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伊利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一篇公開聲明,把伊利、蒙牛雙雙推至輿論的漩渦。
該聲明伊利正面剛中糧蒙牛,指責蒙牛借道可口可樂,染指2022年冬奧會的贊助。這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梳理發現,蒙牛也曾後來居上,但是短短四年之後,差距越來越大,目前二者營業收入已經相差100多億。
後來者居上
蒙牛的「四連冠」
曾經的蒙牛也是一頭猛獸。蒙牛早期超越伊利的歷程中,實現的不僅是業績的超越,更是利潤的超越,甚至一度是伊利的倍數級。
2010年,也是在蒙牛最後一次蟬聯乳業冠軍的時候,蒙牛的淨利潤是12.37億元,伊利的淨利潤是7.77億元,蒙牛的淨利潤是伊利的1.6倍。
作為一個初創的企業,在1999年創業第一年營收只有4365萬元,而到了2007年成為中國乳業冠軍的時候,營收達到213.18億元,9年時間銷售額增長了480多倍,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在這個過程中,蒙牛凌厲的營銷攻勢層出不窮,同時,它最早開創了中國乳業的產品細分時代。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相信這句廣告語大家都耳熟能詳。而特侖蘇就是國內第一個高端牛奶品類。在產品創新上,蒙牛可以說對中國乳業貢獻巨大,它最早開創了中國乳業的產品細分時代。
在蒙牛之前,當時的牛奶只有純牛奶消費,而蒙牛開始構建乳業消費的多元細分時代,把常規的牛奶分成早餐奶、晚上好奶,同時又進行人群細分,分別推出針對兒童的牛奶、針對女性的牛奶,針對高端人群的牛奶等等。
同時,在事件營銷、娛樂營銷上,都非常矚目,比如「航天員專用奶」,再比如那首耳熟能詳的「酸酸甜甜就是我」。當年憑藉對超級女生的贊助,蒙牛及其酸酸乳品牌的巨大成功,在那個時間,就完成了一年從7億到25億的奇蹟。
蓬勃野心
蒙牛激進的併購與擴張
2016年,蒙牛的淨利潤出現虧損,也是連續八年來首次出現虧損。
公告稱,不含雅士利,集團收入增加10.2%至515.76億元,對收入增幅貢獻較大的產品為特侖蘇、純甄及蒙牛純牛奶。不含雅士利及商譽減值,該公司淨利潤為16.869億元。
由於雅士利年內出現虧損,並考慮雅士利近年的經營狀況和財務表現,該集團於年內確認與相關奶粉產品業務的商譽減值撥備22.538億元。
蒙牛當時解釋虧損原因稱,一是由於考慮到雅士利近年來的經營狀況和財務表現不良,蒙牛將會在本年度對相關奶粉業務錄得商譽進行減值撥備;二是蒙牛一直致力通過各種措施優化其原料奶粉庫存水平,包括以市場價出售多餘存貨,因而導致虧損;三是蒙牛一家重要的聯營公司本年度預計將會錄得虧損,因此導致該公司將會相應錄得虧損。
深耕領域
伊利連坐八年頭把交椅
在蒙牛迅速搶佔各個網點,積極尋找大經銷商的時候,伊利的策略是渠道深耕。伊利制定了核心大單品+渠道下沉的核心戰略。
受益於大單品的策略,2014年、2015年的伊利相繼推出了安慕希、金典等優質大單品,帶動產品銷量大幅增長,而蒙牛對應的品類純甄就遜色許多。安慕希2014年上市,第一年的業績就達到10左右億,第二年銷售額就達到近40億,增速非常驚人。除此之外,嬰幼兒配方奶粉新品「金領冠珍護」、託菲爾等也是不錯的單品。
而蒙牛堅持走大經銷商和併購擴大版圖,大經銷商帶來的弊端也逐漸顯現。由於對於終端的管控能力較差,渠道不夠深入,很多鄉鎮、農村地區覆蓋遠沒有伊利到位。而「小鎮青年」的消費崛起,讓蒙牛陷入了渠道改革的陣痛期。
同時,在2008年的乳製品安全危機時,當時渠道端積壓了大量庫存無法出貨。伊利選擇了與經銷商共同承擔損失,而蒙牛對於經銷商的補貼不如伊利,導致一時間許多大經銷商擠壓過量庫存無法消化而倒閉、裁員,損失慘重。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1年蒙牛的創始團隊以及靈魂人物牛根生逐漸隱退開始,之後的蒙牛不但在產品方面接連錯失機會,就連強過伊利的營銷領域,也連連失分。
幾經沉浮
蒙牛、伊利10年競速記
同屬於乳製品的伊利和蒙牛,數字上的競速尤為明顯。
數據顯示,2018年伊利營業收入為795.5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長了16.89%,迅猛之勢,可見一斑。
而乳製品界另一「大亨」——蒙牛,2018年營業收入為689.8億元,同比增長14.66%,雖然稱得上「佼佼者」,但與其「勁敵」——伊利相比,依然相差100餘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伊利在營業收入上已連續領先8年,但這並非「天然」現象。
2008年伊利營業收入為216.59億元,蒙牛為238.6億元;2009年伊利營業收入為243.24億元,蒙牛為257.1億元;2010年伊利營業收入為296.65億元,蒙牛為302.7億元。
2011年對於二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轉折期。
彼時,伊利營業收入為374.51億元,蒙牛為373.9億元,伊利領先蒙牛0.61億元。
2012年至2014年期間,伊利在營業收入上均領先蒙牛40億元左右。
而這一差距在2015年達到了峰值——113.3億元,雖然2016年、2017年差距有所縮減,2018年又達到百億元大關。
同樣的態勢也「蔓延」至兩者的淨利潤。
起初,蒙牛在淨利潤上高於伊利。2009年蒙牛淨利潤為12.20億元,伊利為6.48億元;2010年蒙牛淨利潤為12.37億元,伊利為7.77億元。
同樣是2011年出現了反轉,伊利領先蒙牛2.11億元。
2013年開始,蒙牛與伊利呈現逐漸拉大的跡象,2016年達到了峰值。
數據顯示,2016年蒙牛淨利潤為-7.51億元,伊利為56.62億元,差值約為64億元。
2017年後兩者差距有所緩解,2018年該差值為約34億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玉巖 吳浩)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