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8月05日訊怪現象之一———
實踐還未開始,先與媒體打關係
每年7、8月份,是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高峰期。
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近三四年來,每到這個時候,會有一批接一批的大學生來報社,拿著策劃書,要求相關版面派記者前去採訪。遭到拒絕後,有些會一番軟磨硬泡,細說自己的實踐內容有多麼創新,多麼關注社會熱點;還有些則直言,「學校有報導任務,幫幫忙,只要我們的團隊名字出現,就可以了。」
到了實踐後期,報社編輯部的郵箱裡,大學生實踐隊的郵件更是每天不斷。
7月底,記者做過一次統計,郵箱裡曾經一天收到了幾十封此類郵件。而且,很多郵件由同一支實踐隊發出,是對他們每天不同活動內容的報導。
而記者細看了60份不同實踐團隊的策劃書,結果發現,每一份策劃書裡面,都將「聯繫省、市級媒體」作為單獨一項,列了出來。
隨後,我們對100位參加過暑期實踐的台州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1%的大學生表示,聯繫媒體是實踐中最棘手的事情。
但這件最棘手的事情,卻又是他們不得不做的事情。台州學院學生蔡明子說,他們學校評比優秀實踐團隊有三個依據,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團隊在市級以上媒體發表兩篇報導。當然,如果能發表得越多,評優的機會就越大。
這樣的評比依據,並不是台州學院一所學校的規定。據了解,省裡評優秀實踐團隊的依據中,對見報的要求更高。而這樣的評優依據,全國各地幾乎都存在。
吳倩倩在實踐隊裡負責活動報導。讓她很鬱悶的一件事情是———他們到底是為了宣傳而組織實踐,還是因為實踐做得好而被宣傳?
當然,鬱悶的不止吳倩倩一人。調查數據顯示,55%的大學生認為,將媒體報導作為評優依據,屬於過分追求宣傳,已經脫離了社會實踐的本質目的。
一位有多年帶隊經歷的老師則直言:因為有報導任務,每年活動策劃時就會拼命想,能做出什麼樣的新意來,達到見報標準。「而事實上,很多實踐隊建立基地,每年都在做差不多的活動,很難出新意。只能到處託關係,拿塊『豆腐乾』交差。」
對此,今年參加文明公交實踐隊的王益飛特別有感觸。
7月份,實踐活動結束後,王益飛每天忙著聯繫媒體發稿件。但是,當她帶著活動期間的照片和稿件找到當地媒體,一一被否定了。
「其實我很理解,實踐隊伍多,我們的團隊已經連續開展了4年,方式和內容很難創新。」但是,在評優的硬槓面前,她還得繼續聯繫。
後來,有人建議,拍一張能表現出實踐隊服務乘客的照片,說不定可以用。就這樣,為了拍一張符合宣傳效果的照片,王益飛和隊友又連續在公交車上呆了兩天。可是,拿到報社,記者還是沒能答應給予報導。「我們只能軟磨硬泡。最終,照片見報了,但我們的實踐激情,真的都耗光了。」
怪現象之二———
主題扎堆現象多,策劃不切實際
調查中,記者發現,由於報導與評優掛鈎,不少實踐隊為了方便報導,從策劃開始,就有意識地往社會熱點上靠。
細看60份策劃書,不難發現,存在主題扎堆現象。關愛民工子女、關注平安、環保低碳等比較熱門的社會話題,成為大學生實踐的選擇。比如,有五六支實踐隊同時選擇了「關注平安」主題,除了實踐地點、參與人員不同,活動內容大同小異。
更有意思的現象是,還有實踐隊會千方百計地往主題上扣。記者曾看過一份活動策劃,其實就是向消費者介紹網上銀行,提倡使用網上銀行。這樣的一次活動,也被套上「低碳」主題。
而作為參與者,大學生對暑期實踐的困惑不止於此。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大學生表示對實踐活動有疑問。70%的大學生則表示,由於前期策劃不夠細緻,活動中出現了突發事件,難以應付。
蔡明子今年參加溫州非物質遺產之戲曲調研隊,是隊長。這支實踐隊的8名成員全憑著興趣參加,個個是門外漢。
「起先,我們計劃研究永嘉的崑曲、瑞安的鼓詞兩大塊內容。但是,訪問溫州文化館長後才知道,鼓詞屬於曲藝,根本不算戲曲。我們只能臨時改方向,調查溫州越劇。」而他們前期準備好的鼓詞資料、聯繫對象、調查路線,都作廢了。
碰壁後,蔡明子才意識到,活動策劃有多重要。細讀每一份策劃書,記者發現,除了老牌實踐隊憑著多年成功經驗,內容比較詳實,可操作性強。很多新成立的團隊,策劃內容套話居多,實踐起來並不容易。
前幾年,記者曾根據策劃書,跟過大學生暑期實踐隊上山下鄉,對此也頗有感觸。
有一年,有一支實踐隊的活動主題是「關注留守兒童」,地點選在某非常偏遠的山村。他們的策劃書寫得很詳細,包括了解留守兒童的整體情況、當地學校所做的工作、開展各項調查、組織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等。
但是,到達目的地後,他們才發現,其一,當地的留守兒童不多,而且很多孩子外出與父母團聚去了;其二,不懂方言,與村民溝通難,不方便進行家訪。最後,他們只能放棄原先的計劃,將在家的中、小學生集中起來,開展作業輔導,組織一些小遊戲、小活動等。
怪現象之三———
內容流於形式,淺顯無意義
和多數大學生一樣,鄒雪鈔暑期也參加了實踐隊。他和隊友參觀了台州多個發電站,了解最新能源。但活動結束後,鄒雪鈔的心裡有一種遺憾———活動接觸的多是些表面現象,深入了解的並不多。「像我們參觀了一家研發太陽能電池板公司,但公司人員除了介紹公司和產品概況外,便無更深入的介紹。」
「不過,因為實踐時間有限,接觸的東西比較表面,不可避免。」鄒雪鈔又這樣解釋。
根據調查,79%的大學生實踐時間為一個星期,10%的大學生實踐時間為一個月,在這期間,他們要做前期的準備,還要撰寫調研報告。折算下來,真正參與實踐活動的時間,大多只有3—7天。
這樣的時間安排,使得實踐內容淺顯,效果大打折扣。
大學生暑期實踐大致分為4種類型,即調查類、實踐類、體驗類、宣傳類。而總結歸納本次調查的團隊,實踐類佔32%,宣傳類佔31%,多數活動形式為參觀、發傳單、做問卷調查、橫幅籤名。
採訪中,大學生劉超穎向記者吐露這樣的困惑。在為期一個星期的實踐活動中,他們的團隊拍攝了某景區不同類別的植物做成展板,重走景區未開發的路徑,記錄人為活動對景區環境的影響,發宣傳單倡導低碳旅遊。「我們的活動得到景區工作人員的認可,但我總覺得,效果不明顯,幾張圖片和宣傳單並不能讓旅客深入了解低碳旅遊的概念。」
活動結束後,劉超穎就在不斷反思:「什麼樣的實踐活動更具有實際意義,對實踐所在地有實實在在的幫助,而不是空談呢?」
學生的希望———
實踐能與專業對口,能學到真本事
劉超穎的困惑代表了部分學生的心聲,很多大學生參加完活動後,都感覺活動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做之前覺得這個課題很有意思,會激發自己的興趣。做了之後才發現,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大二女生江嘉宜說。
期望和現實存在差距。那麼,在大學生的心目中,什麼樣的實踐活動,才是他們最嚮往的呢?
根據調查結果,85%的大學生希望,參加實踐能鍛鍊自己,這也是他們的初衷。「報名參加暑期社會實踐,就是為了多與社會接觸,讓自己得到更多的鍛鍊,學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台州學院學生金雲這樣說。
60%的大學生則希望,自己參加的實踐活動能與專業有關。他們認為,參加專業對口的實踐活動,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既可以學以致用,把所學的知識回饋給社會,同時還可以檢驗自己存在的不足。
另外,多數大學生希望,實踐活動能夠再深入些,不要走過場,而應該把服務、學習的宗旨做到位,實現最大的實踐效果。
鄒雪鈔說,像今年的實踐活動,除了參觀創造新能源的公司外,他更想對公司的管理模式、銷售渠道等有進一步的了解,為以後就業提前作準備。
為了實踐活動順利開展,81%的大學生還認為,學校應該組織前期培訓,對活動內容設置、如何應對活動突發狀況等,給予專業性的指導。
據台州日報 盧珍珍 王夢 張莉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