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玉林人都關注→ 玉林晚報
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腳步越來越快,不僅有阿里巴巴和騰訊分別投資的「十薈團」和「興盛優選」,美團、拼多多、滴嘀也大幹快上,打起了「群架」。一邊地推鐵軍活躍在大街小巷,掃街、掃樓、拉團長;另一邊社區大媽也樂了,1分錢一筐的雞蛋,不要錢的大蔥,免費領的水果,各平臺的羊毛薅都薅不完。此時,玉林的社區團購「戰況」如何?
自帶流量的他們成了「團長」
陳寧在玉東某小區門前經營著一家便利店,便利店生意越來越難做,陳寧先是騰出一半店面做起了菜鳥驛站,2個月前,他成了美團優選的團長。陳寧感嘆道,「生意難做,什麼容易做就得跟上,我們只能跟著時代走。」
楊紅推著板車送貨上門
「每天都有幾撥各平臺的地推員來找我做團長,一條街就十幾個團長。」陳寧說,做團長最重要的是積累人脈,但做的人太多,單量被攤薄。團長的提成大多是銷售額的10%-20%,他一天有一百幾十單,刨除人工和定期在群裡發紅包、福利等,一個月能多掙一兩千元。
楊紅是名家庭主婦,今年5月,十薈團的地推找到她,幫她「拉人、做團長」,由公司出禮品,楊紅在小區門口擺攤,「只要添加微信就送禮物」。
通過這種方式,楊紅加到了700多名小區業主,建了2個團購群。「只要你有微信群,根本不用宣傳,就有一個又一個的平臺來找你做團長。」綜合對比幾個平臺後,今年10月,楊紅開始改當興盛優選的團長。
平臺「混戰」,他們的收入也受影響
建群、推連結、收貨、發貨、售後,是每個團長的日常。為了贏得更多顧客,楊紅選擇送貨上門。
每天上午9時許,接貨後,楊紅便推著自製的板車,把蔬菜、水果、牛奶等貨品按單送貨上門。楊紅說,平臺多、團長多,每個團長都在搶客、搶單,她的不少顧客也被小區門口的菜鳥驛站搶走了,她最多的一天只掙到300多元。但有的團長,一天的銷售提成就有1000多元。
楊紅一邊對配送單一邊給顧客拿貨
各大平臺為了搶佔市場有多「拼」?記者採訪時看到,玉東一小區門口,相距三四百米的三家門店,竟然分別在門口兩側同時貼著橙心優選、美團優選的宣傳海報、二維碼。
「興盛優選在玉林就有上千個點,僅玉東就有五六十個。在玉林每天的單量都過萬。」朱先生是興盛優選的一名配送員,負責玉東的配送,每天凌晨四五點鐘,他就開著小貨車到玉林分揀中心拉貨,然後配送到玉東各個團長處。每天跑四五個小時,朱先生的月收入輕鬆超萬元。
「現在平臺多了,打群架似的,我們每天也少了兩三千單。」朱先生說,他們的收入和單量直接掛鈎,單量減少,他的收入也隨之減少了。
平臺瘋狂補貼,實體店被「幹倒」
這兩個月來,楊紅明顯感覺各大平臺的補貼力度不斷增大, 「2斤多的土雞15元」、「1分錢一袋鹽」、「2元一瓶10斤重的洗衣液,1000件一秒鐘搶完」……各種「秒殺爆款價」讓小區裡的大爺大媽們興奮得紛紛抄起手機,加入了「薅羊毛大軍」。
「平臺燒錢吸引用戶,想讓客戶養成單一的消費習慣。他們這些補貼,消費者是樂了,但實體店越來越難做了。我們小區每一棟樓都有人做團購,單我們9棟就有四五個兼職做社區團購的團長。」楊紅指了指小區外圍說,「之前小區外先後新開了兩家小超市,結果開一家倒一家」。
小區便利店、菜鳥驛站成了社區團購的取貨點
「每次去送貨,小區外那菜店老闆見到我都會半開玩笑半抱怨地說,『生意都被我搶走了』。在楊紅看來,這些實體店就是被社區團購平臺、團長們「幹倒」的。
既是團長也是便利店主,面對社區團購的快速發展,陳寧隱隱擔憂,「對實體店特別是小超市,影響太大了。顧客是賺了,但實體店很難熬。平臺上有些商品的價格,我們拿貨價都拿不到,有些門店老闆還在平臺上下單搶貨來賣。」
日前,「社區團購發起燒錢大戰」的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燒錢補貼、壟斷流量,最後漲價割韭菜。」網友們質疑,這種慣用的老套路,像極了當初網約車大戰、共享單車大戰,對消費者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文中人物部分為化名)
關於我們
圖文採集:記者 龐獻
原標題:《雞蛋1分錢、蔥免費…社區團購燒錢「賣菜」,小店直呼被「幹倒」》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