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鬥法布局全國 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伊利蒙牛鬥法布局全國 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2004年09月06日 09:23     繼先後將營銷中心搬至北京後,伊利、蒙牛近日又相繼高調宣布上半年取得輝煌業績,「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伊利和蒙牛的「中國乳業老大」之爭愈演愈烈!近日,兩家公司相繼向外界高調宣稱上半年取得輝煌業績並公布了業績報告。伊利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53億元,同比增加33.98%;而蒙牛淨利潤達1.841億元,與2003年全年利潤相比高出12%。

    而在上月,蒙牛將營銷中心從呼和浩特的大本營全部搬至北京通州。伊利的營銷總部也早在去年遷至了北京潘家園伊利大樓。業內人士認為,蒙牛的舉動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他們已經將戰略目光轉向最有競爭力的主市場,同時以北京為核心的全國市場規劃已初露端倪,伊利和蒙牛的新一輪爭霸戰已悄然打響。

    冤家布局北京「鬥奶」

    以利樂枕在北京一炮走紅的蒙牛,目前在北京液態奶市場佔有率第一,緊隨其後的是老冤家伊利,兩者的競爭不僅是液態奶市場,還有龐大的冰品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伊利和蒙牛標王爭奪之後,伊利迅速將營銷總部遷至北京潘家園伊利大樓。上月底,蒙牛也將營銷中心從呼和浩特的大本營全部搬至北京通州。蒙牛集團副總裁孫先紅表示,此舉是為未來蒙牛的發展製造更有利的平臺。具體來說,一是為了方便蒙牛的營銷工作,二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但是此舉並不會對營銷團隊作太大的調整。

    蒙牛和伊利不僅將營銷中心遷往京城,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在當地建立生產線。蒙牛在北京通州建立的低溫生產線去年6月份就正式投產,總投資高達3.3億元人民幣,以每天70~80噸的產量直供北京,而伊利在北京密雲建立的年加工6萬噸的杯酸生產廠也早就正式投產。

    行業專家認為,兩個乳品企業的巨頭都是來自內蒙,「草原」概念已不是吸引消費者的利器,而產品的營銷策劃、市場價格將對企業提出更大的挑戰。將陣地移師京城無論是從人才的較量,還是市場的較量,伊利和蒙牛的舉動都將影響著整個行業的發展。

    上半年業績「蒙牛」更牛

    雖然在「搬家」上蒙牛落在伊利之後,讓伊利搶得先機,但是在今年上半年的業績上,「蒙牛」比伊利更牛。

    日前蒙牛乳業公布的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蒙牛營業額攀升105.2%,達人民幣32.727億元,淨利潤達1.841億元,與2003年全年利潤相比高出12%,上半年的純利已達全年利潤預測3億元的61%,旗下三大產品(包括液態奶、冰淇淋及乳製品)的營業額分別上升97%、84%及升5.66倍。

    另據AC尼爾森的調查數據顯示,蒙牛在液態奶市場所佔份額從2003年6月份的12.6%增至2004年6月份19.5%。

    而伊利股份上月下旬公布的2004年半年報表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44億元,同比增長48.43%;實現淨利潤1.53億元,同比增加33.98%。

    與蒙牛準備「進入零售業」、在全國範圍內開設連銷店有異曲同功之妙的是,伊利近日透露,將重拳出擊肉類食品行業。伊利肉類品牌——「領鮮」低調發展了兩年,但在2004年領鮮預計營業額超過10億元,達到300%的跨越式增長。乳業競爭加劇利潤趨薄,肉類正在成為伊利集團繼液奶、冰淇淋之後的又一支柱產業。

    「老大」之爭沒完沒了

    據最新市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乳業前四強的市場份額已逾50%,而前10名的總體份額高達62.73%。有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中國乳業已進入品牌化時代,出現了經濟學意義上的品牌集中現象,將會形成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但市場上的表現遠非如此,即便是對第一位置的爭奪也在毫釐之間。今年4月,中國商業聯合會剛剛公布完「2003年度全國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銷售調查數據」,就引來了伊利和蒙牛這對乳業老冤家的新一輪口水戰。雙方都在不同場合堅稱自己是去年液態奶銷量的冠軍。

    蒙牛有關人士描述此次勝利時用詞頗費心思:「根據統計結果,蒙牛液態奶在同類產品中銷量第一,這表明蒙牛乳業後來居上,超越了眾多歷史悠久的『老大哥』,正以不可阻擋的姿態跑向中國乳業領跑位置。」

    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市場總監靳彪也表示:「從公布的結果來看,伊利依然成為最大贏家,在液態奶類商品銷售方面繼續高歌猛進,穩居第一。」

    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按照他們的統計,伊利是屬於液態奶市場佔有率第一,而蒙牛是液態奶銷量第一,但為何市場佔有率第一卻不是銷量第一,銷量第一卻不是市場佔有率第一,這位工作人員表示難以答覆。

    根據上半年的業績報告,蒙牛在液態奶市場所佔份額從2003年6月份的12.6%增至2004年6月份19.5%,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誰將成為2004年真正的冠軍顯得更撲朔迷離。

相關焦點

  • 七張圖解讀上遊奶源現狀,伊利、蒙牛、飛鶴加速布局
    2020年馬上就要落下帷幕了,翻看這一年,關於奶源的爭奪硝煙四起,伊利、蒙牛、飛鶴等乳企紛紛加大了奶源的布局,或併購上遊規模奶源企業,或收購奶源,或與地方政府合作奶牛項目……今天,我們就一起從7張圖來了解一下國內奶源現狀,看看目前哪家乳企掌握了最雄厚的上遊奶源資源。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整體來看,在奶源戰略布局上蒙牛更喜歡「買買買」、「以快為主」的節奏。從君樂寶、聖牧到現代牧業,蒙牛通過一系列併購快速實現了奶源布局的擴大。伊利更傾向於多元化布局,通過嵌入式的管理方式深度參與牧場建設管理,實行統一的改革。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有行業內人士認為,諸侯林立的市場格局,意味著蒙牛有機會憑藉全國布局的渠道和資金優勢,打通全國市場成為那個「統一者」。 整個低溫奶市場中,幾乎各大乳企都已完成布局,或是走在布局的路上。但參與者越多,就意味著市場份額的瓜分者越多。 蒙牛和可口可樂兩大巨頭的合作,雖然可以速成新品牌,但中外合資企業歷來充滿不確定性,是否可以產生1+1>2的效果仍不好說。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同樣,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是「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不過,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兩大巨頭卻又殊途同歸。奶源地的爭奪在奶源地的爭奪方面,兩者就是「英雄所見略同」。在國內,內蒙古是兩家自有牧場的主要範圍。內蒙古地處「黃金奶源帶」,可利用草場約6818萬公頃,位居我國五大草場之首。
  • 布局三四線城市 養樂多與伊利蒙牛短兵相接
    自2002年進入中國以來,養樂多主要在一二線城市布局,佔據了低溫乳酸菌飲料市場60%的市場份額。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一二線市場趨於飽和,三四線城市的消費需求增長,但三四線市場長期被伊利、蒙牛等國內主流品牌的常溫乳酸菌飲料佔據,養樂多渠道下沉後,將與上述企業短兵相接,此外,養樂多還面臨產品、渠道以及冷鏈運輸方面的壓力。
  • 伊利、蒙牛強勢入局植物蛋白飲料市場 維維豆奶能扛住嗎?
    原標題:伊利、蒙牛強勢入局植物蛋白飲料市場,維維豆奶能扛住嗎? 摘要 【伊利、蒙牛強勢入局植物蛋白飲料市場 維維豆奶能扛住嗎?】
  • 蒙牛伊利光明液態奶檢出三聚氰胺
    按照對奶製品進行全面檢查的要求,國家質檢總局在完成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全國專項監督檢查後,又緊急組織開展了全國液態奶三聚氰胺專項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市場上絕大部分液態奶是安全的。專項檢查按照統一檢驗方法、統一檢驗儀器、統一檢驗結果判定規則的「三統一」原則,組織全國150個國家級食品類質檢中心和實驗室對全國液態奶生產企業進行監督檢查,檢查結果又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檢驗機構進行了確認。 此次專項檢查重點抽查檢驗了產品市場佔有率達70%以上的蒙牛、伊利、光明、三元、雀巢等知名品牌企業生產的液態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二十年蒙牛伊利鬥爭史
    鄭俊懷(左)與牛根生(右)當時牛根生主管全國生產經營,業績一直特別出色,伊利一半人都聽從牛根生的調遣。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1998年,牛根生慘遭伊利掃地出門。無人知曉其中原因。在曾經的手下勸導下,牛根生決定從頭開始:他與手下籌資100萬,在呼和浩特市註冊了蒙牛乳業。復仇的DNA,就這樣刻在蒙牛的基因中。牛根生帶著失敗的怒火,又殺回來了。自此,蒙牛與伊利長達20年的拉鋸戰,開始了。臥薪嘗膽:心機蒙牛追趕伊利蒙牛剛開始創立,並沒有進伊利的法眼。
  • 乳製品巨頭蒙牛和伊利的恩仇,竟然還有這些說法
    不僅如此,蒙牛在當時標榜伊利是內蒙古第一大乳業品牌,蒙牛是內蒙古第二大乳業品牌,要知道,當時在內蒙,除了伊利可還是有數百家的乳業集團的,就這個宣傳,也是直接掛著第一名,遠遠的甩開了後面的品牌。競爭升級——口號標榜不能少蒙牛的火箭速度讓他一躍成為乳業的知名品牌,這個時候已經可以開始呈現出和伊利平分江山,割據抗衡的態勢。當然,復仇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割據遠遠不夠,打壓才是硬道理,蒙牛開始了品牌營銷策略的布局。
  • 伊利、蒙牛強勢入局植物蛋白飲料市場,維維豆奶能扛住嗎?
    隨著蒙牛、伊利等乳業巨頭的入局,中國的豆奶市場競爭或將愈演愈烈。  2017年年底,伊利集團推出了即飲豆奶新品植選濃香豆乳,正式入局豆奶市場,而為發力春節檔,伊利不惜重金冠名2018年湖南衛視的「華人春晚」,為該新產品造勢。伊利想分割植物蛋白飲料行業千億市場「蛋糕」的決心可見一斑。
  • 蒙牛與伊利之間差的,到底是一個牛根生?還是一個雅士利?
    作者:格隆匯·飛鼠溪前幾天思考中糧包裝入股加多寶的事情,順手就去復盤了一下蒙牛,印象中只覺得蒙牛被伊利打得媽都不認得了,然而復盤發現蒙牛跟伊利的營收只是有些差距(2016年:伊利營收606億;蒙牛538億),但仍在一個量級水平上。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1992年,光明乳業的發展戰略為「以市場為導向,創國內一流,與國際接軌,外引內聯,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2010年,伊利宣布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團」和「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蒙牛則是希望能「打造世界品質,鑄造世界品牌。」
  • 伊利蒙牛光明巴氏奶全線促銷 你會pick誰?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周子荑)隨著伊利、蒙牛、光明等幾大巨頭布局的加深,巴氏奶(低溫鮮奶)市場越來越熱鬧。近日,中國商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巴氏奶迎來了一波打折促銷的浪潮,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品牌幾乎全線「參戰」,他們為何在此時展開競爭?幾大龍頭的巴氏奶你又會pick(選擇)誰?
  • 誰動了伊利蒙牛的奶酪?
    在頭部有伊利、蒙牛雙雄,中間有名氣斐然的光明、三元等企業這樣的競爭格局之下,妙可藍多劍走偏鋒,通過發力奶酪這一細分領域而鋒芒畢露,並獲得了「奶酪第一股」之稱。但憑廣告打造的先發優勢在與國內外大佬爭奪市場的過程中能存在多久?
  • 蒙牛就誹謗伊利事件致歉
    蒙牛就誹謗伊利事件致歉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0-10-22   安勇曾為伊利員工現被蒙牛除名今天零點多,蒙牛集團發布《蒙牛集團關於「安勇事件」及誹謗與被誹謗的聲明》。蒙牛表示:「安勇對伊利及消費者造成的不良影響,我們深表歉意」。聲明中稱,安勇是蒙牛集團液態奶事業部的一個產品經理。在蒙牛,每個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經理。例如當年酸酸乳超級女生就是由產品經理做的,在做之前,公司高層都不知道。
  • 「乳業江湖」戰火升級:蒙牛伊利南下殺進鮮奶市場,光明衛崗接招應戰
    北方派則主打常溫奶,保質期較長,能配送到全國範圍。其代表便是「內蒙古雙雄」伊利和蒙牛。 事實上,江湖中最早的乳業龍頭是上海光明。 伊利早於1996年上市。但在2002年,光明乳業的營收高達50.2億元,液態奶和酸奶的市場佔有率更是全國第一,超過伊利的40.1億元,而蒙牛不過4.6億元。
  • 蒙牛、伊利加碼「奶酪」,這會是下一個千億市場嗎?
    近年來,前景可期的奶酪市場吸引了大批企業入局,蒙牛、伊利兩家乳企巨頭的加碼,將會給中國奶酪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奶類產品升級,奶酪符合行業發展的規律 回顧奶製品的市場發展曲線,從經濟收入的提升到每天一杯奶的口號,響徹全國,牛奶品類教育伴隨著伊利、蒙牛的崛起,形成全國燎原之勢。 由於運輸條件與加工工藝的改善,奶製品經歷了:奶粉—常溫液態奶—低溫液態奶—低溫酸奶的發展過程。
  • 光明牛奶為什麼會輸給蒙牛、伊利?
    這些特性非常適合我國當前粗糙的供應鏈,全國絕大部分渠道商管理水平之低,根本容不下保質期 7-21 天的低溫奶。 就是這些特性讓常溫奶順利的走進三四城市和五六線城鎮,甚至大部分村莊的零售貨架上也有伊利蒙牛的產品,適渠道者生存而已。
  • 蒙牛、伊利紛紛加碼的「奶酪」,會是下一個千億市場嗎?
    回顧蒙牛、伊利2018年財報顯示,兩家乳企巨頭紛紛加碼奶酪市場,並成立獨立的「奶酪事業部」。近日,有媒體報導,蒙牛又將曾帶領特侖蘇和純甄兩隻明星單品的常溫事業部市場管理中心總經理宋繼東,調派出任奶酪事業部總經理。這足以可見,蒙牛對「奶酪」業務的重視程度。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押注奶酪(也被中國消費者稱為芝士、乾酪等)市場的大公司又多了起來,伊利、蒙牛這兩家乳製品市場「雙雄」也來了。但中國奶酪市場目前還是以進口品牌為主,本土的伊利、蒙牛目前都還是個挑戰者的角色。伊利在今年11月開始了在奶酪市場的新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