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白巖松在中央電視臺《新聞1+1》欄目中連線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
「今年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團隊怎麼做、學校怎麼做,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怎麼體現時代特色,各個學校都貢獻了自己獨特的智慧!」回想起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團委副書記陳星宇老師感觸頗深。
11月25日,中國青年報社主辦的2020年第六屆「尋找全國大學生百強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線下交流會在吉林大學珠海學院舉行。來自全國近百所高校的100多名實踐團隊代表,圍繞「大學生暑期實踐」進行了熱烈的探討和交流。
從1997年起,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發文開展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如今,「三下鄉」社會實踐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已經成為當代青年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的重要一課。
據了解,這是中國青年報社連續第六年舉辦「尋找全國大學生百強暑期實踐團隊」活動,也是第一次從線上延伸到線下,舉辦面對面的主題交流會。
「說實話,大家平常都在悶頭拉車,能聽聽同行的心得經驗特別難得。」一位來自河北高校的老師說。
醫學生發揮專業所長,聚焦疫情防控
2月21日,白巖松在中央電視臺《新聞1+1》欄目中連線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邵新宇表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華中科技大學10家附屬醫院均是定點醫院,投入的醫護人員約3.3萬人,投入病床8900餘張,管理方艙病床近6000張,是全國投入最多床位和醫護人員的高校。」
「老師們是最先迎接疫情的勇士,也是最後送走疫情的英雄。」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第一臨床學院「講好華中大抗疫故事」暑期社會實踐隊的一名隊員有感而發,「我們感受到了獻身醫學的神聖使命,意識到醫學生的價值所在,對未來更加充滿使命感。」
今年疫情來勢洶洶,舉國上下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對大學生來說,特別是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顯得尤為特殊。
其實,自疫情暴發以來,全國許多地方紛紛嘗試利用網際網路信息化,採取線上諮詢、遠程會診、健康碼、通行證等措施,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據報導,東南大學就有114支社會實踐團隊圍繞醫療信息化建設、智慧醫療建設,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此次榮獲「最佳實踐大學」榮譽的廣東醫科大學,更是發揮了專業所長。
「我們充分考慮疫情的特殊情況,在全部隊伍中加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傳染病防治板塊,將社會熱點納入實踐內容,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為疫情防控工作貢獻力量。」廣東醫科大學團委書記陳婷表示,我們的實踐團隊結合專業優勢,通過義診、義教、醫學科普等方式,服務群眾普及醫學知識。
據統計,廣東醫科大學5年來先後組織近700支學生團隊、1.3萬多名師生,開展以「服務大眾健康」為主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足跡遍布17個省市的276個鄉鎮。
今年,在實踐活動啟動前,廣東醫科大學邀請學校公共衛生學院專家組為志願者開展防控安全培訓,對志願活動開展過程中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把控。57支團隊,1316名廣東醫青年,通過「線上」「線下」的雙重渠道和10248小時的服務,為39540名群眾送去了溫暖。
「那個時候,很多同學真正理解了社會實踐的意義所在。」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團委書記範雯宇說。隊員們在實地採訪中,了解到一位醫生100多天不敢回家影響家人,只能獨自蜷縮在沙發上睡覺。一個學生感慨說:「看了那麼多新聞報導,都不如自己親眼所見震撼。我終於體會到什麼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沒錯,正是大學生們手中的筆和攝像頭,留下了時代的脈搏,也記錄了個人的成長。
直播帶貨新思路,鄉村振興正當時
「我們希望能為家鄉作些貢獻,充分利用暑期時間,把在學校裡所學的知識充分運用,進行實踐活動,助力鄉村振興。」吉林大學珠海學院「仁味俱全」服務隊負責人石相怡表示,仁味俱全團隊最初只有8名學生,經過兩年的發展,這支隊伍已經拓展成了一個將近100人的公益團隊與技術小組,主要致力於春砂仁文化的推廣與技術研發。
隨著線上購物、直播帶貨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拿起了「新農具」,直播成為農民的「新農活」。「買它買它買它」背後掀起的「直播帶貨」熱,也蔓延到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
3天時間、5場直播……在今年的暑期實踐活動中,浙江大學求是學院雲峰學園赴浙江長興「網際網路+」科技助農暨勞動教育實踐團收穫頗豐。他們積極利用直播新形式,幫助當地農戶賣出去滯銷水果338箱共2000多斤,創收11561.2元。
浙江大學求是學院雲峰學園分團委副書記趙嵩介紹,在對長興當地的4家水果生產基地實地考察調研後,完全沒有直播經驗的實踐隊員們,在當地電視臺的指導下一遍遍觀看視頻、查閱資料學習直播技巧,進行多次上鏡嘗試,最終獲得了超出預期的收視率。
「在實踐中學以致用、感悟專業,在行動中受教育,長才幹。」趙嵩說,「這只是我們學校眾多隊伍的一個縮影,也是數千支大學生實踐隊伍的一個縮影。」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田秋生教授就被同學們請進了直播間帶貨。今年,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以「直播助農」為切入點組建了電商直播實踐隊,在鋪著綠色桌布的長桌上,擺滿了來自梅州市五華縣的特色農產品。
「菩米的緣起可以追溯到萬曆十八年,著名的學者黃仁宇寫過一本書叫《萬曆十五年》,菩米就誕生於萬曆十八年……」田秋生教授就這樣開始了電商直播首秀。
當個體的青春肩負起時代的使命,人生就有了非凡的意義。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處在這一重要歷史時刻,大學生們用實際行動擔當時代責任,為社會實踐這一課交出了沉甸甸的答卷。
教學生也教老師,探索持續支教新模式
2020年,在陝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這正是華東師範大學設計今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時最大的初衷。華東師範大學是一所以教師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服務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從2017年開始,該校連續3年和江西省上饒市多個縣市開展合作,為當地中小學生帶去精心準備的教育課程。
今年,在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武夷山中學,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工程學院的薛寅申開始了自己的暑期實踐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這些課程著眼於教育創新,包括適合於低年齡階段的Scratch課程、適合高年齡階段的Python課程,以及基於開源硬體的Arduino課程,薛寅申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團隊採用了線上教學的方式,實現了突破空間界限、在線實時教學的全新體驗。
讓實踐團隊的同學們沒想到的是,參與此次課程學習的,不僅有當地百名中小學生,更有近40位當地的中小學創客教師。顯然,他們會輻射和影響更多學生,持續豐富當地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水平。
同樣,獲得「最佳實踐大學」榮譽的天津大學形成了獨特的「家國情懷」教育實踐體系。截至目前,天津大學已經在全國近30個省份建立起100個鄉村實踐基地,累計建立實踐育人共同體基地326個。
天津大學興學之路實踐團隊代表魏天元介紹說,通過學生義賣、校友捐助等方式,團隊在甘肅、新疆、湖南、廣西、四川、寧夏、青海、雲南等地的貧困地區建設100間夢想教室。「我們共有1598名志願者、163個志願集體,和支教對象保持2年至3年的長期固定交流」。
「這次交流會,激勵著我繼續與大學生一起學習,與祖國一起成長。」離開珠海前,不少參會教師在朋友圈曬出這樣的文字。
精神,薪火相傳;青春,生生不息。「相信故事待續,未來可期。」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茜 羅伊璠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