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人對野釣都情有獨鍾,雖然野釣資源日趨匱乏,但是這種無拘無束,接近大自然的狀態,卻充滿了魅力。不過在野釣環境中魚情水情都比較複雜,有些魚情處理起來就非常棘手,讓許多釣友非常困擾。
野釣的時候碰到小雜魚鬧窩是特別煩的,如果是白條、小翹嘴鬧窩倒是也還好,浮漂出現一些雜亂無章的信號也還可以把它釣上來,但是碰到更小的小雜魚鬧窩,就真的頭痛,比如趴地虎、棍子魚、鰟鮍魚等。這些小雜魚嘴巴特別小,很難釣的上來,卻又非常貪吃,一旦進了窩,真能把窩子給攪和了。
小雜魚鬧鉤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正常垂釣,儘管我們通過調整線組、浮漂、改變釣法等來應對,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想徹底解決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餌料方面的調整,雖然可以通過讓餌料沒有霧化來達到躲避小雜魚的問題,但同時也會降低誘魚的效果,使漁獲大大減少,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餌料既能躲避雜魚,又能發揮極強的誘魚效果呢?
有的,下面分享這種釣法,輕鬆避開小雜魚!
野釣麻團釣法
一般在遇見小雜魚鬧窩時,除了調漂調餌料狀態,還有一種比較常用的釣法就是麻團釣法,這種釣法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通過在搓餌中加入少量的粘粉,然後上鉤後直接把顆粒粘在餌料上,進水後包裹在外面的顆粒會慢慢的脫落入水,即使雜魚鬧餌,也會先搶食外面包括的顆粒,而鉤上的釣餌會安全落底,仍然能起到誘釣的作用;
麻團釣法是許多經常釣黑坑的釣友非常熟悉的釣法,事實上這種釣法不僅適合黑坑塘釣使用,同樣也適用於野釣時使用,不過具體的使用中會有所區別。
常用的搓餌或拉餌黏顆粒誘釣法,是誘與釣的結合,即有顆粒誘魚又有餌蕊釣魚,突出了其引誘魚食餌的誘性。實際現象是,從拋竿到雙餌入水時,顆粒就開始從釣餌上脫落直擊底部,在慢慢的化開,使底部鋪上一層慢化開的餌層。起到從餌料落水開始至底的誘魚作用。
野釣的時候,我們就要把粘的顆粒換一下了,可以改用酒泡小米,玉米糝、大米、麥粒或者小雞飼料這種大顆粒的天然穀物窩料。
野釣鯽魚和鯉魚時,因為鯽魚和鯉魚都有一個共性,都喜食酒味餌料餌。所以我們在配置餌芯和顆粒時,掌握配置釣餌的味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更是在於顆粒和餌蕊的搭配結合。
野釣麻團釣法的餌芯,商品餌我們可以選酒香或酵香型餌料開成軟粘餌。(加入10~20%左右粘粉增加餌料黏性),具體以外部所粘麻團顆粒而定,當我們採用顆粒粘到軟粘的餌團上面以後,由於這種顆粒不會霧化,在入水後以後慢慢脫落,再加上軟粘的餌芯也霧化極慢,所以就可以非常好的減少小魚鬧鉤的現象,同時酒泡小米,麥粒、這類酒香穀物型的餌料,入水以後,對野生鯉魚,鯽魚等魚種的誘惑力極大,並且能降低他們的警惕性。
這種釣法,在小魚鬧窩比較嚴重的水域使用,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並能有效的抗小雜魚、能實現小中釣大。釣友們如果下次再遇到小魚鬧鉤嚴重的魚情,不妨按照這種方法試一下,漁獲肯定會非常不錯!
希望這種釣法可以帶給釣友一點幫助或啟發。釣友們有什麼好辦法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各地的魚情水情都有不同,方法也有所不同。喜歡本文請點讚、關注、分享給更多的釣友!您的讚賞是激勵我創作的最大動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