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涼熙 主編:朱邦凌
大家都知道的是,伊利和蒙牛是中國的兩個標誌性牛奶行業。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兩家公司之間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在創辦蒙牛之前,曾任伊利公司副總裁。他為伊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最初的幾年裡,蒙牛發展非常迅速,多年來超過了伊利,成為中國最大的乳製品品牌。但現在的結果恰恰相反。蒙牛不僅被伊利超越,而且差距還在擴大。
2019年3月,蒙牛公布了2018年財務報告,從紙面上看,這份報告的表現似乎不錯。蒙牛2018年營業收入689億元,增長14.6%,毛利潤257億元,同比增長21.7%,毛利率增長2個百分點。如果我們簡單的看一下盈利數據,蒙牛的業績是顯著的,收入和利潤都在增長,但與伊利的業績相比,我們會發現蒙牛和伊利之間的差距已經擴大。
2018年,伊利的收入為795億元,比蒙牛高出107億元。2014年,兩家公司之間的差距僅為44億元。除了在收入方面向蒙牛施壓,伊利的利潤也穩步超過蒙牛。2018年,蒙牛股東的利潤為30億元,不到伊利的一半。從市值來看,蒙牛與伊利之間的差距更大。目前,伊利的市值超過1850億元,而蒙牛的市值只有970億元。一個伊利相當於兩個蒙牛。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伊利和蒙牛的產品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高端產品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如伊利推出的安慕希、金典產品、蒙牛推出的特侖蘇、純甄等明星產品。然而,由於伊利的長期積累,不僅在液態奶中,而且在奶粉和冷飲等產品中也發生了結構上的變化。蒙牛的大部分收入仍然是液態奶,但產品結構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隨著產品結構差距的擴大,伊利的表現遠遠好於蒙牛。
如果你回顧伊利和蒙牛的歷史,你會發現這兩家公司都是在同一個人的領導下成長起來的,而這個人就是牛根生。牛根生在伊利工作了很長時間,從洗瓶工到副總裁。牛根生為伊利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努力, 伊利成立於1993年,開始在內蒙古自治區生產牛奶飲料。當時,國內商場的牛奶飲料供應不足。因此,伊利在成立後迅速佔領了市場。到1996年,伊利已發展成為一家大型公司,並開始準備上市材料。但在1999年,伊利集團高層領導在管理和人員變動上存在差異。
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和伊利當時的領導人在戰略上有分歧,而且分歧很大,所以他們選擇了離開。1999年,牛根生聯繫了其他8位志趣相投的人,共同創辦了蒙牛。當時伊利是內蒙古第一個牛奶飲料品牌。蒙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而且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
蒙牛當時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它沒有市場基礎,也沒有合作夥伴的優勢。那麼蒙牛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的呢?蒙牛向牛頓學習,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由於伊利是市場上最古老的品牌,所以需要向伊利學習,伊利創建了第一品牌,蒙牛提出打造"第二品牌"。憑藉這一理念,為自己贏得了一萬多人的品牌地位。從那時起,他們兩個就開始了互相爭鬥的場面。
但在2011年以來,牛根生逐漸退出了蒙牛公司。蒙牛沒有牛根生,就像是沒有靈魂一樣。2012年,蒙牛就被伊利超越了。在那之後,兩家公司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此外,蒙牛的渠道建設不如伊利。伊利的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蒙牛是選擇加入合作的方式。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的擴張,但從長遠來看有很多缺點。雖然在液態飲料領域,蒙牛與伊利不相上下,但在奶粉方面,蒙牛與伊利差距較大,這也是蒙牛落後伊利的原因。在廣告營銷方面,從兩家公司的財務數據來看,伊利在廣告上的支出明顯高於蒙牛,在廣告營銷效果方面,兩家公司的策略也不盡相同。
伊利的名字在電視綜藝節目中更受歡迎,而蒙牛的名字主要植入到影視中。據相關數據顯示,蒙牛的廣告銷售額增長了200%,伊利增長了1500%。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伊利在如何準確把握消費者心理以及娛樂節目向品牌營銷的轉型方面更加精準和有效。
2018年,伊利股東支付每股7元股息,共計42.5億元,股息率66%。蒙牛向股東派發的股息約為每股0.18元,股息率僅為23%,遠遠低於伊利。高股息可以提高員工和股東的積極性,也體現了管理層對公司長遠發展的信心,也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
現在看來,要實現蒙牛在2017年提出的到2020年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公司市值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的目標,確實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蒙牛和伊利之間也存在數百億元的缺口。雖然蒙牛和伊利一直在爭奪乳製品行業的領先地位,但從現在開始,似乎正是多年的競爭讓伊利和蒙牛都更具競爭力,促進了中國乳製品行業的發展。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