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製品行業真正贏家:一罐牛奶拿走75%利潤,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2020-12-21 爾東商業觀察

文:小郭

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身體的營養攝入,而牛奶是一種常見的補償性營養飲料。在過去的幾年裡,乳酸菌飲料已經成為最熱門的品種,國內品牌數量曾經達到100多個,但大多數都只是市場的經營者,只有那些龍頭品牌才能真正在這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說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中國乳業,伊利和蒙牛是競爭對手。2018年,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年營收790億元,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家乳業巨頭的背後,卻有一個大贏家。

在當今乳品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包裝。牛奶包裝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微不足道,而且也是低技術含量的。與其他飲料不同,牛奶的保質期很短,但隨著包裝技術的變化,乳製品的保質期可以延長到兩個月或更長。

伊利和蒙牛在生產鮮奶的初期都採用了低溫殺菌技術。雖然這種殺菌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中的營養成分,但牛奶不能長期保存,產品也不能長途運輸。長期以來,伊利和蒙牛的產品只能在周邊地區銷售,這大大限制了兩家公司的發展壯大。

在包裝方面,早期大多數牛奶是用玻璃瓶裝的,但玻璃瓶不僅質量高、重量重,而且成本高,大大增加了牛奶的成本。當然,牛奶的價格也不會低,因此,要使奶業更好地發展,就必須解決乳製品的包裝問題。在保證牛奶風味、延長貨架期的前提下,尋找引導包裝代替玻璃瓶包裝已迫在眉睫。

只有瑞典包裝公司利樂破了這一點,該公司擁有長期保存技術,使常溫牛奶能夠長距離運輸。因此,伊利、蒙牛等公司已與利樂達成合作關係。包裝問題解決後,伊利和蒙牛的乳製品也取得了快速發展,產品逐漸銷往世界各地。可以說,伊利和蒙牛這兩大乳業巨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利樂的包裝技術。

利樂公司成立於1952年,是利樂的創始人魯賓·漢斯·克裡斯蒂安·勞辛,看到了乳品包裝市場的機遇,開始了對技術的極大專注,最終在他的努力下,他成功地開發出了四面體形狀,主要原因是用PE、鋁箔和紙複合包裝而成的,這種四面體包裝在運輸過程中,可以拼接成六邊形,大大節省了運輸的空間,也可以有效地保證牛奶的質量。

此後,利樂憑藉這種非常特殊的牛奶包裝成功進入美國、新加坡等市場,並很快佔領了包裝行業的大部分市場。由於利樂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利樂不斷在世界各地推廣其產品。後來,利樂也在世界各地投資生產,然後銷售自己的包裝材料。

直到1972年,利樂公司瞄準這一巨大的市場,中國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在中國擁有上千條生產線,控制著70%的包裝市場,中國乳品行業至今,國內同行的企業還沒有掌握利樂公司類似的包裝技術。

2012年,利樂在中國市場的收入達到120億元人民幣,其中主要客戶是伊利和蒙牛,佔利樂在中國市場收入的近65%。

利樂包裝材料公司的盈利能力如何?據消息人士透露,乳製品企業每瓶牛奶的利潤只有25%,而利樂包裝的利潤佔75%,這使得利樂成為繼乳製品巨頭之後最大的贏家,伊利和蒙牛似乎也在為之努力。

當然,利樂的利潤並非憑空而來。利樂擁有5000多項專利,正在申請中的專利超過2500項。利樂憑藉其強大的包裝技術在當今行業中佔據了壟斷地位。2016年,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利樂違反了反壟斷法,並對其處以6.68億元的罰款。然而,利樂並沒有對巨額罰款提出上訴,因為這筆罰款對公司的利潤來說太小了。

但隨著國內企業的成長,國內企業也開始意識到過度依賴利樂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伊利安慕希也開始採用自己的設計。它採用的PET包裝都是自己生產加工或OEM生產,這是伊利擺脫利樂控制的第一步。目前,國內很多大型乳製品企業都開設了自己的包裝材料研發部門。

其實,依靠別人總歸是有風險的,最安全的還是依靠自己,所以,相信未來我國的乳製品也會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對此你怎麼看?

本文由爾東商業觀察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爾東商業觀察。

相關焦點

  • 中國乳製品行業幕後「王者」,掌控70%市場,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如今,在我國乳製品行業中,伊利和蒙牛這兩大巨頭,可以說是互為對手,2018年,作為行業領頭羊的伊利年營收為790億元,而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總額也將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大乳業巨頭背後,卻有著一個大贏家。 在如今的乳製品行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質包裝。也許在很多人眼裡,牛奶包裝不值一提,並且也沒有技術含量。
  • 中國乳業真正的壟斷者:伊利蒙牛為它「打工」,1盒奶攫取75%利潤
    牛奶消費的快速增長也催生了伊利、蒙牛等國民牛奶品牌,成為中國乳業的半邊天。根據日前伊利和蒙牛公布的2019年財報來看,2019年,伊利實現營收902.23億元,淨利潤達70億元;蒙牛營業收入達790億元,利潤達41億元。這一數據也表示,伊利已連續6年穩居亞洲乳業第一,營業收入也連續超百億增長。
  • 每年賺中國百億元 連蒙牛和伊利都為其打工 這家瑞典公司躺著賺錢
    誰都沒想到有一家靠紙做成的液體包裝盒,每年近乎從中國賺取近百億元,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連伊利、蒙牛、光明等乳業巨頭都在為其打工,淪為打工仔,近乎每盒抽取75%的利潤。很多人都不知道,無論中國牛奶市場是迅速發展,還是競爭多麼激烈殘酷,有一家瑞典公司利樂都能躺著就賺錢。都說落後就要挨打,向來都是這個道理。
  • 解碼乳製品行業「大亨」——伊利、蒙牛10年發展
    後來者居上蒙牛的「四連冠」曾經的蒙牛也是一頭猛獸。蒙牛早期超越伊利的歷程中,實現的不僅是業績的超越,更是利潤的超越,甚至一度是伊利的倍數級。2010年,也是在蒙牛最後一次蟬聯乳業冠軍的時候,蒙牛的淨利潤是12.37億元,伊利的淨利潤是7.77億元,蒙牛的淨利潤是伊利的1.6倍。
  • 百年老品牌,曾是乳製品行業冠軍,如今卻只能排在伊利和蒙牛之後
    牛奶就是大家公認的營養價值較高的飲品,成為了人們生活中補充營養的重要產品,而乳製品企業也隨著人們需求的增加,開始不斷的崛起壯大。如今市面上,銷量較好的乳製品品牌主要有兩個:蒙牛和伊利。但實際上,除了蒙牛和伊利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乳製品品牌,更早的出現在市面上,曾經是整個行業的龍頭老大。
  • 昔日中國最大乳製品巨頭,今與伊利相差100多億,蒙牛做錯了什麼
    文:涼熙 主編:朱邦凌大家都知道的是,伊利和蒙牛是中國的兩個標誌性牛奶行業。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兩家公司之間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在創辦蒙牛之前,曾任伊利公司副總裁。他為伊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乳製品巨頭蒙牛和伊利的恩仇,竟然還有這些說法
    說起來蒙牛和伊利,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這兩大品牌作為國內乳製品行業的龍頭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是非常的激烈。但是要是說起蒙牛的發家史,那也算是企業裡上演的現實版「回家的誘惑」前篇了,1983年伊利的董事長鄭俊懷破格提拔了一名很有能力的員工——牛根生,為什麼是破格呢?因為最初的牛根生只是一名刷奶瓶的工人。
  • 中國乳業20年:蒙牛伊利成「雙寡頭」,新品牌的機會在哪兒?
    市場為王時代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整個行業的容量相對較小,由於技術的限制,市場上以低溫殺菌的巴氏奶為主,不易保存,銷售半徑有限,難以規模化,市場上絕大部分都是區域性企業,尚未出現一個全國性品牌。此時現在的行業老大伊利,還是一個偏安於內蒙古草原的一家小乳企。1999年,牛根生創立蒙牛。
  • 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牛奶漲價潮來襲?
    究其原因,市場傳出伊利、蒙牛旗下牛奶產品提價風聲,行業性漲價或一觸即發。   乳業雙雄小幅提價   國盛證券1月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伊利公司於去年12月29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3%-5%。   這是一次久違的提價,伊利上一次直接提價,還要追溯至2013年。
  • 伊利蒙牛鬥法布局全國 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業內人士認為,蒙牛的舉動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他們已經將戰略目光轉向最有競爭力的主市場,同時以北京為核心的全國市場規劃已初露端倪,伊利和蒙牛的新一輪爭霸戰已悄然打響。蒙牛在北京通州建立的低溫生產線去年6月份就正式投產,總投資高達3.3億元人民幣,以每天70~80噸的產量直供北京,而伊利在北京密雲建立的年加工6萬噸的杯酸生產廠也早就正式投產。     行業專家認為,兩個乳品企業的巨頭都是來自內蒙,「草原」概念已不是吸引消費者的利器,而產品的營銷策劃、市場價格將對企業提出更大的挑戰。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押注奶酪(也被中國消費者稱為芝士、乾酪等)市場的大公司又多了起來,伊利、蒙牛這兩家乳製品市場「雙雄」也來了。但中國奶酪市場目前還是以進口品牌為主,本土的伊利、蒙牛目前都還是個挑戰者的角色。伊利在今年11月開始了在奶酪市場的新動作。
  • 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牛奶漲價潮來襲
    究其原因,市場傳出伊利、蒙牛旗下牛奶產品提價風聲,行業性漲價或一觸即發。  乳業雙雄小幅提價  國盛證券1月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伊利公司於去年12月29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3%-5%。  這是一次久違的提價,伊利上一次直接提價,還要追溯至2013年。據了解,本次提價的直接誘因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的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來源 / CBNData消費站押注奶酪(也被中國消費者稱為芝士、乾酪等)市場的大公司又多了起來,伊利、蒙牛這兩家乳製品市場「雙雄」也來了。但中國奶酪市場目前還是以進口品牌為主,本土的伊利、蒙牛目前都還是個挑戰者的角色。伊利在今年11月開始了在奶酪市場的新動作。
  • 誰動了伊利蒙牛的奶酪?
    隨著戰略上向奶酪傾斜,公司更名為「妙可藍多」,並被譽為「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嶄露頭角,是時代的產物,也有一定的幸運成分。奶酪是乳製品營養價值的頂端,一斤奶酪通常要耗費10—12斤的牛奶,其蛋白質、鈣的含量是牛奶的5—8倍,堪稱奶中黃金。
  • 對比了兩家行業巨頭 才發現伊利有多牛!
    01選股選龍頭 誰才是乳業真正的王者?炒股炒熱點選股選龍頭,在乳製品行業當中,伊利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橫向對比:提到伊利,大多數人難免會想到蒙牛,那麼接下來的核心問題是伊利VS蒙牛到底誰才是中國乳業真正的王者?接下來我們會從伊利和蒙牛的營收規模、淨利潤規模、業績含金量、對渠道的話語權等幾個方面做一個綜合的對比。
  • 蒙牛伊利等乳企把調製乳當牛奶賣被指欺詐
    近日有媒體報導,職業打假人葉光欲將蒙牛等多家乳企告上法庭,理由是這些企業把「調製乳」當做「牛奶」賣,涉嫌欺騙消費者。記者昨天聯繫到葉光,他表示,因為同樣的問題,今天他將在重慶起訴伊利。
  • 「低溫奶」新賽道,出走西南的新希望,能否北上挑戰伊利蒙牛?
    另一個原因,跟目前行業巨頭的壟斷地位有關,兩大乳業霸主蒙牛和伊利,都在內蒙古起家,企業牧場也多在內蒙古附近,考慮低溫奶的特殊性,註定「蒙伊」只能選擇方便運輸的常溫奶作為主打產品。 畢竟中國80%以上的奶源都在北方,但80% 的牛奶消費者都在南方,「北奶」要「南運」,常溫奶是最好的選擇。
  • 光明牛奶為什麼會輸給蒙牛、伊利?
    牛奶是傳統快消品,在快消品這個市場上,從來是只有第一第二吃肉,行業小玩家湯都喝不上 就是這些特性讓常溫奶順利的走進三四城市和五六線城鎮,甚至大部分村莊的零售貨架上也有伊利蒙牛的產品,適渠道者生存而已。 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廣告,蒙牛伊利投得起全國性的廣告。最近五年的電視節目,一大半都是蒙牛伊利冠名的,兩家公司堪稱廣告王。
  • 伊利蒙牛銷售旺季低價「火拼」
    而又以伊利、蒙牛為首的兩大品牌促銷最「兇」,涉及的純牛奶系列及促銷幅度均是最大、最廣。在沃爾瑪、華潤萬家超市,伊利、蒙牛旗下多款系列產品參與促銷,其中在沃爾瑪,原價43 。2元的伊利純牛奶和原價42.7元的蒙牛純牛奶打折後的價格都為34 。8元。此外,伊利旗下的舒化無乳糖牛奶也參與促銷,和安慕希酸奶一起兩箱「捆綁」售價是69塊錢,折扣力度約為28%。
  • 前瞻乳製品產業全球周報第25期:蒙牛打造「中國乳都」升級版,伊利...
    打造「中國乳都」升級版 中國乳業產業園戰略合作協議籤訂1月16日,在「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通遼市、巴彥淖爾市與蒙牛集團了籤署「中國乳業產業園戰略合作協議」。據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告,當事人為銷售其奶粉(普通食品),利用網際網路發布含有「迅速緩解牛奶過敏症狀,溼疹、腹瀉;序貫治療,鞏固療效更放心;預防過敏,增強免疫」「與普通配方奶粉的區別就是將其中的蛋白質成分以100%游離胺基酸替代,其他的營養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都與普通配方奶粉一樣」等內容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