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業20年:蒙牛伊利成「雙寡頭」,新品牌的機會在哪兒?

2021-01-09 虎嗅APP



乳製品供給與需求


1. 全球乳製品行業發展概況


(1)全球乳製品生產情況


2006 年至 2015 年,全球奶類產量呈現持續增長態勢,2015 年全球奶類產量約為 81,800 萬噸。


世界主要奶類生產國家包括印度、美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德國、法國等。中國由於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奶類消費需求旺盛,奶類產量在全球所佔比重不斷提高。2016 年,中國奶類產量 3,712.11 萬噸,僅次於印度和美國,居世界第三位。


(2)人均消費情況




近年來,全球乳製品人均消費水平處於持續上漲的趨勢。發達國家居民消費水平高,乳製品消費能力強,並已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人均乳製品消費量大。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收入水平增加、快速城鎮化進程和飲食結構的升級,帶動了全球乳製品消費的不斷增長。


2015 年,包括紐西蘭、澳大利亞、英國在內主要發達國家人均液態奶消費量超過 100 公斤,美國、歐盟 28 國的人均液態奶消費量超過 60 公斤,與我國同屬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巴西兩國人均液態奶消費量也超過 40 公斤,與我國相鄰的日本人均液態奶消費量約 30 公斤,而我國人均液態奶消費量僅為 18.7 公斤。中國等亞洲國家在包括液態奶在內的乳製品消費方面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3)進出口情況




全球乳品市場的主要出口國包括美國、紐西蘭、歐盟和澳大利亞等,出口量合計佔全球的 75%;主要進口國是中國和俄羅斯,進口量約佔全球的 30%。


2. 我國乳製品行業供給與需求


(1)行業供給情況




我國牛奶產量近十年存在一定的波動,主要受氣候、價格、進口等因素的影響,但總體產量較高,波動幅度較小。2016 年牛奶產量相比 2015 年下降 4.06%, 由於有進口牛奶作為原料奶的有效補充,國內牛奶產量的小幅下降並不影響乳製品加工企業的奶源供給。




2007 年至 2016 年,我國乳製品產量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2016 乳製品產量 2,993.20 萬噸,相比2015 年的 2,782.50 萬噸,增長 7.57%,其中液體乳產 2,737.20萬噸,相比 2015 年的 2,521.00 萬噸,增長 8.58%。液體乳市場近十年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其佔乳製品產量的比例從 2007 年的 80.62% 增長到 2016 年的 91.45%, 液體乳對整個乳製品行業成長的貢獻明顯。




2008 年以來,我國從國外進口的乳製品數量和金額呈上升趨勢。2016 年乳製品進口總量為 217.69 萬噸,比 2008 年增長 4.63 倍。2016 年進口數量最大的前四種乳製品分別為液態奶、工業乳粉、乳清粉、嬰幼兒配方乳粉,分別佔 30.09%、27.85%、22.84% 和 10.17%。進口金額最大的前四種乳製品分別為嬰幼兒配方乳粉、工業乳粉、液態奶、乳清粉,分別佔 47.17%、23.16%、10.69% 和7.08%。




液態奶進口自 2011 年開始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一是因為進口液態奶種類多樣、價格較低,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二是海運條件改善,降低了液態奶的進口時間成本,電商代購的興起提升了購買的便利程度。雖然近幾年液態奶進口量持續增長,但是增速已逐步放緩。2016 年液態奶進口量約 65.50 萬噸,佔我國液態奶產量的比例約為 2.39%。2009 年至 2015 年,我國乳製品進口以工業乳粉為主,2016 年液態奶進口佔比首次超過工業乳粉,液態奶進口快速增長給國內以液體乳為主的乳製品加工企業帶來一定衝擊。


(4)行業需求情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更加重視膳食結構的改善,乳製品的消費需求量呈明顯上升趨勢。2011年~2016 年,中國乳製品消費量從 2,480.5 萬噸增至 3,204.7 萬噸,年均複合增長率 5.26%。2015 年,我國人均乳製品消費量 36 公斤,其中人均液態奶消費量 18.7 公斤,約為世界水平的 1/3,仍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從乳製品消費量分布來看,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狀況對城鄉居民乳製品消費有著重要影響,城鎮居民乳製品消費明顯高於農村居民,一直是我國乳製品消費的主體。我國城鎮居民牛奶消費總體水平仍然不高,未來隨著產品質量提升,市場管理規範,這部分群體仍具有較大的消費提升空間。


中國乳業20年


中國乳製品行業起步晚、起點低,從1997年開始進入高速增長階段,發展迅速。2008年「三聚氰胺」 事件後,國家對乳品行業的整頓及企業對安全生產意識的強化,中國乳品行業進入復甦期,行業產量、產值和銷售收入均呈現緩慢平穩回升態勢,國內乳製品消費市場開始回暖,消費逐步趨於理性。


具體而言,中國的乳業的發展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市場為王時代


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整個行業的容量相對較小,由於技術的限制,市場上以低溫殺菌的巴氏奶為主,不易保存,銷售半徑有限,難以規模化,市場上絕大部分都是區域性企業,尚未出現一個全國性品牌。此時現在的行業老大伊利,還是一個偏安於內蒙古草原的一家小乳企。


1999年,牛根生創立蒙牛。然後草原雙雄伊利和蒙牛推出了常溫奶,開始把牛奶賣向全國市場,帶動了整個牛奶行業的發展,迅速擴大了整個乳業市場的體量。伊利從2006年開始不斷推進織網計劃,蒙牛在大經銷商制+營銷配合以火箭速度增長,而堅守低溫層級的乳業巨頭光明,逐漸被伊利和蒙牛拉開差距,從而奠定了現在常溫奶統治天下局面的基礎。

 

在這個時間歷史裡面,有幾個不得不提的時間節點和故事。

 

1993年,伊利進行股份制改造,由國營企業變為股份制企業,有「中國乳業教父」之稱的鄭俊懷掌舵伊利。同一年,在草原雙雄崛起之路上功不可沒的包裝企業瑞典利樂,正式開始拓展其在華業務。


1996年3月12日,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全國乳品行業首家A股上市公司。


1997年,伊利引入利樂包裝生產線,我們熟悉的伊利盒裝常溫牛奶由此誕生。


1999年,被伊利掃地出門的牛根生成立蒙牛,在「一無工廠,二無奶源,三無市場」的「三無」困境下開啟一段傳奇的創業故事。稍後,利樂也向蒙牛伸出了橄欖枝,利樂將價值千萬的設備以極為優惠的價格半賣半送給了蒙牛,蒙牛也推出了常溫牛奶。

 

在這裡面我們一直在提的「利樂」公司,曾有媒體將其描述為「乳業戰場背後的軍火商」。這不僅因為曾經傳出利樂攫取了每盒利樂包裝牛奶利潤的3/4,也不僅因為利樂將偏安內蒙古一隅的蒙牛、伊利推向了草原雙雄的寶座,還因為利樂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乳業的格局:鮮牛奶的淪落,以及常溫奶、復原乳和調製奶的盛行。


在利樂的幫助下,草原雙雄攜常溫奶以驚人的速度搶佔市場,而鮮奶廠商們也沒閒著,到2004年,已有光明、新希望、燕塘、三元等四家以低溫奶銷售為主的中國乳品製造銷售商,與美國國際紙業公司達成聯盟。一場鮮奶和常溫奶的大戰隨即爆發。

 

在全國處於一片保鮮與禁鮮的激烈爭論之時,2005年2月2日下午,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在該委會議室召開了液體乳「鮮」字標識專家研討會,與會人員約40人,其中包括衛生部、農業部、國標委、中國奶業協會、中國乳品工業協會、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三元、蒙牛、伊利、黑龍江乳業集團等有關專家或負責人。

 

有意思的是,利樂公司傳播事務總監楊斌致中國乳協領導的一封信被帶進會場,並一一分發給各與會者,信中強烈地表達了支持「禁鮮」的意願。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場戰爭的結局:低溫鮮奶的外包裝上不能再使用「鮮牛奶」等名稱,而只能使用「滅菌奶」和「巴氏殺菌奶」等標準名稱。此後主打「新鮮營養」的低溫鮮奶被迫更名。直到2008年1月1日,「禁鮮令」才被解除,巴氏奶能叫回鮮奶了,但是低溫鮮奶已經丟了大半江山,回天無力,以「純牛奶」「早餐奶」等命名的常溫奶、調製奶大獲全勝,幾乎壟斷了液態奶市場。

 

儘管沒人承認,但這場「禁鮮令」之爭依然被認為是以光明、三元為代表的保鮮派和伊利、蒙牛為代表的常溫派之爭、是「常溫陣營」的中國奶業協會和「鮮奶陣營」的中國乳品工業協會之爭、是國際紙業和利樂公司之爭。

 

自此之後,在2003年已經讓出行業老大的光明為首的低溫奶企業再也無法遏制常溫奶進擊全國,草原雙雄奠定其江湖霸主地位。


2. 奶源為王時代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後,行業進入對上一階段的矯枉過正,全行業均在為食品安全補課,極力強調奶源建設。大批規模化牧場投建也伴隨著乳業消費信心的恢復,需求的復甦,使得乳業2012年~2013年進入一輪短暫的增長期。


此間,誕生了一批具有奶源優勢的品牌,憑藉著奶源優勢及打開渠道的能力,依靠價格打折進行廝殺。這些奶企在 2013 年的「奶荒」中,達到了高速發展的頂峰。隨後 2014 年規模化牧場開始放量,奶源全面過剩,加上國外大包奶粉低價格的雙重擠壓,奶源企業一半以上開始虧損。2016 年,龍頭企業被迫加入行業價格戰,龍頭的大幅促銷壓死眾多小企業求生的最後一根稻草,行業多年的整合期基本告一段落。


3. 全產業鏈整合能力為王時代


行業整合期結束後,疊加 2017 年消費復甦,行業龍頭的前期布局開始受益,行業在酸奶等更符合消費升級的品類帶動下逐步復甦。在這個時代,核心是產業鏈整合能力,對公司整體運營能力要求更高,持續不斷地創新成為消費升級對企業提出的新要求。

 

龍頭企業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區域性企業以及新興品牌,避開龍頭鋒芒的常溫市場,以低溫產品為主導,藉助在本區域的多年渠道耕作,搶佔區域性市場,如廣東風行、燕塘、晨光和香滿樓、福建長富、江蘇衛崗、河南科迪、北京三元、甘肅莊園等。新興品牌通過創新產品,藉助新式電商渠道的強運營搶佔80後、90後市場。


中國乳業雙子星「恩怨情仇」錄


前面介紹了中國乳業發展的黃金20年,這其中又不得不提如今的雙寡頭伊利和蒙牛,「草原雙雄」的發展基本就是中國乳業發展的縮影。


1. 巨頭成長錄:雙雄交替發展


從 1999 年蒙牛創立以來,伊利和蒙牛的競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99 年~2006 年,伊利領先階段


伊利 1993 年改制,1996 年 A 股上市,長期是內蒙第一乳業品牌,藉助常溫奶把銷售範圍擴張到全國,取代光明成為全國乳業龍頭。而 1999 年成立的蒙牛,在被伊利掃地出門的創始人牛根生的帶領下,運用大經銷商制全國鋪貨,通過強勢的廣告運營,以「火箭速度」發展。2004 年 H 股上市,成為「全國第二乳業品牌」。


蒙牛從 1999 年成立,只用了 4 年時間就從行業千名之外跨進乳業前三強,其在 2003 年的招股書中宣稱的營銷策略「喝的不是牛奶,是廣告」也被伊利效仿沿用至今。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贊助商,「中國航天員專用奶」一直至今。2004 年~2005 年,超級女聲成為中國電視界的現象級節目,一時間萬人空巷。而蒙牛抓住了超級女聲這個營銷機遇,極大地擴大了品牌影響力。



第二階段:2007 年~2010 年,蒙牛領先階段,三聚氰胺事件埋下伏筆


蒙牛這匹黑馬一黑到底,持續創造奇蹟,牛根生用了 8 年時間,讓蒙牛的銷售額從 1999 年的僅 4000 萬元在 2007 年達到 213.18 億元,首次超越伊利的 193.60 億元。蒙牛也成為國內第一個營收超過 200 億的乳業公司,成為了中國乳業新的王者。此後繼續高歌猛進,再次率先突破 300 億銷售記錄,並在此後連續 4 年蟬聯中國乳業冠軍。相比蒙牛的火箭速度,伊利 2006 年開始逐步進行織網計劃,可謂穩步推進。


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給整個乳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作為國內乳業老大的蒙牛與伊利的奶粉也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一時間中國製造的奶粉變成了人人聲討的對象。三聚氰胺卻似乎成了伊利與蒙牛表現的轉折點,而當時伊利與蒙牛對待其經銷商的做法也為此埋下了伏筆。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後,在此日期之前的所有產品都必須下架銷毀處理,損失不可避免,但在損失承擔上,蒙牛和伊利的策略卻不一致。蒙牛要求自己的經銷商責任共當,損失資金五五開,導致很多經銷商資金周轉不開,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伊利選擇全額承擔損失,這種做法贏得了很多經銷商的口碑,讓絕望中的人們看到了中國乳業的希望,與蒙牛一對比,很好的樹立了正面的形象。之後中國乳業開始復甦的時候,很多經銷商倒戈伊利,尤其是國內市場份額最大的魯豫地區,這兩個地區之後也成為了國內最大的伊利乳品消費區域。


而三聚氰胺事件也讓蒙牛一直以「火箭速度」發展的缺點暴露。面對突如其來行業風險,蒙牛發展時間過短,發展速度過快,底蘊終究不夠深厚,現金流面臨斷裂的危險。2009 年 7 月,中糧聯手厚樸基金入主蒙牛,中糧成為第一大股東,這也為之後兩強的發展以及現今的競爭格局埋下伏筆。




第三階段:2011 年至今,伊利再次領先階段


伊利在三聚氰胺事件陣痛之後,持續保持厚積穩進。而蒙牛在中糧入住之後,2011 年創始人牛根生也正式辭任董事會主席,經理管理層變更、內部改革等一些列變動,在中糧明顯帶有過期風格的管理下,蒙牛在渠道管理和市場開拓上均已落後於伊利。而伊利在全面穩步推進織網計劃,在市場營銷和品牌打造上不斷收效,並與 2011 年重新領先蒙牛,並延續至今。


被中糧入主的蒙牛,仿佛失去了對營銷的敏銳嗅覺,而伊利正是利用以前蒙牛崛起時的營銷策略,以牙還牙。安慕希冠名《奔跑吧兄弟》,QQ星冠名《爸爸去哪兒》,金典冠名《我是歌手》,這些國內最紅的綜藝節目全部被伊利拿下,讓其收穫頗豐。而蒙牛,好像只剩下通過增加銷售費用,進行促銷來維持其銷售額。


在銷售佔比最高的液態奶業務上,蒙牛過去在原管理層帶領下,通過大經銷商制迅速鋪開全國市場,及在航天和超女等事件強勢營銷催化下,連續多年獲得全國銷售第一名。而在 2012 年之後,伊利液態奶銷售在前期渠道深耕中厚積薄發,開始趕超蒙牛,近年更是通過安慕希等大單品的強勢增長,全面反超蒙牛。


也許正是看到這樣的現狀,牛根生再也坐不住了:2016 年 9 月,牛根生也以「戰略及發展委員會成員」的身份回歸蒙牛。期待著牛根生的另類回歸,能夠給蒙牛帶來不一樣的生機,找回那頭曾經的「火箭牛」。畢竟蒙牛與伊利銷售額相近,市值卻相差了一半。


2. 現今格局:伊利暫時全面領先,共同瞄向千億目標


看完了蒙牛、伊利的成長歷史,我們從兩者2017年上半年財報中看看如今的競爭格局。

 

(1)整體財務數據:整體增速明顯,差距縮小




無可置疑,伊利以其營收、淨利的規模優勢及強勁的增長速度,繼續領跑整個行業。而蒙牛在這次財報中,無論總營收或淨利潤,與伊利的差距有縮小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自2011年以來落後伊利的不利局面。而對於其淨利只有對手的三分之一,有業內人士指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2)產品:明星單品類似,伊利新品增速更快




可以說,在產品層面,伊利、蒙牛難分伯仲,或者說殊途同歸。


兩者均以液態奶作為主戰場,營收佔據 70%~80% 的份額,且各自有金典、特侖蘇等明星單品作為拳頭產品。並持續進行產品創新和品類豐富。近 2 年更是在高端化、細分化場景不斷發力,以差異化的賣點定位不同人群。


雖然伊利、蒙牛不可避免存在產品品類相似、價格相近的「赤身肉搏」。不過,伊利在奶粉、及冷飲板塊更勝一籌,是保持差距的優勢之一。


蒙牛收入相比伊利更加集中,主要依賴於特侖蘇、純甄等優質單品;伊利產品結構更加多元化,且新品營銷效果顯著,金典、安慕希、暢輕、每益添等明星單品持續穩定增長。


明星單品,其實都會經歷快速上升階段到最後的衰退期。因此,作為耀眼新星的安慕希、純甄或者金典、特侖蘇,盡最大可能發揮品牌溢價無可厚非。不過想想曾經被自己趕超的莫斯利安,儘快培植出根本性創新的「後繼者」才是擺在兩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3)營銷:伊利聚焦頭部,蒙牛精準略差





就綜藝冠名而言,伊利安慕希連續3季冠名熱門綜藝《跑男》,並將跑男成員Angelababy、李晨和迪麗熱巴籤至麾下。蒙牛能夠與之匹敵的恐怕也只有,首次冠名、同樣播到第4季的熱門網綜《奇葩說》了。馬東、何炅花式口播「純甄不添加、奶後吐真言」的傳播語。


近幾年,影視劇創意中插的形式也越來越被廣告主青睞,《春風十裡不如你》中伊利優酸乳的三段創意中插就全部由女1號周冬雨本色出演。相比於伊利偏愛頭部衛視、大IP,蒙牛的影視植入更多。


在公共、政府贊助活動中,伊利籤約成為北京 2022 年冬奧會、冬帕運運會官方唯一乳製品合作夥伴,成為全球首家「雙奧」健康食品企業。蒙牛除了亮相金磚國家論壇之外,也是 NBA 中國、上海迪士尼以及中國航天事業的官方合作夥伴。


對比兩家的銷售費用可知,高營收的背後是日漸增長的營銷投入和經銷費用。伊利廣告支出比例明顯高於蒙牛,對市場宣傳重視程度高,營銷效果顯著,而蒙牛在營銷上顯得不在有牛根生年代的凌厲、精準和霸氣,兩者在執行「喝的不是牛奶,是廣告」的營銷策略上,顯然伊利做得更好。


而在面對今天碎片化注意力和多樣化選擇時,如何精準有效觸達消費者,並將觀眾對娛樂節目的關注度順延到品牌本身,兩者都可以花費更多心思。

 

(4)渠道:大經銷商模式VS深度分銷模式




大經銷商模式的優點,是能夠讓企業快速聚集全國一批有實力的經銷商,只要給足利潤空間,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鋪貨,幫助企業迅速做大。但大經銷商模式的後遺症在於經銷商參差不齊、尾大不掉,導致企業後勁不足,終端沒有掌控力。經銷商只佔地盤不深耕,或者嚴重擠佔二級批發商的利潤,或者再做大的動力不強,與廠家討價還價。結果容易導致企業被大經銷商綁架。


深度分銷模式在前期投入會比較大,見效也相對緩慢,需要穩打穩紮,推進渠道細分和扁平化,但在建立起體系化分銷網絡之後,相比大經銷商模式會有更高的掌控力和執行力。在食品領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五糧液與茅臺,長城與張裕,思念和三全。


自 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後,蒙牛的精力一直放在公司求生、人事震蕩、資本運作等方面,而伊利自 2006 年起一直推進織網計劃從未中斷,每年都有對渠道建設的目標要求,如今收效明顯,蒙牛銷售體系逐步改革,效果有待市場檢驗。

 

(5)上下遊擴張:伊利二次織網,蒙牛外延擴幅


在奶源上,伊利 2012 年定增募集 50 億元資金,更大規模推進投資奶源示範園區,通過示範園區帶動全國 2400 多座品質化奶源供應基地,並在產業鏈支持上遊規模化合作牧場。在生產加工線上,投入液態奶、奶粉、酸奶喝冷飲等項目。2014 年伊利在紐西蘭建立全球最大的乳業基地,在美國與 DFA 籤約建廠,在歐洲建立研發中心,開始走向全球。整個過程可謂是二次織網,這將為公司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蒙牛自中糧入主之後,外延併購步伐明顯加快。2010 年持有君樂寶 51% 股權,極大擴充了酸奶的產能。2013 年首先以約 114 億港元併購雅士利,完成中國乳業最大一次併購;其次增持現代牧業,成為其最大股東;再次併入達能酸奶中國業務,同年達能成為戰略股東。2014 年蒙牛和雅士利以 1.5 億歐元從達能收購多美滋中國所有股權。2017 年增持現代牧業,持有其 57.9% 股權,從而獲得了優質原奶供應保障。

 

從呼和浩特走出來的伊利和蒙牛,近 20 年來的「相愛相殺」,已讓它們成為深入人心的國民品牌,它們的目標是在 2020 年成為千億級的企業。


中國乳業未來發展展望


1. 宏觀環境促進消費的增長


根據《全國奶業發展規劃》,我國人均乳製品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發展中國家的 1/2。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鎮化推進和二胎政策的實施,奶類消費有較大增長潛力。預計到 2020 年,全國奶類總需求量為 5,800 萬噸,年均增長 3.1%,比「十二五」年均增速高 0.5 個百分點。

 

2. 行業市場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


《中國奶業質量報告 2017》數據顯示:2016 年末,中國規模以上乳製品加工企業627 家,比 2008 年減少 100 餘家,銷售額排名前 15 位的乳製品加工企業銷售額為 1,794 億元,約佔全國銷售總額的 53.9%。

 

到 2017 年伊利和蒙牛的佔比分別達到 22% 和 21.8%,兩者合佔接近 50%。排在第三的光明,僅僅佔到 4.8%。所以從總體來看,伊利和蒙牛基本形成了一個雙寡頭壟斷地位。行業格局已經較為清晰,伊利蒙牛第一陣營,光明處於第一二陣營之間,第二陣營以銷售額在 50 億~100 億的君樂寶、三元和新希望為代表,第三陣營為銷售規模 20 億以內的區域性乳企。


隨著「草原雙雄」通過資產重組、兼併收購等方式擴大規模,加強了對奶源以及銷售渠道的控制,未來 5 年雙寡頭市場份額有望達到 70%,區域市場份額高度集中於區域強勢品牌。而在產品和渠道層面均無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


3. 產品創新、大單品成為企業主要利潤來源


以大單品為主的產品結構成為行業發展趨勢,大單品作為乳企的重要利潤來源可為企業提供穩定的現金流、降低銷售費用、提升品牌價值等。例如伊利股份、蒙牛乳業的純牛奶、有機奶、常溫酸奶系列產品。而區域性乳企的創新產品短時間、大面積推廣能力稍顯薄弱, 大單品主要依賴於多年的市場積累,例如燕塘乳業的紅棗枸杞牛奶。

 

隨著消費市場的變化,消費升級需求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產品創新成為乳製品加工企業重要競爭策略及重要利潤來源。常溫酸奶是產品創新研發為乳製品行業帶來增長動力的成功案例之一,光明乳業的莫斯利安、伊利股份的安慕希和蒙牛乳業的純甄,相繼成功撬動常溫酸奶市場。

 

未來,新興品牌突破全國市場的機會依舊存在,差異化的高利潤產品是核心。區域性乳企的優勢更多的集中於當地市場的深度耕耘,產品創新緊緊圍繞區域市場消費者,從而形成差異化的產品競爭優勢。


4. 消費結構逐步變化,低溫奶有很大發展空間


整個乳製品消費結構中,液態奶和奶粉的佔比較高。2012 年至 2016 年,經過快速增長之後,我國液態奶和奶粉的消費量趨於穩定狀態。《中國奶業質量報告 2017》顯示,中國液態奶消費結構中,巴氏殺菌乳佔 10%,超高溫滅菌乳佔 40.6%,發酵乳佔 21.3%,調製乳佔 28.1%。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巴氏殺菌乳佔液態奶消費總量的 80% 以上,我國僅為 10%,相對偏低。未來,隨著我們冷鏈運輸的逐步完善,消費升級和消費結構的優化,也將為乳製品加工企業在低溫領域提供新的發展契機。


區域性乳企相比全國性乳企,專注於特定區域的渠道和消費者口感需求,在低溫領域形成較為顯著的本地品牌優勢。未來藉助消費者驅動,區域性乳企以及新興品牌在低溫領域的發力,具備長期高速可持續性增長潛力。

 

5. 銷售渠道多元化


對於乳製品銷售而言,銷售渠道一般分為現代渠道、傳統渠道、特殊渠道、電商渠道


現代渠道主要包括商場、便利連鎖、購物中心等,其依靠可標準化的核心經營要點,迅速複製和擴張形成連鎖規模化,並在供應鏈中日益獨顯強勢地位。在現代渠道中,乳企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品牌的競爭,同時要面臨營銷資源控制權的爭奪。


傳統渠道主要包括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雜貨店等。由於傳統渠道存在終端數量多、分布散、單體營業額相對較低的特點,因此傳統渠道中,乳企在產品組合、定價、促銷等政策方面具有較高的決定權,渠道運營成本主要體現在銷售返利、活動支持等方面。


特殊渠道主要包括學校、醫院、電影院、飯店等,特殊渠道客戶主要為直銷客戶,運營成本低,但對乳企的收入貢獻有限。


電商渠道近年來伴隨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形成,主要包括天貓、京東、微信以及其他垂直和內容性電商平臺,電商渠道直接對應終端消費者,輻射半徑廣,成長空間較大,電商渠道有助於乳企大單品、新產品的推廣。同時,電商渠道與其他渠道的結合,O2O 運營模式的形成,可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便捷化的購物方式。而新興品牌在不具備其他渠道優勢的時候,電商渠道是他們大有作為的主要戰場。

 

6. 農村市場消費潛力巨大


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持續高速增長,從 2007 年的 3,538 元增長至 2016 年的 10,752 元,年均複合增長率 13.15%,高於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增長率。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村居民在膳食結構上減少了糧油消費量,增加有利於健康的其他食品消費量。乳製品消費量增速遠高於蛋類、水產品和瓜果類的增速,已逐漸成為農村居民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乳製品的消費在一二線城市已經趨於飽和,增長乏力,我國農村人口佔比仍高達 43% 左右,三四線城市及農村鄉鎮市場將成為未來乳製品銷售的新增長點。

 

最後我們來簡單總結下,在這個雙寡頭壟斷的乳製品市場,想要進場的新興品牌,機會在哪。


第一,要有創新的、差異化的、高利潤的大單品;

第二,抓住細分市場,在口味、營養、心裡等方面吸引消費者;

第三,在低溫奶尤其是酸奶領域進行創新,常溫奶已經是一個超紅海市場;

第四,利用好內容型電商、垂直型電商以及平臺型電商渠道,進行強運營和強營銷。


電商渠道,是新興品牌相對於成熟品牌處於同一起跑線的渠道,甚至在運作水平上可以超過寡頭企業。其他傳統渠道,新興品牌都不具有優勢。


以下列舉幾個近兩年成長比較快的新興乳製品品牌供參考:


相關焦點

  • 乳業邁入漲價周期: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機構看好這些個股機會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乳業邁入漲價周期,伊利蒙牛打響頭炮,機構看好這些個股機會(附股)1月6日早盤,乳業板塊再度強勢上漲,截至發稿,鵬都農牧、莊園牧場、天潤乳業漲停,皇氏集團漲逾7%,金健米業、新乳業、燕塘乳業等多股紛紛跟漲。
  • 2017年中國酸奶品牌排行榜:蒙牛、伊利最受大眾喜愛
    據數據統計, 從品牌力指數檢測情況來看我國酸奶行業中蒙牛、伊利和光明品牌的酸奶分別以519.1、512.4和414.4的品牌力指數成為最熱銷的三大品牌酸奶。總體來看,蒙牛和伊利品牌的認知度比較高。1999年8月,總部設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2004年在香港上市,2014年成為入選恒生指數成分股的中國乳業第一股。
  • 蒙牛伊利爭建奶聯社吸納奶農 乳業復甦現分歧
    「大牧場」的思路在剛剛轉板紐交所的飛鶴乳業身上也得到響應。其董事長冷友斌宣稱,飛鶴欲在5年內投資40億元建設10個萬頭國際標準化示範牧場。  此外,蒙牛計劃在未來幾年投入20億-30億元,在民間參股、合作建設現代化大型牧場數目達到20-30個。大型牧場的定義是千頭以上。
  • 蒙牛乳業的「新戰爭」
    與伊利相比,兩者之間的差距在拉大,相比2018年伊利領先蒙牛100億的差距,2019年二者營收差距達到109.8億,伊利的扣非淨利潤是蒙牛的1.6倍——據伊利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伊利股份實現營業收入900.09億元,同比增長 13.9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69.34 億元。
  • 「乳業江湖」戰火升級:蒙牛伊利南下殺進鮮奶市場,光明衛崗接招應戰
    光明、衛崗這兩個耳熟能詳的品牌,幾乎佔據了華東人的成長時光。 但如今,蒙牛伊利的「雙寡頭」格局已定,南方一部分「老字號」的區域型乳企受制於優勢產品鮮奶的配送限制,很難與巨頭「掰腕」。 而隨著消費升級的趨勢,北派巨頭們更是打起了鮮奶市場的主意。
  • 「從300個瞬間看2020」乳業:奶源爭奪戰四起 伊利蒙牛新乳業競購加速
    編者按:30個垂直產業,各自用「10件大事」講述自己的故事,凝練成300個跌宕起伏的瞬間,記錄新舊產業的變革與資本市場的選擇,記錄行業的悲喜交集、絕地逢生、柳暗花明。這是中國產業生命力的真實寫照,見證了中國經濟在大考之下,每一次細微的驚人一躍。
  • 伊利,蒙牛,光明,君樂寶,雀巢,達能,貝因美,恆天然,新乳業……本周...
    伊利、蒙牛、光明…乳業成股市領漲熱點 在剛過去的6月份,伊利股份月度漲幅達15.14%,光明乳業上漲3.23%;港股上市的蒙牛漲幅7.56% ,飛鶴漲幅12.24%,領漲趨勢明顯。
  • 前瞻乳製品產業全球周報第2期: 2019全球乳業20強出爐,伊利、蒙牛...
    20強出爐:伊利、蒙牛穩居前十近日,荷蘭合作銀行公布了2019年「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該榜單連續第三年沒有新成員上榜,雀巢(243億美元)仍然高居榜首,位居第二的Lactalis(208億美元),銷售額較2017年的199億美元增長了4.5%,和雀巢較2018年相差的43億美元縮小到今年的35億美元,差距進一步縮小。在中國企業中,伊利第八(112億美元)仍是全球前20大乳品企業中最大的亞洲企業,蒙牛(103億美元)則保持了第十名的位置。
  • 中國乳業真正的壟斷者:伊利蒙牛為它「打工」,1盒奶攫取75%利潤
    來源:華商韜略文 | 華商韜略 屈穎2020年6月,利樂在呼和浩特新建了工廠,號稱「最智能」「全球最大」。時隔20年,利樂大有再續輝煌的意圖。說起利樂,大多人覺得陌生,但是它的客戶確是家喻戶曉,比如伊利、蒙牛、光明、旺旺等知名品牌。
  • 乳業這十年:伊利、蒙牛、光明、飛鶴、君樂寶、新希望的高端之戰
    大幅超出同期GDP增長彰顯出中國乳業的強大市場活力。同時,國產乳企實力也不斷提升,在伊利、蒙牛、光明、飛鶴、君樂寶、新希望乳業、三元等一批優秀企業的帶領下,市場話語權加強。比如國產奶粉的整體市場佔有率達到了65%,基本恢復到2008年前的水平。這些可喜變化,離不開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也離不開乳業整個產品品質的提升。
  •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二十年蒙牛伊利鬥爭史
    在曾經的手下勸導下,牛根生決定從頭開始:他與手下籌資100萬,在呼和浩特市註冊了蒙牛乳業。復仇的DNA,就這樣刻在蒙牛的基因中。牛根生帶著失敗的怒火,又殺回來了。自此,蒙牛與伊利長達20年的拉鋸戰,開始了。臥薪嘗膽:心機蒙牛追趕伊利蒙牛剛開始創立,並沒有進伊利的法眼。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蒙牛的如意算盤 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創業前期,蒙牛近乎瘋狂地追趕伊利,終於在2010年實現反超。不過伊利憑藉營銷和渠道很快趕上,再次奪走行業龍頭寶座。
  • 「低溫奶」新賽道,出走西南的新希望,能否北上挑戰伊利蒙牛?
    ,作者丨Kinki 談及中國牛奶,兩家乳業品牌的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伊利和蒙牛。兩家企業均從90年代開始起家,兩者「相愛相殺」20餘年,如今都已是千億市值的企業了。 目前,中國常溫奶市場當中,「蒙伊」兩企加起來的市場份額達45%之多,其餘46%是各區域的地產奶品牌,剩下的10%,由光明、君樂寶和新希望三家乳業集團瓜分。
  • 伊利&蒙牛漲超7%、光明乳業等漲停,中國乳業發展趨勢分析
    其中,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兩大巨頭漲幅均超過7%,而光明乳業、三元股份、天潤乳業、新乳業等個股均漲停。事實上,上遊原奶價格自2018年秋季開始進入上漲通道,2019年平均漲幅+5.4%,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響漲幅階段收縮,下半年重回上漲通道,年底同比漲幅擴大至+9.1%。不考慮疫情影響,本輪上漲已持續2年時間。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資本星球,作者 | 卡莎,編輯 | 菲茲格力VS美的、天貓VS京東、美團VS餓了麼,賽道巨頭捉對廝殺中從來都充滿了話題。同樣,中國乳業雙寡頭蒙牛和伊利也已「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但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卻又殊途同歸。
  • 伊利、蒙牛闖入羊奶賽道,誰是下一個「莫斯利安」?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光明乳業僅用了2年就實現了60億營收。在這一良好形勢下,2015年,光明乳業便提出常溫酸奶-莫斯利安「百億單品」的目標。  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乎意料。光明乳業2016年、2017年財報中根本沒有莫斯利安的「隻字片語」。而光明乳業提出的常溫酸奶「百億單品」的願景,也確實實現了。  確切地說,是被伊利、蒙牛取而代之。
  • 伊利、蒙牛穩居全球乳業前十強;光明乳業計劃在安徽北部建牧場和工廠
    乳業 君樂寶:入圍「中國品牌影響力100強排行榜」企業最高獎8月27日至29日,「2020中國品牌年度人物盛典暨中國品牌發展高峰論壇」在浙江橫店舉行。
  • 兩大品牌棋逢對手,伊利到底比蒙牛好在哪裡?
    從ROE來看,伊利均在20%以上,很穩定;而蒙牛隻有15%左右,甚至出現負值,伊利明顯高於蒙牛,說明伊利賺錢的能力略高於蒙牛。2013-2019年伊利股份的銷售淨利率一直高於蒙牛乳業,伊利賺錢的能力要稍高於蒙牛乳業。而且對比ROE和銷售淨利率的變化趨勢,兩者同向變化,因此可以說ROE的變動主要受淨利率驅動,下面從毛利率、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財務費用率分析。
  • 乳製品巨頭蒙牛和伊利的恩仇,竟然還有這些說法
    不僅如此,蒙牛在當時標榜伊利是內蒙古第一大乳業品牌,蒙牛是內蒙古第二大乳業品牌,要知道,當時在內蒙,除了伊利可還是有數百家的乳業集團的,就這個宣傳,也是直接掛著第一名,遠遠的甩開了後面的品牌。牛根生也被評200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之一,央視對其頒獎辭中寫道:「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對牛根生也是極大的褒獎。競爭升級——口號標榜不能少蒙牛的火箭速度讓他一躍成為乳業的知名品牌,這個時候已經可以開始呈現出和伊利平分江山,割據抗衡的態勢。當然,復仇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割據遠遠不夠,打壓才是硬道理,蒙牛開始了品牌營銷策略的布局。
  • 全球乳業最新20強出爐:伊利飆至第5,蒙牛晉升第8
    荷蘭合作銀行發布2020年最新全球乳業排行榜,對比2019年的榜單,主要以2019年營收為排行參照標準的2020年全球乳業20強排行榜還是有很多變化的。 2020年全球乳業20強排行榜的第一名(雀巢Nestle)和第二名(蘭特黎斯Lact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