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乳製品行業「大亨」——伊利、蒙牛10年發展

2021-01-11 齊魯壹點

20日,伊利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一篇公開聲明,把伊利、蒙牛雙雙推至輿論的漩渦。

該聲明伊利正面剛中糧蒙牛,指責蒙牛借道可口可樂,染指2022年冬奧會的贊助。這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梳理發現,蒙牛也曾後來居上,但是短短四年之後,差距越來越大,目前二者營業收入已經相差100多億。

後來者居上

蒙牛的「四連冠」

曾經的蒙牛也是一頭猛獸。蒙牛早期超越伊利的歷程中,實現的不僅是業績的超越,更是利潤的超越,甚至一度是伊利的倍數級。

2010年,也是在蒙牛最後一次蟬聯乳業冠軍的時候,蒙牛的淨利潤是12.37億元,伊利的淨利潤是7.77億元,蒙牛的淨利潤是伊利的1.6倍。

作為一個初創的企業,在1999年創業第一年營收只有4365萬元,而到了2007年成為中國乳業冠軍的時候,營收達到213.18億元,9年時間銷售額增長了480多倍,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在這個過程中,蒙牛凌厲的營銷攻勢層出不窮,同時,它最早開創了中國乳業的產品細分時代。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相信這句廣告語大家都耳熟能詳。而特侖蘇就是國內第一個高端牛奶品類。在產品創新上,蒙牛可以說對中國乳業貢獻巨大,它最早開創了中國乳業的產品細分時代。

在蒙牛之前,當時的牛奶只有純牛奶消費,而蒙牛開始構建乳業消費的多元細分時代,把常規的牛奶分成早餐奶、晚上好奶,同時又進行人群細分,分別推出針對兒童的牛奶、針對女性的牛奶,針對高端人群的牛奶等等。

同時,在事件營銷、娛樂營銷上,都非常矚目,比如「航天員專用奶」,再比如那首耳熟能詳的「酸酸甜甜就是我」。當年憑藉對超級女生的贊助,蒙牛及其酸酸乳品牌的巨大成功,在那個時間,就完成了一年從7億到25億的奇蹟。

蓬勃野心

蒙牛激進的併購與擴張

2016年,蒙牛的淨利潤出現虧損,也是連續八年來首次出現虧損。

公告稱,不含雅士利,集團收入增加10.2%至515.76億元,對收入增幅貢獻較大的產品為特侖蘇、純甄及蒙牛純牛奶。不含雅士利及商譽減值,該公司淨利潤為16.869億元。

由於雅士利年內出現虧損,並考慮雅士利近年的經營狀況和財務表現,該集團於年內確認與相關奶粉產品業務的商譽減值撥備22.538億元。

蒙牛當時解釋虧損原因稱,一是由於考慮到雅士利近年來的經營狀況和財務表現不良,蒙牛將會在本年度對相關奶粉業務錄得商譽進行減值撥備;二是蒙牛一直致力通過各種措施優化其原料奶粉庫存水平,包括以市場價出售多餘存貨,因而導致虧損;三是蒙牛一家重要的聯營公司本年度預計將會錄得虧損,因此導致該公司將會相應錄得虧損。

深耕領域

伊利連坐八年頭把交椅

在蒙牛迅速搶佔各個網點,積極尋找大經銷商的時候,伊利的策略是渠道深耕。伊利制定了核心大單品+渠道下沉的核心戰略。

受益於大單品的策略,2014年、2015年的伊利相繼推出了安慕希、金典等優質大單品,帶動產品銷量大幅增長,而蒙牛對應的品類純甄就遜色許多。安慕希2014年上市,第一年的業績就達到10左右億,第二年銷售額就達到近40億,增速非常驚人。除此之外,嬰幼兒配方奶粉新品「金領冠珍護」、託菲爾等也是不錯的單品。

而蒙牛堅持走大經銷商和併購擴大版圖,大經銷商帶來的弊端也逐漸顯現。由於對於終端的管控能力較差,渠道不夠深入,很多鄉鎮、農村地區覆蓋遠沒有伊利到位。而「小鎮青年」的消費崛起,讓蒙牛陷入了渠道改革的陣痛期。

同時,在2008年的乳製品安全危機時,當時渠道端積壓了大量庫存無法出貨。伊利選擇了與經銷商共同承擔損失,而蒙牛對於經銷商的補貼不如伊利,導致一時間許多大經銷商擠壓過量庫存無法消化而倒閉、裁員,損失慘重。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1年蒙牛的創始團隊以及靈魂人物牛根生逐漸隱退開始,之後的蒙牛不但在產品方面接連錯失機會,就連強過伊利的營銷領域,也連連失分。

幾經沉浮

蒙牛、伊利10年競速記

同屬於乳製品的伊利和蒙牛,數字上的競速尤為明顯。

數據顯示,2018年伊利營業收入為795.5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長了16.89%,迅猛之勢,可見一斑。

而乳製品界另一「大亨」——蒙牛,2018年營業收入為689.8億元,同比增長14.66%,雖然稱得上「佼佼者」,但與其「勁敵」——伊利相比,依然相差100餘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伊利在營業收入上已連續領先8年,但這並非「天然」現象。

2008年伊利營業收入為216.59億元,蒙牛為238.6億元;2009年伊利營業收入為243.24億元,蒙牛為257.1億元;2010年伊利營業收入為296.65億元,蒙牛為302.7億元。

2011年對於二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轉折期。

彼時,伊利營業收入為374.51億元,蒙牛為373.9億元,伊利領先蒙牛0.61億元。

2012年至2014年期間,伊利在營業收入上均領先蒙牛40億元左右。

而這一差距在2015年達到了峰值——113.3億元,雖然2016年、2017年差距有所縮減,2018年又達到百億元大關。

同樣的態勢也「蔓延」至兩者的淨利潤。

起初,蒙牛在淨利潤上高於伊利。2009年蒙牛淨利潤為12.20億元,伊利為6.48億元;2010年蒙牛淨利潤為12.37億元,伊利為7.77億元。

同樣是2011年出現了反轉,伊利領先蒙牛2.11億元。

2013年開始,蒙牛與伊利呈現逐漸拉大的跡象,2016年達到了峰值。

數據顯示,2016年蒙牛淨利潤為-7.51億元,伊利為56.62億元,差值約為64億元。

2017年後兩者差距有所緩解,2018年該差值為約34億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玉巖 吳浩)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乳製品行業幕後「王者」,掌控70%市場,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身體營養的攝入,而牛奶就是一種常見的補充營養的飲品,牛奶中含有非常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可以幫助人體補充的營養,促進人體的健康生長,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每天喝牛奶。因此,也促進了我國乳製品行業的發展。
  • 百年老品牌,曾是乳製品行業冠軍,如今卻只能排在伊利和蒙牛之後
    牛奶就是大家公認的營養價值較高的飲品,成為了人們生活中補充營養的重要產品,而乳製品企業也隨著人們需求的增加,開始不斷的崛起壯大。如今市面上,銷量較好的乳製品品牌主要有兩個:蒙牛和伊利。但實際上,除了蒙牛和伊利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乳製品品牌,更早的出現在市面上,曾經是整個行業的龍頭老大。
  • 乳製品行業真正贏家:一罐牛奶拿走75%利潤,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在過去的幾年裡,乳酸菌飲料已經成為最熱門的品種,國內品牌數量曾經達到100多個,但大多數都只是市場的經營者,只有那些龍頭品牌才能真正在這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說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中國乳業,伊利和蒙牛是競爭對手。2018年,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年營收790億元,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近700億元。
  • 乳製品巨頭蒙牛和伊利的恩仇,竟然還有這些說法
    說起來蒙牛和伊利,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這兩大品牌作為國內乳製品行業的龍頭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是非常的激烈。但是要是說起蒙牛的發家史,那也算是企業裡上演的現實版「回家的誘惑」前篇了,1983年伊利的董事長鄭俊懷破格提拔了一名很有能力的員工——牛根生,為什麼是破格呢?因為最初的牛根生只是一名刷奶瓶的工人。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按照計劃,伊利將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個城市投建客戶體驗中心,明年將在北京先落地。所謂的客戶體驗中心主要為餐飲客戶提供產品開發、演示、品鑑,以及行業熱點分享等服務。這是乳企大公司在專業乳製品市場的新動作,這意味著大公司在奶酪市場上的新一輪投資開始了。蒙牛、光明、三元等公司在2000年前後就有了奶酪業務,但受重視程度遠不及今天。新一輪對於奶酪市場的投資開始於2018年。
  • 2020-2024年中國乳製品行業發展規模及市場前景分析報告
    2015年-2019年的複合增長率達到了4.56%。而通過國際比較發現,我國乳製品的人均消費量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相差較大。在此背景下,食品夥伴網食品行業研究中心發布了2020-2024年中國乳製品行業發展規模及市場前景分析報告。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同樣,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是「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不過,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兩大巨頭卻又殊途同歸。奶源地的爭奪在奶源地的爭奪方面,兩者就是「英雄所見略同」。在國內,內蒙古是兩家自有牧場的主要範圍。內蒙古地處「黃金奶源帶」,可利用草場約6818萬公頃,位居我國五大草場之首。
  • 昔日中國最大乳製品巨頭,今與伊利相差100多億,蒙牛做錯了什麼
    文:涼熙 主編:朱邦凌大家都知道的是,伊利和蒙牛是中國的兩個標誌性牛奶行業。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兩家公司之間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在創辦蒙牛之前,曾任伊利公司副總裁。他為伊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的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所謂的客戶體驗中心主要為餐飲客戶提供產品開發、演示、品鑑,以及行業熱點分享等服務。這是乳企大公司在專業乳製品市場的新動作,這意味著大公司在奶酪市場上的新一輪投資開始了。蒙牛、光明、三元等公司在2000年前後就有了奶酪業務,但受重視程度遠不及今天。新一輪對於奶酪市場的投資開始於2018年。
  • 中國乳業20年:蒙牛伊利成「雙寡頭」,新品牌的機會在哪兒?
    2016 年乳製品進口總量為 217.69 萬噸,比 2008 年增長 4.63 倍。2016 年進口數量最大的前四種乳製品分別為液態奶、工業乳粉、乳清粉、嬰幼兒配方乳粉,分別佔 30.09%、27.85%、22.84% 和 10.17%。進口金額最大的前四種乳製品分別為嬰幼兒配方乳粉、工業乳粉、液態奶、乳清粉,分別佔 47.17%、23.16%、10.69% 和7.08%。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同樣,中國乳業雙寡頭蒙牛和伊利也已「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但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卻又殊途同歸。經過多年發展,中國乳品產品種類日益豐富,其中常溫品類市場佔比高,處於主導地位;低溫品類發展迅速,集中度相對較低;奶粉市場趨向高端化、有機化,國產品牌開始搶回份額;其他幹乳品消費教育還有待普及,成長空間較大。
  • 2020年中國乳製品行業市場規模及發展前景分析
    經過乳製品多年消費的發展過程,乳製品的消費結構也不斷升級,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奶粉階段,受保鮮技術、運輸渠道限制,需要將牛奶製作成奶粉進行銷售;第二階段為液態奶階段,隨著消毒滅菌、包裝技術的發展,乳企可以在滅菌之後將牛奶運往各地銷售,液態奶開始普及;第三階段為奶酪、黃油階段,奶酪具有不易保存的特性,受限於物流和包裝水平,是生產、物流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 《2019年乳製品行業質量報告》發布 乳製品行業呈現穩定向好發展態勢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原理事長宋崑岡發布《2019年乳製品行業質量報告》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沈美)1月11日,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在北京召開了「社會責任助力質量百分百暨第三屆中國乳業質量年會」,並於會議當天發布了《2019年乳製品行業質量報告》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天眼查信息顯示,可口可樂和蒙牛合資打造的「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在今年10月底正式成立,公司註冊地位於安徽蚌埠五河經濟開發區。據官方消息透露,二者將合資打造一個全新的低溫奶品牌。 兩大快消巨頭的合作,其實早有蛛絲馬跡。
  • 2017年中國酸奶品牌排行榜:蒙牛、伊利最受大眾喜愛
    據數據統計, 從品牌力指數檢測情況來看我國酸奶行業中蒙牛、伊利和光明品牌的酸奶分別以519.1、512.4和414.4的品牌力指數成為最熱銷的三大品牌酸奶。總體來看,蒙牛和伊利品牌的認知度比較高。蒙牛是中國領先乳製品供應商,專注於研發生產適合國人的乳製品,連續8年位列世界乳業20強。蒙牛乳業成立16年來,已形成了擁有液態奶、冰淇淋、奶粉奶酪等多品的產品矩陣系列,擁有特侖蘇、純甄、優益C、未來星、冠益乳、酸酸乳等拳頭產品,為消費者的點滴幸福不斷創新。
  • 伊利蒙牛鬥法布局全國 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蒙牛在北京通州建立的低溫生產線去年6月份就正式投產,總投資高達3.3億元人民幣,以每天70~80噸的產量直供北京,而伊利在北京密雲建立的年加工6萬噸的杯酸生產廠也早就正式投產。     行業專家認為,兩個乳品企業的巨頭都是來自內蒙,「草原」概念已不是吸引消費者的利器,而產品的營銷策劃、市場價格將對企業提出更大的挑戰。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1992年,光明乳業的發展戰略為「以市場為導向,創國內一流,與國際接軌,外引內聯,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2010年,伊利宣布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團」和「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蒙牛則是希望能「打造世界品質,鑄造世界品牌。」
  • 誰動了伊利蒙牛的奶酪?
    不是百吉福、安佳等國際巨頭,也不是伊利蒙牛等國內大品牌,而是妙可藍多。2015年,華聯礦業易主,柴琇女士成為新的實控人,在她的主導之下,華聯礦業收購了致力於奶酪業務的妙可藍多。2016年,柴琇又通過資產置換將自己旗下的兩大乳品公司納入上市公司,此後礦業公司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乳製品企業。
  • 伊利攜手京東超級品牌日,助力伊利乳製品行業全球化
    2019年11月18日,伊利集團攜手京東,在京東小巨蛋報告廳打造了一家只開1天的「美味無界限」快閃主題餐廳。在此次京東超級品牌日活動上,伊利及京東高層領導出席並就伊利乳製品的美食屬性以及行業發展發表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同時還有神秘嘉賓空降活動現場與大廚一起製作美食甜品,在現場領導以及眾多消費者的共同見證下,舉行了伊利京東超級品牌日的發布儀式,同時也解鎖了伊利乳製品的美食新吃法,挖掘了伊利乳製品在美食方面的全新屬性。
  •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二十年蒙牛伊利鬥爭史
    等伊利想參與進來,這個項目的主導者早已經被蒙牛牢牢把持了。提高知名度的同時還打壓了伊利,你說蒙牛這個廣告詞6不6?蒙牛的高手操作還沒有結束: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為了唯一的牛奶贊助商,也就變成了「中國航天員專用奶」,一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