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預兆的,乳業火了。這火不是好火,是那種「焚身之火」,起源是一個自媒體寫作了一篇《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狀》(以下簡稱「六宗罪」)……一篇全部由舊聞拼湊、毫無新意的冷飯並沒有太多流量。然而,碰瓷碰久了,總會遇到一兩個「鐵憨憨」,比如乳協:
2020年,這種官腔十足、乾貨為零的聲明,也是一道風景
整個事件的場景大概相當於:一個瘦弱得吃不起飯的無名自媒體,顫顫悠悠倒在了乳協的豪車前,乳協這個「鐵憨憨」二話不說,直接抄傢伙下車打人,結果被熱心市民扭送派出所。群情激憤之餘,被打者到底是真受害,還是碰瓷,難道就不重要了麼?
稍有理性的人,恐怕還是要調查清楚的吧?
於是,我們不妨梳理一下,乳協這紙「聲明」背後的真相到底如何。
蒙牛、伊利綁架國家標準,有根有據,還是有利有惠?
「六宗罪」的原文稱,「2010年,蒙牛和伊利宣稱由於三聚氰胺事件,不能往牛奶添加工業原料,所以無法提高奶源質量和制奶技術,就降低了檢驗標準。結果一降,就是世界最低」。直至今日,財叔也沒找到公開宣稱因為三聚氰胺所以降低了檢驗標準的出處。如果有,不妨大家貼出來看看,如果沒有,不知道作者是從哪裡聽到「蒙牛和伊利宣稱」的。
不是叔相信這兩家企業的道德,而是覺得能把企業做到這麼大,應該不至於這麼無腦的公開宣稱吧?
要說這事兒的起源,其實是一段言論:
至於「個別大企業」是誰,又是如何「綁架」行業標準的,這位王理事長沒說。演化到「六宗罪」裡,直接安到了蒙牛、伊利頭上。
這個說法背後,我們要搞清楚幾個事實:
到底有沒有企業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企業在國家標準制定過程中,到底有沒有決策權;2010國家標準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否偏低阻礙了行業發展?蒙牛、伊利是否是真正的受益者?接下來,我們逐一還原:首先,企業確實參加了國家標準的制定,不僅蒙牛、伊利,其他一線乳企如光明、完達山也參與了。為什麼?因為企業才是了解市場、了解整個產業鏈,這樣一個事關整個產業的標準,沒企業參與才是笑話。如果有人認為,更有資格參與的企業沒參加,不妨把這些企業的營收、淨利、專利技術、產業布局這些指標列出來,讓叔開開眼,看看當年中國還有什麼比「一逛蒙」(伊利、光明、蒙牛)三巨頭更適合出現在這個名單裡的。其次,到底存不存在國家標準被大企業綁架一事?至少目前,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證明任何一方的觀點。所謂綁架說,是王丁棉提出來的,可是除了那句話,我們沒看到任何細節和佐證,王本人的說的也很含糊,甚至沒有提蒙牛、伊利的名字。很多人將「大企業綁架行業標準」引申為巴氏奶與常溫奶之爭,那麼現實中巴氏奶的領軍企業光明也在其中,十年前的光明,還是有實力和蒙牛、伊利掰一掰手腕的,豈是那麼容易叫別人一手遮天的?十年後,光明早已經退居二線的情況下,用今天的「雙頭」格局解讀當年王丁棉所謂的「個別」,是否別有用心,這就不好說了。當時的標準是否過低?用今天的眼光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用當時的眼光呢?財叔不喜歡胡說,我們來看一組關於生鮮乳蛋白的數據儘管未找到2010年的相關數據,不過從13年-18年的數據來看,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1、從趨勢分析,2010年標準指定時蛋白質含量可能略高於3;2、中國生鮮乳蛋白含量並沒有因為國家標準較低而「放飛自我」。如果這裡面加上一個「確保大多數散戶奶農生計不會受到影響」這個社會穩定前提,那麼2.8這個數值實際上是可以接受的。蒙牛、伊利是否是低標準的受益者?先要明白,這個標準針對的是奶農而非乳企,國家標準也明確解釋了這一點。簡單說,這是個廠商收奶標準,而不是超市賣奶標準。
國內乳企的奶源,主要來自:大型農場、散戶奶農。
大型農場,一般採用科學養殖,效率和生乳標準都比較高;
散戶奶農,質量則要低一些。
也就是說,如果提高生鮮乳標準,直接遭殃的是散戶奶農。面對外界的質疑,2010年國家標準剛出臺時,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曾經很直接的說過:中國72%的奶牛是散戶飼養,國家標準提高後散戶的牛奶不達標,結果就是「殺牛倒奶」。
到這裡,財叔暫時先不考慮奶農的利益,先從乳企的角度談論這個問題:如果收奶標準提升,對大型乳企和中小乳企,哪個更有利?
首先,大型乳企往往擁有完善的配套牧場等設施,如果數量不夠,那麼直接收購大型奶源企業也是大企業的常規操作。比如現在,「國內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的現代牧業,控股股東就是蒙牛。有了蒙牛這種「大靠山」,大型牧場抵抗風險的能力也增強了很多,算是一種共贏。
其次,大型乳企可以通過資金優勢,建立全球供應鏈:
第三,散戶收奶,一句話:價高者得。動手查一下蒙牛伊利和地方乳企的淨利潤,閉眼睛都能想到,高標準下剩下高品質散戶奶,到底會倒入誰的「奶瓶」。說白了,在現代商業模式裡,規模優勢和資金優勢太重要了。行業標準制定越高,越容易造成大企業的壟斷:大企業的規模優勢會攤薄技術研發的成本,資金優勢可以確保大企業在產業鏈中處於強勢地位。因此,制定嚴苛的行業標準及超高的準入門檻,往往是大企業打壓、排擠中小企業的利器。
但是對普通百姓呢,一方面,奶農只能殺牛倒奶,是直接的受害方,另一方面,原奶資源銳減,比如導致很大一部分家庭喝不上奶。這還沒算原奶供應量驟減之下的價格大幅提升……
顯然,所謂的「綁架」說,絕非拼湊幾條醜聞、發揮一點想像,那麼簡單。中國消費者在一個毫無壟斷門檻的市場裡,把「低質」的蒙牛、伊利消費成中國乳業的「兩巨頭」,背後難道僅僅是消費者的無知?
乳業理念對立的本質是城鄉對立
看了上面的說法,一定好多人跳起來罵,說叔收了蒙牛、伊利的黑錢。事實上,我自己喝伊利或者蒙牛麼?很少!或者說,我幾乎不記得我買過這兩個企業的產品。
北京超市裡能買到的,比較好喝的奶:
出這個事兒之前,叔從來沒注意過蛋白質含量,今天特意看了看,也是可以的:
既然這個產品這麼好,為什麼沒有佔領全國呢?
喝一盒十幾塊的奶,當然不是炫富,但是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一小盒牛奶要13.6元,確實不便宜了。便宜的也有,味道沒有這個好。蒙牛、伊利也有高端的,但是在叔的個人口味裡,都沒這個好喝。
然而,在商業世界裡,拋開價格談產品質量,毫無意義。
所謂的常溫奶與巴氏奶之爭,本質上是一二線市民與三四線及小鎮青年們的小資與草根之爭。
巴氏奶更新鮮、好喝,但是需要冷鏈物流以及龐大的消費人群做保障。
常溫奶口味稍差,但是物流、存儲成本低,保質期長。
所以,你在北、上、廣問寫字樓的白領們,你會發現進口奶或本地低溫奶是他們的首選。
當然,圖方便的時候,也可以買一箱高端常溫奶如特倫斯、金典放在家裡,所以,光明、三元們在上海、北京對抗著蒙牛、伊利,從單個城市的市場上看,並不吃虧。二線城市各自的乳業品牌,同樣和蒙牛、伊利們打的有來有往、熱火朝天。
但是你把目光適當轉移一下,便不難發現,低溫奶(巴氏奶)是無法覆蓋中國廣大的三四線市場的。當一線城市裡風光無限的George、mary變成家鄉的陳狗蛋、覃四妹時,不知道村口小賣店是不是像7-11一樣準備好了常溫冷櫃和光明、三元?
因此,沒有北、上、廣主場優勢的蒙牛、伊利,註定要選擇先常溫後低溫的策略,也由此成為了中國唯二的兩家全國性乳企。
兩巨頭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在一二線普通消費者的口中,他們的產品總是少了那麼一點「奶味」。
類似的說法,你也可以套用到肯德基或者雀巢上,有些企業成功之處是商業模式而非其口味。
這也就是為什麼,蒙牛、伊利負面新聞下面,評論一水是,「垃圾,一直不如我們的XXX好喝」;
然而,蒙牛、伊利的財報一發布,「好喝的XXX」就不存在了,評論就一水的「真香」。
一個我們永遠不能迴避的商業邏輯是:當我們在討論一個企業是否成功時,標準不是TA賣的是不是足夠貴,而是銷售額、淨利潤總額是不是足夠高、市場是不是足夠大!
比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常溫奶口味相較於低溫奶略差,但是兩者的營養含量並無差別,而且常溫奶在殺菌控制上明顯有著優勢。而這兩點,竟然是很多業內所謂專家指責蒙牛、伊利拉低行業標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