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品牌,曾是乳製品行業冠軍,如今卻只能排在伊利和蒙牛之後

2020-12-14 大金牛財經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對於吃喝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果腹,而是更加注重飲食的營養價值。牛奶就是大家公認的營養價值較高的飲品,成為了人們生活中補充營養的重要產品,而乳製品企業也隨著人們需求的增加,開始不斷的崛起壯大。如今市面上,銷量較好的乳製品品牌主要有兩個:蒙牛和伊利。

但實際上,除了蒙牛和伊利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乳製品品牌,更早的出現在市面上,曾經是整個行業的龍頭老大。只可惜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掉隊,被蒙牛和伊利後來者居上,只能排在行業第三的位置。它就是國內最早人乳製品企業:光明。我想對於光明牛奶,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尤其是它的莫斯利安酸奶,更是受到了很多年輕大眾的喜愛。

光明乳業從成立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企業。而光明乳業旗下的光明牧業也有了60多年的養牛歷史,為光明乳業提供了優質的奶源。光明乳業的主要經營範圍就是鮮奶、常溫奶以及奶粉等產品。如今的光明乳業,在國內共有17家工廠,專門負責旗下公司產品的加工和包裝。

如今的牛奶保質期一般都比較長,但是在早期的時候,牛奶的保質期是非常短的。當時還並沒有酸奶,大家喝的都是鮮牛奶,而鮮牛奶因為保質期的問題無法進行長途運輸,所以經營牛奶的企業都只能在自己的所在地進行銷售,無法將產品賣到太遠的地方去。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時的乳製品企業都互不幹擾,經營的都還算是不錯。

而在眾多的乳製品企業之中,光明鮮奶的產量一直都是遙遙領先於其他企業的。早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末期,光明乳業就成功突破了50億元的營收,成為了當時乳業行業中的龍頭老大。當時即便是蒙牛和伊利的綜合加起來,也沒有光明的多,可見光明乳業在當時有多麼輝煌。那麼光明後來為什麼會被蒙牛和伊利所超越呢?

其實這一點小編覺得可能是光明的自負導致的。當時因為鮮奶沒有辦法長途運輸,所以蒙牛和伊利也就只能看著光明得意,卻並沒有辦法。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伊利遇到了一家名叫利樂的食品包裝公司,對方表示只要經過他們的包裝,就可以延長牛奶的保質期。伊利欣然接受,於是乳製品市場不再只有鮮奶,而開始出現了新品種:常溫奶。

保質期得到了延長,伊利的銷售便不再受到禁錮,於是伊利開始邁出自己的小地方,將自己的牛奶賣到了全國各地,迅速搶佔了國內的市場,很快就在乳製品行業崛起。作為競爭對手的蒙牛很快也發現了伊利的改變,於是緊跟步伐的推出了常溫奶,也開始向全國各地進行銷售,分搶市場。很快蒙牛和伊利就成為了乳製品行業中的兩大巨頭。

當時的光明不知是沒有發現還是不以為意,一直在堅持著自己的巴氏鮮奶,完全沒有發現市場已經被對手所佔領。直到兩大企業已經壯大,光明才開始明白了事情的重要性,開始加入市場。因為常溫奶已經幾乎被蒙牛和伊利所佔據,光明只能另闢蹊徑,推出常溫酸奶,打破了低溫冷鏈無法惠及的城市。

莫斯利安推出之後,光明乳業的業績呈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在市場上獲得了一致好評,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不過光明還沒有來得及高興,蒙牛和伊利就先後推出了純甄和安慕希兩款酸奶,分掉了光明的市場,因為蒙牛和伊利本身的底子也十分強大,所以酸奶市場呈現出了三足鼎立的狀態。

從最新的數據來看,2018年光明乳業的營收僅為210億元,而同期盈利的營收卻高達了800億元,差距相當明顯。不僅如此,在淨利潤方面,光明僅剩下3.42億元,而伊利卻達到了64.52億元,是光明的幾十倍,兩者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如今將伊利的市值已經超過光明1800億左右,已經不是一個規模的乳製品企業了。

不過雖然光明現在被伊利和蒙牛所趕超,落到了第三的位置,和伊利的市值也相差甚遠,但是在整個乳製品行業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光明背後有著充足的奶源,品牌知名度也依舊存在,產品也在不斷的革新,依舊具備和其他兩位一較高下的能力,未來的乳製品市場,到底誰能笑到最後,還是個未知數。

相關焦點

  • 解碼乳製品行業「大亨」——伊利、蒙牛10年發展
    20日,伊利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一篇公開聲明,把伊利、蒙牛雙雙推至輿論的漩渦。該聲明伊利正面剛中糧蒙牛,指責蒙牛借道可口可樂,染指2022年冬奧會的贊助。這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風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梳理發現,蒙牛也曾後來居上,但是短短四年之後,差距越來越大,目前二者營業收入已經相差100多億。
  • 中國乳製品行業幕後「王者」,掌控70%市場,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當然,提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我國乳製品行業中,伊利和蒙牛這兩大巨頭,可以說是互為對手,2018年,作為行業領頭羊的伊利年營收為790億元,而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總額也將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大乳業巨頭背後,卻有著一個大贏家。 在如今的乳製品行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質包裝。也許在很多人眼裡,牛奶包裝不值一提,並且也沒有技術含量。
  • 乳製品巨頭蒙牛和伊利的恩仇,竟然還有這些說法
    說起來蒙牛和伊利,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這兩大品牌作為國內乳製品行業的龍頭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是非常的激烈。但是要是說起蒙牛的發家史,那也算是企業裡上演的現實版「回家的誘惑」前篇了,1983年伊利的董事長鄭俊懷破格提拔了一名很有能力的員工——牛根生,為什麼是破格呢?因為最初的牛根生只是一名刷奶瓶的工人。
  • 乳製品行業真正贏家:一罐牛奶拿走75%利潤,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在過去的幾年裡,乳酸菌飲料已經成為最熱門的品種,國內品牌數量曾經達到100多個,但大多數都只是市場的經營者,只有那些龍頭品牌才能真正在這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說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中國乳業,伊利和蒙牛是競爭對手。2018年,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年營收790億元,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近700億元。
  • 中國乳業20年:蒙牛伊利成「雙寡頭」,新品牌的機會在哪兒?
    儘管沒人承認,但這場「禁鮮令」之爭依然被認為是以光明、三元為代表的保鮮派和伊利、蒙牛為代表的常溫派之爭、是「常溫陣營」的中國奶業協會和「鮮奶陣營」的中國乳品工業協會之爭、是國際紙業和利樂公司之爭。 自此之後,在2003年已經讓出行業老大的光明為首的低溫奶企業再也無法遏制常溫奶進擊全國,草原雙雄奠定其江湖霸主地位。
  • 中國「鮮奶大王」,份額超過蒙牛、伊利,每年還從海外賺回40億
    本世紀初曾有一句關於牛奶的廣告語風靡全國:「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而10多年過去了,我們離這個「每天1斤奶」的目標似乎還有不小的距離。根據中國乳製品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年人均飲奶量約36公斤,相當於一天只有0.2斤,而歐洲和北美都在1.5斤以上。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押注奶酪(也被中國消費者稱為芝士、乾酪等)市場的大公司又多了起來,伊利、蒙牛這兩家乳製品市場「雙雄」也來了。但中國奶酪市場目前還是以進口品牌為主,本土的伊利、蒙牛目前都還是個挑戰者的角色。伊利在今年11月開始了在奶酪市場的新動作。
  • 2017年中國酸奶品牌排行榜:蒙牛、伊利最受大眾喜愛
    據數據統計, 從品牌力指數檢測情況來看我國酸奶行業中蒙牛、伊利和光明品牌的酸奶分別以519.1、512.4和414.4的品牌力指數成為最熱銷的三大品牌酸奶。總體來看,蒙牛和伊利品牌的認知度比較高。蒙牛是中國領先乳製品供應商,專注於研發生產適合國人的乳製品,連續8年位列世界乳業20強。蒙牛乳業成立16年來,已形成了擁有液態奶、冰淇淋、奶粉奶酪等多品的產品矩陣系列,擁有特侖蘇、純甄、優益C、未來星、冠益乳、酸酸乳等拳頭產品,為消費者的點滴幸福不斷創新。
  • 昔日中國最大乳製品巨頭,今與伊利相差100多億,蒙牛做錯了什麼
    文:涼熙 主編:朱邦凌大家都知道的是,伊利和蒙牛是中國的兩個標誌性牛奶行業。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兩家公司之間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在創辦蒙牛之前,曾任伊利公司副總裁。他為伊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同樣,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是「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不過,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兩大巨頭卻又殊途同歸。奶源地的爭奪在奶源地的爭奪方面,兩者就是「英雄所見略同」。在國內,內蒙古是兩家自有牧場的主要範圍。內蒙古地處「黃金奶源帶」,可利用草場約6818萬公頃,位居我國五大草場之首。
  • 伊利攜手京東超級品牌日,助力伊利乳製品行業全球化
    在此次京東超級品牌日活動上,伊利及京東高層領導出席並就伊利乳製品的美食屬性以及行業發展發表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同時還有神秘嘉賓空降活動現場與大廚一起製作美食甜品,在現場領導以及眾多消費者的共同見證下,舉行了伊利京東超級品牌日的發布儀式,同時也解鎖了伊利乳製品的美食新吃法,挖掘了伊利乳製品在美食方面的全新屬性。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的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來源 / CBNData消費站押注奶酪(也被中國消費者稱為芝士、乾酪等)市場的大公司又多了起來,伊利、蒙牛這兩家乳製品市場「雙雄」也來了。但中國奶酪市場目前還是以進口品牌為主,本土的伊利、蒙牛目前都還是個挑戰者的角色。伊利在今年11月開始了在奶酪市場的新動作。
  • 曾是酸奶第一品牌,一年賣出60億,如今被伊利蒙牛甩在後面
    其中為代表的就是2013年上市的伊利安慕希和蒙牛純甄。這兩個品牌雖然進入市場的時間都比莫斯利安晚4年,但是上市之後迅速崛起並奮起直追,使得莫斯利安失去了先機。如今常溫酸奶領域由安慕希、莫斯利安、純甄三家獨大,佔據近市場80%的份額。
  • 這家國產食品集團:旗下有48個品牌,年收入1611億是蒙牛伊利之和
    而在國內,也有一家食品集團,它與雀巢公司有些類似,旗下也擁有不少的品牌,如今年營收也超過了1000億元,更是比我們所熟知的蒙牛、伊利年營收之和還多。超市裡的食品說起上海光明食品集團,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其旗下的光明乳業,因為它也是目前國內乳製品行業中僅次於伊利與蒙牛的乳製品企業。
  • 伊利蒙牛鬥法布局全國 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繼先後將營銷中心搬至北京後,伊利、蒙牛近日又相繼高調宣布上半年取得輝煌業績,「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伊利和蒙牛的「中國乳業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冤家布局北京「鬥奶」     以利樂枕在北京一炮走紅的蒙牛,目前在北京液態奶市場佔有率第一,緊隨其後的是老冤家伊利,兩者的競爭不僅是液態奶市場,還有龐大的冰品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伊利和蒙牛標王爭奪之後,伊利迅速將營銷總部遷至北京潘家園伊利大樓。
  • 非常相似的兩個品牌,伊利跟蒙牛同款太多,你們覺得誰才是正版?
    非常相似的兩個品牌,伊利跟蒙牛同款太多,你們覺得誰才是正版?伊利和蒙牛作為內蒙古同時也是國內乳製品行業的龍頭企業,相互競爭非常激烈,不斷推出新產品,時間久了,大家發現很多同款,也不知道誰在模仿誰?比如說蒙牛出了綠色好心情,伊利就出了伊利心情,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年,毅力和蒙牛出過的相同產品。你們覺得誰才是正版?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天眼查信息顯示,可口可樂和蒙牛合資打造的「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在今年10月底正式成立,公司註冊地位於安徽蚌埠五河經濟開發區。據官方消息透露,二者將合資打造一個全新的低溫奶品牌。 兩大快消巨頭的合作,其實早有蛛絲馬跡。
  • 和伊利差了100多億!幾年前還風光無限的蒙牛,做錯了什麼?
    眾所周知,伊利和蒙牛是中國乳製品行業的雙子星,這兩個公司之間有太多的「恩怨情仇」。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在沒有創立蒙牛之前,他是伊利公司的副總裁,為伊利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初的那幾年蒙牛發展非常迅速,連續多年超越伊利,成為中國第一大乳製品牌。
  • 蒙牛和可口可樂有「可牛了」,伊利和百事來一個「伊百分」嗎?
    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乳製品行業龍頭企業。 從競爭主體來看,目前乳製品行業通過併購、政策引導等逐步形成了寡佔型的競爭格局,大型乳品生產企業依託其資金、品牌、資源等優勢,利用政策引導,逐步併購奶源基地和其他品牌,市場佔有率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針對中小乳企,必須大力開發特色產品,實施差異化競爭的策略,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並發展。
  •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二十年蒙牛伊利鬥爭史
    中年牛根生1996年,伊利集團成立,鄭俊懷成了董事長兼CEO,牛根生是伊利主管生產和銷售的副董事長兼副總。同年,伊利集團上市,成為中國乳品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那時的伊利,想必連掐死蒙牛的心都有了。2005年11月,伊利集團在呼和浩特,與北京奧組委籤約,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乳製品贊助商。次日,蒙牛緊急向全國媒體發出郵件,時任蒙牛副總裁的孫先紅表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曾建議,讓伊利和蒙牛一起退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申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