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2020-12-20 騰訊網

這個新品牌定會成為中國乳業市場一位新晉的大玩家。

全文3220字,閱讀約需7分鐘

文 | 張凱倫

編輯 | 楊旭然

本文核心觀點

1、和伊利的競爭陷入膠著,蒙牛與可口可樂的合作,或成為其破局的關鍵。

2、押注低溫奶,是蒙牛與伊利進行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

3、冷鏈物流亟待完善,為低溫奶品牌在多區域崛起創造條件。

快消品界看似離譜的跨界合作又多了一對。

天眼查信息顯示,可口可樂和蒙牛合資打造的「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在今年10月底正式成立,公司註冊地位於安徽蚌埠五河經濟開發區。據官方消息透露,二者將合資打造一個全新的低溫奶品牌。

兩大快消巨頭的合作,其實早有蛛絲馬跡。

今年5月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已發布信息稱,可口可樂與蒙牛新設合營企業案已於4月底審結。這意味著二者的合作早已拿到相關監管部門的「通關卡」。

跨界合作,早已成為企業間共同尋求新增長的有力方式。

可口可樂對乳製品領域早已蓄勢待發,今年1月已同意全面收購美國乳製品飲料品牌Fairlife。此次和蒙牛合作,也是看中了蒙牛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奶源基礎。

於蒙牛而言,合作則有著更深的意圖——不僅能藉助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更是與伊利角逐多年後的一次重要破局機會。

蒙牛的如意算盤

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創業前期,蒙牛近乎瘋狂地追趕伊利,終於在2010年實現反超。不過伊利憑藉營銷和渠道很快趕上,再次奪走行業龍頭寶座。

中國乳業兩大巨頭的差距在彼此的追趕中被逐漸放大。

2019年,蒙牛實現營收790.3億元,伊利營收為902.2億元,超蒙牛近100億元。

市值上差距則更明顯。截至11月16日收盤,伊利市值達2331億元,蒙牛市值1627.95億港幣,折合人民幣1386億元,比伊利少了近1000億元。

蒙牛與伊利的主營業務極其相似,都由液態奶、奶粉和冷飲三大產品構成。但這幾年,伊利開始聚焦常溫優勢,進行橫向拓展品類,不斷拓寬護城河,市佔率增速已經超越蒙牛。

2019年,伊利與蒙牛在常溫液態奶市場的佔有率分別是37.8%和27.2%,二者之間差距比較明顯。

產品端的數據更說明問題。

伊利目前手握三大「百億級單品」,分別是伊利純牛奶、安慕希和金典,還有11個銷售額過10億的「爆款」單品。尤其是安慕希,已連續多年成為伊利的核心收入來源,僅2019年實現銷售額200億元,市場佔有率高達60%。

蒙牛以特侖蘇和純甄兩大百億單品與之抗衡,但單品盈利能力皆不及伊利,其他產品多反響平平。綜合比較而言,蒙牛的確遜於伊利,尤其是在常溫奶領域。

蒙牛並沒有打算一直被伊利甩在後面。

2017年,蒙牛宣告其「雙千億目標」,即公司於2020年銷售額達到千億,市值破千億。

接下來,收購、併購、整合上遊奶源企業等,蒙牛以一系列資本運作來加速業務推進。2018年,蒙牛的奶粉業務實現了48.9%的高速增長,這背後離不開收購君樂寶、雅士利帶來的驅動效應。

從整體的財報數據來看,伊利在液態奶、奶粉及奶製品、冷飲這三大主要業務上,依然保持著對蒙牛的全面領先。

距離目標年份結束還有不到兩個月時間,蒙牛的市值目標已經達到。但受疫情影響,銷售額目標卻並不理想,2020年上半年收入僅375.3億元,遠低於同期伊利營業收入。

面對這樣的情形,蒙牛亟需破局,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開拓新市場。背後有中糧做媒、有意轉型「全品類料公司」、跨界乳品行業的可口可樂,為蒙牛提供了機會。

這次合作入局的低溫奶市場,正是蒙牛一直尋找的新的發力點。

低溫奶賽道的「大生意」

蒙牛作為常溫奶巨頭,入局低溫奶市場,其實是「蓄謀已久」。

尼爾森數據顯示,加拿大、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巴氏低溫奶市場份額都在99%以上,但我國目前巴氏低溫奶的市場份額僅有15.2%,遠低於常溫奶84.8%的市佔率。這樣的差距,也正是中國低溫奶的增長空間。

蒙牛注意到這一機會,決心押注低溫奶領域,與主打常溫奶的伊利進行差異化競爭。

2017年4月,蒙牛正式成立鮮奶事業部,打造了低溫奶子品牌「每日鮮語」和「現代牧場」。根據蒙牛方面的披露,隨著消費者對低溫鮮奶的需求日益熱烈,每日鮮語迎來快速增長,2019年同比增長近500%。

蒙牛2019年成績單還顯示,其低溫酸奶連續15年排名行業第一。

有著巨大成長潛力的低溫奶,在行業內逐漸變得引人注目。

2019年,整個巴氏奶市場的規模達到343億元。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巴氏奶的年增速自2011年以來基本保持在7%以上,2015-2019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達到8.8%。

反觀常溫奶,歐睿數據顯示,其增速和消費量自2014年來開始逐步放緩,其中2017、2018 年還出現負增長。

佔比低、潛力大的低溫奶賽道,吸引了不少乳企加入。

我國經營低溫乳製品產品的企業已超過400家,乳企競相爭奪的背後,核心因素在於低溫奶毛利率比常溫奶高10%-20%。

但低溫奶也比常溫奶受限條件多。鏈設備、運輸距離等因素,都對低溫奶的發展的形成一定阻力。

要保證飲品的風味,低溫奶的行業布局需嚴格遵照「圓心-半徑」理論。即產能的覆蓋範圍就是奶源地為圓心,冷鏈能力為半徑。奶源地越多,冷鏈能力越強,就能佔據更大的市場。這也成為了眾多乳企紛紛搶佔奶源地的原因之一。

目前國內的低溫奶市場並未形成寡頭格局。不少乳企依託區域市場優勢,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野蠻生長,比如華北地區的君樂寶,江浙滬地區的光明,西南地區的新希望等,在廣東地區還活躍著大量的地方品牌,如風行、香滿樓等。

有行業內人士認為,諸侯林立的市場格局,意味著蒙牛有機會憑藉全國布局的渠道和資金優勢,打通全國市場成為那個「統一者」。

「可牛了」能否實現雙贏?

整個低溫奶市場中,幾乎各大乳企都已完成布局,或是走在布局的路上。但參與者越多,就意味著市場份額的瓜分者越多。

蒙牛和可口可樂兩大巨頭的合作,雖然可以速成新品牌,但中外合資企業歷來充滿不確定性,是否可以產生1+1>2的效果仍不好說。

目前在全國低溫奶品牌中,排名較靠前的乳企仍是以光明為代表的全國性乳企,和以新希望、三元為代表的區域性品牌,伊利、蒙牛反而像是低溫奶賽道的追趕者。

為何會造成這種局面?

分析當下的低溫奶市場,兩大巨頭其實並不具備核心優勢。數據顯示,伊利、蒙牛兩大巨頭的常溫奶業務仍是主要收入來源,大部分資源都集中在此。

目前低溫奶仍只能在奶源地周圍300-500公裡實現配送,中國有近50%的乳品銷售來自農村和鄉鎮,然而我們的冷鏈運輸,到今天仍然不足以覆蓋農村和鄉鎮市場。

中國幅員遼闊,超過70%佔比的優質奶源主要集中在北方,但消費市場卻偏向南方。即使是伊利、蒙牛這樣的巨頭,也無法讓低溫奶迅速覆蓋全國。

伊利、蒙牛這類全國性乳企,亦或未來要打造的低溫奶新品牌,若想實現區域全覆蓋,最關鍵的還是依靠基礎設施的推動。冷鏈物流是限制短保食品發展半徑的主要因素,冷鏈物流的快速完善,才能為整個「短保」食品類的多區域同時崛起創造條件。

從行業競爭角度來看,企業對優質奶源及低溫奶市場的搶奪已經到達白熱化階段。「可牛了」的對手們正在以20%左右的年增速快速增長。

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等老牌乳企加大投入布局,君樂寶、新希望、華明牧場等區域新品牌也在紛紛試水並佔據一席之地,外來者即使有資金優勢,也不容易進入當地市場。

已有海外乳製品業務布局的可口可樂,是否能夠將其經驗複製到國內還不好判斷,低溫奶運營經驗的匱乏,也給最終的合作帶來了一份不確定性。

擁有兩大巨頭品牌的強大背書,但能否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殺出重圍,「可牛了」也有待時間的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新品牌定會成為中國乳業市場一位新晉的大玩家。

寫在最後

在蒙牛提出雙千億目標之前,伊利董事長潘剛就提出了2020年「五強千億」的戰略目標——2020年進入世界乳業前五強、營收超千億。

伊利的「五強」目標在近日提前實現。在荷蘭合作銀行公布的2020年「全球乳業二十強」榜單中,伊利集團成功躋身五強,成為第一家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家進入全球5強的亞洲乳企。有行業人士分析,根據其上半年財務表現,其2020年營收超千億的目標,在年底也有望實現。

被可口可樂推著往前走的蒙牛,需要走得再快一些,才不至於落得太遠。

參考資料:

1.《雙寡頭格局穩定,行業理性競爭》,開源證券

2.《低溫奶專題報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未來智庫

3.《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新經銷

本文由億歐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COMMEND

相關焦點

  • 蒙牛兌可口可樂,可牛了,誰是背後最大贏家
    可口可樂作為一家百年老店,其一手締造了經久不衰的可樂文化,而蒙牛也是中國的老牌乳製品企業,兩家企業的歲數加起來已經超過150年。然而最近他們卻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可牛了"。
  • 「工業觀察」可口可樂與蒙牛新公司「可牛了」!
    最近,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口可樂與蒙牛「聯姻」開公司了!名字就叫做 「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乍一看,這名字還挺高傲,但仔細想想還真沒毛病。然而,當官方正式公布「可牛了」這個帶點調侃意味的名字時,不少人還是被驚到了。隨後,在官方「跑偏式」起名的帶領下,網友們先後腦洞大開地為這家新公司延展出了不少奇奇怪怪、可可愛愛的名字。其他公司的CP名也給安排上了。
  • 蒙牛和可口可樂有「可牛了」,伊利和百事來一個「伊百分」嗎?
    ,此舉引發熱議,網友們紛紛表示好奇,可牛了到底是何方神聖? 報導|消費界 天眼查顯示,可口可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可口可樂」)和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牛」)共同出資設立的「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成立日期為10月28日,註冊資本6685.94萬美元,註冊地在安徽蚌埠市五河經濟開發區,經營範圍為生產
  • 可口可樂和蒙牛開了一家公司「可牛了」!
    可口可樂和蒙牛開了一家公司「可牛了」! 可口可樂+蒙牛=可牛了 這麼隨意的起名方式 也是勾起了廣大網友們的興趣
  • 可口可樂蒙牛成立「可牛了」
    可口可樂蒙牛合資成立「可牛了」公司無獨有偶,據南方都市報,近期,「可口可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註冊登記手續,並取得了營業執照。
  • 可口可樂聯姻蒙牛,誕生了可牛了!
    10月28日,我國奶製品市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全球碳酸飲料巨頭可口可樂,與國內乳製品巨頭蒙牛來電了,他們聯姻誕生了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在安徽蚌埠進行了註冊,註冊資本為6885.94萬美元,而主要產品是生產、銷售和營銷低溫奶產品等,這種「碳酸味」的牛奶,牛不牛
  • 可口可樂與蒙牛合資公司浮出水面:叫「可牛了」
    (原標題:可口可樂與蒙牛合資公司浮出水面:是「可牛了」不是「可蒙了」)
  • 可口可樂與蒙牛成立新合資公司取名可牛了將成立全新鮮乳品牌
    美國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乳製品企業蒙牛成立合資公司,取名為「可牛了」,據報已完成工商註冊登記手續並取得了營業執照。分析認為,蒙牛可以藉助可樂公司優勢加速擴展海外市場,同時亦幫助可樂公司打入乳製品市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乳製品企業蒙牛成立合資公司,取名為「」可牛了」,據報已完成工商註冊登記手續並取得了營業執照。
  • 蒙牛乳業的「新戰爭」
    與伊利相比,兩者之間的差距在拉大,相比2018年伊利領先蒙牛100億的差距,2019年二者營收差距達到109.8億,伊利的扣非淨利潤是蒙牛的1.6倍——據伊利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伊利股份實現營業收入900.09億元,同比增長 13.9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69.34 億元。
  • 華為伊利蒙牛元氣森林,要做啤酒?
    雲酒頭條(微信號:雲酒頭條)通過企查查注意到,除了華為,近期申請涉啤酒飲料商標的企業不在少數,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自11月1日以來便新增多條商標申請信息,元氣森林在新增的多條「你可真行」商標中,也涉及到啤酒領域。目前,上述商標狀態均顯示「註冊申請中」。僅半個多月內,就有不同領域的四家企業註冊涉啤酒商標,這背後是什麼邏輯?難道它們都要做啤酒了?
  • 可口可樂與蒙牛合開「可牛了」公司,相關域名也太搶手了!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可口可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於10月28日正式成立,現已完成工商註冊登記手續,並取得了營業執照。由可口可樂大中華區運營事業部總裁Vamsi Mohan Thati出任董事長,總經理則由分管蒙牛鮮奶事業部的蒙牛集團副總裁羅彥擔任。
  • 可口可樂和蒙牛成立合資公司 名稱就叫「可牛了」!
    據報導,可口可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近日成立合資公司——「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目前,該合資公司已完成工商註冊登記手續,並取得了營業執照。可牛了乳製品公司正式成立根據啟信寶查詢信息來看,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由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可口可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持股,註冊資本6885.94萬美
  • 伊利蒙牛銷售旺季低價「火拼」
    日前,南都記者走訪了廣州各大賣場,發現蒙牛、伊利兩大企業促銷力度尤其大。業內分析,兩大龍頭企業大打價格戰除了衝銷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聯手擠壓地方市場。而又以伊利、蒙牛為首的兩大品牌促銷最「兇」,涉及的純牛奶系列及促銷幅度均是最大、最廣。在沃爾瑪、華潤萬家超市,伊利、蒙牛旗下多款系列產品參與促銷,其中在沃爾瑪,原價43 。2元的伊利純牛奶和原價42.7元的蒙牛純牛奶打折後的價格都為34 。8元。此外,伊利旗下的舒化無乳糖牛奶也參與促銷,和安慕希酸奶一起兩箱「捆綁」售價是69塊錢,折扣力度約為28%。
  • 伊利申請嗨皮牛夜等商標 網友:和蒙牛比誰更「牛」?
    伊利申請嗨皮牛夜等商標 網友:和蒙牛比誰更「牛」?繼此前蒙牛和可口可樂成立新公司命名為「可牛了」火了一把之後,近日伊利也有了自己的動作。近日,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多條「牛YEAR」、「嗨皮牛夜」商標。國際分類涉及方便食品、食品、醫藥、啤酒飲料等,狀態為商標申請中。
  • 可口可樂「聯姻」蒙牛乳業,可口可樂牌牛奶要來了?
    疫情之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兩位巨頭的跨界聯姻非常支持,從提案到結案僅用2天時間可謂是一路綠燈,之後大家對合體後的名字起可謂是腦洞大開,如今可口可樂和蒙牛聯姻的合資公司名字終於定了,叫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
  • 蒙牛伊利爭霸冠名界,飲料成為綜藝背後最大的金主
    另一邊,伊利今年打造的全新飲品優酸乳果果昔,通過冠名今年暑期最為火熱的綜藝《樂隊的夏天》,成功從眾多乳製品中脫穎而出,外加之與樂隊線上復活賽的聯動,讓伊利品牌的這一新款飲品一度在眾多線下實體超市中賣到售罄,賺得盆滿缽滿。縱觀國產綜藝冠名,各種飲料乳製品等佔據了大半壁江山,其中,蒙牛和伊利更是分外搶眼。
  • 乳製品行業真正贏家:一罐牛奶拿走75%利潤,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說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中國乳業,伊利和蒙牛是競爭對手。2018年,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年營收790億元,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家乳業巨頭的背後,卻有一個大贏家。在當今乳品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包裝。牛奶包裝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微不足道,而且也是低技術含量的。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例如上個月引起全網熱議的「可牛了」,並非我們平時聊天脫口而出的形容詞,而是蒙牛與可口可樂合作將中國乳業品牌推出國門而共同組建的新公司名。還有伊利在今年進博會上展出的金領冠睿護奶粉,其實是來自已成立六年的大洋洲生產基地。是的。
  • 拆解蒙牛:現在牛嗎?(上)
    文 / 港股頻道  出品 / 節點財經  不久前,蒙牛和可口可樂共同設立了一個合資公司,取名就叫「可牛了」(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以下統稱「可牛了」),這在網際網路圈收割了不小的關注度。真是的」、「艾瑪,咋不叫可猛了」……類似的段子層不出窮,連帶伊利和雪碧也被拉出來開涮,「伊百芬」、「伊了百了」、「可牛碧了」……  提起這個名字,蒙牛總裁盧敏放一臉自豪,"名字是我們一名員工想到的,大家都覺得不錯,就用了。「  看上去確實不錯,三分天真,四分傲嬌,五分霸氣,蒙牛就是「可牛了」。
  • 蒙牛否認策劃「聖元性早熟」事件 伊利將發布聲明
    中新網10月20日電(記者王槊)就日前流傳「蒙牛是聖元奶粉事件背後黑手」一事,中新網財經頻道分别致電蒙牛、伊利和聖元三家公司。其中蒙牛負責人對此說法予以堅決否認;聖元方面表示目前對此事件不便多說;伊利方面的負責人表示,目前伊利集團對此尚無評論,但會在相關聲明出臺後向媒體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