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協引發的血案:從乳業之爭看伊利、蒙牛的「原罪」

2020-12-21 財不獸

毫無預兆的,乳業火了。這火不是好火,是那種「焚身之火」,起源是一個自媒體寫作了一篇《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狀》(以下簡稱「六宗罪」)……一篇全部由舊聞拼湊、毫無新意的冷飯並沒有太多流量。然而,碰瓷碰久了,總會遇到一兩個「鐵憨憨」,比如乳協:

2020年,這種官腔十足、乾貨為零的聲明,也是一道風景

整個事件的場景大概相當於:一個瘦弱得吃不起飯的無名自媒體,顫顫悠悠倒在了乳協的豪車前,乳協這個「鐵憨憨」二話不說,直接抄傢伙下車打人,結果被熱心市民扭送派出所。群情激憤之餘,被打者到底是真受害,還是碰瓷,難道就不重要了麼?

稍有理性的人,恐怕還是要調查清楚的吧?

於是,我們不妨梳理一下,乳協這紙「聲明」背後的真相到底如何。

蒙牛、伊利綁架國家標準,有根有據,還是有利有惠?

「六宗罪」的原文稱,「2010年,蒙牛和伊利宣稱由於三聚氰胺事件,不能往牛奶添加工業原料,所以無法提高奶源質量和制奶技術,就降低了檢驗標準。結果一降,就是世界最低」。直至今日,財叔也沒找到公開宣稱因為三聚氰胺所以降低了檢驗標準的出處。如果有,不妨大家貼出來看看,如果沒有,不知道作者是從哪裡聽到「蒙牛和伊利宣稱」的。

不是叔相信這兩家企業的道德,而是覺得能把企業做到這麼大,應該不至於這麼無腦的公開宣稱吧?

要說這事兒的起源,其實是一段言論:

至於「個別大企業」是誰,又是如何「綁架」行業標準的,這位王理事長沒說。演化到「六宗罪」裡,直接安到了蒙牛、伊利頭上。

這個說法背後,我們要搞清楚幾個事實:

到底有沒有企業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企業在國家標準制定過程中,到底有沒有決策權;2010國家標準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否偏低阻礙了行業發展?蒙牛、伊利是否是真正的受益者?接下來,我們逐一還原:首先,企業確實參加了國家標準的制定,不僅蒙牛、伊利,其他一線乳企如光明、完達山也參與了。為什麼?因為企業才是了解市場、了解整個產業鏈,這樣一個事關整個產業的標準,沒企業參與才是笑話。如果有人認為,更有資格參與的企業沒參加,不妨把這些企業的營收、淨利、專利技術、產業布局這些指標列出來,讓叔開開眼,看看當年中國還有什麼比「一逛蒙」(伊利、光明、蒙牛)三巨頭更適合出現在這個名單裡的。其次,到底存不存在國家標準被大企業綁架一事?至少目前,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證明任何一方的觀點。所謂綁架說,是王丁棉提出來的,可是除了那句話,我們沒看到任何細節和佐證,王本人的說的也很含糊,甚至沒有提蒙牛、伊利的名字。很多人將「大企業綁架行業標準」引申為巴氏奶與常溫奶之爭,那麼現實中巴氏奶的領軍企業光明也在其中,十年前的光明,還是有實力和蒙牛、伊利掰一掰手腕的,豈是那麼容易叫別人一手遮天的?十年後,光明早已經退居二線的情況下,用今天的「雙頭」格局解讀當年王丁棉所謂的「個別」,是否別有用心,這就不好說了。當時的標準是否過低?用今天的眼光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用當時的眼光呢?財叔不喜歡胡說,我們來看一組關於生鮮乳蛋白的數據儘管未找到2010年的相關數據,不過從13年-18年的數據來看,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1、從趨勢分析,2010年標準指定時蛋白質含量可能略高於3;2、中國生鮮乳蛋白含量並沒有因為國家標準較低而「放飛自我」。如果這裡面加上一個「確保大多數散戶奶農生計不會受到影響」這個社會穩定前提,那麼2.8這個數值實際上是可以接受的。蒙牛、伊利是否是低標準的受益者?先要明白,這個標準針對的是奶農而非乳企,國家標準也明確解釋了這一點。簡單說,這是個廠商收奶標準,而不是超市賣奶標準。

國內乳企的奶源,主要來自:大型農場、散戶奶農。

大型農場,一般採用科學養殖,效率和生乳標準都比較高;

散戶奶農,質量則要低一些。

也就是說,如果提高生鮮乳標準,直接遭殃的是散戶奶農。面對外界的質疑,2010年國家標準剛出臺時,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曾經很直接的說過:中國72%的奶牛是散戶飼養,國家標準提高後散戶的牛奶不達標,結果就是「殺牛倒奶」

到這裡,財叔暫時先不考慮奶農的利益,先從乳企的角度談論這個問題:如果收奶標準提升,對大型乳企和中小乳企,哪個更有利?

首先,大型乳企往往擁有完善的配套牧場等設施,如果數量不夠,那麼直接收購大型奶源企業也是大企業的常規操作。比如現在,「國內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的現代牧業,控股股東就是蒙牛。有了蒙牛這種「大靠山」,大型牧場抵抗風險的能力也增強了很多,算是一種共贏。

其次,大型乳企可以通過資金優勢,建立全球供應鏈:

第三,散戶收奶,一句話:價高者得。動手查一下蒙牛伊利和地方乳企的淨利潤,閉眼睛都能想到,高標準下剩下高品質散戶奶,到底會倒入誰的「奶瓶」。說白了,在現代商業模式裡,規模優勢和資金優勢太重要了。行業標準制定越高,越容易造成大企業的壟斷:大企業的規模優勢會攤薄技術研發的成本,資金優勢可以確保大企業在產業鏈中處於強勢地位。因此,制定嚴苛的行業標準及超高的準入門檻,往往是大企業打壓、排擠中小企業的利器。

但是對普通百姓呢,一方面,奶農只能殺牛倒奶,是直接的受害方,另一方面,原奶資源銳減,比如導致很大一部分家庭喝不上奶。這還沒算原奶供應量驟減之下的價格大幅提升……

顯然,所謂的「綁架」說,絕非拼湊幾條醜聞、發揮一點想像,那麼簡單。中國消費者在一個毫無壟斷門檻的市場裡,把「低質」的蒙牛、伊利消費成中國乳業的「兩巨頭」,背後難道僅僅是消費者的無知?

乳業理念對立的本質是城鄉對立

看了上面的說法,一定好多人跳起來罵,說叔收了蒙牛、伊利的黑錢。事實上,我自己喝伊利或者蒙牛麼?很少!或者說,我幾乎不記得我買過這兩個企業的產品。

北京超市裡能買到的,比較好喝的奶:

出這個事兒之前,叔從來沒注意過蛋白質含量,今天特意看了看,也是可以的:

既然這個產品這麼好,為什麼沒有佔領全國呢?

喝一盒十幾塊的奶,當然不是炫富,但是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一小盒牛奶要13.6元,確實不便宜了。便宜的也有,味道沒有這個好。蒙牛、伊利也有高端的,但是在叔的個人口味裡,都沒這個好喝。

然而,在商業世界裡,拋開價格談產品質量,毫無意義。

所謂的常溫奶與巴氏奶之爭,本質上是一二線市民與三四線及小鎮青年們的小資與草根之爭。

巴氏奶更新鮮、好喝,但是需要冷鏈物流以及龐大的消費人群做保障。

常溫奶口味稍差,但是物流、存儲成本低,保質期長。

所以,你在北、上、廣問寫字樓的白領們,你會發現進口奶或本地低溫奶是他們的首選。

當然,圖方便的時候,也可以買一箱高端常溫奶如特倫斯、金典放在家裡,所以,光明、三元們在上海、北京對抗著蒙牛、伊利,從單個城市的市場上看,並不吃虧。二線城市各自的乳業品牌,同樣和蒙牛、伊利們打的有來有往、熱火朝天。

但是你把目光適當轉移一下,便不難發現,低溫奶(巴氏奶)是無法覆蓋中國廣大的三四線市場的。當一線城市裡風光無限的George、mary變成家鄉的陳狗蛋、覃四妹時,不知道村口小賣店是不是像7-11一樣準備好了常溫冷櫃和光明、三元?

因此,沒有北、上、廣主場優勢的蒙牛、伊利,註定要選擇先常溫後低溫的策略,也由此成為了中國唯二的兩家全國性乳企。

兩巨頭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在一二線普通消費者的口中,他們的產品總是少了那麼一點「奶味」。

類似的說法,你也可以套用到肯德基或者雀巢上,有些企業成功之處是商業模式而非其口味。

這也就是為什麼,蒙牛、伊利負面新聞下面,評論一水是,「垃圾,一直不如我們的XXX好喝」;

然而,蒙牛、伊利的財報一發布,「好喝的XXX」就不存在了,評論就一水的「真香」。

一個我們永遠不能迴避的商業邏輯是:當我們在討論一個企業是否成功時,標準不是TA賣的是不是足夠貴,而是銷售額、淨利潤總額是不是足夠高、市場是不是足夠大!

比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常溫奶口味相較於低溫奶略差,但是兩者的營養含量並無差別,而且常溫奶在殺菌控制上明顯有著優勢。而這兩點,竟然是很多業內所謂專家指責蒙牛、伊利拉低行業標準的地方。

相關焦點

  • 中國乳業20年:蒙牛伊利成「雙寡頭」,新品牌的機會在哪兒?
    此時現在的行業老大伊利,還是一個偏安於內蒙古草原的一家小乳企。1999年,牛根生創立蒙牛。然後草原雙雄伊利和蒙牛推出了常溫奶,開始把牛奶賣向全國市場,帶動了整個牛奶行業的發展,迅速擴大了整個乳業市場的體量。
  • 乳業這十年:伊利、蒙牛、光明、飛鶴、君樂寶、新希望的高端之戰
    除了再創新高的成交金額,電商節的十年曆程也引發了媒體、專家的更深層思考。無論是十年之癢,抑或十年之機,還是十年之利,強烈的話題感無疑愉悅了中國網友和背後一幹大佬。乳業十年巨變相比之下,同樣站在三聚氰胺的十年節點,中國乳業的話題感就厚重、深刻了許多。
  • 蒙牛伊利爭建奶聯社吸納奶農 乳業復甦現分歧
    這也是這一年多乳企們的工作重心。  「其實現在中國大型乳企,無論是設備、研發還是生產等環節,可以說都已經和世界接軌,有的甚至已經達到先進水平。最需要進步的,就是奶源管理。」龔妍奇說,此前三聚氰胺事件的問題根源也就在奶源。  如今,打造超大型牧場成為蒙牛乳業的工作重心。姚海濤介紹,超大型牧場指的是上萬頭規模的牧場。目前,蒙牛聯手現代牧業等已經在全國擁有了11個超大型牧場。
  • 乳企發年報業績靚麗股價大漲 蒙牛領跑"乳業股"
    本報訊(記者 高陽)繼伊利發布淨利潤同比大增133%的靚麗年報後,昨日,蒙牛、光明也相繼在港交所和上交所發布2011年年報。其中,蒙牛全年收入373億元,光明營收首次突破百億。這也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來三大乳企所公布業績最好的一次。
  • 伊利1.8億元戰投中地乳業 龍頭乳企加速優質奶源布局
    來源:長江商報●長江商報記者 吳婷繼蒙牛增持中國聖牧後,伊利也再次加碼奶源布局。對於中地乳業而言,此次認購可以改善公司資產負債比率及補充流動資金,降低財務風險,同時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加強與產業鏈下遊乳企的協同合作。中地乳業擬將約70%認購資金用於補充採購飼料、獸藥等物資的運營資金,約30%資金用於償還臨期銀行貸款以支持現有業務運營。
  • 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白奶提價 中小企業暫未跟進
    來源:《財經》新媒體原標題:乳業巨頭白奶提價 中小企業暫未跟進近期,大消費行業掀起漲價熱潮,國產乳品企業同樣不甘落後。1月5日,海通證券、國盛證券發布的研報指出,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紛紛開啟提價模式,旗下白奶產品漲幅3%-5%。
  • 一文讀懂國內奶源勢力現狀:蒙牛伊利約佔四層,新希望黑馬突進
    受消費升級和乳業集中度提升等因素刺激,國內原料奶供不應求已經有一段時間,下遊大中型乳企明顯加大了對原料奶的需求,它們競相投入奶源爭奪戰。奶源之爭的背後是規模之爭,規模之爭的背後是成本較量,一個乳企有了成本優勢,自當天下無敵。可以認為,得奶源者得天下!
  • 乳業邁入漲價周期: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機構看好這些個股機會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乳業邁入漲價周期,伊利蒙牛打響頭炮,機構看好這些個股機會(附股)1月6日早盤,乳業板塊再度強勢上漲,截至發稿,鵬都農牧、莊園牧場、天潤乳業漲停,皇氏集團漲逾7%,金健米業、新乳業、燕塘乳業等多股紛紛跟漲。
  • 蒙牛乳業的「新戰爭」
    與伊利相比,兩者之間的差距在拉大,相比2018年伊利領先蒙牛100億的差距,2019年二者營收差距達到109.8億,伊利的扣非淨利潤是蒙牛的1.6倍——據伊利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伊利股份實現營業收入900.09億元,同比增長 13.9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69.34 億元。
  • 伊利蒙牛接連出手!2020年頭部乳企為何加速奶源地投資建設?
    8月3日早盤,中地乳業開盤即大漲,創52周新高,截至午間收盤,盤面漲幅155.17%。而引爆中地乳業股價的消息是:公司擬引入伊利作為主要股東。而就在幾天前,蒙牛乳業認購12億股超越公司董事局主席邵根夥所持攤薄後約15.8%股權,成為了中國聖牧單一最大股東。
  • 中國乳企市值超5000億,伊利、飛鶴、蒙牛、健合、澳優等位居前列
    19家乳企總市值超5000億,伊利飛鶴蒙牛位居三甲作為奶粉產業專業新媒體,奶粉圈聚焦產業、品牌、渠道、營銷和數據,給用戶帶來最高效的內容,我們在3月10日率先發布了「飛鶴市值超越蒙牛,躋身中國第二大市值乳企」的資訊!
  • 「乳業江湖」戰火升級:蒙牛伊利南下殺進鮮奶市場,光明衛崗接招應戰
    其代表便是「內蒙古雙雄」伊利和蒙牛。 事實上,江湖中最早的乳業龍頭是上海光明。 但在2002年,光明乳業的營收高達50.2億元,液態奶和酸奶的市場佔有率更是全國第一,超過伊利的40.1億元,而蒙牛不過4.6億元。
  • 中國乳業真正的壟斷者:伊利蒙牛為它「打工」,1盒奶攫取75%利潤
    牛奶消費的快速增長也催生了伊利、蒙牛等國民牛奶品牌,成為中國乳業的半邊天。根據日前伊利和蒙牛公布的2019年財報來看,2019年,伊利實現營收902.23億元,淨利潤達70億元;蒙牛營業收入達790億元,利潤達41億元。這一數據也表示,伊利已連續6年穩居亞洲乳業第一,營業收入也連續超百億增長。
  • 乳企上半年業績出爐:雀巢居首位,伊利蒙牛國內領跑
    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20家乳企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收總額約為5255.62億元,淨利潤總額約為75.73億元。從營收方面看,雀巢位居第一位,營收超過3000億元;達能位列第二位,營收超過1000億;伊利位列第三位,營收超過473億;蒙牛、光明、飛鶴、澳優、現代牧業、新乳業、雅士利國際進入前十位。
  • 蒙牛伊利光明液態奶檢出三聚氰胺
    )股份有限公司 高鈣低脂牛奶 243ml(250g)/袋 蒙牛 20080908/C206/GAfb 4.2 蒙牛 10 蒙牛乳業(馬鞍山)有限公司 蒙牛大粒果實酸牛奶 160克/盒 蒙牛 M20080903 6.8(A樣) 蒙牛 11 蒙牛乳業(馬鞍山)有限公司 蒙牛大粒果實酸牛奶 160克/盒 蒙牛 M20080903 7(B樣) 伊利 1 濟南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話,叫「既生瑜何生亮」現實中往往就是既有瑜也有亮,比如格力VS美的,天貓VS京東,以及美團VS餓了麼,巨頭們相同的賽道貼身肉搏,爭個我強你弱。同樣,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是「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不過,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兩大巨頭卻又殊途同歸。奶源地的爭奪在奶源地的爭奪方面,兩者就是「英雄所見略同」。在國內,內蒙古是兩家自有牧場的主要範圍。內蒙古地處「黃金奶源帶」,可利用草場約6818萬公頃,位居我國五大草場之首。
  •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二十年蒙牛伊利鬥爭史
    當時伊利的最大對手是光明乳業,小小的蒙牛,還撼動不了伊利。而蒙牛為了宣傳自己,想出了一招「借力打力」:它打出了「向伊利學習,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廣告牌。這招看似向伊利認慫,實際上卻是一著妙棋。他利用了老百姓平日只關注第一,無人關注第二的心態,讓消費者借伊利知道了蒙牛。
  • 中國乳協就網絡謠言抹黑中國乳業發布聲明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就網絡謠言抹黑中國乳業的行為發布聲明,為維護中國乳業的良好形象,對此不良行為,中國乳協將堅決予以譴責,並支持企業維護正當權益的行為;同時,希望廣大消費者不信謠、不傳謠;也希望有關部門依法懲處造謠者,淨化中國乳業的市場環境,為行業營造良性競爭的發展環境。
  • 伊利、蒙牛穩居全球乳業前十強;光明乳業計劃在安徽北部建牧場和工廠
    君樂寶乳業集團入圍「中國品牌影響力100強排行榜」企業最高獎,君樂寶乳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魏立華入圍2020「中國品牌年度人物」最高獎。 光明乳業計劃在安徽北部建牧場和工廠 近日,光明乳業召開新聞發布會。
  • 【深度】伊利蒙牛漲價 帶飛29隻乳業股5天市值增逾千億
    乳業股迎來好行情,漲停股、連板股頻現,有「奶中茅臺」之稱的伊利股份更是成功突破3000億元總市值。 消息面上,有券商發布研報稱,伊利、蒙牛白奶產品近期漲價3%-5%,對此,兩家上市公司均不予回應。而熊貓乳品方面卻明確透露,「公司已於元旦前後對煉乳產品進行提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