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呂氏春秋》有言,「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化脈絡中,都流淌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我國不僅僅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遼闊土地,更有著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歷史文化,歷史的深厚底蘊和地大物博的特點,促使中國成為了民族眾多的統一國家。
01
即便各民族之間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習俗,但是根深蒂固的兼容並包思想,和國家在思想上的正確領導,我國展現出的,是一幅相互包容、共同進步、協同發展的和諧景象。同時,受經緯跨度大的客觀地理影響,我國南北氣候差異巨大,大家賴以生存的農作物也截然不同,但這並不妨礙我國農業產品之間的交互,從而達到供求平衡。
但是,並非所有的多民族國家都能像我們一樣——環境問題處理得當、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相對穩定……哪怕只是達成其中一項,對於一些國家而言都是舉步維艱。比如國土面積同樣廣大的印度,衛生問題早成為印度政府的心頭大患,這其中又以水汙染問題最為嚴峻。
印度的水汙染問題已經長時間影響著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不久前,有媒體報導稱印度一些地區所爆發的怪病就極有可能是水汙染問題導致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使得許許多多的小國家深受其害。
02
其次就是越南,越南位於中國南部,國土狹長,面積僅約33萬平方公裡,和與之接壤的我國雲南省面積相差無幾。而他們受困於面積狹小導致的眾多問題也使越南人民焦頭爛額,甚至有越南人快愁哭了。關注時事便可知,困擾越南人民的問題並不是什麼神乎奇乎的棘手問題,僅僅是一種蝦的泛濫——羅氏蝦。羅氏蝦是一種破壞力極強的蝦,其可怕程度令越南人聞「蝦」變色。不過其可怕之處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呢?
首先,就在於羅氏蝦雖然是一種存活於江河裡的淡水蝦,但被稱之為「蝦王」的羅氏蝦自有它的過人之處——繁衍能力驚人。只要是淡水和羅氏蝦並存之處,哪怕羅氏蝦的最初的數量並不多,但用不了多久,所到之處也能迅速被羅氏蝦侵略,而這些都得益於羅氏蝦對環境超強的適應能力和繁衍後代的超級速度。嚴格來說,一條河裡只要沒有羅氏蝦的天敵,只需要短短一年,這條河就會被羅氏蝦瘋狂侵佔。
受災最嚴重的就是越南的「母親河」,湄公河,這條越南人民賴以生存的河流,自從羅氏蝦的侵入並大量繁殖後,河流生態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生物鏈斷裂,生態平衡被打破,從而也導致湄公河水質變差,而這直接給越南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困難。
03
當然,越南人民也並非完全對羅氏蝦束手無策。羅氏蝦作為一種高營養且烹飪後口感很好的食材,也成為了越南當地常出現在餐桌上的餐食,甚至逐漸發展成一種越南特色菜。但是,越南人口並不多,光靠吃並不足以解決繁殖迅速地羅氏蝦。更何況,尚未被解決的越南水質問題也導致羅氏蝦繁殖環境變差,品質每況愈下,可食用性急劇降低,致使羅氏蝦泛濫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中國網友卻表示:巴不得在中國泛濫呢!
其實我們國內也有羅氏蝦這一物種,但分布並不廣泛,1976年自日本引進,主要在南方十多個省推廣養殖,以廣東發展最快。羅氏蝦原產泰國緬甸,不耐低溫,生長適宜水溫為二十到三十度,這一要求就大大限制了羅氏蝦在我國的分布區域;其次,羅氏蝦對水體溶氧量要求較高,國內適宜水域有限,所以不像越南那樣泛濫成災。
更何況,中國吃貨們的力量可是很強大的!人數眾多的中國吃貨的消化速度比羅氏蝦的繁衍速度強上許多倍,想像一下,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場景。當然,互助一直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一些中國人民在得知越南深受羅氏蝦困擾之後積極組織,相繼購買越南羅氏蝦以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然而這些方法也只是杯水車薪,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羅氏蝦泛濫問題。
結語
不過,儘管現在還沒有具體可行的辦法解決越南羅氏蝦泛濫的問題,但如果越南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水汙染得到治理,生態逐漸平衡,總有一天羅氏蝦和當地水源可以達到一種良性變化。而這也給我們深刻警示,對於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我們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