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國產食品集團:旗下有48個品牌,年收入1611億是蒙牛伊利之和

2020-12-19 網際網路老油條

「衣食住行」,食品作為老百姓的日常必需品,在全球範圍誕生了不少的大型企業,比如瑞士的雀巢公司,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雀巢咖啡之外,旗下產品還涉及到乳製品、飲料、糖果、味精、礦泉水等多個領域,在全球擁有500多家工廠,知名品牌數十個。在2018年,雀巢公司全球實現營收6100多億元人民幣,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除了雀巢公司之外,年營收超過千億的食品企業並不在少數,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百事可樂公司、可口可樂公司、卡夫·亨氏等。而在國內,也有一家食品集團,它與雀巢公司有些類似,旗下也擁有不少的品牌,如今年營收也超過了1000億元,更是比我們所熟知的蒙牛、伊利年營收之和還多。

超市裡的食品

說起上海光明食品集團,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其旗下的光明乳業,因為它也是目前國內乳製品行業中僅次於伊利與蒙牛的乳製品企業。但是實際上,光明乳業僅僅只是上海光明食品集團旗下20家子公司中的一家。在食品這一領域,除了光明乳業之外,光明食品集團旗下還擁有上海蔬菜有限公司、上海牛奶有限公司、農工商超市集團、上海水產集團、上海糖酒集團等等。可以說,光明食品集團的幾乎為上海市提供了大部分的食品需求,包含糧食、乳製品、蔬菜、水果等等。

根據上海光明食品集團公布的數據:在2018年,整個集團實現營收1611億元,其中,繳納的稅收就達到了104.8億元,也是上海市的納稅大戶。而1611億元的年營收,在國內的食品行業中處於什麼地位呢?在2018年度,伊利集團實現營收796億元,蒙牛集團實現營收689.77億元,娃哈哈集團則實現營收468.9億元。可以說,光明食品集團的年營收,比伊利、蒙牛這兩家知名乳製品企業營收之和還多,更是娃哈哈集團的3倍多。

光明鮮奶

上海光明食品集團的前身是誕生於解放初期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廠,主要生產蔬菜、肉類等罐頭食品。而「光明」這個品牌也是新中國的一個民族食品品牌,誕生於1950年,。此後,在2006年,上海益民食品一廠與上海農工商集團、上海糖酒菸酒集團、錦江國際部分資產共同合併組成了如今的光明食品集團。

而作為光明食品集團旗下最知名的品牌之一,光明乳業曾經也取得過非常突出的成績。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光明乳業年營收就突破了50億元,也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乳製品企業。不過隨後,隨著伊利與蒙牛的崛起,整個乳製品行業越來越多樣化發展,除了鮮奶之外,又發展起來了乳製品飲料、常溫酸奶等多個品類,而光明乳業卻一直在堅持鮮奶這一品類,也導致被伊利與蒙牛先後超越,如今位居乳製品行業第三位,在2018年實現營收210億元。

光明乳業旗下產品

當然,光明乳業的堅持也有著相應的收穫,至少在江浙滬地區,尤其是上海市,光明乳業的乳製品一直都是上海人首選的產品,不管是其他的國產品牌還是外資品牌,在乳製品這一領域,在上海的市場份額均低於光明乳業。因此,光明乳業也有著上海人的「乳罐子」之稱。

光明食品集團旗下商標

而光明食品集團之所以能實現年營收1611億元,年納稅超過100億元,也主要依靠於旗下的多個品牌。根據光明食品集團公布的數據,其旗下擁有上海市著名商標高達48個,其中就包含光明、大白兔、冠生園等全國知名的品牌。除此之外,還有光明米業、海豐等上海當地知名品牌。可以說,在上海市的乳製品、糧食、蔬菜、休閒零食等多個食品品類中,光明食品集團都是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

相關焦點

  • 國產奶粉霸屏靠什麼 飛鶴、君樂寶、伊利、蒙牛誰是王者 誰在拖隊
    近期,伊利集團李翠枝關於「跨境電商嬰幼兒奶粉」的言論,引發一波輿論狂潮。爭議越大,說明人們對嬰幼兒奶粉業愈發重視,是個利好現象。客觀來看,進口品牌通過跨境電商途徑,確實「避開」了註冊新政及相應監管,增加了產品本身的未知與不可控性。李翠枝的初衷,有其積極意義。
  • 曾是酸奶第一品牌,一年賣出60億,如今被伊利蒙牛甩在後面
    說到中國的第一款常溫酸奶,2009年由光明乳業推出的莫斯利安常溫酸奶,創國產之先河。常溫酸奶比傳統酸奶保質期更長,口感又比純奶更好,再加上在當時市面上沒有品牌的同類產品可以與之抗衡,莫斯利安一經推出就在市場獲得了不錯反向。這也使得莫斯利安在2012年到2014年這3年間實現了107億的銷售額,在2014年巔峰時期年銷售額達到了60億。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2010年,伊利宣布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團」和「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蒙牛則是希望能「打造世界品質,鑄造世界品牌。」國內的「仗」還沒打完,不約而同的理想又將中國乳企們推入競爭更加激烈的全球市場。在它們之中,最早「染上國際色彩」的是蒙牛。
  • 伊利蒙牛銷售旺季低價「火拼」
    各品牌純牛奶集中參與促銷南都記者走訪了廣州市內的沃爾瑪、廣百百貨、華潤萬家等相關超市,看到參與促銷的多是光明、風行、伊利、蒙牛等品牌,其中,又是這些品牌旗下的純牛奶集中參與促銷。記者粗略統計,這些產品促銷力度從9%到40%多不等。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11月12日,伊利旗下專業乳品業務發布新Logo,同時推出兩個新的產品系列:東方靈感,選用伊利國內牧場奶源,也就是國產產品;環球甄選,前身是伊利收購的紐西蘭乳企威士蘭(Westland Milk Products)旗下的牧恩品牌(Westgold),也就是進口產品。
  • 2018中國食品飲料百強企業榜單出爐:萬洲國際/伊利/蒙牛位列前三
    中商情報網訊:7月26日,《2018中國食品飲料100強》發布。據榜單顯示:進入榜單前十企業分別為:萬洲國際、伊利、蒙牛、康師傅、貴州茅臺、娃哈哈、九三糧油、金鑼集團、匯福糧油集團和五糧液集團。其中,萬洲國際繼續蟬聯第一名,2017年業績為766億元。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的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11月12日,伊利旗下專業乳品業務發布新Logo,同時推出兩個新的產品系列:東方靈感,選用伊利國內牧場奶源,也就是國產產品;環球甄選,前身是伊利收購的紐西蘭乳企威士蘭(Westland Milk Products)旗下的牧恩品牌(Westgold),也就是進口產品。
  • 蒙牛伊利在港陷入「停售門」?
    【深圳商報訊】昨天,網絡上關於內地品牌的蒙牛和伊利牛奶在香港兩大超市集團下架,引發網友廣泛關注。有紙媒和網站報導稱,香港兩大超市集團百佳和惠康日前已經停售蒙牛和伊利,兩大國產奶在香港市場難覓影蹤。但蒙牛乳業否認停售一事,也有網友證實,蒙牛牛奶在香港部分超市依然有售。
  • 伊利蒙牛鬥法布局全國 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業內人士認為,蒙牛的舉動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他們已經將戰略目光轉向最有競爭力的主市場,同時以北京為核心的全國市場規劃已初露端倪,伊利和蒙牛的新一輪爭霸戰已悄然打響。上月底,蒙牛也將營銷中心從呼和浩特的大本營全部搬至北京通州。蒙牛集團副總裁孫先紅表示,此舉是為未來蒙牛的發展製造更有利的平臺。具體來說,一是為了方便蒙牛的營銷工作,二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但是此舉並不會對營銷團隊作太大的調整。     蒙牛和伊利不僅將營銷中心遷往京城,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在當地建立生產線。
  • 2017年中國酸奶品牌排行榜:蒙牛、伊利最受大眾喜愛
    據數據統計, 從品牌力指數檢測情況來看我國酸奶行業中蒙牛、伊利和光明品牌的酸奶分別以519.1、512.4和414.4的品牌力指數成為最熱銷的三大品牌酸奶。總體來看,蒙牛和伊利品牌的認知度比較高。2017年度中國酸奶品牌排行榜具體排名如下:數據來源:中國食品報蒙牛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
  • 中國乳企市值超5000億,伊利、飛鶴、蒙牛、健合、澳優等位居前列
    19家乳企總市值超5000億,伊利飛鶴蒙牛位居三甲作為奶粉產業專業新媒體,奶粉圈聚焦產業、品牌、渠道、營銷和數據,給用戶帶來最高效的內容,我們在3月10日率先發布了「飛鶴市值超越蒙牛,躋身中國第二大市值乳企」的資訊!
  • 健合、貝因美、蒙牛、伊利發布半年報;火花思維完成1.5億美元融資...
    財報指出,報告期內,伊利股份以創新和拓展國際業務為突破,提升運營效率,推動業務穩步增長。尼爾森零研數據顯示,伊利常溫液態奶市場零售額份額同比提升了0.8 個百分點。其中,常溫酸奶、常溫純牛奶、常溫有機液態奶的市場零售額份額比上年同期分別提高了3.2個百分點、0.4個百分點、4個百分點;低溫液態奶市場零售額份額同比提高了0.3個百分點;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市場零售額份額下降了0.2個百分點。
  • 李子園甜牛奶衝擊A股:如何在伊利蒙牛鐵蹄下求生?
    公司偏居浙江金華小城,市場指向全國,它如何躲過伊利、蒙牛和光明等對手的鐵蹄? 怎麼在伊利蒙牛的鐵蹄下求生? 1994年,李子園食品在浙江金華成立,至今已有25年的歷史。
  • 蒙牛伊利爭霸冠名界,飲料成為綜藝背後最大的金主
    另一邊,伊利今年打造的全新飲品優酸乳果果昔,通過冠名今年暑期最為火熱的綜藝《樂隊的夏天》,成功從眾多乳製品中脫穎而出,外加之與樂隊線上復活賽的聯動,讓伊利品牌的這一新款飲品一度在眾多線下實體超市中賣到售罄,賺得盆滿缽滿。縱觀國產綜藝冠名,各種飲料乳製品等佔據了大半壁江山,其中,蒙牛和伊利更是分外搶眼。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同樣,中國乳業雙寡頭蒙牛和伊利也已「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但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卻又殊途同歸。經過多年發展,中國乳品產品種類日益豐富,其中常溫品類市場佔比高,處於主導地位;低溫品類發展迅速,集中度相對較低;奶粉市場趨向高端化、有機化,國產品牌開始搶回份額;其他幹乳品消費教育還有待普及,成長空間較大。
  • 蒙牛與伊利之間差的,到底是一個牛根生?還是一個雅士利?
    作者:格隆匯·飛鼠溪前幾天思考中糧包裝入股加多寶的事情,順手就去復盤了一下蒙牛,印象中只覺得蒙牛被伊利打得媽都不認得了,然而復盤發現蒙牛跟伊利的營收只是有些差距(2016年:伊利營收606億;蒙牛538億),但仍在一個量級水平上。
  •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二十年蒙牛伊利鬥爭史
    伊利集團前身那年鄭俊懷33歲,為了讓這家小廠脫胎換骨,他破格招收了一批有文化的青年進廠,24歲的牛根生,就是那時候進的廠。作為新人,牛根生能力出眾,他帶領一班年輕人,當年就實現了扭虧為盈。當時伊利的最大對手是光明乳業,小小的蒙牛,還撼動不了伊利。而蒙牛為了宣傳自己,想出了一招「借力打力」:它打出了「向伊利學習,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廣告牌。這招看似向伊利認慫,實際上卻是一著妙棋。他利用了老百姓平日只關注第一,無人關注第二的心態,讓消費者借伊利知道了蒙牛。
  • 伊利,澳優,海普諾凱1897,雀巢,恆天然,新乳業,蒙牛,光明……本周看點
    雀巢投近4.5億元升級普瑞納澳大利亞廠 近日,雀巢澳大利亞宣布投資9000萬澳元(現約合人民幣4.48億元)升級並擴建旗下普瑞納寵物食品工廠,包括安裝新設備。該公司稱,此項投資意味著過去10年間對該廠的投資已達2億澳元。
  • 30億鯨吞 蒙牛眼中的奶酪 妙可藍多有多香?
    蒙牛入主勝券在握  非公開發行預案顯示,蒙牛集團在出資30億認購1.01億發行股份後,其入主妙可藍多已是水到渠成。這次定增,蒙牛控股妙可藍多,控股對它整體的運營會有更好的保障,對於蒙牛未來在低溫奶、奶酪兩個細分賽道的發展,乃至與伊利抗衡,提供了加持」, 12月14日,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指出。
  • 蒙牛和可口可樂有「可牛了」,伊利和百事來一個「伊百分」嗎?
    這其中的關鍵角色就是中糧集團。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英文名稱COFCO)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中央企業,也是中國領先的農產品、食品領域多元化產品和服務供應商,致力於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糧油食品企業,建設全服務鏈的城市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