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接連出手!2020年頭部乳企為何加速奶源地投資建設?

2020-12-19 母嬰行業觀察

8月3日早盤,中地乳業開盤即大漲,創52周新高,截至午間收盤,盤面漲幅155.17%。而引爆中地乳業股價的消息是:公司擬引入伊利作為主要股東。

而就在幾天前,蒙牛乳業認購12億股超越公司董事局主席邵根夥所持攤薄後約15.8%股權,成為了中國聖牧單一最大股東。

其實近幾年,養殖端規模化、加工端集中化、乳企兼併重組等加速進行,乳企上遊規模化、集中化格局愈加明顯。2020年雖受到疫情影響,但頭部乳企對奶源市場建設的熱情依舊未減,甚至更加明顯。

據了解,伊利今年在奶源地建設上投入非常大,除中地外,伊利旗下悠然牧業與土左旗政府籤約萬頭奶牛養殖示範牧場項目,將建設起三座現代化奶牛養殖示範牧場;伊利旗下賽科星,擬在土默特左旗塔布賽鄉城留村建設一座存欄3500頭後備牛牧場;同時伊利還與邢臺市政府、內丘縣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內丘縣投資建設奶牛養殖及乳製品深加工項目,打造世界級高端牛奶加工基地;另外伊利還將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建立起「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敕勒川30萬頭奶牛生態牧場示範項目暨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基地」......

當然,蒙牛也沒有落後,此次加碼聖牧,在上遊資源方面,已經擁有包括現代牧業、聖牧、富源在內的規模化牧場集群,還藉由聖牧進一步打通對有機奶上下遊的布局。另外據悉,蒙牛還將在巴彥淖爾市建設總投資逾1000億元的中國乳業產業園西部中心10萬頭奶源基地項目;蒙牛還在河北啟動了「河北萬噸奶源規劃」,圍繞六大生產基地,將在五年內增加奶牛存欄15萬頭,年產生鮮乳100萬噸;此外,蒙牛還將在豐潤區投資了嘉立荷萬頭牧場項目......

事實上,當前中國規模奶源現代牧業和聖牧等企業幾乎都被蒙牛掌控,這也是蒙牛想要追趕伊利的戰略性措施,而伊利此前在國內奶源上的布局有所欠缺,所以今年集中性地建設布局奶源地,但蒙牛目前尚未將其轉化為市場動力。

而排名在第三的乳企光明乳業,去年輝山乳業破產後,光明就以7.5億拿下江蘇輝山乳業、牧業相關資產;此前還競購夏進乳業但失利。今年也在加快對奶源地的「跑馬圈地」,與中衛市政府、寧夏農業投資集團籤訂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投資建設奶產業種養加全產業鏈項目;並與天康生物戰略合作,在牧場管理諮詢、平臺建設與技術支撐、採購協同、飼料及疫苗合作等業務板塊進行重點合作......但目前還未看到市場效果,2019年的財報數據與第一名的伊利、第二名的蒙牛還相差甚遠。

綜合性的乳企還有君樂寶,今年也在奶源上加強了投資,在邯鄲市大名縣投資了9.4億元將建設起邯鄲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液態奶工廠和萬頭奶牛牧場;此外還將在開啟了年產12萬噸液體乳生產線擴建項目......

而中國奶粉第一品牌飛鶴今年也在泰來縣開啟了黑龍江瑞弘達牧業有限公司萬頭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建設,這也是第11個飛鶴專屬奶源供應牧場......

除此之外,上遊牧業自身也加大了養殖業投資,如江蘇家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興建了江蘇家惠生態牧場,將以生產優質生鮮乳為主,場建成後可年產鮮奶30000噸以上;中墾乳業投資22億在陝西定邊興建六萬頭奶牛養殖基地......

高級行業分析師宋亮認為,大乳企加大上遊奶源的布局,主要是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目前中國奶牛存欄確實不足,乳企為了夯實未來奶源供應體系;第二方面是伊利、蒙牛等乳企,打算大力發展巴氏奶等,奶源這一塊需要做一些布局,所以都在積極投入。

其實這也是政策所向,國家也在推進乳業升級,國家鼓勵乳企通過併購、聯合重組、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進行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產能。事實上中國乳業,包括液態奶和乳製品市場,從2019年起,「大魚吃小魚」的淘汰賽就已經在加速進行,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中小品牌生存空間日漸萎縮。

此前在《通過21家上市乳企看懂中國乳業發展現狀》中所提到的,中國乳業的兩極分化正在加劇,兩大巨頭伊利、蒙牛的營收佔21家上市乳企總營收的57%,兩大巨頭間的差距也在百億以上,且僅有年營收排名前5的頭部乳企入圍「百億陣營」。

而乳製品市場中最大奶粉市場亦是如此,此前在《君樂寶、金領冠、美贊臣、健合、澳優……下一個嬰配粉百億巨頭將是誰?》提到,2020年中國奶粉市場「二八效應」繼續放大,甚至更甚,數據顯示,飛鶴、惠氏、達能、美贊臣、君樂寶、美素、伊利、A2、澳優、合生元、聖元、貝因美、蒙牛雅士利、雅培等總體市場佔有率達到90%,比2018年提高5個百分點,頭部效應更加凸顯。

實際上除國內整合併購外,頭部的中國乳企還將戰略步伐邁到了海外,開啟了全球化競爭,如伊利收購紐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Westland,是其整合全球「黃金奶源帶」的重要一筆;蒙牛收購貝拉米及Lion - Dairy & Drinks,對於蒙牛掌控高品海外質奶源、提升自有冷鏈配送能力都大有裨益;飛鶴也在加拿大建立起金斯頓工廠等......

可見,中國乳業尤其是頭部本土企業進入品牌時代,向下加速擠壓中小品牌,向上不斷侵蝕外資品牌份額,加速爭奪市場份額。而在增量市場競爭中,通過收購的手段來彌補自身在產業鏈、品類等方面的不足,對乳企而言不失為一個良策。

後疫情時代,新世界秩序正在加速構建,即使頭部乳企優勢更大,但依舊面臨「不改變就將下滑」的危機,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2020年8月18~20日,母嬰行業觀察將舉辦「新世界 加速生長·2020第六屆母嬰生態大會」,邀請了百餘位資深嘉賓,將圍繞「後疫情時代」、「企業反脆弱能力」、「消費新機遇」、「直播與短視頻」、「私域流量」、「長期主義」等關鍵詞展開分享,商業領袖的引領與集體智慧的破壁共生,讓你更懂新世界的玩法。

相關焦點

  • 伊利1.8億元戰投中地乳業 龍頭乳企加速優質奶源布局
    2018年、2019年,中地乳業實現營收14.25億元、14.9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0.63億元、1.02億元。認購前,張建設、張開展及其一致行動人共持有中地乳業35.39%的股份。認購完成後,張建設、張開展及其一致行動人持股比例將降至29.51%,不再是中地乳業控股股東;伊利子公司金港控股將持有中地乳業約16.6%的股份,成第二大股東。
  • 七張圖解讀上遊奶源現狀,伊利、蒙牛、飛鶴加速布局
    2020年馬上就要落下帷幕了,翻看這一年,關於奶源的爭奪硝煙四起,伊利、蒙牛、飛鶴等乳企紛紛加大了奶源的布局,或併購上遊規模奶源企業,或收購奶源,或與地方政府合作奶牛項目……今天,我們就一起從7張圖來了解一下國內奶源現狀,看看目前哪家乳企掌握了最雄厚的上遊奶源資源。
  • 飛鶴出手「搶」奶源 蒙牛伊利慌了?
    對於奶業而言,奶源的重要性就更加不用多說了。就在剛剛,國產奶粉龍頭中國飛鶴官宣以31億元收購原生態牧業,與蒙牛、伊利在奶源上正面交鋒。對於這次收購,用中國飛鶴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鞏固上遊原奶供應穩定性,增加對上遊產業鏈的控制,減少原奶價格上漲的影響。」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發布了關於推進奶業振興的實施意見。為了發揮內蒙黃金奶源帶、黃金草原帶、黃金玉米帶的優勢而建設了五大奶源基地。當地政府按照奶牛用途劃分地塊,出現了有機綠色奶源基地,高產、高質量基地等。作為全國性乳企,蒙牛和伊利還通過投資、控股等形式獲得供應鏈中企業的支持。如2017年蒙牛併購現代牧業,並由此獲得現代牧業位於華北及華東等多個地區的奶源支持。
  • 乳企收購牧場背後:奶源爭奪戰打響
    自今年以來,頭部乳企開始在國內大量入股和收購牧場,優然牧業等上遊企業也著手登陸資本市場。而眾多企業搶佔上遊資源的背後,是由於今年春節以來原奶價格的飛速上漲,壓縮了眾多乳企的利潤空間。為了保證獲得原奶價格的穩定以及利潤,很多企業選擇繼續強化上遊產業。此外,自去年巴氏奶升溫以來,眾多乳企包括伊利、蒙牛在內均加入了競爭。
  • 一文讀懂國內奶源勢力現狀:蒙牛伊利約佔四層,新希望黑馬突進
    目前,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和燕塘等乳企都在自建牧場,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原料奶需求,但在行業大洗牌中,巨頭要實現奔跑的速度,區域乳企要避免被「大浪淘沙」,必須較快擴大奶源供應,自建牧場需要時間,緩不救急,併購上遊奶企就成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蒙牛在這方面一直動作頻頻。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2017年,蒙牛宣告其「雙千億目標」,即公司於2020年銷售額達到千億,市值破千億。 接下來,收購、併購、整合上遊奶源企業等,蒙牛以一系列資本運作來加速業務推進。2018年,蒙牛的奶粉業務實現了48.9%的高速增長,這背後離不開收購君樂寶、雅士利帶來的驅動效應。
  • 爭奪低溫奶 奶源仍是勝負關鍵
    「(低溫)巴氏奶行業四大競爭要素為奶源、貼近消費市場的牧場和工廠布局、高效率的供應鏈(冷鏈建設和終端節奏把控)、渠道壁壘。」東北證券食品飲料團隊在研報中表示,低溫巴氏奶行業量價齊升,駛入加速期,但行業競爭格局分散,行業屬性決定低溫奶企業短時間內難以實現全國化。
  • 得源頭者得天下,伊利、蒙牛再掀奶源爭奪戰,斥資數億收購牧場
    來源:市界作者 |王春曉 市界 編輯 | 東東 繼蒙牛入主中國聖牧後,伊利跟著也出手布局上遊奶源,宣布認購中地乳業。今年3月,聖牧與蒙牛籤訂生鮮乳供應框架協議及財務資助框架協議,即未來三年,中國聖牧至少80%的生鮮乳將供給蒙牛,同時獲得蒙牛的財務資助。 各大乳企紛紛搶奪奶源 事實上,爭奪奶源並非是兩位乳業巨頭臨時起意。
  • 伊利蒙牛打響奶源爭奪戰,從流血衝突到入股收購,大型牧場基本被瓜分
    而這些原奶供應商,也成為大型乳企的爭奪對象。7月28日,蒙牛以3.95億港元增持中國聖牧,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而早在2016年,伊利便有意收購中國聖牧,後稱未獲商務部反壟斷局批准,終止交易。雖與中國聖牧失之交臂,8月2日,伊利股份宣布,擬以約2.03億港元,認購中地乳業16.6%股份,布局上遊奶源。
  • 奶源多自供乳企「心不慌」
    公司自有奶牛1.5萬頭,還有20多家100%控股的奶源基地,加上投資參股的奶源基地,自供奶源佔70%以上。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我省乳企奶源自供率基本超過70%,加上各家企業地處不同城市、相互影響較小,因此所受衝擊並不大。目前各乳企的產品價格也是微調,對消費者影響不大。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提升行動方案》明確支持國內企業在境外收購和建設奶源基地,降低原料成本。對於「走出去」的企業,政府給予許多稅收和經濟方面的優惠,大力支持產品創新。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國乳企在境外市場的動作愈發頻繁。先是蒙牛籤下球星梅西作代言人,在2018年世足賽場上反覆播放「天生要強體」,引起不小的話題。
  • 奶價進入上漲周期,伊利蒙牛再次搶購奶源,大型牧場幾乎搶佔一空
    而這些原奶供應商,也成為大型乳企的爭奪對象。7月28日,蒙牛以3.95億港元增持中國聖牧,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而早在2016年,伊利便有意收購中國聖牧,後稱未獲商務部反壟斷局批准,終止交易。雖與中國聖牧失之交臂,8月2日,伊利股份宣布,擬以約2.03億港元,認購中地乳業16.6%股份,布局上遊奶源。
  • 中國乳企市值超5000億,伊利、飛鶴、蒙牛、健合、澳優等位居前列
    19家乳企總市值超5000億,伊利飛鶴蒙牛位居三甲作為奶粉產業專業新媒體,奶粉圈聚焦產業、品牌、渠道、營銷和數據,給用戶帶來最高效的內容,我們在3月10日率先發布了「飛鶴市值超越蒙牛,躋身中國第二大市值乳企」的資訊!
  • 優然牧業赴港IPO,是「奶源大戰」再升級的前兆?
    2018年國內原奶價格結束了長達兩年的下降周期,逐漸開始復甦。經歷過洗牌後的下遊乳企為了分散風險,開始有意識的收購上遊牧場、整合奶源。2019年7月,伊利便讓優然牧業以22.78億元吃下賽科星58.36%的股權,藉此將優然牧業推到全球第一奶源的位置。
  • 乳協引發的血案:從乳業之爭看伊利、蒙牛的「原罪」
    然而,碰瓷碰久了,總會遇到一兩個「鐵憨憨」,比如乳協:2020年,這種官腔十足、乾貨為零的聲明,也是一道風景整個事件的場景大概相當於:一個瘦弱得吃不起飯的無名自媒體,顫顫悠悠倒在了乳協的豪車前,乳協這個「鐵憨憨」二話不說,直接抄傢伙下車打人,結果被熱心市民扭送派出所。
  • 催肥的蒙牛
    公司也藉此在上遊奶源、奶粉等領域迅速補齊短板。上述不少企業還是蒙牛乳業前高管創立,比如, 創立中國聖牧的姚同山,為蒙牛乳業前執行董事兼財務長;蒙牛乳業前副董事長鄧九強則創立了現代牧業(01117.HK)。2016年是蒙牛乳業的關鍵轉折點,當年9月,達能出身的盧敏放出任公司總裁,自我調整、找出差距與原因成當務之急。在盧敏放治下,公司加速收購。
  • 奶價已達4.09元/公斤,利好上遊布局充沛乳企的股價
    奶價上漲為乳企帶來利好,在股價和業績上也有明顯表現。乳企早已意識到了上遊奶源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下紛紛加大奶源布局、提前佔據主動,未來國內奶牛存欄量將會進一步提高,對加強奶源自給率和實現奶類產量目標有很大幫助。
  • 高溫傷奶牛 山東奶源緊缺乳企關停生產線(圖)
    4日,山東某知名乳企負責人王先生告訴記者,奶源緊缺的問題今年一直有所表現,前幾個月尤其嚴重。「上個月,是奶源最緊張的一個月,因為奶源不足我們的生產線甚至出現過暫時停產的情況。」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進入秋季之後乳品銷售將會迎來一個高潮,但是受奶源不足影響現在企業的庫存和生產線都很緊張。「我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出現斷貨的情況,現在我們也在到處尋找更多的奶源。」
  • 百億市場規模,乳企巨頭紛紛入局,巴氏奶之爭誰是贏家?
    來源:子彈財經作者 | 劉靜 王力緯 責編 | 蛋總出品 | 子彈財經2020年,乳企巨頭們紛紛盯上了巴氏奶這頭「現金牛」。繼蒙牛在2017成立巴氏奶事業部後,早在2007年就開始訴求「中國鮮奶第一品牌」的新希望乳業(以下簡稱「新乳業」),快速做出戰略升級,聚焦「低溫新鮮」的戰略發展主線,並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將低溫乳製品佔比從十年前的 30% 提升到今年的 60% 以上。此外,新乳業還加快了收購整合地方乳企的步伐,加速了上遊奶源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