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威海參崴!北洋政府出兵遠東護僑往事(上)

2020-12-05 歷史研習社

文:蕭冰

眾所周知,海參崴是東北亞的良港名城,但每每提及此地,國人心中總有說不出的酸楚——160年前腐朽落後的清政府將其與外東北之廣袤河山拱手相讓!

北洋政府,即便在內亂不寧的情形下,曾毅然出兵宣示國威:陸軍收復外蒙、護送西伯利亞華工;海軍軍艦駐紮海參崴護僑,多少給了國人一些慰藉。

痛徹心扉的淪喪

海參崴位於綏芬河口海灣東岸,名字為滿語,意為海邊的小漁村。

自古以來,海參崴地區為我固有領土:唐朝時屬於粟末靺鞨人建立的君主制國家——渤海國的率賓府轄地;遼朝時屬上京道率賓府所管;金朝時屬上京路轄下恤品路所管;蒙元時稱永明城;明朝時屬木陽河衛;前清為吉林寧古塔副都統管轄之下。

1689年清俄籤訂的《尼布楚條約》中訂明海參崴屬清,但清朝國力不振,在1858年,黑龍江將軍奕山在俄寇壓力下簽訂《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清俄共管。兩年後,俄寇又與清廷籤訂《中俄北京條約》,正式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千米領土。

俄羅斯在海參崴築寨建港,改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即控制東方。海參崴成為俄在遠東發展政策上最重要的港口。

海參崴是一個天然良港,港底沒有暗礁,航行毫無阻礙。夏季氣候宜人,但冬季會凍港,時間約在11月,到次年2月間,港口為堅冰覆蓋,冰上甚至可以行駛馬車。

日俄戰爭中,海參崴曾被日本海軍派遣的分遣艦隊突襲。但由於有俄軍巡洋艦隊堅守,使日本海軍轉移目標攻擊遼東。

歐戰期間,海參崴港成為俄軍接收美援物資(如食物、引擎、武器)的主要地點,其重要性迅速竄升,成為俄主要商港之一。

中國在海參崴設有總領事館,還有民間組織中華總商會,當地華僑有兩萬多,都是山東籍,總領事和商會會長也是魯人。多數華僑在每年春季來到海參崴謀生,冬季封凍時回國。

長期居住在海參崴的華僑,主要聚居在中國街,靠開店鋪、做小買賣為生,他們與俄國人相處融洽,有的還娶了俄婦。中國街的市面與山東的街市完全一樣,有山東菜館,還有丹桂、瀛洲兩座戲園子,演員大多來自京、津,演出很受華僑們的歡迎。

民國六年8月,歐戰接近尾聲,中國的北洋政府終於達成了共識,宣布放棄中立,加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一方,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

中國成立了參戰處,由國務總理段祺瑞親自兼任參戰處督辦。段總理新編了一支由四個師組成的邊防軍,全部裝備都從日本購配。

11月,原本同屬協約國的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宣布退出。

運籌帷幄

1918年,英、法、美、日為首的協約國,決定組織十四國幹涉軍,出兵俄國。

北洋政府也應邀派海、陸軍前往海參崴——

一個團的陸軍部隊,是從邊防軍中紀律最好的魏宗瀚師挑選的,團長宋煥章。

海軍戰艦,則是當時政府兩艘最大、最好的軍艦之一——海容號巡洋艦。

伯力中華總商會在發給北京的電文中說:

「交通斷絕,險象環生,僑民生命,朝不保夕,伏惟鑑原,迅賜設法派兵保護。」

早在去年12月,外交部鑑於俄遠東局勢混亂,曾密函海軍部,商請派軍艦赴海參崴保護華僑。當時海軍部婉拒。外交部遂於1月19日將駐海總領事館的求助電報提交國務會議審議。

國務會議決定,由陸軍部牽頭,在奉天、吉林兩省,抽調陸軍進駐圖們江,保邊護僑。

當時的北洋政府,由段祺瑞的皖系軍閥控制,奉天、吉林兩省,則是由張作霖的奉系控制。兩者經常鬧矛盾,但在保護華僑的民族大義問題上,兩派罕見地保持了一致!

張作霖堅決擁護北京,從奉、吉兩省抽調了大批兵力,甚至還在華僑中推廣自我保護法:

一、財產造冊送交俄官,以為損失索賠根據;

二、緊急時懸掛國旗,標示華僑;

三、各商設團自衛……

1918年3月,國務會議決定派軍艦駐防海參崴,電令駐南京下關的海軍總司令饒懷文,先抽調二艘得力的巡洋艦前往。4月5日,政府應海參崴各國領事團的要求,正式確定選派海容號。

海容,二等巡洋艦,1896年從德國伏耳鏗廠訂造。同時訂造的,還有海籌、海琛兩艦。三艦為同型艦,艦長95.7米,寬12.4米,吃水5.8米,排水量2950噸,馬力7500匹,時速19.5海裡。艦上裝備克虜伯式150毫米炮3門、克式105毫米炮8門、克式60毫米炮2門、哈乞開斯式37毫米炮4門、馬克沁式8毫米機槍5門、魚雷發射管1個,載煤量580噸,載淡水量270噸,官兵263人。每艘軍艦的造價為16.3萬英鎊。

1898年5月14日,海容艦由德國派員護送,於7月27日先期駛抵大沽,成為日清戰後訂購來華的第一艘主力戰艦。

海容艦曾多次奉派到海外不辱使命,但出國參加多國聯合軍事行動卻是首次,經驗不足,加之時間緊迫,準備顯得非常忙亂。

海容艦向海軍部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報告,將各項所需,包括艦上人員、過冬設備、供應補給、糧餉服裝等一一列出,請予補充。海軍部原則上予準,補充了二十多名官兵,並準備了各種急需,在上海入塢勘底、檢修機器,準備揚帆。

宣揚國威,海陸並進

陸軍方面,中華健兒克服重重困難揚威外蒙及西伯利亞,狠狠教訓了所謂的哥薩克騎兵;外交部又在伊爾庫茨克一線保護僑民,從莫斯科和哈爾濱聯絡調運火車,全程護送,僅兩年內就搶運出三萬名被困華工。其生民武功遠超漢之竇憲,又燕然勒石!

俄寇不斷趁亂欺我華僑,燒殺淫掠無惡不作!

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外交抗議的同時,中國駐俄部隊也分兵進駐伯力、雙城子、海蘭泡等地,武裝護僑。

又有廟街事件——

1918 年政府出兵入俄的同時,為加強中俄界河的防務,還組建了吉黑江防艦隊北上。艦隊於1919年9月上旬到廟街。此時,駐紮在廟街的,不僅有俄國白軍,還有日軍。10 月份,紅軍不久攻入廟街,並將負隅頑抗的日軍包圍在日本領事館內,後來在中國大炮的幫助下,紅軍攻佔了日本領事館,擊斃日軍數十人,俘獲130餘人。

次年春天,蘇聯紅軍開始撤離時,指揮官下令將日俘全部處決。日軍捲土重來後,發現了慘案現場,並找到了中國軍隊支持紅軍的證據,派軍艦包圍了中國艦隊。

雙方相持數月,後因證據不足以及中國艦隊指揮官陳世英的強硬態度,在協約國各國的調停下,日軍無奈解除了對中國艦隊的包圍。

廟街事件,中國軍隊面對俄白軍以及日軍,勇敢宣示正義!

(未完待續,請繼續查看下篇)

相關焦點

  • 弱國強舉,北洋政府亮劍,出兵海參崴振國威
    這就是在民國的歷史當中可圈可點的出兵海參崴。這個地名對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地方,它曾是大清王朝的疆域。1860年6月(清鹹豐十年五月),俄羅斯軍隊趁清朝內外交困之機,出兵佔領了中國重要的港口海參崴,並將這片美麗的地方改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控制東方」,作為在遠東進一步擴張的基地以及出海港口。
  • 一百年前北洋政府武裝撤僑,軍艦開進海參崴,現在讀起來依然自豪
    十月革命後,俄境內(主要是遠東地區)滯留了一百多萬華僑,當時的蘇聯境內一片混亂,無論紅毛子還是白毛子,只要是扛著槍的老毛子,都把華僑當做予取予奪的金庫……。很多華僑被搶劫、還有很多華僑被強徵上了前線,告急信像雪片一樣飛到了中國。
  • 海參崴100多年前的老照片,封存在歷史影像裡的中國人
    如果沒有現存至今的那麼多的舊照片,我們已經很難在海參崴找到更多的中國人的歷史蹤跡了。雖然現在海參崴能見到很多的華僑,但幾乎沒有土生土長的華人。有兩塊明代永寧寺漢字石碑,立在海參崴最大的阿爾謝涅夫博物館內。這是能夠證明中國明朝政府在黑龍江下遊地區有效行使主權的歷史鐵證,但俄羅斯人大咧咧的在自己的博物館內陳列著,更多的是在展示著自己霸佔東方的「功績」。
  • 海參崴是如何成為俄國港口的?
    今天我們講講海參崴(符拉迪沃斯託克)的故事文字:焦叔 | 製圖:孫綠 | 編輯:大綠符拉迪沃斯託克市,意為「東方統治者」、「徵服東方」,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首府,位於中朝俄交界之處。在臺灣海參崴是正式名稱,而在中國地圖上這個城市的正式標註則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是對俄文名字的音譯。
  • 海參崴,俄羅斯人口中的「舊金山」
    海參崴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科教、經濟、文化中心,是俄羅斯遠東最大港口城市,旅遊勝地,也是俄羅斯遠東地區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海參崴還是俄羅斯海軍第二大艦隊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有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遠東分部、太平洋漁業與海洋學研究所及遠東聯邦大學等多所高等學校。 海參崴它曾存在於《七月與安生》中; 它也出現在了電影《颱風》的皇帝級對決中;而周杰倫專輯《七裡香》的封面也有它的身影。
  • 留學海參崴——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
    這座濱海城市的非官方中文名稱是海參崴,始建於1860年,最初作為軍事要塞。在蘇維埃時代,要到這個城市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海參崴是太平洋艦隊的駐地中心之一。但大概沒有任何一個俄羅斯城市在蘇聯解體之後能像它這般對外界開放。這邊是俄羅斯遠東的首府—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
  • 海參崴,俄羅斯的「遠東異類」
    濱海邊疆區的首府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就是非典型的俄羅斯城市。不談中俄領土歷史,單純解構符拉迪沃斯託克與當地的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筆者18到19年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生活近一年,見識了這個交織著中國韓國日本文化、由不同族群與發達的跨國貿易構成的奇怪但是非常有趣的遠東首府城市。
  • 中國丟失的海參崴,為何至今難以收復?
    晚清的中國,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還是文化上,都被歐美各國所碾壓,任意欺辱。落後就要挨打,歷史無情地證明了這一點。沙俄和清朝曾有過多次領土糾紛,雖然在清康熙年間清朝和沙俄籤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屬於清朝,但是,清朝中葉國勢日衰,鴉片戰爭後,1858年清政府與沙俄籤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
  • 俄羅斯佔領了遠東地區,那原住民都去了哪裡?真相令人難受!
    當俄羅斯侵佔遠東的時候,我們遠東的居民並不像我們關內的居民那樣文明,根據記載,當俄羅斯人到達海參崴的時候,當地的居民就縮聚在一個小島上(現在的遠東大學新校址所在地),生活極其落後。其次,遠東地區不光是我們中國人,還有很多遊牧民族,包括涅涅茨人、鄂倫春人等。1900年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刻,沙皇俄國出兵佔領了江東64屯地區,並屠殺了7000多名中國各民族同胞。
  • 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港區域將擴增
    *閱讀本文預計需要3分鐘 11月28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網站上發布了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米舒斯京於根據政府令規定,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港的區域將擴增。 根據第3119號政府令,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港擴增的區域中將包括土地和部分水域。根據最新規劃,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港新增區域中將建設一個用於煤炭轉運的海運碼頭,設計年吞吐量為2000萬噸。
  • 我國是怎樣失去海參崴的,其價值有多重要
    海參崴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國人對其著特殊的情懷。早在明朝的時候,海參崴就已經是我國外東北地區的固有領土,到清朝的時候,外東北隸屬於吉林將軍管轄。海參崴位於亞歐大陸東北部,阿穆爾半島最南端。1860年清政府被迫與沙俄籤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割讓給沙俄政府,沙俄將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俄語意為統治東方。至此海參崴離開了我國的懷抱。明清時候,我國對海參崴的開發利用沒有達到國家戰略層面,明朝時國家發展重點在江浙滬地帶。而清朝時,國家發展也是集中在中原腹地及東南沿海,對外東北地區的開發也是比較少。
  • 符拉迪沃斯託克,原名海參崴,為中國領土
    原名海參崴,清朝時為中國領土,劃為吉林將軍隸下,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域割讓給俄羅斯,俄羅斯將其命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鎮東府"。符拉迪沃斯託克現為俄羅斯遠東最重要的城市,亦為俄羅斯海軍第二大艦隊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總人口約60萬,主要是俄羅斯人和中國俄羅斯族人。
  • 海參崴——符拉迪沃斯託克;——離開祖國懷抱已經160年!
    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海參崴、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清戰敗,1858年與沙俄籤訂《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大清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海參崴庫頁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 北洋水師墓竣工 清政府出資興建屬於中國政府飛地
    14日在聖約翰墓園舉行的水兵墓修繕竣工儀式上,施工驗收單位北京建工國際英國公司通報修繕工程驗收情況,並向中國駐英國大使館代表遞交了竣工報告。中國威海市、福州市等相關部門向墓地敬獻了花圈。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馬輝在修繕竣工儀式上說,在英中國留學生和僑界積極呼籲對水兵墓進行搶救性修繕,給予為國獻身者應有的尊嚴,幫助中國人民銘記歷史。
  • 同為不平等條約,為何香港能收回,海參崴卻不行?
    同為不平等條約,為何香港能收回,海參崴卻不行?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趁著其國內大亂。1918年-1920年,協約國以種種原因開始派兵對蘇俄進行武裝幹預,其中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也跟著湊熱鬧,派兵進駐海參崴。
  • 海參崴 為什麼中國要不回來了?
    滿人賦名此地 「海參崴」 ,意為 「海邊的小漁村」 。我們中國愛好和平,可以不再提及這段悲痛的往事,但請你們也不要挑起我們不願回首的那塊傷疤。既然傷口被你重新挑起,那麼我們就重新好好數一下這些傷疤!由於蘇俄對德單獨媾和,協約國非常不滿,出兵幹涉俄國內戰,中國北洋政府也派遣了2000軍隊和巡洋艦到海參崴護僑撤僑。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在我們很多人印象中,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軍隊不堪一擊,列強一恐嚇,就籤訂條約、割地賠款。其實,大清也有風光的時候,洋務運動後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戰鬥力在世界上名列第九,亞洲第一。從誕生那天起,日本海軍就在等待一個消滅北洋水師的機會。很快,機會來了。1894年2月15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皇帝請求大清出兵鎮壓,而日本也在等待這個挑釁機會。
  •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十大戰艦各有所蹤
    光緒十四年(1888)12月17日,清朝的北洋水師(又稱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這是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 老照片:清朝末年在海參崴生活的中國人 這座城市屬於我們的歷史
    17世紀的時候,隨著沙俄為了打通遠東出海口,不斷與清朝政府製造摩擦。康熙時期儘管中俄《尼布楚條約》明確規定了海參崴屬於中國,但後來隨著清王朝的國勢漸微,鴉片戰爭以後,沙俄政府於1858年強迫清政府籤訂了《璦琿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劃為中俄共管。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為何清政府不再支持洋務運動
    1874年4月27日,日本藉口琉球「牡丹社事件」,直接出兵攻打臺灣。為的就是實現首次成功對外擴張。鑑於日本已經1871年就已經出兵攻打過臺灣。所以這兩次戰爭引起了當時清政府高層的重視,海防安全被提到日事議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