來的土司澤旺作為小金川土司。 大小金川的命名是由於當地的兩條河流,均為藏語翻譯。大小金川之戰打了兩次,第一次還算比較順利。由於被冊封為大金川土司的莎羅奔膨脹了起來,將小金川土司澤旺趕跑,地區的混亂最終引來了清軍。
  • 貴在行走 | 乾隆大小金川之戰③
    官寨四周建有密集戰碉,最高的達24層,碉寨之間勾連相通,防禦密不透風。隨著後援和糧草的補充,土司軍士氣高昂,他們決心狠狠教訓乾隆派來的清軍,也報首次金川之戰失利的一箭之仇。黑雲壓城,箭鏃橫飛,戰事越發酷烈。
  • 為何大小金川之戰後,清朝開始從擴張王朝轉向內斂王朝了呢?
    清朝疆域金川位於四川境內,在清朝之前,雖然長期歸屬於中原王朝,但是邊緣地區依舊與漢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可謂是與世隔絕。因此中原王朝對這種化外之地的控制力並不強。因為大小金川地區部落隨時有喪失獨立自主的可能,因此人們對清朝進行了長時間的武裝反抗鬥爭。
  • 血流成河的金川之戰,為何是影響中國百年國運的一戰?
    乾隆對中華民族領土貢獻之二:金川之戰 然而數年之後,即公元1765年前後,金川局勢開始嚴重失控,此時不是大金川攻打小金川了,而是兩個金川開始穿一條褲子,聯合起來攻打周邊的十數個其它土司領地。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獲知匯報以後,沒有過多廢話,就一個字「打」!1766年,乾隆委派總督阿爾泰負責前線戰事,並聯合當地9家土司一起攻打大小金川。
  • 大小金川之戰,死傷數萬,前後花費七千萬兩白銀。這樣做值得嗎?
    大小金川之戰是乾隆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亂,維護西南邊疆穩定的兩次大規模戰役。位列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二。 大小金川西連甘孜藏族自治州,與康藏相通。東連成都平原進入川西高原的咽喉—漢川縣,是嘉絨藏區通往漢族地區的要道之一。南接雅安地區,直通內地。
  • 大小金川之役打了幾年?大小金川之役在哪裡打?
    在乾隆統治時期大金川土司取得了小金川的政權,雖然在清朝的幹涉下最終歸還了小金川,可是卻在第二年再次侵佔其他地區,這件事讓乾隆十分惱火,於是便開始了這場持續時間較長的戰爭。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大小金川之役打了幾年,畢竟大小金川人口少而且領土面積小,那麼大小金川之役打了幾年呢?
  • 大小金川之役,在乾隆十大功中佔了兩功,實際上得不償失?
    咱們今天要說的是乾隆皇帝主導的大小金川之役,這兩場戰役被作為乾隆的功績記錄在史冊,本質上沒有為百姓做好事,還給清王朝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這兩場代價極大的戰役發生在清朝統治時的偏遠地區,從地圖上來看,位置正是現今四川省的兩個縣,涉及的土地面積連六百裡都不到,正規作戰卻長達七年之久
  • 巴掌大的地方,卻燒掉乾隆幾千萬兩銀子,大小金川為何那麼難打?
    況且所謂「大小金川」中的大金川和小金川,名字的由來也是當地的兩條河流。可以說光是從地形上,對於清軍在行軍以及後勤補給等方面都帶來極大的不便,考慮到圍攻大小金川的清軍很多都是從各地調來的部隊,除了後期經過專門訓練的健銳營,其他很多都缺乏山地作戰經驗,因而戰鬥表現也多有不佳。
  • 天塹大渡河:宋太祖玉斧劃界與清朝金川之役
    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叛亂,清政府前後派遣四川巡撫紀山、四川總督張廣泗率軍鎮壓,均被擊敗。乾隆皇帝無奈,以首席大學士納親督師,增兵再次進剿,同樣失利。乾隆怒斬張廣泗,並將納親「以其祖遏必隆刀於軍前斬之」。繼任統帥是新任的首席大學士傅恆,並增派滿洲兵進剿;被廢黜歸鄉的嶽鍾琪此前已經起用,他率軍連戰皆捷。
  • 乾隆兵力在大小金川之戰中有沒有優勢?為什麼還是損失慘重
    清朝的金川就是現在四川省阿壩自治州的金川縣、小金縣,當時分為大金川和小金川,是嘉絨藏族的生活區。大小金川戰爭,分別指的是乾隆十二年(1747)二月至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至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清政府發動的兩次對四川大小金川地區的戰爭。大小金川方圓不超過五百裡,人口不過三萬。
  • 乾隆時期大小金川之亂,為何花費7000萬兩白銀,用了七年才平定?
    一、大小金川之戰的背景大小金川,本是四川西北部大渡河上遊的兩條支流,傳說沿河山中有金礦、河中多金沙而得名,因此又有小金沙江之稱。大金川,當地人稱為促浸,意為大川。小金川,當地人稱為攢拉,即小川之意。大小金川兩條河流在丹巴附近匯合後繼續南流, 習稱大渡河。
  • 你所不知道的乾隆大小金川之戰後的血腥
    你所不知道的乾隆大小金川之戰後的血腥在說今天主題之前小編需要先介紹一下大小金川之戰。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意欲併吞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以後,大小金川之間常有衝突。到18世紀60年代,金川局勢再度緊張,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關注。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9家土司會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聯合反清。1771年清軍敗績,清廷又將阿爾泰革職,派溫福入川督師,向金川進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開始。
  • 大小金川土司叛亂,花費了7000萬兩的銀子才被鎮壓下去嗎?
    大小金川土司叛亂,花費了7000萬兩的銀子才被鎮壓下去嗎?作為乾隆自吹自擂的「十大武功」之一的平定大小金川叛亂的戰役。也是乾隆皇帝「最敗家」的一次「武功」,而且領土沒有開拓多少?只能說「為了維護國家統一,確保入藏通道順暢」。
  • 乾隆皇帝收復大小金川,耗時耗力為了一個彈丸之地值得麼?
    我們就不對這個作過多的評價了,但他後來也確實做出了一些錯誤的決定。打了一場賠本的戰役,不僅耗費了大量的錢財,還損失了很多的兵力。今天小編將帶領大家來了解一下這場賠本的戰役。乾隆皇帝最想要的是收回大金川、小金川。金川從規模上來看是一個小地方,但在這場戰鬥中,清朝派兵討伐。可以說是耗時和費力的,它也使得剛確立好的政治局勢坍塌了。
  • 乾隆皇帝——大小金川之戰及萬裡城古道遺址
    哈伊拉木的後裔卜兒吉細,在順治七年(1650年)降附清朝。到了康熙年間,襲封為演化禪師的叫做嘉納巴。嘉納巴的嫡孫兒子、孫子、曾孫,一代一代,都做了演化禪師。曾孫的名字叫做澤旺。嘉納巴的一個偏方孫子莎羅奔,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跟隨嶽鍾琪打西藏,在羊峒立了功,被嶽鍾琪保了一本,由年羹堯奏告雍正皇帝。
  • 乾隆十全武功並非好大喜功,談大小金川戰役的難度
    打得不好,乾隆的應對之策是否到位?我的意見很簡單:針對「大小金川叛亂」打是對的,但作戰中出現的八旗兵戰鬥力、戰鬥素質低下的問題,乾隆並沒有認真的、真正地進行治理。「大小金川之戰」是「十全武功」中的兩點,1747到1749年、1771到1776年。由此可見,乾隆有些不厚道呀。
  • 清朝歷史:四川的民族關係——金川之役(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清朝歷史:四川的民族關係——金川之役,大、小金川是大渡河上遊的兩個支流,地處四川西北部。一名促浸。水出松潘徽外西藏地,一名攢納,水源較近。二水自東北向西南入明正土司境,合流後稱大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