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展典藏善本古籍,從文淵瑰寶到天祿琳琅、宛委別藏

2020-12-27 澎湃新聞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善本古籍數逾二十一萬四千五百冊,內容包括宋代以降歷朝刊本、活字本、名家批校本、稿本、舊鈔本,以及少數高麗及日本刊本、鈔本。以量而言,此批藏書雖不謂豐,然孤本佳槧往往而在,既可資考鏡中國傳統學術源流與圖書印刷裝幀的發展,亦可供校勘後代各種傳本,在古文獻資源保存與版本目錄學術研究方面,具重要意義。

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於8月10日起推出「院藏古籍善本選粹」展,展覽內容含「清宮藏書」及「訪舊蒐遺」兩大單元,復各分若干子題。前者旨在說明前清宮廷圖書庋藏與分布概況,兼及其卷帙之浩繁、裝幀之考究;後者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後不斷蒐購、徵集、獲贈之所得為要。展覽分為兩期,第一期為8月10日——11月10日,第二期為11月16日——2020年2月16日。

《帝學》(清乾隆四十年永珹朱絲欄鈔袖珍本)

清人入主中原後,不僅承繼前明遺留的宮廷藏書,更將其規模逐步擴充;無論皇帝撰述或敕令臣工編修的御纂、御筆、御製、欽定圖書,抑或清宮著意訪求,專供御覽的孤本秘笈,皆燦然可觀。此外,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尚包括部分前北平圖書館明代古籍輿圖、清末駐日公使隨員楊守敬自東瀛蒐得之罕見漢籍與和刻菁華,以及各界捐贈的宋元善本、地方志書、清人詩文集等。此等珍本佳槧適可補充院藏宮廷善本缺遺,而其出自民間寫繪刊印者,尤足體現坊肆版印之變化巧思與樸實莊重。

清宮藏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善本古籍,大多承繼清宮,原藏於外朝與內廷的各殿閣。位於外朝的武英殿系專門製作朝廷敕修書籍的機構,文淵閣則為彰顯皇室氣派的宮廷藏書樓。內廷為皇帝、后妃們的日常起居宮室,然其間之養心殿、昭仁殿、慈寧宮等處,亦存置皇帝及皇室成員日常翻閱或私藏寶愛的善本典籍。

清代皇帝究竟看些什麼書?殿閣內又收藏了哪些書?觀眾透過本單元「武英聚珍」、「文淵瑰寶」、「天祿琳琅」、「宛委別藏」、「龍藏經」諸項說明及圖書展示,可了解清帝主導宮廷藏書的中心思想,探索皇帝崇文重道的政教態度,以及宣揚文治功業的偉大壯志。

孟子(清雍正四年至乾隆二年蔣衡寫本)

武英聚珍

武英殿落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最初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場所。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在此設立造辦處,負責工藝製作,併兼辦圖書刊印與裝潢事宜。雍正七年(1729),武英殿造辦處更名為修書處,自此成為專門製作朝廷敕修書籍的機構,可謂為當時的國家出版社。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清代「欽定」、「御製」等廷臣奉敕修撰的書籍陸續問世,成為皇帝宣揚個人意志或延伸政治、文化力量的官方出版品。這些由武英殿刊刻印造的書籍,後人稱之為「殿本」,不僅內容豐富,校勘精審,所選用的字體、紙墨、裝幀材料等尤其講究,外觀顯得格外富麗典雅。乾隆三十八年(1773),負責《四庫全書》纂修的金簡(?-1794)建議以木活字排印部分罕傳善本,獲得皇帝支持,並賜「活字」以「聚珍」嘉名。此後,武英殿修書處陸續排印134種書籍,連同已經雕版印行的四種而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清宮殿本圖書的重要部分。

文淵瑰寶

文淵閣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年間,初為皇家藏書之所,明末遭到焚毀。乾隆三十九年(1774),高宗令於紫禁城外朝東南方重建文淵閣,歷時二年完工,其目的係為庋藏規模宏偉的巨編——《四庫全書》。

《欽定四庫全書分架圖》

乾隆三十七年(1772),安徽學政朱筠(1729-1781)奏請校核《永樂大典》中的佚書,高宗遂諭令各省徵集、採進各類圖籍,繼於次年(1773)開設四庫全書館,敕命內閣大學士于敏中(1714-1779)等纂輯《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收錄3400餘種歷代圖書菁華。為妥善貯存這套大書,乾隆特諭杭州織造寅著(生卒年不詳)前往浙江寧波,考查著名藏書樓天一閣的建築格局,並照「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概念興建文淵閣。首部《四庫全書》於乾隆四十六年(1782)鈔繕完成後,便入藏於此。全書共裝成六一四四函、三六三八一冊,寫繪工致,校勘嚴謹,裝潢典雅,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富特色的善本典藏。

天祿琳琅

《文選》

「天祿琳琅」是乾隆皇帝蒐羅歷代名刻佳槧,匯聚於昭仁殿的善本特藏。昭仁殿初為康熙皇帝讀書起居所在,乾隆皇帝為紀念祖父,特將之改為珍藏曆朝善本圖書的處所,並以漢宮天祿閣藏書典故,為存置其間的宋、元、明善本及稀見秘笈命名「天祿琳琅」。乾隆四十年(1775),高宗命大學士于敏中等編訂「天祿琳琅」藏書解題目錄,彙為《天祿琳琅書目》。嘉慶二年(1797),昭仁殿慘遭火災,殿內善本盡失。仁宗皇帝亟欲恢復舊觀,乃命大學士彭元瑞(1731-1803)等再行蒐求檢閱,編成《天祿琳琅書目後編》。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天祿琳琅」圖書,幾為嘉慶年間重新整理續輯的珍貴善本。

《東坡書傳》

宛委別藏

「宛委別藏」系嘉慶年間浙江學政阮元(1764-1849)為準備日後續修《四庫全書》,特意於東南一帶搜訪,分三批進呈的書籍。仁宗嘉其用心,以夏禹登宛委山得金簡玉字之書典故,賜名「宛委別藏」,貯置養心殿。

宛委別藏

宛委別藏總目

阮元意在延續乾隆朝《四庫全書》文化工程,故所蒐多為四庫館臣未收之書;除徵集原刊本之外,又逐一精鈔繕寫,並親撰提要。嘉慶皇帝繼而命人整理,將之編成《宛委別藏總目提要》及《宛委別藏續編書目提要》,計收書一七○餘部。正編仿《四庫全書》,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並以木匣裝幀;各書首葉上方可見「嘉慶御覽之寶」璽印,顯見仁宗皇帝對全書的珍視。民國以後,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宮中物品時,「宛委別藏」僅見存160部。

龍藏經

《藏文龍藏經》簡稱《龍藏經》,系康熙皇帝奉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之命所修造,內容包括秘密、般若、寶積、華嚴、諸經及戒律六大部,是總集釋迦牟尼一生所說「教法」與所制「律典」的藏文譯本。

《龍藏經》

據《秘殿珠林初編》卷二十四記載:「(孝莊)太皇太后欽命修造,鑲嵌珠寶、磁青箋、泥金書、西域字《龍藏經》一部,共一百八本,內有釋迦牟尼佛口授口傳諸經」。《龍藏經》內含五萬餘葉經文,原置慈寧宮花園佛堂鹹若館殿內。藏文經文以泥金書寫於特製的磁青箋紙,泥金成色飽滿,書體端正;上、下經板內可見七百五十六尊諸佛彩繪,造像華麗,周圍飾以各式鑲嵌珠寶,其上覆以黃、紅、綠、藍、白五色絲繡經簾。每函經葉、經板外配以裝幀所用之絲、棉等材質經衣,附五色綑經繩,最外層則為保護經函的黃棉袍袱。全帙裝幀考究精美,極富皇家氣派,為院藏藏傳佛教法典中最受矚目的一部。

訪舊蒐遺

一所博物館的特色,取決於其藏品之內容與質量。臺北故宮博物院雖以北宋以迄清代宮廷累積之文物菁華為典藏核心,之後通過不斷蒐購徵集、接受海內外公私捐贈,補充昔日宮廷收藏缺遺,終得使涵蓋範圍益趨廣闊。

本單元包括「平圖薈萃」、「觀海堂藏書」、「珍藏購贈」三部分,分別介紹原北平圖書館典藏之善本圖書,清末駐日使館隨員楊守敬(1839-1915)自東瀛攜回之罕見漢籍與和刻本,以及各界捐贈的宋元善本、地方志書、清人詩文集等。布陳展出之件跨越宋、元、明、清四朝,內容與版本豐富多樣。無論孤罕珍秘之書林重寶,抑或民間版行之皇皇巨構,皆蘊藏珍貴的版本考校資源與獨特的時代風貌;若論刻印之謹嚴、紙墨之精雅,亦無不令人驚豔神往。部分善本鈐印累累,間可見名家品賞題識,除可資梳理遞藏跡緒,字裡行間更流露出藏家愛書惜物、感世懷人的情誼。書籍承載知識學術之演變原委,亦體現版刻工藝之顯晦脈絡,因書而生的收藏與鑑賞,尤使人炫目神迷。

觀海堂藏書

觀海堂藏書

觀海堂為清末藏書家楊守敬書樓名,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楊守敬善本典藏獨具特色。楊氏字惺吾,晚號鄰蘇老人,籍隸湖北宜都,畢生研究金石史地之學,地理一門,尤於當代稱冠。他亦擅長書法,篆、隸、草、行、楷諸體俱佳,在日期間風靡東瀛書壇,獲譽為「近代日本書道之祖」。

《香要抄》(觀海堂)

光緒六年(1880)起,楊守敬先後奉駐日公使何如璋(1838-1891)、黎庶昌(1837-1897)召請,擔任使館隨員。期間,他多方留心蒐訪珍稀圖籍,所得不僅包括從中國散軼出去的圖籍,也及於日本、朝鮮刊行的漢籍與珍貴鈔本、醫書,成果豐碩。1884,楊氏差滿歸國,在日訪求之圖書亦盡數攜回。其後,他先在湖北黃州闢築「鄰蘇園」(取其地比鄰東坡先生所遊黃岡赤壁之意),貯藏群書,繼又將之移存武昌菊灣新建之「觀海堂」書樓。1915,楊氏去世後,觀海堂藏書由北洋政府收購,其中一部分撥交松坡圖書館,現歸中國國家圖書館;另十之五六貯置集靈囿,1926年由政府撥交故宮博物院保存。抗日戰爭期間,觀海堂藏書凡1,634部、15,491冊隨文物避寇南遷,復轉徙至西南後方,後赴臺。

《臨蘇老人手札》

平圖薈萃

光宣年間,清廷推動新政,期以變法圖強。宣統元年(1909),軍機大臣張之洞(1837-1909)等奏請成立京師圖書館,由學部管轄(故又稱學部圖書館),翰林院、國子監、內閣大庫所存宋、元、明秘閣孑遺隨之入藏,另加入由各省徵集而得之豐富藏書。其時,京師圖書館館藏精善程度,堪稱舉國之冠。

《新刻出像音注勸善目蓮救母行孝戲文》

1928年,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國立北平圖書館陸續將館藏圖籍文物裝箱南運,分貯上海、南京等地。1941年,袁同禮(1895-1965)館長經與駐美大使胡適(1891-1962)聯繫,精選102箱善本運往美國,寄存於華府國會圖書館。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蔣復璁(1898-1990)院長(兼臺灣中央圖書館館長)建議索回,獲國會圖書館同意。同年歲末,102箱善本圖書安全運返臺灣。另國立北平圖書館18箱明清古輿圖,則先於1949年隨文物遷運抵臺。1985年,102箱善本及18箱輿圖撥交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使同樣源自清宮的善本輿圖與院藏文物得以統合凝聚。

《永樂大典》

珍藏購贈

臺北故宮博物院多年來也來不遺餘力的蒐購徵集善本古籍,50餘年間計得善本古籍41000餘冊。此等新增圖書入藏故宮,受到最妥適的整理維護,透過展覽提供觀眾賞析,復開放予學術界參考研究,體現善本古籍的價值與內涵。

《芥子園畫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清代古籍善本集《天祿琳琅》沉浮錄:首編遭焚毀
    殊不知,乾隆皇帝在編纂《石渠寶笈》的同時,還編纂了另外一套大型的著錄文獻:《天祿琳琅》。只不過兩者的側重有所不同,《石渠寶笈》關注宮廷收藏的歷代書畫作品,而《天祿琳琅》則專注於宮廷所藏的古籍善本或孤本。收入《天祿琳琅》中的古籍善本同樣以珍貴而著稱於世。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天祿琳琅》經歷了哪些?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它的滄桑往事。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共慶建院90年
    新華社臺北1月10日電(記者 許雪毅、陳斌華)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9日披露,該院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攜手舉辦一系列院慶活動。她說,兩院現已籤約的一個重要活動是將在今年10月推出的「郎世寧來華300年特展」,到時將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借8張郎世寧的作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同時將舉辦第五屆兩岸故宮博物院學術研討會,主題為文化交流,包括東西方文化交流、亞洲文化交流等。
  • 臺北故宮掃描:擁有大量秘而不宣「國寶級」文物
    坐落在臺北市西南部士林鎮外雙溪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於1965年。它仿照北京故宮博物院形制設計,背負青山,遠瞻綠水,黃牆綠瓦,巍峨壯觀,莊重典雅。這是一座中國宮殿式建築,樓層面積達1.03萬多平方米,場館不大,卻典藏豐富,收藏了65萬件中華文化藝術瑰寶,幾乎涵蓋整個五千年中國歷史。
  • 故宮宮殿、宮門為何沒有滿文?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一位明清古籍研究學者曾說,清宮藏書目前主要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和遼寧省圖書館、第一國家其中,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的清宮藏書最為豐富,是以清代皇室藏書為基礎建立起檔案館等處。文物博物館、專業性圖書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 廣韻藏珍——廣韻樓古籍
    北京保利公司古籍文獻部曾特推別出「『廣韻樓』藏珍貴古籍善本」專場以拍賣廣韻樓藏書,這批藏書的主人胡關妙先生是浙江省永康市的著名實業家。據聞,胡先生亦是清末永康著名藏書家——「十萬卷樓」主人胡鳳丹的後裔,或因為如此,胡關妙先生於實業之餘雅好藏書。
  • 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幾十萬件稀世珍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的宮殿式建築。臺北故宮博物院佔地面積約有16萬平方米,依山傍水,整座建築完全採用中國古代宮殿的風格,氣勢宏偉,皇牆碧瓦。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分為4層,正院是梅花形;第1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第2層展覽、書畫、銅器、瓷器;第3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織繡等;第4層為各種專題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崇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餘萬件。
  • 兩岸故宮各擅勝場 李敖曾評「臺北故宮如餃子餡」
    吳亞明(臺北):暑假開始了,臺灣的旅遊旺季也到了。為了讓島內民眾以及八方遊客有不一樣的藝術享受,臺北故宮博物院於7月4日特別推出「唐寅書畫特展」。此次特展遴選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唐寅與其師友作品共70(組)件,分為「詩畫山水」「仕女人物」「花卉竹石」「書法藝術」等4個單元,多元呈現唐寅書畫的藝術源流與成就。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 原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曾因避劫掠秘密運往美國
    70多年前,為躲避日軍劫掠,3萬餘冊珍貴善本古籍從這裡輾轉寄存海外。  70多年後,在這個院子的臨瓊樓內,1000冊大書錯落碼放,把一張5米長的書桌鋪得滿滿當當,這是國家圖書館組織編纂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當年轉運的善本,終以影印出版的形式「回家」了。  【離國赴美】  甲庫,民國時期國立北平圖書館典藏宋元明早期善本的書庫。
  • 臺北故宮推出特展「皇帝新春第一酒」(圖)
    人民網臺北1月10日電 (記者孫立極、王平)你的家鄉新春還喝屠蘇酒嗎?臺北故宮昨天召開記者會介紹三個特展:「護帙有道」、「屠蘇酒」、「年年有餘」。其中「屠蘇酒—皇帝新春的第一杯酒」最令人好奇,曾經家家新春都喝的「屠蘇酒」到底是什麼呢?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老蔣無愧於「運輸大隊長」的稱號,短短61天時間,分三批帶走了2972箱文物,共計597558套,這些文物不僅是紫禁城的,還有避暑山莊、瀋陽故宮、頤和園、國子監等處的舊藏,很多都是絕無僅有的孤品級國寶,可想而知有多珍貴。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從如何收藏古籍說到哪些書值得典藏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唯有經典圖書經亂世逢盛世都不乏收藏者,那麼哪些書值得典藏並傳於後世?對讀書用書的讀書人來說,藏書不僅是嗜好,而且成為生活之必需,見到有自己所喜愛的書很願意破費買下置於書櫃或案頭。但對藏書家來說,樂於集藏的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初版時發行量有限的版本,二是早期精裝版本,三是作者籤名本。據說,當代作者中已有上百人的第一版書拍賣價升至幾十到上千美元不等,少數第一版書在拍賣市場上賣價已在萬元以上高位。此外,還有以下種類的書有集藏價值:1.精印本:有些書,除廉價的普通版本外,另有若干冊限定的精裝本或特精本。
  •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國寶聚焦」展
    近日,為期三個月的「國寶聚焦」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拉開序幕,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在此展出。「國寶聚焦」展每期僅展兩件書畫巨作,數量儘管不是很多,但都是美術史中聲名赫赫著作。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根據藝術性的高下,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為了呈現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 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師"枯燈獨坐" 工作忌"大喜大悲"
    這是國圖庫藏永樂大典裡損壞最嚴重、修復難度最高的一冊書。修復時,這項艱巨的任務落在了杜偉生身上,他當時50多歲,是大典修復組裡年齡最大、經驗最豐富的組員。修復古籍善本,他幹了近30年。    掏補、咬合縫隙、粘貼……無天頭書的修復是繁瑣、細緻的。杜偉生說,修復類似的善本,除了技術還要有心勁兒,「你只有從心底裡珍愛它,才能不厭倦一幹就是幾個月的繡花活兒。」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的倪瓚,上海藝術家的抗疫
    一周觀展中,國內主要大部分省市展覽已開,除了延長現有展覽的展期外,4月上旬將有展覽新開,其中包括上海中華藝術宮的抗疫主題展、攝影藝術中心的「後時尚時代」、臺北故宮「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等。一些常設展當然也是極值一觀,如上海博物館歷代書法繪畫館的歷代書畫珍品。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筆歌墨舞」,上博呈現「煙江疊嶂」
    本周的展覽中,臺北故宮博物院無疑是一個焦點,三大展覽「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受贈書畫展」同期開展,其中「筆歌墨舞「特展包括米友仁《雲山得意圖》、倪瓚的《紫芝山房圖》等。上海博物館的賞石珍品展進入布展階段,歷代繪畫館繼續展出的赫赫名跡有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卷》、元代王冕《墨梅圖》等。
  • 從「小眾事業」變為「社會熱詞」 古籍保護的國圖實踐
    截至目前,全國古籍普查完成總量為270餘萬部另1.8萬函,佔預計總量的90%以上,全國已有2760家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通過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以點帶面重點推進古籍修復工作,古籍修復總量超過330萬葉;「中華古籍資源庫」發布資源總量超過3.3萬部1500餘萬葉,國家圖書館超過2/3的善本古籍實現在線閱覽……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尤其是近年來
  •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新聞—科學網
    甲庫善本是民國時期國立北平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的宋元明早期善本專藏。抗戰期間,為保證珍貴文物、古籍的安全,國立北平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機構將所藏珍貴文物、善本南遷。袁同禮、錢存訓、王重民、徐森玉、胡適等為保護這份中華文化遺產殫精竭慮,最後將暫存上海租界的甲庫善本計102箱2954種20970冊分批轉運美國,寄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並拍攝成縮微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