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中國最大乳製品巨頭,今與伊利相差100多億,蒙牛做錯了什麼

2021-01-08 不凡智庫

文:涼熙 主編:朱邦凌

大家都知道的是,伊利和蒙牛是中國的兩個標誌性牛奶行業。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兩家公司之間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在創辦蒙牛之前,曾任伊利公司副總裁。他為伊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最初的幾年裡,蒙牛發展非常迅速,多年來超過了伊利,成為中國最大的乳製品品牌。但現在的結果恰恰相反。蒙牛不僅被伊利超越,而且差距還在擴大。

2019年3月,蒙牛公布了2018年財務報告,從紙面上看,這份報告的表現似乎不錯。蒙牛2018年營業收入689億元,增長14.6%,毛利潤257億元,同比增長21.7%,毛利率增長2個百分點。如果我們簡單的看一下盈利數據,蒙牛的業績是顯著的,收入和利潤都在增長,但與伊利的業績相比,我們會發現蒙牛和伊利之間的差距已經擴大。

2018年,伊利的收入為795億元,比蒙牛高出107億元。2014年,兩家公司之間的差距僅為44億元。除了在收入方面向蒙牛施壓,伊利的利潤也穩步超過蒙牛。2018年,蒙牛股東的利潤為30億元,不到伊利的一半。從市值來看,蒙牛與伊利之間的差距更大。目前,伊利的市值超過1850億元,而蒙牛的市值只有970億元。一個伊利相當於兩個蒙牛。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伊利和蒙牛的產品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高端產品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如伊利推出的安慕希、金典產品、蒙牛推出的特侖蘇、純甄等明星產品。然而,由於伊利的長期積累,不僅在液態奶中,而且在奶粉和冷飲等產品中也發生了結構上的變化。蒙牛的大部分收入仍然是液態奶,但產品結構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隨著產品結構差距的擴大,伊利的表現遠遠好於蒙牛。

如果你回顧伊利和蒙牛的歷史,你會發現這兩家公司都是在同一個人的領導下成長起來的,而這個人就是牛根生。牛根生在伊利工作了很長時間,從洗瓶工到副總裁。牛根生為伊利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努力, 伊利成立於1993年,開始在內蒙古自治區生產牛奶飲料。當時,國內商場的牛奶飲料供應不足。因此,伊利在成立後迅速佔領了市場。到1996年,伊利已發展成為一家大型公司,並開始準備上市材料。但在1999年,伊利集團高層領導在管理和人員變動上存在差異。

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和伊利當時的領導人在戰略上有分歧,而且分歧很大,所以他們選擇了離開。1999年,牛根生聯繫了其他8位志趣相投的人,共同創辦了蒙牛。當時伊利是內蒙古第一個牛奶飲料品牌。蒙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而且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

蒙牛當時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它沒有市場基礎,也沒有合作夥伴的優勢。那麼蒙牛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的呢?蒙牛向牛頓學習,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由於伊利是市場上最古老的品牌,所以需要向伊利學習,伊利創建了第一品牌,蒙牛提出打造"第二品牌"。憑藉這一理念,為自己贏得了一萬多人的品牌地位。從那時起,他們兩個就開始了互相爭鬥的場面。

但在2011年以來,牛根生逐漸退出了蒙牛公司。蒙牛沒有牛根生,就像是沒有靈魂一樣。2012年,蒙牛就被伊利超越了。在那之後,兩家公司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此外,蒙牛的渠道建設不如伊利。伊利的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蒙牛是選擇加入合作的方式。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的擴張,但從長遠來看有很多缺點。雖然在液態飲料領域,蒙牛與伊利不相上下,但在奶粉方面,蒙牛與伊利差距較大,這也是蒙牛落後伊利的原因。在廣告營銷方面,從兩家公司的財務數據來看,伊利在廣告上的支出明顯高於蒙牛,在廣告營銷效果方面,兩家公司的策略也不盡相同。

伊利的名字在電視綜藝節目中更受歡迎,而蒙牛的名字主要植入到影視中。據相關數據顯示,蒙牛的廣告銷售額增長了200%,伊利增長了1500%。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伊利在如何準確把握消費者心理以及娛樂節目向品牌營銷的轉型方面更加精準和有效。

2018年,伊利股東支付每股7元股息,共計42.5億元,股息率66%。蒙牛向股東派發的股息約為每股0.18元,股息率僅為23%,遠遠低於伊利。高股息可以提高員工和股東的積極性,也體現了管理層對公司長遠發展的信心,也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

現在看來,要實現蒙牛在2017年提出的到2020年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公司市值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的目標,確實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蒙牛和伊利之間也存在數百億元的缺口。雖然蒙牛和伊利一直在爭奪乳製品行業的領先地位,但從現在開始,似乎正是多年的競爭讓伊利和蒙牛都更具競爭力,促進了中國乳製品行業的發展。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中國乳製品行業幕後「王者」,掌控70%市場,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如今,在我國乳製品行業中,伊利和蒙牛這兩大巨頭,可以說是互為對手,2018年,作為行業領頭羊的伊利年營收為790億元,而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總額也將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大乳業巨頭背後,卻有著一個大贏家。 在如今的乳製品行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質包裝。也許在很多人眼裡,牛奶包裝不值一提,並且也沒有技術含量。
  • 解碼乳製品行業「大亨」——伊利、蒙牛10年發展
    20日,伊利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一篇公開聲明,把伊利、蒙牛雙雙推至輿論的漩渦。該聲明伊利正面剛中糧蒙牛,指責蒙牛借道可口可樂,染指2022年冬奧會的贊助。這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風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梳理發現,蒙牛也曾後來居上,但是短短四年之後,差距越來越大,目前二者營業收入已經相差100多億。
  • 中國「鮮奶大王」,份額超過蒙牛、伊利,每年還從海外賺回40億
    在巨大的差距背後,同時也映射出中國乳業不可估量的市場空間,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也表明,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牛奶等乳製品的消費量一直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中國乳製品企業的前景一片光明。而提起中國乳製品企業,就繞不開伊利、蒙牛,論知名度,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他們二位都無疑是曝光度最高的,可能中國每一個喝牛奶的人都知道;論經營業績,2018年伊利營收近800億,蒙牛營收近700億,是中國僅有的兩家銷售收入過500億的乳企;論身價,伊利市值1800億,蒙牛1000億,在上市乳企中可以說是一騎絕塵。
  • 中國乳製品大王,平均每天進帳2個多億,連續六年亞洲第一
    根據中國奶業協會《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8)》的數據,中國奶類產量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印度和美國,但中國的人均牛奶消耗量和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差很多,甚至都不及印度,排除飲食習慣方面的因素,實際上我國乳製品消費的市場增長空間還很大,中國乳製品行業還將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持續發展期。
  • 和伊利差了100多億!幾年前還風光無限的蒙牛,做錯了什麼?
    眾所周知,伊利和蒙牛是中國乳製品行業的雙子星,這兩個公司之間有太多的「恩怨情仇」。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在沒有創立蒙牛之前,他是伊利公司的副總裁,為伊利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初的那幾年蒙牛發展非常迅速,連續多年超越伊利,成為中國第一大乳製品牌。
  • 乳製品巨頭蒙牛和伊利的恩仇,竟然還有這些說法
    牛根生在各種採訪或者是宣傳產品的場合,也總是表現出對伊利的尊重和和對鄭俊懷個人的仰慕,全然沒有被掃地出門之後,就立馬要對著打的氣勢,也正是這種做小伏低的策略,讓蒙牛在初期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環境,對手的打壓也在無形之中被化解。至於廣告牌究竟是被誰砸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雖然最開始嫌疑最大的是伊利,但是現在看看當時的收益,說是蒙牛自導自演也未嘗不可。
  • 乳製品行業真正贏家:一罐牛奶拿走75%利潤,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在過去的幾年裡,乳酸菌飲料已經成為最熱門的品種,國內品牌數量曾經達到100多個,但大多數都只是市場的經營者,只有那些龍頭品牌才能真正在這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說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中國乳業,伊利和蒙牛是競爭對手。2018年,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年營收790億元,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近700億元。
  • 百年老品牌,曾是乳製品行業冠軍,如今卻只能排在伊利和蒙牛之後
    牛奶就是大家公認的營養價值較高的飲品,成為了人們生活中補充營養的重要產品,而乳製品企業也隨著人們需求的增加,開始不斷的崛起壯大。如今市面上,銷量較好的乳製品品牌主要有兩個:蒙牛和伊利。但實際上,除了蒙牛和伊利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乳製品品牌,更早的出現在市面上,曾經是整個行業的龍頭老大。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押注奶酪(也被中國消費者稱為芝士、乾酪等)市場的大公司又多了起來,伊利、蒙牛這兩家乳製品市場「雙雄」也來了。但中國奶酪市場目前還是以進口品牌為主,本土的伊利、蒙牛目前都還是個挑戰者的角色。伊利在今年11月開始了在奶酪市場的新動作。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中國乳業兩大巨頭的差距在彼此的追趕中被逐漸放大。 2019年,蒙牛實現營收790.3億元,伊利營收為902.2億元,超蒙牛近100億元。 市值上差距則更明顯。
  • 得源頭者得天下,伊利、蒙牛再掀奶源爭奪戰,斥資數億收購牧場
    伊利股份表示,認購中地乳業,將有利於公司進一步穩定原料奶供應,提升市場競爭力。 蒙牛入主中國聖牧成為最大股東 作為中國奶業雙巨頭,蒙牛也同樣爭得了一塊「地」。7月28日,中國聖牧發發布公告稱,蒙牛乳業行使全部認購權證,認購11.97億股,每股行使價0.33港元,總價約在3.95億港元(3.56億元)。認購完成後,蒙牛所持股份由3.83%增至17.80%,成為中國聖牧單一最大股東。 根據2019年財報,中國聖牧的主營業務為奶牛養殖業務。
  • 中國乳業20年:蒙牛伊利成「雙寡頭」,新品牌的機會在哪兒?
    伊利從2006年開始不斷推進織網計劃,蒙牛在大經銷商制+營銷配合以火箭速度增長,而堅守低溫層級的乳業巨頭光明,逐漸被伊利和蒙牛拉開差距,從而奠定了現在常溫奶統治天下局面的基礎。 在這個時間歷史裡面,有幾個不得不提的時間節點和故事。 1993年,伊利進行股份制改造,由國營企業變為股份制企業,有「中國乳業教父」之稱的鄭俊懷掌舵伊利。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的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來源 / CBNData消費站押注奶酪(也被中國消費者稱為芝士、乾酪等)市場的大公司又多了起來,伊利、蒙牛這兩家乳製品市場「雙雄」也來了。但中國奶酪市場目前還是以進口品牌為主,本土的伊利、蒙牛目前都還是個挑戰者的角色。伊利在今年11月開始了在奶酪市場的新動作。
  • 1400億市值公司大新聞!飛鶴出手「搶」奶源 蒙牛伊利慌了?
    對於奶業而言,奶源的重要性就更加不用多說了。就在剛剛,國產奶粉龍頭中國飛鶴官宣以31億元收購原生態牧業,與蒙牛、伊利在奶源上正面交鋒。對於這次收購,用中國飛鶴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鞏固上遊原奶供應穩定性,增加對上遊產業鏈的控制,減少原奶價格上漲的影響。」
  • 伊利蒙牛接連出手!2020年頭部乳企為何加速奶源地投資建設?
    而引爆中地乳業股價的消息是:公司擬引入伊利作為主要股東。而就在幾天前,蒙牛乳業認購12億股超越公司董事局主席邵根夥所持攤薄後約15.8%股權,成為了中國聖牧單一最大股東。其實近幾年,養殖端規模化、加工端集中化、乳企兼併重組等加速進行,乳企上遊規模化、集中化格局愈加明顯。
  • 伊利與美國頭號牛奶公司DFA合建全美最大奶粉工廠
    雖然已成功將產品植入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系列,伊利進軍海外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12日,中國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聯手美國乳製品公司DFA計劃在美國堪薩斯市合建全美規模最大的奶粉廠,這也是這家中國乳製品巨頭向海外擴張的最新步伐。
  • 前瞻乳製品產業全球周報第2期: 2019全球乳業20強出爐,伊利、蒙牛...
    該榜單連續第三年沒有新成員上榜,雀巢(243億美元)仍然高居榜首,位居第二的Lactalis(208億美元),銷售額較2017年的199億美元增長了4.5%,和雀巢較2018年相差的43億美元縮小到今年的35億美元,差距進一步縮小。在中國企業中,伊利第八(112億美元)仍是全球前20大乳品企業中最大的亞洲企業,蒙牛(103億美元)則保持了第十名的位置。
  • 中國乳業真正的壟斷者:伊利蒙牛為它「打工」,1盒奶攫取75%利潤
    利樂包裝是瑞典利樂公司開發的用於包裝液體食品的產品,採用6層複合紙包裝,能讓牛奶等飲品的保質期更長,而利樂包裝也是全球最大的無菌包裝設備製造商,幾乎壟斷了全球市場,佔據了90%以上份額。樂利包裝將中國的乳業推向更高層次,被戲稱為「乳企軍火商」,伊利、蒙牛這些國內的巨頭都在為它「打工」。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資本星球,作者 | 卡莎,編輯 | 菲茲格力VS美的、天貓VS京東、美團VS餓了麼,賽道巨頭捉對廝殺中從來都充滿了話題。同樣,中國乳業雙寡頭蒙牛和伊利也已「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但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卻又殊途同歸。
  • 蒙牛將拿下妙可藍多欲做中國奶酪老大 巨頭髮力攪動奶酪行業格局
    12月13日,中國奶酪市場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收購案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當日,妙可藍多(600882)公告稱,蒙牛擬以現金方式認購妙可藍多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如證監會批准該項交易,蒙牛將成為妙可藍多第一大股東,並成為控股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