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對於吃喝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果腹,而是更加注重飲食的營養價值。牛奶就是大家公認的營養價值較高的飲品,成為了人們生活中補充營養的重要產品,而乳製品企業也隨著人們需求的增加,開始不斷的崛起壯大。如今市面上,銷量較好的乳製品品牌主要有兩個:蒙牛和伊利。
但實際上,除了蒙牛和伊利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乳製品品牌,更早的出現在市面上,曾經是整個行業的龍頭老大。只可惜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掉隊,被蒙牛和伊利後來者居上,只能排在行業第三的位置。它就是國內最早人乳製品企業:光明。我想對於光明牛奶,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尤其是它的莫斯利安酸奶,更是受到了很多年輕大眾的喜愛。
光明乳業從成立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企業。而光明乳業旗下的光明牧業也有了60多年的養牛歷史,為光明乳業提供了優質的奶源。光明乳業的主要經營範圍就是鮮奶、常溫奶以及奶粉等產品。如今的光明乳業,在國內共有17家工廠,專門負責旗下公司產品的加工和包裝。
如今的牛奶保質期一般都比較長,但是在早期的時候,牛奶的保質期是非常短的。當時還並沒有酸奶,大家喝的都是鮮牛奶,而鮮牛奶因為保質期的問題無法進行長途運輸,所以經營牛奶的企業都只能在自己的所在地進行銷售,無法將產品賣到太遠的地方去。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時的乳製品企業都互不幹擾,經營的都還算是不錯。
而在眾多的乳製品企業之中,光明鮮奶的產量一直都是遙遙領先於其他企業的。早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末期,光明乳業就成功突破了50億元的營收,成為了當時乳業行業中的龍頭老大。當時即便是蒙牛和伊利的綜合加起來,也沒有光明的多,可見光明乳業在當時有多麼輝煌。那麼光明後來為什麼會被蒙牛和伊利所超越呢?
其實這一點小編覺得可能是光明的自負導致的。當時因為鮮奶沒有辦法長途運輸,所以蒙牛和伊利也就只能看著光明得意,卻並沒有辦法。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伊利遇到了一家名叫利樂的食品包裝公司,對方表示只要經過他們的包裝,就可以延長牛奶的保質期。伊利欣然接受,於是乳製品市場不再只有鮮奶,而開始出現了新品種:常溫奶。
保質期得到了延長,伊利的銷售便不再受到禁錮,於是伊利開始邁出自己的小地方,將自己的牛奶賣到了全國各地,迅速搶佔了國內的市場,很快就在乳製品行業崛起。作為競爭對手的蒙牛很快也發現了伊利的改變,於是緊跟步伐的推出了常溫奶,也開始向全國各地進行銷售,分搶市場。很快蒙牛和伊利就成為了乳製品行業中的兩大巨頭。
當時的光明不知是沒有發現還是不以為意,一直在堅持著自己的巴氏鮮奶,完全沒有發現市場已經被對手所佔領。直到兩大企業已經壯大,光明才開始明白了事情的重要性,開始加入市場。因為常溫奶已經幾乎被蒙牛和伊利所佔據,光明只能另闢蹊徑,推出常溫酸奶,打破了低溫冷鏈無法惠及的城市。
莫斯利安推出之後,光明乳業的業績呈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在市場上獲得了一致好評,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不過光明還沒有來得及高興,蒙牛和伊利就先後推出了純甄和安慕希兩款酸奶,分掉了光明的市場,因為蒙牛和伊利本身的底子也十分強大,所以酸奶市場呈現出了三足鼎立的狀態。
從最新的數據來看,2018年光明乳業的營收僅為210億元,而同期盈利的營收卻高達了800億元,差距相當明顯。不僅如此,在淨利潤方面,光明僅剩下3.42億元,而伊利卻達到了64.52億元,是光明的幾十倍,兩者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如今將伊利的市值已經超過光明1800億左右,已經不是一個規模的乳製品企業了。
不過雖然光明現在被伊利和蒙牛所趕超,落到了第三的位置,和伊利的市值也相差甚遠,但是在整個乳製品行業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光明背後有著充足的奶源,品牌知名度也依舊存在,產品也在不斷的革新,依舊具備和其他兩位一較高下的能力,未來的乳製品市場,到底誰能笑到最後,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