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剛看完《神秘巨星》,這下又一部印度高分神作被我們引進了: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
如果對印度電影有關注的話,應該對這部《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有深刻印象,這是2015年的印度高分喜劇,在很多印度神片的盤點裡,它經常出現。
這個印度男人幫助巴基斯坦啞女與父母重聚的故事,讓很多觀眾哭著打五星。
萌化的小蘿莉,暖了多少人。
不過,這都快三年的電影了,我們怎麼就突然引進了呢?
鵝叔覺得,因為我們很有可能又要迎來一股喜愛印度電影的風潮了。
印度電影,在八九十年代就在我國流行過。
父母輩們一定會提到的這部《大篷車》,就是當時的經典之作。
幾十部印度電影的進入,給中國觀眾帶來了異域文化的體驗,也形成了「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固有印象。
熱度過去後,在這段鮮少交流的時間裡,我們一直以為那不過是個唱唱跳跳的國度。
然而印度電影在悄悄發生變化。
讓我們感受到這股不一樣的,還是阿米爾·汗。
說起阿米爾·汗的電影,隨便就能數出幾部爆款。
引起女權話題大討論的《神秘巨星》,獲得近13億票房的《摔跤吧!爸爸》。
更早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 PK》、《地球上的星星》,既有熟悉的印度風味,也讓我們耳目一新,在豆瓣,每部都8分以上。
我們驚喜地發現,阿米爾·汗電影題材居然百無禁忌。
女性問題、教育問題、甚至宗教問題,正在被搬上銀幕,或被批判,或被調侃。熟悉的音樂舞蹈,也只是作為點綴。
阿米爾·汗的走紅讓我們重新關注這個鄰居的電影出產。繼而我們發現,這股什麼都能拍的勁頭,正是如今印度電影的縮影。
比如馬上要上映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也反映了宗教信仰、政治對立等問題。
印度電影對我們的意義,不僅在於故事掌控越來越好,具有更強可看性。
更在於敢表達、剖析與我們幾近相同的社會問題。
那麼,不提阿米爾·汗,鵝叔為大家推薦其他6部印度好片,每部電影皆有對社會問題的反思。
這樣的電影,才是真正的良心電影。
廁所:一個愛的故事
廁所建設,印度的難題
豆瓣評分:7.5
關於印度有很多傳聞,有一些在我們看來挺不可思議。
比如這部電影反映的問題:廁所建設。
對於人類這一基本需求,印度人還沒能全部好好解決,有的人依然不能擁有正常的廁所。
男性習慣了就地解決,反正生理構造也方便,而從來不考慮女性的需求。
當習慣了在家裡使用馬桶的女主角,發現丈夫家竟然沒有廁所時,果斷要離婚。
對於不建廁所,印度人有自己的解釋:在家裡上廁所是不潔淨的,是對神靈的褻瀆。
很多人真的在遵循這種「文化」,所以當女主角奮力反抗的時候,阻力重重,甚至要遭到指責,這裡面包括與她一樣境遇的很多印度女性。
所幸在電影裡,女人們覺醒了,最後也是一個大好的結局。
這樣看起來難以相信的故事,或許讓我們抱著看「窮鄰居」的優越感。而其實,我們衛生條件不好的地區也有很多,所以印度能拍這樣的電影,鵝叔確實很佩服。
起跑線
教育壓力
豆瓣評分:8.2
雖然有階級、種姓制度等印度自身的問題,但《起跑線》反應出的教育困境還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為了孩子上學,搬到富人區,從幼兒園開始就要戰鬥。搶名額,面試家長,考試,這在我們國家現在也是家常便飯。
正常途徑走不通,父母們就開始想別的辦法。捐錢,走後門,各種手段。
功利嗎?也很現實。因為社會就是這樣,看重你的出身,對「出身好」報以更多的好資源。
當這套想法完整地傳給了孩子,還未踏入社會的他們也耳濡目染,不誠實地面對社會時,這樣的「愛」,到底如何權衡利弊?
不知道能不能喊醒一些人呢。
印式英語
家庭女性如何再找回自我
豆瓣評分:8.3
這部電影的女主角,就是前兩天突然離世的印度寶萊塢天后希裡黛玉,鵝叔深感遺憾。
在表現印度女性問題的電影裡,《印式英語》顯得更加勵志和溫情,因此也有真實感。
印度家庭主婦莎希並沒有面對非常極端的生存問題,與很多女性一樣,婚後的她把照顧家裡當做生活的重心。
然而付出卻被當做理所應當,不懂英語還會被丈夫和女兒嘲笑。
這種感覺在我們的家庭裡也很常見了。不重視女性的付出,卻又依賴於她們。而家庭女性如何重新找回自我,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或許這段臺詞,就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所以在《印式英語》裡,不只是學英語的勵志故事,更是一個女性發現自我,學會愛自己,更好地生活的故事。
有時候,女權並不一定是激進的抗爭,每個女性獨立,自愛,支持女性的這種精神,就能帶來很多改變。
便當盒裡的小秘密
童工問題的一角
豆瓣評分:8.2
還好這是一個兒童視角的故事,溫情還是多過沉重。
情節並不複雜,小男孩斯坦利從不帶便當到學校,他總是以各種藉口不與同學們一起吃午飯,跑出去用涼水充飢。
而真相是,樂觀的斯坦利,卻有著不幸的家庭悲劇,所以只能寄宿於叔叔的餐館當童工,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媽媽幫自己準備飯盒。
表現童工問題,或許應該拍攝一個面對惡劣的生存狀況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悲慘故事。
這樣容易讓人同情,但不容易共情。
午餐飯盒的小插曲,或許就能讓很多人想到身邊的兒童,有多少也會有這樣的境遇。
孩子們的午餐飯盒,也是個很有意思的題材呢。
黑色的風採
印度版海倫凱勒,如何重獲新生
豆瓣評分:8.6
《黑色的風採》,其實並不是單純引發社會問題關注這麼簡單,嚴格來說這已經超出了「社會問題」的範疇,更與人性有關。
但《黑色的風採》確實是印度片裡的獨特之作,沒有歌舞,時長也偏短,充滿感動和溫暖。
主角是米歇爾,同時喪失了聽覺與視覺的女孩,只能生活於黑暗裡。所幸遇見了德布拉傑老師,教會了她如何與世界交流。
這樣堅持的陪伴與教育,讓米歇爾可以正常生活,甚至考上了大學,找到生命的意義。
而此時,德布拉傑卻患上了帕金森綜合症。陪伴,也許又要重新開始了。
人性,既能險惡,也能善良至偉。
無法避免的戰爭
社會革命
豆瓣評分:8.3
涉及政治,題材有些嚴肅。
納薩爾派,主張農民武裝鬥爭奪取政權,困擾政府多年,警方將卡比爾送入敵營臥底。
而深入敵營的卡比爾,體驗到農村的貧窮落後,政府的非法強佔土地,開始重新思考這個所謂「激進派系」的意義。
《無法避免的戰爭》是個很綜合的故事,兄弟感情,階級矛盾,社會變革都有涉及。
事實上,納薩爾派這樣的「毛派」一直被印度政府劃為恐怖組織,拍這樣的電影似乎是在幫對立面高唱讚歌。
但這就是印度,這就是印度電影,充滿矛盾,傳統又現代,有保守又有激進。
這樣的故事,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拍不了的。
總是看影射國情和社會的電影,也許會有些沉重。
但這就是如今的印度電影,既能保留愉快的歌舞,探索出更多樣的娛樂方式,又能容忍對現實的表達、調侃、剖析、反思。
所以,越來越多這樣的印度好片能被引進,鵝叔真的開心。
畢竟電影也不僅是娛樂工具。而在我們無法發聲的時候,還有人在替我們表達,也是最後值得欣慰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