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對比了兩家行業巨頭 才發現伊利有多牛!

2020-12-27 騰訊網

文/資本時差

「多喝牛奶多吃雞蛋,不許喝粥」張文宏教授的這句話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這其實沒啥爭論的,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講,粥就是碳水化合物,一碗粥下去短時間內頂飽,但是不扛餓,更重要的是粥裡面缺乏蛋白質,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之下,抗體的產生,全部得靠蛋白質,而牛奶是補充蛋白質不二之選。

毫無疑問,接下來乳業將會迎來進一步增長,成為資本市場最強的風口之一。

01

選股選龍頭 誰才是乳業真正的王者?

炒股炒熱點選股選龍頭,在乳製品行業當中,伊利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

2020年4月28日,亞洲乳業龍頭伊利股份公布了2019年年報及2020年一季報,年報顯示,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13.41%,淨利潤70億元,同比增7.73%%,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

900億的營收、70億的淨利潤究竟怎麼樣?我們還得掰開了揉碎了看,在數據分析當中,一般對數據有兩種對比方式,一種是縱向對比,一種是橫向對比。

縱向對比:

如果把時間軸拉長,過去10年期間,伊利的營業收從2009年的243.24億增長到如今的902.23億,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4%;淨利潤從6.48億到如今的70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6.87%。

這樣的增長速度,放眼整個A股市場也是寥寥無幾。

橫向對比:

提到伊利,大多數人難免會想到蒙牛,那麼接下來的核心問題是伊利VS蒙牛到底誰才是中國乳業真正的王者?

接下來我們會從伊利和蒙牛的營收規模、淨利潤規模、業績含金量、對渠道的話語權等幾個方面做一個綜合的對比。

首先,是營收規模和淨利潤規模,2019年財報顯示伊利的營收規模超過900億、淨利潤規模達到70億;蒙牛2019年的營收規模為790.30億、稅前利潤為56.05億元。

蒙牛的營收和利潤乍一看還不錯,不過仔細分析下來,蒙牛的業績水分太大,原因就在於君樂寶。

據金融界報導,2019年君樂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5%,以君樂寶2018年130億元的營收計算,其2019年營收達到162.5億元。

如果按照2019年11月20日完成君樂寶股權交割計算,君樂寶前10個月收入約為135億元。刨除這筆收入後,蒙牛2019年營收僅655.30億元。

淨利潤方面也是一樣,2019年蒙牛稅前利潤為56.05億元,其中33.32億元為出售君樂寶所得稅前收益,佔比高達59.45%,去掉這部分收益,蒙牛實際淨利潤僅為22.73億元。

自從蒙牛2010年把君樂寶收歸旗下之後,數據顯示,2015年-2019年,君樂寶為蒙牛提供的業績佔蒙牛總營收的6.56%、7.59%、8.6%、9.6%和13.8%,君樂寶對蒙牛的業績貢獻逐年加大。

不過,就在2019年,蒙牛宣布出售君樂寶,進行了資產剝離,這會將使得蒙牛的低溫酸奶業務板塊和奶粉業務板塊遭受重創,直接影響蒙牛2020營收和利潤。

其次,我們再來看渠道,乳製品行業屬於快消品,在整個市場處於空白期的時候,核心競爭邏輯在於生產能力,誰生產能力能夠跟得上,誰就能快速搶佔市場。

當眾多企業入局,行業經過充分競爭之後,渠道建設能力就成為了乳業核心的競爭力之一,對上下遊話語權強的企業將會成為行業持續的霸主。

財務層面,企業對於渠道話語權的強弱,要看應收帳款,數據顯示,最近三年期間,伊利的應收帳款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4%、1.6%、2.0%;蒙牛的應收帳款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4%、4.2%、4.5%。

毫無疑問,相比蒙牛,伊利對於渠道的話語權其實更強。

最後,我們再來看下風險點,蒙牛雖然每年的營收和淨利潤都是節節升高,不過從財務的角度來看,蒙牛的業績是靠「買來了」,這麼些年來,蒙牛不是在買,就是在買的路上。

比如2010年蒙牛收購了君樂寶、2013年控股了雅士利、2016年收購多美滋、2017年控股現代牧業、2018年控股中國聖牧、2019年收購貝拉米、澳洲乳企LDD。

併購是一把雙刃劍,帶來業績增長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

2010年到2019年期間,蒙牛的商譽從5.34億港幣一直飆漲到52.73億港幣,商譽的一路飆增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商譽減值,在2019年,蒙牛就計提了23億元上商譽減值。

除了商譽減值之外,因為不斷地併購也讓蒙牛的債務負擔越來越重,2019年的財報顯示,蒙牛的資產負債率為57.54%,而且蒙牛的大部分負債都是有息負債,有息負債率高達51.94%。

從以上數據來看,相比蒙牛,伊利更牛!

02

六大優勢鑄就核心競爭力

應對疫情彰顯企業大擔當

營收規模伊利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市佔率等核心指標持續領跑行業,品牌滲透率高達90.9%,這也就意味著超過9成的家庭選擇了伊利。

實力強悍的背後是伊利「六大優勢」鑄造起來核心競爭力!

依靠這六大優勢,伊利構築了起了堅實的行業護城河,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乳企老大,在公益事業方面,伊利也是絲毫不含糊!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每一個新增病例的背後都牽動著億萬同胞的心,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作為抗疫的中堅力量,更是積極行動,有錢的出錢,有物捐物。

為了抗擊疫情,伊利第一時間啟動了防控預案,自疫情發生以來,累計捐贈2.8億元,4月8日,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亞洲乳業龍頭伊利集團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共同推進健康領域的科研攻關,為疫苗和特效藥的研製貢獻了一份力量。

大企業有大擔當、大企業也有大格局,正如伊利董事長潘剛所言:抗擊疫情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相關焦點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話,叫「既生瑜何生亮」現實中往往就是既有瑜也有亮,比如格力VS美的,天貓VS京東,以及美團VS餓了麼,巨頭們相同的賽道貼身肉搏,爭個我強你弱。同樣,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是「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不過,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兩大巨頭卻又殊途同歸。奶源地的爭奪在奶源地的爭奪方面,兩者就是「英雄所見略同」。在國內,內蒙古是兩家自有牧場的主要範圍。內蒙古地處「黃金奶源帶」,可利用草場約6818萬公頃,位居我國五大草場之首。
  • 深度|鮮奶市場競爭加劇 君樂寶、伊利等巨頭入局加速行業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光明、三元、新希望等一些區域乳企多年來在鮮奶市場的布局外,恆天然、伊利、蒙牛等巨頭也加速進入鮮奶市場,行業競爭加劇。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受制於冷鏈運輸等因素制約的鮮奶,原本是一些地方乳企在區域市場的競爭,但隨著眾多乳業巨頭的進入,這一競爭態勢將變成全國市場的爭奪。
  • 昔日中國最大乳製品巨頭,今與伊利相差100多億,蒙牛做錯了什麼
    文:涼熙 主編:朱邦凌大家都知道的是,伊利和蒙牛是中國的兩個標誌性牛奶行業。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兩家公司之間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在創辦蒙牛之前,曾任伊利公司副總裁。他為伊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中國乳製品行業幕後「王者」,掌控70%市場,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身體營養的攝入,而牛奶就是一種常見的補充營養的飲品,牛奶中含有非常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可以幫助人體補充的營養,促進人體的健康生長,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每天喝牛奶。因此,也促進了我國乳製品行業的發展。
  • 「綁架」伊利蒙牛的包裝巨頭利樂,正在「被替代」,原因有3個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終端市場上對伊利蒙牛所有常溫產品進行採樣,這樣就能調研出中國乳業兩巨頭哪些常溫產品還在用利樂包裝。今天,我們不妨以中國乳業第一大單品、2019年銷售額突破200億的安慕希為例,來研究一下利樂在中國的處境。為什麼選擇安慕希作為研究對象呢?
  • 乳製品行業真正贏家:一罐牛奶拿走75%利潤,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說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中國乳業,伊利和蒙牛是競爭對手。2018年,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年營收790億元,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家乳業巨頭的背後,卻有一個大贏家。在當今乳品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包裝。牛奶包裝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微不足道,而且也是低技術含量的。
  • 伊利、娃哈哈搶購美國酸奶巨頭
    隨著近年來常溫奶業務增速的放緩,酸奶業務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乳企把目光瞄準了高端酸奶。為此,中國食品巨頭更多地把戰略向海外。 據了解,中糧集團也在加快海外擴張的步伐,準備「大幹一番」,其曾公開表示,將斥資100多億美元拓展海外,重點市場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國家。 此外,光明集團從2009年開始便加快國際化戰略,頻頻「出海」。
  • 和伊利差了100多億!幾年前還風光無限的蒙牛,做錯了什麼?
    眾所周知,伊利和蒙牛是中國乳製品行業的雙子星,這兩個公司之間有太多的「恩怨情仇」。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在沒有創立蒙牛之前,他是伊利公司的副總裁,為伊利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初的那幾年蒙牛發展非常迅速,連續多年超越伊利,成為中國第一大乳製品牌。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蒙牛、伊利兩家市值超千億人民幣的巨頭在上述品類中均有不同程度布局,且隨著近幾年消費升級的浪潮,兩家旗下乳製品也向有機化、高端化過度。另一方面,鑑於中國消費者對於高品質乳製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兩家公司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區也展開了優質奶源的爭奪戰。本篇文章將從產業鏈和投資等多個角度詳細解碼兩家千億市值企業的發展版圖。
  • 華為伊利蒙牛元氣森林,要做啤酒?
    雲酒頭條(微信號:雲酒頭條)通過企查查注意到,除了華為,近期申請涉啤酒飲料商標的企業不在少數,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自11月1日以來便新增多條商標申請信息,元氣森林在新增的多條「你可真行」商標中,也涉及到啤酒領域。目前,上述商標狀態均顯示「註冊申請中」。僅半個多月內,就有不同領域的四家企業註冊涉啤酒商標,這背後是什麼邏輯?難道它們都要做啤酒了?
  • 蒙牛將拿下妙可藍多欲做中國奶酪老大 巨頭髮力攪動奶酪行業格局
    當日,妙可藍多(600882)公告稱,蒙牛擬以現金方式認購妙可藍多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如證監會批准該項交易,蒙牛將成為妙可藍多第一大股東,並成為控股股東。  由於體量小增量大,國內奶酪市場近年來不斷擴容,加上伊利、蒙牛等巨頭加入,發展行業迎來新的生機,以兒童奶酪為代表的奶酪零售市場強勢崛起。
  • 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白奶提價 中小企業暫未跟進
    來源:《財經》新媒體原標題:乳業巨頭白奶提價 中小企業暫未跟進近期,大消費行業掀起漲價熱潮,國產乳品企業同樣不甘落後。1月5日,海通證券、國盛證券發布的研報指出,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紛紛開啟提價模式,旗下白奶產品漲幅3%-5%。
  • 跌停的伊利,民間股神林園看好、手握616億的胡昕煒大舉建倉
    有意思的是,就在伊利股份跌停前幾天,林園剛剛在一次路演中對乳業股表示了看好。林園是誰?曾經被稱為「民間股神」,早在2007年就封神,當時就有媒體報導其1989年全家拼湊的8000元人民幣起步,投資股票到20億,轟動一時。
  • 乳製品行業專題:重生自我還是復刻巨頭,探究乳企龍頭的十字路口...
    隨著常溫奶增速的放緩,以及冷鏈運輸的發展,這個行業已經到了十字路口,未來伊利、蒙牛會是什麼樣子,能否實現更大的突破,是重生自我還是復刻巨頭。本篇將嘗試新的探索。不論是和國內已經嶄露頭角的其他行業消費品品牌對比,還是和乳製品行業中的國際巨頭對比,其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雙寡頭助力中國消費品全球化也可謂是任重道遠。拿來再創新亦是成功之路,安踏、吉利、華為的發展之路都得以顯現,我們認為「複製創新」之路也能在伊利、蒙牛身上落地,在當前的十字路口,定能從國際乳製品巨頭雀巢、達能的發展路徑中獲得一些啟示。2.
  • 光明、三元和新希望把持的低溫奶賽道,伊利蒙牛就是擠不進去?
    文/Kinki來源/熔財經談及中國牛奶,兩家乳業品牌的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伊利和蒙牛。兩家企業均從90年代開始起家,兩者「相愛相殺」20餘年,如今都已是千億市值的企業了。目前,中國常溫奶市場當中,「蒙伊」兩企加起來的市場份額達45%之多,其餘46%是各區域的地產奶品牌,剩下的10%,由光明、君樂寶和新希望三家乳業集團瓜分。
  • 伊利蒙牛鬥法布局全國 老大之爭愈演愈烈
    近日,兩家公司相繼向外界高調宣稱上半年取得輝煌業績並公布了業績報告。伊利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53億元,同比增加33.98%;而蒙牛淨利潤達1.841億元,與2003年全年利潤相比高出12%。     而在上月,蒙牛將營銷中心從呼和浩特的大本營全部搬至北京通州。伊利的營銷總部也早在去年遷至了北京潘家園伊利大樓。
  • 伊利蒙牛銷售旺季低價「火拼」
    日前,南都記者走訪了廣州各大賣場,發現蒙牛、伊利兩大企業促銷力度尤其大。業內分析,兩大龍頭企業大打價格戰除了衝銷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聯手擠壓地方市場。各品牌純牛奶集中參與促銷南都記者走訪了廣州市內的沃爾瑪、廣百百貨、華潤萬家等相關超市,看到參與促銷的多是光明、風行、伊利、蒙牛等品牌,其中,又是這些品牌旗下的純牛奶集中參與促銷。記者粗略統計,這些產品促銷力度從9%到40%多不等。
  • 「低溫奶」新賽道,出走西南的新希望,能否北上挑戰伊利蒙牛?
    另一個原因,跟目前行業巨頭的壟斷地位有關,兩大乳業霸主蒙牛和伊利,都在內蒙古起家,企業牧場也多在內蒙古附近,考慮低溫奶的特殊性,註定「蒙伊」只能選擇方便運輸的常溫奶作為主打產品。 畢竟中國80%以上的奶源都在北方,但80% 的牛奶消費者都在南方,「北奶」要「南運」,常溫奶是最好的選擇。
  • 百億市場規模,乳企巨頭紛紛入局,巴氏奶之爭誰是贏家?
    2019年,新乳業先是收購福州「澳牛」乳業一半多的股權,後入股現代牧業,成為第二大股東。今年5月,新乳業又收購寧夏寰美乳業發展有限公司100%股權。光明、三元這些傳統巴氏乳企巨頭也不斷推陳出新,積極應對競品的滲透。
  • 百年老品牌,曾是乳製品行業冠軍,如今卻只能排在伊利和蒙牛之後
    如今市面上,銷量較好的乳製品品牌主要有兩個:蒙牛和伊利。但實際上,除了蒙牛和伊利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乳製品品牌,更早的出現在市面上,曾經是整個行業的龍頭老大。只可惜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掉隊,被蒙牛和伊利後來者居上,只能排在行業第三的位置。它就是國內最早人乳製品企業:光明。我想對於光明牛奶,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尤其是它的莫斯利安酸奶,更是受到了很多年輕大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