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伊利和蒙牛是中國乳製品行業的雙子星,這兩個公司之間有太多的「恩怨情仇」。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在沒有創立蒙牛之前,他是伊利公司的副總裁,為伊利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初的那幾年蒙牛發展非常迅速,連續多年超越伊利,成為中國第一大乳製品牌。可是如今的結果卻恰恰相反,蒙牛不僅被伊利反超,而且差距也越來越大。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2019年3月,蒙牛公布了2018年的財報,從紙面數據上看似乎表現不錯。蒙牛2018年的營業收入增長14.6%,達到了689億元人民幣;公司的毛利潤達到257億元,相比2017年增長了21.7%,毛利率則是提高了2個百分點。如果單純地看財報數據,蒙牛的表現可圈可點,營收和利潤雙雙實現增長,但是和伊利的業績對比來看,就會發現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又拉大了。
2018年伊利的營收為795億元,要比蒙牛多出107億元,在2014年兩家的差距還只有44億元。除了在營收上壓蒙牛一頭,伊利在利潤上也穩超蒙牛,2018年蒙牛歸屬股東的利潤為30億元,還沒有伊利的一半多。在市值上蒙牛和伊利的差距更大,目前伊利的市值超過1850億元,而蒙牛的市值只有970多億元,一個伊利相當於兩個蒙牛。
蒙牛為什麼不如伊利了?
如果回顧伊利和蒙牛的發展歷史,你會發現這兩家公司是在同一個人的帶領下發展壯大的,這個人就是牛根生。牛根生在伊利待了很長的時間,從一個洗瓶子的工人,一路晉升到副總裁的位置,他為伊利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卻因為內部鬥爭把他給辭去了。牛根生一氣之下就自立門戶,創立了蒙牛乳業,在他的帶領下蒙牛很快就發展起來,並且在2007年成功超越伊利。
但是從2011年開始,牛根生逐漸退出蒙牛公司的前臺,沒有了牛根生的蒙牛就像沒有了靈魂一樣,於是在2012年被伊利反超,之後兩家的差距就越來越大。除此之外,蒙牛的渠道建設也不如伊利,伊利的渠道都是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蒙牛則是選擇合作加盟的方式,這樣做的好處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大規模擴張,但是長遠來看有很多弊端。蒙牛雖然在液態飲品領域和伊利不分高下,但是在奶粉上和伊利差距甚大,這也是蒙牛落後於伊利的原因。
伊利給股東的分紅更多
2018年,伊利的股東每10股派發7元的分紅,總共派發分紅42.5億元,分紅率高達66%。蒙牛給股東的分紅大約是每股0.18元,分紅率只有23%,和伊利相比要差很多。高分紅可以提高員工和股東的工作熱情,也體現了管理層對於公司長期發展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投資者的信心。
伊利和蒙牛本是「同根生」,現在看起來是「相煎太急」。對於伊利和蒙牛,你覺得哪家的乳製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