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新聞—科學網

2020-12-27 科學網

 

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歷時3年主持編纂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日前出版。

 

「叢書的出版,是中華民族聚合離散命運的寫照。」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在17日於北京舉行的出版座談會上說。

 

甲庫善本是民國時期國立北平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的宋元明早期善本專藏。抗戰期間,為保證珍貴文物、古籍的安全,國立北平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機構將所藏珍貴文物、善本南遷。袁同禮、錢存訓、王重民、徐森玉、胡適等為保護這份中華文化遺產殫精竭慮,最後將暫存上海租界的甲庫善本計102箱2954種20970冊分批轉運美國,寄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並拍攝成縮微膠片。抗戰勝利後,這批運美善本又轉運臺灣,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為更好地揭示這批善本的文獻、學術價值,並使其服務當代、服務社會,國家圖書館於2010年7月策劃實施《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編纂出版工程。該工程被列為201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共資助1600萬元,為近年來該基金資助力度最大的古籍出版項目。古籍版本學、目錄學等方面權威專家學者組成編纂委員會共襄盛舉,保證了叢書出版的學術水準和出版質量。

 

據介紹,《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採用上下雙欄影印,精裝大16開,全書共計1000冊,按經、史、子、集、叢部,共收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藏書2621種,其中美國國會圖書館20世紀40年代拍攝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縮微膠捲2600種,現藏於國家圖書館的原甲庫善本20種,存臺存館合璧者1種。這套「三合一」而成的叢書不僅數量龐大,不乏存世孤本,都是極富學術研究價值的珍貴資料,具有重要文獻價值和版本價值。

 

出版座談會上,專家學者認為,《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通過膠捲影印的方式出版,是繼《中華再造善本》及其「續編」之後,古籍出版領域的又一重大成果,它將和「再造善本」互為補充,成為古籍再生性保護的經典範例。叢書的出版,對古籍保護工作具有示範作用;對學術研究也必將起到促進作用。

 

70多年前親自參與這批古籍搶救、冒險將之寄存美國的105歲著名學者錢存訓,日前從美國發來賀信,評價叢書出版「弘揚文化,嘉惠學術,薪火流傳,厥功至偉」。老人信中表示,自己曾借各種機會,闡明這批善本圖書的主權歸屬,呼籲將其回歸北圖,「寄望兩岸有關人士協商合作,促成此事,早日完璧歸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原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曾因避劫掠秘密運往美國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均為資料圖片  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北海公園西側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是國家圖書館前身北平圖書館的舊址,如今是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所在地。70多年前,為躲避日軍劫掠,3萬餘冊珍貴善本古籍從這裡輾轉寄存海外。  70多年後,在這個院子的臨瓊樓內,1000冊大書錯落碼放,把一張5米長的書桌鋪得滿滿當當,這是國家圖書館組織編纂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當年轉運的善本,終以影印出版的形式「回家」了。  【離國赴美】  甲庫,民國時期國立北平圖書館典藏宋元明早期善本的書庫。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發揮兩大專業特色(圖)
    幾經曲折,他們放棄了寬泛的出版模式,而是繼續與海內外圖書館密切合作,發揮兩大專業出版特色:一是編輯出版圖書館學和信息管理科學著譯作,出版各種書目索引等中文工具書;二是整理影印中文古籍等各種稀見歷史文獻。     經過二十多年來的努力探索,國圖出版社的影印歷史文獻在國內外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並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這些文獻的編輯特色,體現在以專題為特點分類整理的叢書。
  • 《人體健康與免疫》叢書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為此,中國免疫學會牽頭,曹雪濤擔任《人體健康與免疫》科普叢書總主編,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與海軍軍醫大學教授於益芝擔任副主編,組織了全國200多位專家,歷時4年,篩選出327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免疫學問題,通過漫畫和文字解讀的形式,呈現給廣大讀者。今年初,中文版《人體健康與免疫》(10冊)正式完成並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
  • 臺北故宮展典藏善本古籍,從文淵瑰寶到天祿琳琅、宛委別藏
    此外,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尚包括部分前北平圖書館明代古籍輿圖、清末駐日公使隨員楊守敬自東瀛蒐得之罕見漢籍與和刻菁華,以及各界捐贈的宋元善本、地方志書、清人詩文集等。此等珍本佳槧適可補充院藏宮廷善本缺遺,而其出自民間寫繪刊印者,尤足體現坊肆版印之變化巧思與樸實莊重。
  • "北平抗戰實錄叢書"在京面世 還原知識分子抗戰史
    24日,「北平抗戰實錄叢書」在京正式出版。曾鼐 攝   中新網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 曾鼐)12部圖書、200餘萬字……24日,「北平抗戰實錄叢書」在京正式出版。其中,《北平硝煙》、《隱忍與抗爭——抗戰中的北平文化界》等書籍,還原了一批知識分子投筆從戎、以紙筆為武器抗爭的感人故事。
  • 西南大學圖書館編著的這套叢書出版 是梳理民國鄉村建設重要歷史文獻
    近日,《民國鄉村建設文獻叢刊(全65冊)》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正式出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了解到,民國鄉村建設文獻為西南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之一,前後共經歷了三年的整理和研究。
  • 《晉中歷史文化叢書》出版發行
    (原標題:《晉中歷史文化叢書》出版發行)
  • 安思遠舊藏「最善本」《石鼓文》付梓出版
    所以,就目前傳世《石鼓文》諸拓,其「最善本」應屬潘奕雋、吳雲、李啟嚴、安思遠遞藏之元明間拓本。即本次雅昌二玄攜手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思遠舊藏善本碑帖選」之元明間拓《石鼓文》。安思遠舊藏碑帖十一種安思遠舊藏碑帖十一種本次出版,以原色原寸精印,從圖像採集到印刷裝訂,雅昌二玄以複製級工藝標準,嚴格把控每一個編輯和生產環節,最大限度的細緻還原「最善本」的獨特觀感。
  • 「陳夢家著作集」整理出版 紀念這位享負盛譽考古學家
    原標題:整理出版,是最好的紀念因而高質量地整理、出版陳先生全部著作,無疑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原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基礎上正式組建成立後,考古研究所於1979年舉行重新建立的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在夏鼐先生的提議下,決定立即著手整理陳先生遺著,並確定由張長壽、徐蘋芳和本人組成編輯小組負責進行,陸續交付中華書局編輯出版。首先出版的《漢簡綴述》,是陳先生生前親自編定的。
  • 新書|張寶三撰《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經部...
    >出版時間:2020-05裝幀:精裝開本:16開內容簡介本書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藏宋至清代經部古籍善本共284種的目錄及書志提要它綜合了所有目錄版本學研究、鑑定需要的信息,其著錄義項詳盡、著述與考證豐富嚴謹,儘可能地為讀者提供了所有想從書中了解的信息,即使未見原書,也能瞭然在胸,是一部難得的目錄版本學參考書。此書歷時十年,經由作者數次往返芝加哥大學圖書館,查閱、考訂古籍原本,所錄各書相關信息又經打磨完善,內容翔實,體例嚴謹。
  • 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首發
    原標題:中共中央北京香山 革命歷史叢書首發   本報訊(記者 成長)昨日上午,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出版首發式在北京圖書大廈一層舉行。為充分挖掘、深入研究這段時期的革命歷史內涵,按照北京市委要求和部署,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寫「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黨史專家楊勝群、張樹軍擔任主編,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 《新編中醫臨床學科叢書》 出版發行
    雲南中醫學院黨委書記王翠崗,科學出版社中醫分社社長曹麗英,雲南新華圖書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祥,雲南省中醫醫院暨雲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秦國政、副院長包可等單位相關領導、叢書總編委會成員、在昆各分冊編委會成員、新聞媒體記者、科學出版社和雲南省中醫醫院相關人員參加新書發布會。會議由雲南省中醫醫院暨雲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包可教授主持。
  • 「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首發
    原標題:「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首發   本報訊(記者 王斌 張恩傑)9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出版首發式在北京圖書大廈一層舉行。   為充分挖掘、深入研究這段時期的革命歷史內涵,按照北京市委要求和部署,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寫,黨史專家楊勝群、張樹軍擔任主編,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正式出版發行,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 百廿浙圖,典蘊華章:浙江圖書館舉辦紀念建館一百二十周年特色文獻展
    、新文學珍版圖書等;當代書刊——選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反映各個時期社會發展軌跡、思想潮流變遷的書刊,揭示圖書館在社會教育和記錄歷史方面的作用;名人手札——選取部分不同社會階層、角色身份的著名歷史人物,如林則徐、曾國藩、趙之謙、吳昌碩、蔡元培、徐錫麟等人的信札,展示其文物、文獻和藝術價值;地方文獻——以地方志、家族譜、地方性彙編叢書為例,展示地方文獻作為地方歷史文化研究重要材料的價值,也反映出浙江作為文獻之邦
  • 趙嘉丨《天津鹽業銀行存庫海源閣書目》的文獻價值
    其實楊氏海源閣曾經藏有此種乾道本《史記》兩部,其中僅有一卷為鈔配者為海源閣四史之首,後轉歸陳澄中,今藏國家圖書館;另一部殘缺較多者即為傅增湘所見者,今藏國家圖書館。後者在1946年售歸國立北平圖書館,1946年《圖書季刊》所載《本館收購海源閣遺書始末記》有之,《北京圖書館善本古籍書目》著錄,卷數與《書目》相符[20]。
  • 買不起宋版沒關係 來看看「新善本」
    「新善本」升值潛力日漲 古舊書收藏以往集中在善本書,具有極高的思想性、藝術性、史料性,受到各大拍賣公司的青睞。特別是宋版書一向被認為善本書之佼佼者,在明清時期就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之說。但對普通藏家來說,因昂貴而望之卻步。 現在書報刊收藏界又有了「新善本」的說法。
  • 石壽貴編著的《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出版
    1、《湘西苗族巴代揭秘》80字,由湖南教育出版社於6月份出版。 2、《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第1輯)之《許願標誌》269千字,由中南大學出版社於12月份出版。 3、《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第1輯)之《手訣》441千字字,由中南大學出版社於12月份出版。
  • 曾是國內最大圖書館,現藏有古籍,一文了解文津樓的前世今生
    這座古建築名為文津樓,始建於1931年,當時稱「國立北平圖書館」。1951年改稱北京圖書館,1987年北京圖書館遷入海澱區白石橋新館,這裡稱古籍館,隸屬北京圖書館分館。1998年,北京圖書館更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此處也就成為國圖古籍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