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伊利差了100多億!幾年前還風光無限的蒙牛,做錯了什麼?

2021-01-08 舒莫財經

眾所周知,伊利和蒙牛是中國乳製品行業的雙子星,這兩個公司之間有太多的「恩怨情仇」。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在沒有創立蒙牛之前,他是伊利公司的副總裁,為伊利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初的那幾年蒙牛發展非常迅速,連續多年超越伊利,成為中國第一大乳製品牌。可是如今的結果卻恰恰相反,蒙牛不僅被伊利反超,而且差距也越來越大。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2019年3月,蒙牛公布了2018年的財報,從紙面數據上看似乎表現不錯。蒙牛2018年的營業收入增長14.6%,達到了689億元人民幣;公司的毛利潤達到257億元,相比2017年增長了21.7%,毛利率則是提高了2個百分點。如果單純地看財報數據,蒙牛的表現可圈可點,營收和利潤雙雙實現增長,但是和伊利的業績對比來看,就會發現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又拉大了。

2018年伊利的營收為795億元,要比蒙牛多出107億元,在2014年兩家的差距還只有44億元。除了在營收上壓蒙牛一頭,伊利在利潤上也穩超蒙牛,2018年蒙牛歸屬股東的利潤為30億元,還沒有伊利的一半多。在市值上蒙牛和伊利的差距更大,目前伊利的市值超過1850億元,而蒙牛的市值只有970多億元,一個伊利相當於兩個蒙牛。

蒙牛為什麼不如伊利了?

如果回顧伊利和蒙牛的發展歷史,你會發現這兩家公司是在同一個人的帶領下發展壯大的,這個人就是牛根生。牛根生在伊利待了很長的時間,從一個洗瓶子的工人,一路晉升到副總裁的位置,他為伊利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卻因為內部鬥爭把他給辭去了。牛根生一氣之下就自立門戶,創立了蒙牛乳業,在他的帶領下蒙牛很快就發展起來,並且在2007年成功超越伊利。

但是從2011年開始,牛根生逐漸退出蒙牛公司的前臺,沒有了牛根生的蒙牛就像沒有了靈魂一樣,於是在2012年被伊利反超,之後兩家的差距就越來越大。除此之外,蒙牛的渠道建設也不如伊利,伊利的渠道都是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蒙牛則是選擇合作加盟的方式,這樣做的好處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大規模擴張,但是長遠來看有很多弊端。蒙牛雖然在液態飲品領域和伊利不分高下,但是在奶粉上和伊利差距甚大,這也是蒙牛落後於伊利的原因。

伊利給股東的分紅更多

2018年,伊利的股東每10股派發7元的分紅,總共派發分紅42.5億元,分紅率高達66%。蒙牛給股東的分紅大約是每股0.18元,分紅率只有23%,和伊利相比要差很多。高分紅可以提高員工和股東的工作熱情,也體現了管理層對於公司長期發展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投資者的信心。

伊利和蒙牛本是「同根生」,現在看起來是「相煎太急」。對於伊利和蒙牛,你覺得哪家的乳製品更好?

相關焦點

  • 昔日中國最大乳製品巨頭,今與伊利相差100多億,蒙牛做錯了什麼
    如果我們簡單的看一下盈利數據,蒙牛的業績是顯著的,收入和利潤都在增長,但與伊利的業績相比,我們會發現蒙牛和伊利之間的差距已經擴大。2018年,伊利的收入為795億元,比蒙牛高出107億元。2014年,兩家公司之間的差距僅為44億元。除了在收入方面向蒙牛施壓,伊利的利潤也穩步超過蒙牛。2018年,蒙牛股東的利潤為30億元,不到伊利的一半。從市值來看,蒙牛與伊利之間的差距更大。
  •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二十年蒙牛伊利鬥爭史
    牛根生大手一揮:「這次我們要提出一個新領域,然後在這個新領域裡騎臉伊利!」於是,蒙牛史無前例的推出了「乳都」概念廣告。蒙牛的廣告詞改為:蒙牛和其他本土乳業,為中國乳都「內蒙古」喝彩!有朋友就問了:這廣告平平無奇,有什麼亮點嗎?那我可告訴你,亮點可多了!
  • 中國「鮮奶大王」,份額超過蒙牛、伊利,每年還從海外賺回40億
    而提起中國乳製品企業,就繞不開伊利、蒙牛,論知名度,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他們二位都無疑是曝光度最高的,可能中國每一個喝牛奶的人都知道;論經營業績,2018年伊利營收近800億,蒙牛營收近700億,是中國僅有的兩家銷售收入過500億的乳企;論身價,伊利市值1800億,蒙牛1000億,在上市乳企中可以說是一騎絕塵。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作為全國性乳企,蒙牛和伊利還通過投資、控股等形式獲得供應鏈中企業的支持。如2017年蒙牛併購現代牧業,並由此獲得現代牧業位於華北及華東等多個地區的奶源支持。伊利也不甘示弱,今年8月,伊利通過全資子公司金港控股斥資2.03億港元認購中地乳業定向增發股票,認購完成後金港控股將持有中地乳業已發行股本的比例約為16.6%,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 蒙牛與伊利之間差的,到底是一個牛根生?還是一個雅士利?
    作者:格隆匯·飛鼠溪前幾天思考中糧包裝入股加多寶的事情,順手就去復盤了一下蒙牛,印象中只覺得蒙牛被伊利打得媽都不認得了,然而復盤發現蒙牛跟伊利的營收只是有些差距(2016年:伊利營收606億;蒙牛538億),但仍在一個量級水平上。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創業前期,蒙牛近乎瘋狂地追趕伊利,終於在2010年實現反超。不過伊利憑藉營銷和渠道很快趕上,再次奪走行業龍頭寶座。 中國乳業兩大巨頭的差距在彼此的追趕中被逐漸放大。 2019年,蒙牛實現營收790.3億元,伊利營收為902.2億元,超蒙牛近100億元。
  • 伊利、蒙牛闖入羊奶賽道,誰是下一個「莫斯利安」?
    羊奶,憑藉其高於牛奶的營養價值,及越來越多的受眾認知,風頭大盛,已經成為乳品行業新貴,被譽為是中國乳品行業創新與轉型的關鍵點。  承載百億藍海市場的羊奶,自2014年起就以25%-30%的市場增量迅速崛起。市場銷售額也從2014年的35億,直抵2020年的200億大關。其中,嬰配粉就佔據超100億的規模。
  • 得源頭者得天下,伊利、蒙牛再掀奶源爭奪戰,斥資數億收購牧場
    兩者的市值分別在53.56億港元和27.61億港元。 伊利花2億認購中地乳業 8月2日,伊利股份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金港控股認購中地乳業定向增發股票約4.33億股,認購價格為每股0.47港元,認購總價約2.03億港元(約1.83億元人民幣)。認購完成後,金港控股將持有中地乳業16.6%的已發行股本。
  • 伊利、蒙牛穩居全球乳業前十強;光明乳業計劃在安徽北部建牧場和工廠
    君樂寶乳業集團入圍「中國品牌影響力100強排行榜」企業最高獎,君樂寶乳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魏立華入圍2020「中國品牌年度人物」最高獎。 光明乳業計劃在安徽北部建牧場和工廠 近日,光明乳業召開新聞發布會。
  • 中國乳企市值超5000億,伊利、飛鶴、蒙牛、健合、澳優等位居前列
    19家乳企總市值超5000億,伊利飛鶴蒙牛位居三甲作為奶粉產業專業新媒體,奶粉圈聚焦產業、品牌、渠道、營銷和數據,給用戶帶來最高效的內容,我們在3月10日率先發布了「飛鶴市值超越蒙牛,躋身中國第二大市值乳企」的資訊!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2010年,伊利宣布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團」和「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蒙牛則是希望能「打造世界品質,鑄造世界品牌。」國內的「仗」還沒打完,不約而同的理想又將中國乳企們推入競爭更加激烈的全球市場。在它們之中,最早「染上國際色彩」的是蒙牛。
  • 30億吃下妙可藍多,蒙牛能彌補與伊利的百億差距嗎?|深度
    12月13日晚間,連續停牌5日之久的妙可藍多總算敲定最新定增方案,公司擬以29.71元/股的價格向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總數不超過1.01億股的股票,合計金額不超過30億元,且全部由蒙牛以現金方式認購。
  • 解碼乳製品行業「大亨」——伊利、蒙牛10年發展
    20日,伊利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一篇公開聲明,把伊利、蒙牛雙雙推至輿論的漩渦。該聲明伊利正面剛中糧蒙牛,指責蒙牛借道可口可樂,染指2022年冬奧會的贊助。這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風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梳理發現,蒙牛也曾後來居上,但是短短四年之後,差距越來越大,目前二者營業收入已經相差100多億。
  • 康主編| 300億缺口在前,蒙牛的「雙千億」目標還有多少勝算?
    [1]在這次秘密會議之前,由於和時任伊利董事長的鄭俊懷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牛根生和自己的幾個老部下已經打定主意要在老東家伊利之外新建立一家乳企。而這次秘密會議的主題就是給這家還沒有出生的企業取一個名字。在會上,有人提議,澳洲有一個「澳牛」,咱們就叫「蒙牛」吧!眾人連聲稱是,不過牛根生卻不滿意:我姓牛,叫「蒙牛」有「家企業」的意思。
  • 2018中國食品飲料百強企業榜單出爐:萬洲國際/伊利/蒙牛位列前三
    中商情報網訊:7月26日,《2018中國食品飲料100強》發布。據榜單顯示:進入榜單前十企業分別為:萬洲國際、伊利、蒙牛、康師傅、貴州茅臺、娃哈哈、九三糧油、金鑼集團、匯福糧油集團和五糧液集團。其中,萬洲國際繼續蟬聯第一名,2017年業績為766億元。
  • 曾是酸奶第一品牌,一年賣出60億,如今被伊利蒙牛甩在後面
    其中為代表的就是2013年上市的伊利安慕希和蒙牛純甄。這兩個品牌雖然進入市場的時間都比莫斯利安晚4年,但是上市之後迅速崛起並奮起直追,使得莫斯利安失去了先機。如今常溫酸奶領域由安慕希、莫斯利安、純甄三家獨大,佔據近市場80%的份額。
  • 在蒙牛和伊利的光芒下,光明的前途還光明嗎?
    在中國的牛奶品牌中,蒙牛和伊利的品牌名聲最響亮,兩家公司也總是被人做比較。其實,中國還有一個牛奶品牌很出名,那就是光明。可是,在蒙牛和伊利的光芒下,光明的前途看似不太光明了。光明乳業,在過去可以說前景光明。
  • 乳協引發的血案:從乳業之爭看伊利、蒙牛的「原罪」
    如果有人認為,更有資格參與的企業沒參加,不妨把這些企業的營收、淨利、專利技術、產業布局這些指標列出來,讓叔開開眼,看看當年中國還有什麼比「一逛蒙」(伊利、光明、蒙牛)三巨頭更適合出現在這個名單裡的。其次,到底存不存在國家標準被大企業綁架一事?
  • 伊利蒙牛真像網上傳的那樣惡麼?
    從國家標準制定規範和當時的媒體報導看,中國生乳標準在初稿起草環節,70多位專家中有9位來自企業,包括三元、蒙牛、伊利、光明、雅培、美贊臣、達能、湖南亞華等,但從最關鍵的審評階段開始,所有企業是不允許參與的。因此,兩家企業根本不可能操控國家標準。從企業利益角度看,中國生乳標準針對的是上遊原料乳,尤其是奶農。
  • 蒙牛6億澳元吞下「澳洲獅」,能買出千億的小目標嗎?
    11月25日,蒙牛乳業發布公告,明確表示將以6億澳元(約合人民幣28.6億元)現金對價收購澳洲品牌乳品及飲料公司Lion-Dairy & Drinks Pty Ltd(雄獅乳品飲料公司,下稱LDD)的100%股份。3個月內,第二次出手收購澳洲乳企,蒙牛的如意算盤是什麼?在買買買之後,就能完成2020年蒙牛衝擊千億的小目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