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集團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廠,這是一家連年虧損、瀕臨倒閉的小企業。
1983年1月,鄭俊懷被調到該廠,任廠長。
那年鄭俊懷33歲,為了讓這家小廠脫胎換骨,他破格招收了一批有文化的青年進廠,24歲的牛根生,就是那時候進的廠。
作為新人,牛根生能力出眾,他帶領一班年輕人,當年就實現了扭虧為盈。
1996年,伊利集團成立,鄭俊懷成了董事長兼CEO,牛根生是伊利主管生產和銷售的副董事長兼副總。
同年,伊利集團上市,成為中國乳品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
但鄭俊懷和牛根生可能都沒有想到,兩人即將反目成仇。
當時牛根生主管全國生產經營,業績一直特別出色,伊利一半人都聽從牛根生的調遣。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1998年,牛根生慘遭伊利掃地出門。
無人知曉其中原因。
至今,伊利依然拒絕透露當時發生了什麼。
被流放的牛根生,選擇在北大繼續深造,與此同時,許多曾經的舊部紛紛來到北京,勸說他東山再起。
在曾經的手下勸導下,牛根生決定從頭開始:
他與手下籌資100萬,在呼和浩特市註冊了蒙牛乳業。
復仇的DNA,就這樣刻在蒙牛的基因中。
牛根生帶著失敗的怒火,又殺回來了。
自此,蒙牛與伊利長達20年的拉鋸戰,開始了。
臥薪嘗膽:心機蒙牛追趕伊利
蒙牛剛開始創立,並沒有進伊利的法眼。
當時伊利的最大對手是光明乳業,小小的蒙牛,還撼動不了伊利。
而蒙牛為了宣傳自己,想出了一招「借力打力」:
它打出了「向伊利學習,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廣告牌。
這招看似向伊利認慫,實際上卻是一著妙棋。
他利用了老百姓平日只關注第一,無人關注第二的心態,讓消費者借伊利知道了蒙牛。
在當時,蒙牛在內蒙古,連前五都進不去,可憑藉著這個廣告,蒙牛獲得了遠超同行的關注度。
但你以為就這樣結束了嗎?
並沒有。
蒙牛的這45塊廣告牌貼出後,卻在一夜之間被不明人士砸了個稀爛,讓蒙牛的廣告戰略胎死腹中。
這件事,史稱「蒙牛廣告牌事件」。
對於這件事,坊間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是伊利派人砸的,要把蒙牛扼殺在搖籃中;
也有人認為這是蒙牛「自導自演」的行為,目的就是為了博眼球。
經過「廣告牌事件」後,大量媒體開始報導蒙牛,蒙牛知名度徹底打開,大量訂單飄到蒙牛廠裡。
蒙牛的第一步棋,算是走對了。
嘗到了甜頭的蒙牛,並沒有一直蹭伊利熱度的打算。
畢竟現在自己也真的變成了「內蒙古乳業老二」了,那怎麼宣傳?
牛根生大手一揮:「這次我們要提出一個新領域,然後在這個新領域裡騎臉伊利!」
於是,蒙牛史無前例的推出了「乳都」概念廣告。
蒙牛的廣告詞改為:
蒙牛和其他本土乳業,為中國乳都「內蒙古」喝彩!
有朋友就問了:這廣告平平無奇,有什麼亮點嗎?
那我可告訴你,亮點可多了!
首先,「內蒙古是中國乳都」這個概念,是蒙牛率先提出的。
那顯然,一旦「中國乳都」的概念確立了,那大家以後想到牛奶,就會想到內蒙古的牛奶很棒,對不對?
那蒙牛啥意思啊,不就是「內蒙古的牛」縮寫嘛。
那老百姓想到內蒙古的牛奶很贊,不就自動聯想到與內蒙古名字相近的「蒙牛」了嗎?
相比之下,乍一看伊利這個牌子,你是很難與內蒙古聯繫到一起的,對不對?
內蒙確實如蒙牛所設想那樣成為「中國乳都」
因此蒙牛的內在邏輯很簡單:宣傳內蒙古=宣傳蒙牛自己。
不僅自己知名度會進一步上升,還帶動了內蒙古乳業的發展,好一個名利雙收,德藝雙馨啊!
另一方面,蒙牛作為號召「中國乳都」的先行者,在排面這塊明顯壓了伊利一頭。
等伊利想參與進來,這個項目的主導者早已經被蒙牛牢牢把持了。
提高知名度的同時還打壓了伊利,你說蒙牛這個廣告詞6不6?
蒙牛的高手操作還沒有結束: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為了唯一的牛奶贊助商,也就變成了「中國航天員專用奶」,一直至今。
2005年,超級女聲大火,蒙牛抓住這個營銷機遇,冠名超女,極大的擴大品牌影響力。
就這樣,憑藉著這一系列的操作,蒙牛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家,大有與伊利平分秋色的意思。
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
牛根生也以1.35億美元的身家,進入那一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
天平的兩端,實力終於接近平衡,接下來,就是真刀真槍的較量。
真刀真槍:蒙牛開始硬碰硬伊利
俗話說得好:一山容不了二虎。
伊利與蒙牛家大業大,難免會在許多方面有摩擦。
比如在酸奶市場,伊利率先開發了「優酸乳」,主攻青少年消費市場,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業績。
蒙牛隨即推出「酸酸乳」產品針鋒相對,藉助「超女」之勢,飛速發展,銷售收入從2004年的8億元飆升至2005年的30億元。
那時的伊利,想必連掐死蒙牛的心都有了。
2005年11月,伊利集團在呼和浩特,與北京奧組委籤約,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乳製品贊助商。
次日,蒙牛緊急向全國媒體發出郵件,時任蒙牛副總裁的孫先紅表示: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曾建議,讓伊利和蒙牛一起退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申請活動。
對於最終伊利卻獨家成為奧運會乳業贊助商,蒙牛明確表示「感到不滿」。
這次輪到了蒙牛想neng死伊利了。
2005年1月5日,牛根生的老對手:伊利老總鄭俊懷,因涉嫌挪用公款罪入獄三年。
一把手的落馬,對蒙牛而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
2007年,蒙牛在業績上實現了對伊利的全面趕超,正式宣告自己成為「中國乳製品行業一哥」。
牛根生,也終於報了當年被伊利掃地出門的一箭之仇。
然而兩家的爭鬥,並未因此而停息。
2010年7月,當時主流媒體曝光中國魚油市場亂象,矛頭直指聖元奶粉會導致兒童「性早熟」。
經過三聚氰胺風波的中國人,哪能原諒聖元?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此後在網上大量出現攻擊伊利QQ星的言論,稱QQ星中同樣含有導致兒童性早熟的深海魚油DHAA成分。
因此不少消費者開始抵制伊利「QQ星」,伊利網上風評被害。
當天,伊利發表聲明稱,自己被競爭企業惡意攻擊,只好向警方報案。
經警方偵破,案件涉及蒙牛乳業及其公關公司,其中4名涉事人員被捕。
這一事件,史稱蒙牛「激素門」。
蒙牛也因此陷入了巨大的醜聞風波之中。
但蒙牛一直矢口否認策劃了攻擊伊利的事情,哪怕蒙牛乳業總裁助理楊再飛在接受採訪時,也一直不承認此事:
最終,伊利與聖元同時表示「不再追究此事」,這件事才慢慢不了了之。
但蒙牛與伊利的關係之差,從中可見一斑。
如果你去超市逛一圈,你會發現他們兩家的產品,居然「可怖的相似」:
蒙牛的綠色心情VS伊利心情
蒙牛的三色雪糕VS伊利三色雪糕
蒙牛老冰棍VS伊利老冰棍
誰在模仿誰,現在已經說不清了。
但這種「你出一款,我三天之內必出你同款」的競爭心態,確實讓人覺得有點脊背發冷。
Anyway,蒙牛趕超伊利,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伊利還有機會反殺蒙牛嗎?
伊利涅槃:市值慢慢碾壓蒙牛
面對老對手鄭俊懷的垮臺、伊利的衰落,蒙牛創始人牛根生,逐漸萌生了退意。
「我都沒有對手了,還留著幹嘛?倒不如功成身退,倒也圖個清靜。」
就這樣,在2011年,牛根生退出蒙牛,和蓋茨一樣,創建「老牛基金」,積極投身慈善事業。
與此同時,中糧集團在09年,就成為蒙牛的股東,牛根生走後,蒙牛徹底進入「中糧時代」。
然而失去了進取心強的牛根生,蒙牛一時之間似乎找不到方向。
就在他走的這2011年,伊利開始超越蒙牛,奪回「奶製品一哥」的寶座。
此後,這個差距更是越拉越大。
2015年,蒙牛營收490.3億元,伊利營收603.6億元 ,蒙牛落後多達113億。
2018年,一個伊利市值約相當於兩個蒙牛。
自此,蒙牛再也沒能超越伊利。
談到伊利為什麼能打爆蒙牛,一個淺顯的原因是:蒙牛的產品沒有以前那麼能打了。
最近幾年,伊利相繼推出了「金典」「安慕希」「暢意100%」「暢輕」等高端線產品。
在這一輪博弈當中,伊利通過劃分多個檔位的產品,讓只擁有「特侖蘇」「純甄」的蒙牛,倍感壓力。
重壓之下,牛根生也決定「再次出山」,試圖「扶蒙牛之將傾」。
牛根生一回來,蒙牛「馬上有內味了」。
十年前那支「富有鬥爭經驗」的蒙牛又回來了。
2019年6月20日,伊利微信公眾號突然發文,矛頭直指蒙牛聯合外資破壞北京冬奧會:
我解釋一下,事情是這樣的:
伊利自從贊助北京奧運會後,一直以來是我國奧運會的唯一指定贊助商。
這次2022北京冬奧會,伊利也不例外:
然而這塊蛋糕,蒙牛也想分,怎麼辦呢?
於是它直接繞過國內,去跟外國資本談:
在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和中國蒙牛,籤署了奧林匹克歷史上首個聯合全球合作夥伴協議。
這件事馬上引起了伊利的強烈不滿:
而蒙牛,也只是輕描淡寫的留下一句:「我沒有」,就飄然離去。
留下干著急的伊利,再發一篇文章,強調自己的唯一指定贊助商地位:
怎麼樣,這波操作是不是與20年前蒙牛碰瓷伊利那一套操作,如出一轍?
顯然,蒙牛隻要還剩一口氣,和伊利的鬥爭還會繼續下去。
蒙牛不死,輪迴不止。
不知道當年伊利把牛根生掃地出門時,會不會後悔:自己竟造就了一個如此強大的對手呢?
廚房人類
專注於 研究「人類行為學和美食之間關係」
致力於 把和食物有關的趣事兒煮給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