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河流走水、小雜魚鬧窩,普遍採用的做法是添加鉛皮,打開鉛皮座兩端的太空豆,將上側太空豆上移5公分,即常說的跑鉛釣法。不過越來越多的釣友發現,跑鉛釣法的實際應用與設計初衷存在不小的差距。本文深挖跑鉛釣法,看能否找到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避開雜魚,也許是一廂情願
開篇描述了跑鉛釣法的兩個核心作用,其中一個是重鉛帶鉤餌快速沉底、就位,減少小雜魚截口的發生,同時過濾許多雜亂信號。但跑鉛釣法可避開雜魚,實則是抗走水作用的副產物!
筆者請教多位資深老釣友,基本持相同的看法:遇到颳風、走水,跑鉛釣法穩定浮漂,效果顯著。但跑鉛釣法對小雜魚鬧窩,顯得力不從心。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雜魚鬧窩根本原因是白條、麥穗、趴地虎被香氣濃鬱的氣味吸引,散落、霧化的餌料分子在窩點飛舞,又恰好提供了良好適口性的食物,進一步加劇了雜魚的聚集。
跑鉛釣法,鉛墜重力遠大於浮漂浮力,帶動鉤餌快速沉底,的確可減少餌料在水層中途的滯留時間,小雜魚截口發生的機率大大減少,但鉤餌就位後,是無法躲避雜魚的叼啄、啃食。筆者曾有水下攝像機,拍攝雜魚蠶食餌料的情況,發現水下3米仍然有大量趴地虎類似的雜魚,它們圍繞窩料、餌料,不停的碰撞、撕扯,窩子烏煙瘴氣,帶動餌料上下飛舞,重鉛作用下,浮漂動作減少了許多,但改變蠶食的還是被蠶食,不得換成發酵玉米等大餌、硬餌。但此時不用跑鉛釣法,雜魚也不愛好這類餌料。與筆者類似體驗的釣友並不少,添加的鉛皮怕打的水面撲通地響,實際效果不理想,很大原因是低估了雜魚的力氣,尾巴靠著眼的小魚,拉得浮漂相似跳芭蕾舞。
無法「跑」的鉛墜,也許更符合實際
跑鉛設計思路並無問題,重鉛沉底,魚吞食餌料隨即遊動,帶動鉤餌、子線在鉛墜裡滑動。個別網絡視頻作者,也信誓旦旦邊介紹,邊用手拽動子線在鉛墜滑行。但現實中這種理想狀態幾乎從未實現,首先鉤餌、子線能位於鉛墜的正前方,就有不小的難度。重鉛加速鉤餌的下落,且鉤餌在鉛墜上方,鉛墜就位後,鉤餌才著底,期間很可能位置出現偏移,以至於鉤餌與鉛墜有不小的夾角,這時魚在拉動子線動作,很可能子線並不滑動,而是帶著鉛墜左右擺動!
其次魚的覓食姿勢。鯽魚低頭覓食,吞食餌料後抬頭離開:有時斜向上往中上層水域遊動,有時向前方遊動,有時轉身離開,但不管如何遊動,鉤餌位置都處於高位,鉛墜受力很可能浮起,離開水底,反而出現黑漂或頂漂的漂相。鯉魚有拱土覓食的習慣,如果水底窩料多,吞食餌料後還積極覓食,鯉魚力量大,順勢把鉛墜脫離水底。另外魚咬鉤後,刺痛感強烈,魚應激反應強烈,顯得躁動,遊弋動作迅速、凌亂,也會加劇上述行為。所以鉛墜躺在水底,子線快速在其中滑行,實際中少有。
寫在後面
本文並非否定跑鉛釣法,它在穩定浮漂確實效果不錯,本文重點更多是理順它的工作原理,也許了解這些,釣友或許受到啟發,延伸出新的釣法,以彌補跑鉛釣法的不足之處。再者雜魚鬧窩,並不是一個釣法所能解決的,即便是把餌料增加粘度,實際中也並不理想,絕大多數鉤刺一個玉米粒,改守鯉魚,或者乾脆收竿回家,而這就是垂釣的現狀。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