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歷時3年主持編纂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日前出版。
「叢書的出版,是中華民族聚合離散命運的寫照。」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在17日於北京舉行的出版座談會上說。
甲庫善本是民國時期國立北平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的宋元明早期善本專藏。抗戰期間,為保證珍貴文物、古籍的安全,國立北平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機構將所藏珍貴文物、善本南遷。袁同禮、錢存訓、王重民、徐森玉、胡適等為保護這份中華文化遺產殫精竭慮,最後將暫存上海租界的甲庫善本計102箱2954種20970冊分批轉運美國,寄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並拍攝成縮微膠片。抗戰勝利後,這批運美善本又轉運臺灣,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為更好地揭示這批善本的文獻、學術價值,並使其服務當代、服務社會,國家圖書館於2010年7月策劃實施《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編纂出版工程。該工程被列為201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共資助1600萬元,為近年來該基金資助力度最大的古籍出版項目。古籍版本學、目錄學等方面權威專家學者組成編纂委員會共襄盛舉,保證了叢書出版的學術水準和出版質量。
據介紹,《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採用上下雙欄影印,精裝大16開,全書共計1000冊,按經、史、子、集、叢部,共收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藏書2621種,其中美國國會圖書館20世紀40年代拍攝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縮微膠捲2600種,現藏於國家圖書館的原甲庫善本20種,存臺存館合璧者1種。這套「三合一」而成的叢書不僅數量龐大,不乏存世孤本,都是極富學術研究價值的珍貴資料,具有重要文獻價值和版本價值。
出版座談會上,專家學者認為,《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通過膠捲影印的方式出版,是繼《中華再造善本》及其「續編」之後,古籍出版領域的又一重大成果,它將和「再造善本」互為補充,成為古籍再生性保護的經典範例。叢書的出版,對古籍保護工作具有示範作用;對學術研究也必將起到促進作用。
70多年前親自參與這批古籍搶救、冒險將之寄存美國的105歲著名學者錢存訓,日前從美國發來賀信,評價叢書出版「弘揚文化,嘉惠學術,薪火流傳,厥功至偉」。老人信中表示,自己曾借各種機會,闡明這批善本圖書的主權歸屬,呼籲將其回歸北圖,「寄望兩岸有關人士協商合作,促成此事,早日完璧歸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