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牆
文/郭久興
我居住的縣城有條食品街,上百家店鋪八成以上經營全國各地美食、快餐、小吃、雜燴、蒸菜等項目。店的名稱也是五花八門:火宮殿、席滿全、夢裡香、蝦友圈、鴨子面、食粉鋪、湯包館……,文字簡短易記難忘。生意最好的要數佛跳牆閩菜店,每天顧客雲集,座無虛席。
店老闆叫朱金閩,祖籍福建,今年剛五十掛零。問其店牌啥意,為何在江西經商,他講了一個頗為悽厲的故事。新中國成立那年,他爺爺去探望嫁在東山島的姑姑,不想就在那天晚上國民黨軍隊從東山島撤退金門,採取暴力手段將島上一百多名青壯男子強行裹挾去臺,連去那裡做客的爺爺也未能倖免。消息傳到家中,奶奶悲天慟地連哭了三天三夜,從此海峽竟成隔絕,親人杳無音信。因生活所迫,老太太只好帶著年幼的兒子從一路流浪到江西,最後在這個遠離福建的小地方安下身來。
朱老太年輕時心靈手巧,且得到一位廚師的真傳會做一道閩菜,此菜便是佛跳牆。相傳清道光年間,一幫要飯的乞丐拎著破瓦罐每天到處要飯,把飯鋪裡各種殘羹剩飯全集在一起。一日,某飯鋪老闆出門偶聞一縷奇香飄來,一路尋覓才發現此香是從破瓦罐中溢出。於是他得到啟悟,回店裡將各種原料雜燴於一甕,配之以酒便造出了佛跳牆,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朱老太太領著兒子輾轉到江西以後思夫心切,想方設法打探夫的下落仍是一無所獲。眼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她將佛跳牆這道菜的製作秘籍毫無保留的傳給了兒子。兒子娶媳又生了兒子以後,老太太將孫子取名金閩,寓含金門福建一水相隔之意,表達對遠在臺灣的丈夫深深的思念。
1985年冬,守寡數十年的朱老太未能等到與丈夫見面便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臨終前她反覆叮囑兒子一定要繼續打探父親的消息,並把佛跳牆這道老家名菜做好做精,讓它在江西落地生根發揚光大。
後來,朱金閩又順理成章的從父親那裡傳承到了奶奶的佛跳牆製作技術,由開始擺個小攤到在食品街開大店,生意越做越紅火,佛跳牆店牌掛出已經有20多年了。
據稱,這道佛跳牆歷史上改換過三個菜名。剛開始叫"壇燒八寶",後來叫"福壽全",再後來才叫"佛跳牆"。至於從"福壽全"改為"佛跳牆",也有兩種說法。
一說,此菜在福建聚春園成為佳品後,經常有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品嘗後讚嘆不已並免不了以詩助興。某天,一幫秀才宴飲之餘輪流賦詩,其中一位詩曰:"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意思是此菜香味太誘人,連佛都會啟動凡心。另一說,此菜啟壇後濃香四溢,剛巧隔牆有寺,讓寺廟裡的和尚垂涎欲滴,於是不顧清規戒律越牆而入,請求入席。
朱金閩介紹說,製作佛跳牆這道美食工序十分繁瑣,原料有幾十種之多,如鮑魚、海參、犛牛皮膠、杏鮑菇、花菇、墨魚、瑤柱、等等。由於是把多種原料煨於一壇,互為滲透,味中有味,所以品嘗起來軟嫩柔潤,濃鬱葷香,營養價值極高,具有補氣養血、清肺潤腸、防治虛寒等功效。
1965年和1980年,以烹製佛跳牆為主的曾在廣州南園和引起轟動,以致世界各地掀起一股佛跳牆熱。各地開設的餐館,多用自稱正宗的佛跳牆菜招徠顧客。佛跳牆多次做為國宴的主菜,招待過、美國總統、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等國內外貴賓。1999年全球500強工商界巨子比爾.蓋茨來到中國,品嘗的第一道中華名餚就是"佛跳牆"。
2018年9月10日,"中國菜"在河南省正式發布,"佛跳牆"被評為"中國菜"福建十大經典名菜。
1990年佛跳牆榮獲國家商業部優質產品最高獎—金鼎獎。
2002年"佛跳牆"在第十二屆全國廚藝節中榮獲宴席最高獎——中華名宴。
讓朱金閩甚感欣慰的是,1988年海峽兩岸實現互訪探親,他爺爺朱璋舜終於踏上日思夜想的故土回到福建,爾後又專程來江西見到了久別的親人。知髮妻已經離世,朱老爺子不無傷感的說,我很對不住妻兒。當年他被國民黨軍隊裹挾到金門以後,先是集中搞了兩個月軍訓仍後就去了臺灣彰化。在那樣一個陌生地方,他每天以淚洗面,經常一個人站在海岸邊凝目靜思,不知大陸的髮妻兒子狀態如何,生活可好?迫於無奈,他在臺灣重新找了妻子,生有一兒一女。從部隊退役下來,他自謀職業也開了一家佛跳牆閩菜館,把從髮妻那裡學到的手藝發揮得淋漓盡致,生意紅火,資產過億。
如今,朱金閩的爺爺奶奶雖已過世,但生活在海峽兩岸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仍一直保持著密切往來。無論在臺灣還是在大陸,雙方聊得最多的話題是佛跳牆這道名菜,最為關切的大事是盼望祖國儘早實現和平統一。
這正是:閩贛兩地佛跳牆,一段悲歡離合情。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載縣文廣新旅局
2019.2.26
作者簡介:
郭久興,男,漢族,1955年重陽節出生,江西萬載人,大專文化,中共黨員,曾為民辦教師, 1975年發表第一篇散文《育棕記》,1984年進入縣黨政部門工作,退休後入職企業發揮餘熱。1984年接觸攝影,至今累計在各級報刊、網站發表文章及圖片2000多幅(篇),獲獎甚多。
已編輯出版《名留萬載》、《歲月存真》兩部專著,即將出版個人文集《心路》。系江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