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經常能聽到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這兩個名詞,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是我國的鄰居,印度是中國的陸上鄰國,印度尼西亞是中國的海上鄰國,兩國與我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但是,對於一些歷史、地理知識比較欠缺的小夥伴來說,這兩個國家經常會傻傻分不清,甚至於有小部分人會誤認為是同一個國家。從表面上看,印度尼西亞和印度都有「印度」兩字,的確是給人製造了一種假象,引人遐想。
現實中,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毫無疑問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印度尼西亞位於東南亞,是全球最大的群島國家,由17000多個島嶼組成;從地圖上來看,兩國並無領土交界,且相去甚遠。
從地理位置上看,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是沒有絲毫關係的,那麼印度尼西亞為什麼,非要在國名中帶上「印度」兩字呢?如果說一點關係沒有,肯定也是不可能的,作為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誰會願意以別國的國名作為本國國名的一部分呢?
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其全稱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其國名中的「印度」並非隨意稱呼或添加而來,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其歷史淵源則與印度有關。
印度尼西亞所處的東南亞地區,中國古稱南洋,近代之前曾先後存在過一些實力比較小的封建政權,比較出名有室利佛逝、新柯沙裡王國、滿者伯夷國等。其中滿者伯夷國是印度尼西亞歷史上最強大的封建帝國,其領土範圍包括了今印度尼西亞的大部分地區,還包括了周邊的一些國家。
縱觀近代以前的印度尼西亞歷史,雖然出現過諸多封建王朝,但大多數時候為群雄割據局面,一島一國甚至一島多國,從未實現過徹底的統一,因此更不會有統一的國名了。
西方國家進入大航海時代後,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等國先後侵入南洋,最終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於公元1596年登陸印度尼西亞群島。
鑑於當時的客觀條件限制,歐洲人對於亞洲的地理並不熟悉,只知道東方的印度為香料之國且黃金遍地。此前100多年前,哥倫布登陸美洲大陸附近加勒比海域的島嶼,誤以為是印度附近的島嶼,後來西方人就把加勒比海域的群島命名為西印度群島。因此,荷蘭人稱印度尼西亞群島為東印度,以與加勒比海域的荷蘭殖民地所有區分。
荷蘭人登陸印度尼西亞群島六年後,於公元1602年成立了專門的殖民地管理機構——東印度公司,從此開始了對印度尼西亞群島長達幾百年的殖民統治。20世紀初,印度尼西亞群島上的人們再也無法忍受荷蘭人的殘暴殖民統治,於是出現了很多以獨立為目標的團體和組織,掀起了國家獨立運動。
獨立運動掀起後,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就需要一個統一的國名。在選擇國名的過程中,「東印度」之名因帶有強烈的殖民色彩被否決,最終德國學者巴斯蒂安在1884年提出的「印度尼西亞」之名入選,印度尼西亞的本意,即為印度島嶼之地。
此後,各獨立團體和組織紛紛以「印度尼西亞」作為團體和組織名稱前綴,印度尼西亞一詞逐漸被印度尼西亞群島的人們所接受,紛紛以印度尼西亞人自稱。
1945年二戰結束前,印度尼西亞爆發了八月革命,同年8月17日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50年8月印度尼西亞聯邦議院通過臨時憲法,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至此印度尼西亞成為法定國名。
了解了「印度尼西亞」一詞的歷史來源,雖然說這一切只是源於一個美麗的誤會,但不得不說印度尼西亞跟印度是真的有關係。這種關係不是直接的接壤相鄰,也不是分裂獨立,而是一種歷史屈辱感。
歸根結底,無論是印度,還是印度尼西亞,都是西方殖民者對於東方殖民地的稱呼,並非源於其本土,歷史不容忘記。
對於印度尼西亞、印度這兩個國家,大家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